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归有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歸有光
歸有光
《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归有光
《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归有光
大明南京太僕寺丞
籍貫直隸崑山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熙甫
號震川
室名項脊軒
出生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507年1月6日)
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今江蘇省崑山市
逝世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
(1571年2月5日)(64歲)
配偶魏氏(正室)
王氏、費氏(繼室)
親屬歸正(父) 周桂(母) (子)归子孝归子祜歸子寧歸子慕;(女)歸如蘭
(孫)歸昌世
(曾孫)歸莊
出身
  •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舉人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殿試同進士出身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5日),熙甫,一字开甫直隸崑山縣(今苏州昆山市)人,明朝文學家,早年因老家在崑山项脊泾(今属昆山市玉山鎮),自號項脊生,晚年居于震澤太湖的雅稱)附近,人稱震川先生。因曾任南京太僕寺,又稱歸太僕

歸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詩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與茅坤等人同尊古文,是為“唐宋派”。归有光又与浙江德清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生平

[编辑]

归有光生於正德元年腊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归家为昆山世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祖母是太常寺少卿夏昶的孫女。但归有光这一支并不显赫,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均未入仕,且歸有光父叔輩感情不睦,互搶祖輩家產鬧翻不往來,故歸有光討厭父方歸姓親屬,與祖母與母親等女性親屬感情密切。

归有光自幼聰穎,九歲能屬文,十歲寫《乞醯論》流傳至今。师事同县名儒魏校,喜讀《史記》以及唐宋八大家之文,也阅佛家大藏经》。

嘉靖四年(1525年),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时年十八岁,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受到主考官张治的赏识,举庚子应天乡试第二名。[1]以後的二十年,八次礼部會試均落第,[2]对科举失望。[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迁居嘉定(今属上海)之安亭江边,讲学授徒二十年之久,从者数百人,[4]自號「震川」,因太湖古稱「震泽」,也尊敬當時的文士何震川

昆山归有光墓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为主考官特别留意,仔細端詳試卷的筆法,归有光终于得中三甲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隆庆元年(1567年)撰写《圣井铭并叙碑》,由县丞吴承恩亲笔书写,刻石立碑,原置于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出生地圣井旁,现藏于长兴博物馆。当时长兴长期没有县令,政务由胥吏把持,贫苦百姓生活艱苦。归有光注重教化,不尚刑法,关注民生,损害到了豪强的利益。隆庆三年(1569年),归有光受人排挤,明升暗貶,调升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但卻专管马政。归有光心气不平,认为自己的处境就像屈原被放逐时一样,但仍然没有放弃政事,在任期间采访典籍,修《马政志》。隆庆四年(1570年),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掌内阁制敕房,参修《世宗实录》。

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5日),歸有光去世,享壽六十四歲。万历三年(1575年)归葬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文学

[编辑]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等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当时文坛先后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虽然摆脱了早期的台阁体,但又陷入盲目复古的潮流,文风浮浪[5]王世贞李攀龙之后主宰文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归有光率先反对这种主张,文坛风气为之一振。归有光经学深湛,重视义理,这些特质在他的文章中均有体现。[6]他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7]不必非得模仿古人才能写出好文章。他的文章,从风格上看继承了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的传统,并且影响了桐城派诸家。

归有光的文章很多描绘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画细腻生动,情真意切,“无意於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名篇如《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信笔纵横,而世多以为奇”,“他人莫能企而及也”,[8]对后世颇有影响。林纾认为《项脊轩记》“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9]也有少数文章反映民间疾苦,特别是描绘当时人民受倭寇所苦情状的《备倭事略》《昆山县倭寇始末书》等。

震川先生文集

[编辑]

归有光著作版本甚多,归有光从弟归道传刻有一集二十卷,归有光的兒子归子祜归子宁刻一集三十二卷[10];孙归昌世钱谦益进行详细校勘,编成《震川先生集》四十卷,包括正集三十卷、别集十卷,另附录一卷。别集中有诗一卷。

水利

[编辑]

自古以来太湖流域以富庶闻名,但伴随着发展,太湖水旱灾情越来越严重,到了明朝,每三到七年就要发生一次水灾。[11]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道路,只要拓宽吴淞江,解决吴淞江的淤塞问题,其他的水道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反对排泄太湖水,因为“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就使太湖干枯,于民岂为利哉”!他上书给当时的兵道、知府、知县,阐述自己的治水主张。他还搜集当时相关的水利文献,著《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撰成《三吴水利录》四卷,是古代太湖水利研究的重要资料。

震川书院

[编辑]

道光八年(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为纪念归有光,奏请清宣宗于归氏故居安亭建造震川书院。书院与菩提寺相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震川书院停办,翌年毛怡源等于原址创办新学,改名震川学堂,初为小学,1905年改为中学,兼设师范,名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是嘉定、昆山两县最早的中学。1906年又改为小学。现址为上海市嘉定区安亭中学。

家族

[编辑]

曾祖歸鳳,知縣。祖父歸紳。父歸正。母周氏,繼母薛氏。慈侍下。兄嘉。弟慶、尚、功、成、道。[12]

母亲周桂,十六歲嫁至歸家,育有四子三女,其中一子一女夭折。歸有光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歸淑靜(嫁王三接),下有弟弟歸有尚、歸有功,妹妹歸淑順。歸有光曾作文《先妣事略》緬懷母親。

归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魏氏去世,归有光续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又繼娶費氏。归有光长子归子孝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仅16岁,归有光为他作了《思子亭记》以表哀思。

另有子归子祜归子宁,参与整理归氏遗文。五子归子慕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两次被逐,隐居江村,死后赠翰林待诏

归昌世歸庄之父,為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

曾孙归庄,为明末书画名家,明亡后曾于昆山起兵抗清,事败隐居,拒不仕清,晚年致力整理归有光全集。

评价

[编辑]
昆山震川园归有光雕像

王世贞最初因为文学观点与归有光相左而厌之,後來卻作《歸太僕贊》,认为归有光可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13]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贞晚年时文风亦有转变,主张“文必秦汉”的他甚至沉迷阅读苏轼的文章。[14]

林则徐曾在嘉定归有光祠题一联: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对归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贡献和经学方面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归有光以儒术成就功业。

注釋

[编辑]
  1. ^《金陵琐事·卷十三》:嘉靖十九年,庚子科主试张公治、龚公用卿。初取一卷定为解元,见卷上皿字号,恐为他省监生,不可冠南畿,遂置之第二名。拆号,乃是名士归有光。
  2.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八上春官不第。”
  3. ^归有光《上瞿侍郎书》記:“有光年往岁徂,仕进之心落然,然犹不敢自废罢。”
  4. ^《嘉定县志》:“……为著书讲学之地,有陶庵及畏垒亭,皆自为之记。一时从学游者,相与诗经稽古,力为治学。其绪言记与师宿儒学而不失,至于今不衰,盖先生之泽远矣!”
  5.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盖天下方相率为浮游泛滥之词,靡靡同风,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奥旨,发为义理之文,汪洋自恣,小儒不能识也。”
  6. ^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旨,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之书》。”
  7.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
  8. ^娄坚《归太仆应试论策集》
  9. ^林纾《春觉斋论文》,頁43,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0. ^王崇简《重刻震川先生全集序》
  11. ^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12.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ISBN 978-7-5526-2320-8.《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登科錄》 
  13.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記:“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14.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記:“晚年,攻者渐起,世贞顾渐造平淡。病亟时,刘凤往视,见其手苏子瞻集,讽玩不置也。”

參考書目

[编辑]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归有光
昆山三贤
归有光 ·顾炎武 ·朱用纯
嘉靖三大家
歸有光 ·王慎中 ·唐順之
崑山三絕
歸有光(古文) -俞仲蔚(詩歌) -張子賓(制藝)
明朝舉業八大家
吳縣王鏊 -武進唐順之 -常熟瞿景淳 -武進薛應旂 -昆山歸有光 -德清胡友信 -歸善楊起元 -臨川湯顯祖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應天鄉試榜
中式舉人
135名
趙 釴
歸有光 -楊 準 -方元儒 -林樹聲
董充大 -周道光 -沈應元 -萬士和 -吳守教
范惟一 -徐 輅 -鄭伯興 -李公度 -陳斗南 -彭應麟 -盧 晉 -唐邦彥 -朱秉孚 -饒鳳詔
楊道南 -沈熙載 -劉 兌 -何良傅 -徐 岱 -周 嶅 -沈敷德 -葉應麟 -張 基 -陳 堪
方若坤 -江 珍 -陳舜卿 -何 堅 -陳繼志 -章宗實 -狄從周 -湯 桓 -李 紀 -凌約言
張 侃 -徐 縉 -何雲雁 -秦 禾 -焦玄鑑 -袁祖庚 -龔 情 -章美中 -顧子嘉 -宋 鑒
蔣球玉 -丘 緯 -陸本枝 -萬 炯 -唐時卿 -李文麟 -劉 蘭 -陳 善 -黃器重 -謝應徵
袁 濱 -魏九章 -陳大經 -陳忠言 -王 業 -曹大本 -樊 灌 -曹 悦 -汪 任 -張祥鳶
童如衍 -夏 儒 -蔡懋昭 -馮行可 -蔡 勣 -王陳策 -阮 垕 -楊 成 -趙 瓊 -張 科
張 錦 -何 美 -顏 芳 -張承芳 -沈應魁 -高 裕 -周 岱 -俞 喬 -陸 經 -錢志學
朱 文 -吕 信 -鍾 振 -吳 嶽 -饒 瑫 -張 炫 -皇甫渙 -湯明善 -陳大訓 -秦 涵
陳 墀 -陳 佐 -華士弘 -張 瑀 -萬 慶 -吳 棟 -郭忠顯 -徐 坤 -龎 遠 -謝 元
張 祚 -袁孟龍 -張 在 -王 諍 -趙 鋭 -程敬思 -葉志道 -張 膽 -唐 愛 -王 銑
張 習 -唐志大 -潘時望 -趙 相 -汪邦奇 -王之路 -侯 恩 -丁 意 -梅 恒 -王 柱
沈 璐 -成 憲 -鄒應奎 -周 儒 -路伯鏜 - --- - --- - --- - --- - ---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77名
徐雲程 -伊在庭 -鄒國儒 -宋 諾 -馮子京 -涂 淵 -陳經邦 -屠元沐 -周 鐸 -林 梓
湯希閔 -李一迪 -葉朝陽 -潘志伊 -王嘉言 -李汝節 -王 鑑 -潘頤龍 -廖如春 -宋應昌
王 基 -劉自化 -李存文 -胡同文 -周子義 -錢 立 -顧應龍 -袁尊尼 -王 楣 -梅友松
安嘉善 -焦子春 -張思忠 -陳懿德 -林雲程 -陳王道1 -林 烋 -丘雲章 -刘志业 -甯 鈳
楊時喬 -邵元哲 -范 伋 -顧養謙 -張明正 -顧 褒 -韓 楫 -劉 光 -陳行健 -熊養中
盛居晉 -許 評 -楊 珂 -楊惟喬 -王子蕙 -徐汝翼 -王 軒 -胥 遇 -陳 誥 -戴大禮
胡心得 -梁 策 -游應乾 -霍維藎 -何洛文 -林如楚 -賴庭檜 -施觀民 -陶大順 -黃才敏
戴 洵 -張 純 -吳學詩 -喬懋敬 -徐時可 -林有源 -唐維城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314名
盛當時 -袁國寧 -沈 鯉 -涂夢桂 -姚光泮 -蔣勸能 -樊世緒 -張 秩 -李世臣 -唐一麐
陳文煥 -宋良佐 -陸萬鍾 -許大亨 -余希周 -許守謙 -丘 浙 -萬言策 -楊允中 -胡邦奇
晏仕翹 -鄭 恭 -王三錫1 -光 懋 -張孟男 -王執禮 -葉逢春 -崔行可 -金 鉉 -蔡廷臣
隨 府 -趙 奮 -瞿 𦒎 -鍾繼英 -方九功 -林偕春 -周良臣 -侯居艮 -趙應元 -周大烈
嚴汝麟 -宋之韓 -陳王道2 -魏體明 -李大瀾 -徐子器 -王象坤 -祝 教 -苏士润 -劉堯卿
蘇民牧 -周 繼 -聂廷璧 -李志學 -詹仰庇 -管大勳 -張 道 -楊家相 -溫 純 -徐維楫
佘嘉詔 -姚繼可 -丁應賓 -舒 鰲 -董汝漢 -趙慎修 -潘允哲 -覃應元 -趙 焞 -熊子臣
徐元太 -李 芳 -馮汝騏 -韓應元 -陳 法 -熊 煒 -丁惟寧 -王 璽 -龔以正 -向 程
沈 淵 -蔣夢龍 -許 鎡 -岳維華 -许公大 -许天赠 -楊可大 -范 崙 -王弘誨 -王淑陵
趙 宦 -張 博 -楊 沐 -張一通 -程 實 -謝師嚴 -張鳳徵 -李 栻 -王貽德 -李之珍
陈文烛 -金 昭 -潘仲徽 -鄭一信 -魏屏山 -骆问礼 -陶允淳 -許 國 -李充實 -吳文佳
王 湘 -林樹德 -錢錫汝 -沈 楩 -李鳴謙 -孟學易 -侯于趙 -呂子桂 -傅孟春 -侯居坤
鄭 傑 -賀一桂 -匡 鐸 -楊 松 -陳 錡 -胡 涍 -李良臣 -李日強 -王元賓 -董三遷
徐執策 -成 憲 -葉夢熊 -徐 儒 -曹 慎 -张德夫 -季 膺 -易可久 -張 煥 -陳可大
李貴和 -歸有光 -傅 寵 -楊 鎔 -黃 茂 -李 澤 -王以修 -姜 忻 -李得陽 -王 圻
盧 漸 -魏 灃 -熊汝器 -楊守仁 -張學顏 -酆一相 -李學詩1 -張應登 -蕭復陽 -劉伯生
桂天祥 -崔廷試 -臧惟一 -李學詩2 -陳 栢 -郭庭梧 -楊 相 -林 紹 -李文餘 -居 守
烏 昇 -高啓愚 -盧明章 -蔣思孝 -楊一魁 -查 鐸 -許 乾 -吳與言 -章甫端 -王 謠
李薦佳 -陳三謨 -張克家 -丘齊雲 -朱光宇 -萬 通 -錢 楷 -周守愚 -許希孟 -楊一桂
傅良諫 -李 謨 -陳惟直 -朱學顏 -郑继之 -趙可懷 -馬三樂 -李應蘭 -羅惟垣 -古之賢
李 巳 -李采菲 -笪東光 -包 乾 -計謙亨 -朱一松 -鄭 昊 -閻 漳 -顧 綬 -鄭 金
杜友蘭 -余一龍 -申維岱 -金應徵 -趙應龍 -俞一貫 -蕭敏道 -殷 渠 -左 熙 -龔廷璧
陳吾德 -胡文燿 -蒲凝重 -宋 豸 -陳一龍 -郑宣化 -馬應夢 -張守約 -常存仁 -陸士鰲
董 石 -陳思育 -王應吉 -張體乾 -劉良弼 -林元立 -劉易從 -張孔脩 -陳 宣 -何子明
蕭 廪 -紀大綱 -薛 鑰 -張更化 -胡效才 -朱 潤 -劉渾成 -許 僴 -雒 遵 -李冲奎
張崇功 -戚 杰 -丁懋儒 -張 磐 -褚 鈇 -戴延容 -曾如春 -杜其萌 -王家卿 -程 文
劉世亨 -薛志義 -王三錫2 -李思寅 -鄧林喬 -王用章 -林世章 -秦吉士 -梁子琦 -許光大
嚴用和 -羅名士 -賈 舘 -李邦佐 -張 瀾 -歐希稷 -王朝陽 -鄭遇春 -吳道明 -周希畢
魏 勳 -王庭詩 -池浴德 -周良賓 -蕭 遍 -竇如蘭 -汪文輝 -陳鴻猷 -沈伯龍 -李 溥
岳凌霜 -暴孟奇 -王之屏 -呂若愚 -施 愛 -李純朴 -龔 紱 -周 芸 -何玉德 -梁問孟
劉自存 -杜化中 -孫濟遠 -趙思誠 -麻永吉 -戢汝止 -孫維清 -陳應薦 -戴 記 -邵 廉
高克謙 -張 燆 -王一治 -王肇林 - --- - --- - --- - --- - --- - ---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归有光&oldid=8986885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