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梨園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梨园
梨園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分类傳統戲劇
序号146
编号项目IV-2
登录2006年
梨園戲
漢字梨園戲
白話字Lê-oân-hì[1]
台語羅馬字Lê-uân-hì
閩南拼音Lé-wán-hì
方音符號ㄌㆤˊㄏㄥˊㄏㄧᒻ

梨園戲,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劇種,起源於福建省泉州[2],在中國閩南臺灣 ,和東南亞華裔閩南人聚居之地流行。梨園戲可分爲「上路」、「下南」及「小梨園」(七子戲、七腳戲)三大流派,前兩者又稱大梨園。每個流派風格與劇目不盡相同,三大流派各有其代表劇目,稱為十八棚頭。常見劇目有《陳三五娘》、《呂蒙正》、《郭華》、《朱弁》、《王十朋》等(梨園戲劇目大多數是用男主角來命名)。

演唱的曲調和樂隊、樂器係福建南音(南管)系統,在臺灣的戲路以小梨園為主,因此較常稱為南管戲或是七子戲(小梨園)。劇團奉田都元帅為戲神(與閩劇潮劇白字戲歌仔戲莆仙戲相同,潮州稱田元帥)。

在中國1949年以后進行戲劇改革,在泉州設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合併三種流派為一劇團,拍攝梨園戲彩色電影《陳三五娘》。於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演員曾靜萍得到2次中國戲劇梅花獎,在2009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她提議將傳統戲曲研究納入學校課程。[3]

台灣的梨園戲傳承以七子戲為主,傳承表演團體有合和藝苑[4]江之翠劇場[5]等。代表人物是藝師吳素霞,被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南管戲曲保存者」。

參考

[编辑]
  1. ^王建设. 泉州方言与文化. 鹭江出版社. : 49. 
  2. ^Sun, Mei. Performances of Nanxi. Asian Theatre Journal (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13, No. 2). 1996,13 (2): 141–166.JSTOR 1124523.doi:10.2307/1124523. 
  3. ^Sun, Yunlong.Wonder woman leads Liyuan Opera revival. China Daily. 2009-03-19 [200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4. ^合和藝苑. Facebook. [2024-11-12]. 
  5. ^江之翠劇場. Facebook. [2024-11-12]. 
中国各地戏剧
北京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河南
安徽
江苏
上海
浙江
江西
湖北
湖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广西
广东
香港
澳門
海南
福建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甘肃
青海
西藏
新疆
臺灣主題
历史
歷史年表
兩岸關係史
對外關係史
亞太
歐美
地理
政治
內部
外部
議題
经济
交通
社会
概觀
文化輸出
文化
人口
媒體
媒體操縱
醫療
教育
環境
國家象徵
地理
历史
古文明
政权/势力
封国
秘密结社政权
战事
帝王
年号/纪年
货币
海事
政治组织
代议机构
军队
典籍
族群
语言
已消亡
文化
高校
饮食
景点
世界遗产
特产
经济
交通
陆运
海运
空运
泉州专题
政府驻地:丰泽区东海街道
区划
旧区划
Quanzhou City districts
历史
战争
地理
名人
族群
语言
文化
高校
饮食
景点
世界遗产
特产
经济
交通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 上标“注”的项目为多省区市联合申报。

参见: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梨園戲&oldid=8598829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