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爾的哲學觀屬於先驗觀念範疇的認識論(von vorbestimmten ideellen Kategorien der Erkenntnis)。他認為,隨著演進的選擇,人的認識會不斷向前發展,且個體性(Individuum)也會因此發展開來,但是,人類在思想上是無法獲得生活的全體性(die Totalität des Lebens)。這麼說,人類不斷發展文明,意圖獲得更多的生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更多東西,反過頭來使自己偏離的原本道路。諸如貨幣產生,為了便利生活與交易而生,但最後衍生出來的新的、高度匿名化的現代生活,卻使傳統社會一去不返。這種論調類似韋伯在看資本主義與科層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相對於魏森(Leopold von Wiese),齊美爾是形式社會學(formale Soziologie)的奠基者之一。形式社會學的目的是,針對所有社會現象,抽象出一些形式予以探討。因此內容不會是討論的重點。齊美爾的學說特別試圖探討的是社會連結以及關係的形式,比如在不同社會關係中的層級(Hierarchien),如在家庭、國家等領域。
1903年齊美爾發表了《大都會與精神生活》(Die Großstädte und das Geistesleben)論文,為其都市社會學的奠基之作;但這一份研究發表後並未引起什麼迴響,但其後間接影響到了美國的社會學發展。在齐美尔生前,他的著作就被一本本的翻译成意大利语、俄语、波兰语以及法语。在德國,他對後世學人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盧卡奇、马丁·布伯、马克斯·舍勒、卡尔·曼海姆以、魏斯以及後來的法蘭克福學派。年輕時期的恩斯特·布洛赫就深受齊美爾影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曾與晚年的齊美爾針對愛國主義進行批評。
齊美爾等人跟當時的大學者們都有往來,比如他跟滕尼斯、韋伯以及宋巴特在1909年設立了德國社會學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Soziologie (DGS))。
齊美爾也認為,起初人們對產品的價值,是出自主觀評估。但當社會日益複雜化以後,就會影響到社會交流的內涵。為了讓交流簡化,貨幣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貨幣就成了反應價值的工具。在貨幣裡面,價值的世界以及具體的事物就跟他彼此混雜在一起:「貨幣如同蜘蛛,是人際社會網路交纏的中介。」(Das Geld ist die Spinne, die das gesellschaftliche Netz webt.)貨幣就是人們比較與讓渡事物的原因。只要能換成或貨幣,所有東西都能夠交換,因為它就是被認可的價值單位,同時也是比較的單位(所有事物都被它夷平了(Nivellierung)),在其中再也沒有事物可以以質的方式來認識。貨幣佔領生活世界,就是以量的方式戰勝質,讓手段超越目的—變的只有貨幣才有價值,產生顛倒。最後貨幣就控制著我們,而不是原來僅是統一的功能而已。貨幣是一個毫無面目、沒有差異的東西,並且會把所有事物的價值、不可取代性通通磨平。
比較要補充上述《貨幣哲學》部分的論述在於:貨幣並非如自然科學的自變項,可以毀滅封建、開創民主制度,這中間關鍵在於,透過貨幣在數個世紀內漸次大量運用中,已經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其中一樣他相當強調的是如人們原本要追求more life,卻從中產生了意想不到more than life的東西。但是他也認為,現代社會在人身自由上比過去封建社會更多,原因在於人與土地關係斷裂開來了,可以自由移動(這一點在馬克思理論中也出現過),大都會生活是其中最典型的生活型態,活在都會裡面,人們具有高度的匿名性,也顯示著貨幣交換過程中的高度匿名性。
1903年,齊美爾的著名作品為〈大都會與精神生活〉(Die Großstädte und das Geistesleben)。〈大都市與精神生活〉,最初是一系列有關城市生活各方面的講座內容集結。1903年的德累斯頓城市博覽會期間舉辦各領域的專家的講座,主題從科學和宗教到藝術等不一而足。最初,主辦方要求齊美爾就大都會中知識分子的角色發表演講,但齊美爾反轉話題,分析大都會對個人心靈的影響。結果,當講座的內容出版成書時,系列編輯不得不就原先的話題提供一篇文章。
齊美爾認為,在流行發展過程中兼具兩種貌似矛盾特色,一個是模仿群體特徵的「趨同」(imitation),但個體在其中卻又有一種要突顯自己的「標異」(demarcation),所以流行始終都在一窩蜂、又快速消散之間的雙元性擺盪,原因就在此。齊美爾特別提到14-15世紀佛羅倫斯沒有流行,因為當時每個人都自有一套的穿著方式,因此無法產生趨同。另外,流行還有一種強烈的「活在當下之感」(sense of present),強調流行是一種忘卻過去,也不想未來的運動過程。其他在論流行裡面約略提到的,諸如第三階級的出現、流行在現代社會尤其特出原因在於國家體制的關係、流行與忌妒的關係等等。
^Helle, Horst J. 2009.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Sociology: inquiri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forms 1. Leiden, HL:Koninklijke Brill. p. 12.
^5.05.1"Biograf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德語). Section: "Studien und Ehe" (university studies and marriage). Georg Simmel Gesellschaft. simmel-gesellschaft.de. Retrieved 17 January 2018.
^Simmel, Georg. 1971 [1903].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P. 324 in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edited byD. N. Levin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ISBN0226757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