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格奥尔格·维蒂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奥尔格·维蒂希(德語:Georg Wittig;1897年6月16日—1987年8月26日),德国化学家,1979年因醛或酮与三苯基磷鎓内盐之间的维蒂希反应,并将其发展用于烯烃合成之中而与赫伯特·布朗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生平

[编辑]

1897年6月16日生於德意志帝國柏林。出生後不久,隨家人遷居卡塞尔。1916年入图宾根大学,開始研習化學。一次大戰時受徵召從軍。戰後,他向卡尔·弗雷德里希·冯·奥沃斯请求,进入馬堡大學讀書,三年後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奥沃斯说服了维蒂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926年获得大学任教资格。他也和卡尔·齐格勒成为好朋友。

1931年维蒂希与奥沃斯研究组的同事Waltraud Ernst結婚。1932年,他接受Karl Theophil Fries的邀请,到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担任教授。随着纳粹分子想赶走弗赖斯,维蒂希的处境也愈加艰难。在1937年弗赖斯被强制从大学退休后,他接受了赫尔曼·施陶丁格的邀请,到弗萊堡大學任教。这部分是因为在维蒂希有关立体化学的书中,他支持了施陶丁格当时被广泛批评的大分子学说。1942年,维蒂希和洛曼报道了维蒂希重排反应

1944年,维蒂希接替Wilhelm Schlenk,担任图宾根大学化学系主任。1954年他发现了醛或酮与三苯基磷鎓内盐之间的维蒂希反应,在烯烃合成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6年,将近六十岁的维蒂希接替Karl Johann Freudenberg,担任海德堡大學有机化学系主任。这在当时并不寻常,但新建立的有机化学系与其和巴斯夫的紧密关系让维蒂希接受了这一职位。他在海德堡大学的科研工作一直延续到1967年退休之后,直到1980年还在发表文章。1987年8月26日逝於海德堡。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小作品圖示这是一篇關於德國科學家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1902年:费歇尔 /1903年:阿伦尼乌斯 /1904年:拉姆齐 /1905年:拜尔 /1906年:莫瓦桑 /1907年:布赫纳 /1908年:卢瑟福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瓦拉赫 /1911年:居里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1913年:维尔纳 /1914年:理查兹 /1915年:维尔施泰特 /1918年:哈伯 /1920年:能斯特 /1921年:索迪 /1922年:阿斯顿 /1923年:普雷格尔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1927年:威兰 /1928年:温道斯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1930年:费歇尔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1932年:朗缪尔 /1934年:尤里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1936年:德拜 /1937年:霍沃思卡勒 /1938年:库恩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1943年:德海韦西 /1944年:哈恩 /1945年:维尔塔宁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1947年:魯賓遜 /1948年:蒂塞利乌斯 /1949年:吉奥克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1952年:马丁辛格 /1953年:施陶丁格 /1954年:鮑林 /1955年:迪维尼奥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1957年:托德 /1958年:桑格 /1959年:海罗夫斯基 /1960年:利比 /1961年:卡尔文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1963年:齐格勒纳塔 /1964年:霍奇金 /1965年:伍德沃德 /1966年:马利肯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1968年:昂萨格 /1969年:巴顿哈塞尔 /1970年:莱洛伊尔 /1971年:赫茨贝格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1974年:弗洛里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1977年:普里高津 /1978年:米切尔 /1979年:布朗维蒂希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1982年:克卢格 /1983年:陶布 /1984年:梅里菲尔德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1990年:科里 /1991年:恩斯特 /1992年:马库斯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1994年:欧拉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1998年:科恩波普 /1999年:兹韦勒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2006年:科恩伯格 /2007年:埃特尔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2011年:谢赫特曼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2025年:北川進羅布森亞基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格奥尔格·维蒂希&oldid=8942989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