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35″N121°27′33″E / 25.0096703°N 121.4590989°E /25.0096703; 121.4590989
| 板橋區 Banqiao District 舊稱:枋橋、擺接 | |
|---|---|
| 市轄區 | |
| 坐标:25°00′40″N121°26′45″E / 25.0111°N 121.4458°E /25.0111; 121.4458 |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上級區劃 | 新北市 |
| 設立 | 1920年(設板橋庄) 1929年(改制為板橋街) 1946年(戰後,改制板橋街為板橋鎮,轄屬臺北縣海山區) 1947年(裁撤海山區署,直隸臺北縣) 1972年(改制為縣轄市板橋市) 2010年(五都改制,改制為市轄區「板橋區」,屬新北市) |
| 下級區劃 | 126里2,515鄰 |
| 政府 | |
| • 區長 | 陳奇正(板橋區區長列表) |
| 面积 | |
| • 总计 | 23.1373 平方公里(8.9334 平方英里) |
| 海拔 | 7 公尺(23 英尺) |
| 人口(2025年9月)(237,897[1]戶) | |
| • 總計 | 550,256[1]人 |
| • 排名 | 臺灣的第1位/新北市的第1位 |
| • 密度 | 23,782人/平方公里(61,596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 郵遞區號 | 220 |
| 戶政資料代碼 | 65000010 |
| 毗鄰 | 三重區、新莊區、樹林區、土城區、中和區;臺北市萬華區 |
| 網站 | http://www.banqiao.ntpc.gov.tw/ |
| 區象征 | |
| 花 | 波斯菊 |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 漢字 | 板橋區 |
| 注音 | ㄅㄢˇ ㄑㄧㄠˊ ㄑㄩ- |
| 汉语拼音 | Bǎn-qiáo Qū |
| 通用拼音 | Bǎn-ciáo Cyu |
| 威妥瑪拼音 | Pan3-ch'iao2 Ch'ü1 |
| 台語白話字 | Pang-kiô Khu |
| 台語羅馬字 | Pang-kiô Khu |
| 客語白話字 | Piông-khièu Khî (枋橋區) |
| 客羅 | biongˊ kieuˇ kiˊ |
| 日語假名 | いたはし-く |
| 日語羅馬字 | itahashi-ku |
板橋區,舊稱「擺接」[2]、「枋橋」,位於臺灣新北市西部,區內人口約55.2萬人,是新北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臺灣人口最多且唯一超過50萬人的鄉鎮市區[1]。
清治時期,板橋已是大臺北地區西部重要商業聚集地,發展歷史甚早。因為當地屬於大漢溪、新店溪匯流的淡水河船運商業的中心腹地,加上戰後初期成為臺北縣縣治,成為早期臺北都會區的主要衛星城市之一。在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後,板橋逐漸成為現在新北市以及淡水河系左岸的政經中心,為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新北市政府所在地。
境內的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臺灣少數保存至今的中式古典園林建築,並與板橋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續、古早味與現代氣息並融的城市景觀。
板橋原為平埔族原住民擺接社聚居地,後來漢人在17世紀後逐漸遷入並形成聚落。在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仔港」上岸運往「擺接社」漳州閩南人聚落,途中需經林家花園後方的「公館溝」。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枋橋頭」(pang-kiô-thâu)。後來的「枋橋城」即沿著公館溝東南岸興建城牆,在木板橋前設置西城門,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近年來公館溝經整治加蓋後,橋已經不復見[3][4]。
日治時代,統治當局將「枋橋」改為日式地名板橋,日語讀法為「いたはし itahashi」[5],先為板橋庄,1929年升格為板橋街。戰後延續此名至今,差別在於改用華語發音,惟台語仍讀作「枋橋」(pang-kiô)。
板橋區自古即為凱達格蘭族原住民武朥灣社和擺接社的生活範圍。清治康熙年間始有漢人足跡,根據板橋「新埔賴氏族譜」記載,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漳州平和縣葛竹鄉賴天經族人,渡海至現新埔地區開墾。
乾隆年間廖富樁、林成祖入墾擺接平原,隨後大量漳州閩南人移住,人口漸增。其時為「擺接堡」之行政中心,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區、中和區、土城區和樹林區、新莊區西盛地區。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自新莊遷居此地,更使板橋區形成鄰近地區的宗教、商業、文化中心[2]。大正9年台灣行政區改制為五州三廳,板橋為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是郡之行政中心。
1945年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6]:27。1946年1月27日,板橋街改為「板橋鎮」,屬臺北縣海山區[6]:27-28。1947年1月,臺北縣政府遷往板橋鎮,裁撤海山區,板橋鎮由臺北縣直轄[6]:28。至1966年起,隨著四汴頭、新埔深丘、埔墘等地工業區的成立,工業發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帶動板橋鎮人口快速增加。1969年,板橋鎮人口達到10萬人[7]。1972年7月1日,板橋鎮改制為縣轄市「板橋市」[6]:32。1990年代後期起開發的新板特區,強化了板橋做為淡水河左岸商業樞紐的地位。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配合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新北市,板橋市改制為「板橋區」[2],仍為市治所在,並成為新北市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積處[8],為整個大臺北淡水河以西的中心城市,北隔大漢溪與三重區、新莊區相望,東與台北市萬華區以新店溪為界,西接樹林區,南與土城區、中和區毗鄰。幅員略呈東北- 西南走向,東北部較寬闊,西南部則較為狹長。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總面積23.1368平方公里,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
全區地勢平坦,無山嶽及丘陵。東南部略高,但海拔僅約10公尺,漸次向西北部趨低,至海拔約2公尺。其地質時期全屬第四紀完新世完新統之沖積層。但板橋街區及新埔、埔墘、深丘、後埔以東一帶,地勢較高,可謂之為老沖積層,形成較早,可能為地質時期的台北湖之沉積[9]。
板橋區最主要的河川為大漢溪與新店溪。大漢溪為淡水河主流上游,也是本區最大河川,流經浮洲地區後,以弓狀形成本區西北邊界,至東北端江子翠地區與新店溪相會。新店溪為淡水河最大支流,流經板橋區東北邊界。日治時代以前板橋是個有許多溝渠的地方,現在已經大都覆蓋成為下水道。湳仔溝是分隔板橋與浮洲地區的河道溝渠,湳仔即當地地名湳雅的閩南語原文。湳仔溝本來是大漢溪之分流河道,1982年因應防洪堵絕大漢溪上游的水流入,只剩其他溝渠與地下水匯入。湳仔溝最後流向大漢溪。
公館溝為板橋地區僅次於湳仔溝的最大溝渠,也可能是板橋一名之由來。現在已經大都成為地下排水溝。水脈發源於土城山區,19世紀曾經成為林本源園邸周圍枋橋城城牆外的護城河。該溝渠約略從土城青雲路進入板橋信義路、四川路、館前西路,館前西路即為林家花園城牆之南側。沿著館前西路,流過接雲寺及湳雅夜市入口,轉往府中路、西門街,在北門街北流,離開原本城牆的範圍。最後約略經過公館街、國光路、智樂路、中正路、新海抽水站,匯入大漢溪。[10][11]公館街即以公館溝命名。現在只有館前西路旁一區段無覆蓋,可見到黑水溝,且縣民大道經過館前西路和華福街間之路段,有明顯隆起之橋樑特徵。
板橋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10月至4月盛行東北季風,5月至9月則盛行西南季風[12]。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6度,月均溫最高為7月的29.2度,最低為1月的13.3度[13]:45。年雨量2,325.2毫米,各月雨量最多為8月的305.3毫米,最少為12月的78.8毫米[13]:47。
| 年份 | 人口 | ±% |
|---|---|---|
| 1946 | 23,545 | — |
| 1951 | 30,055 | +27.6% |
| 1956 | 41,268 | +37.3% |
| 1961 | 62,695 | +51.9% |
| 1966 | 77,424 | +23.5% |
| 1971 | 126,980 | +64.0% |
| 1976 | 282,318 | +122.3% |
| 1981 | 422,260 | +49.6% |
| 1986 | 491,721 | +16.4% |
| 1991 | 542,942 | +10.4% |
| 1996 | 524,323 | −3.4% |
| 2001 | 532,694 | +1.6% |
| 2006 | 544,292 | +2.2% |
| 2011 | 555,335 | +2.0% |
| 2016 | 552,285 | −0.5% |
| 2021 | 552,713 | +0.1% |
來源:
| ||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4年底板橋區戶數約23.1萬戶,人口約55.4萬人[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4萬人,是臺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第五高的鄉鎮市區,其人口也多於臺灣一半以上的縣市[1]。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溪福里與復興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4,434人與927人,其中溪福里也是新北市人口第九大里[14]。板橋區人口的年齡構成中,0至14歲人口佔比約12.08%,15至64歲人口佔比約68.31%,65歲以上人口則佔比19.61%[14]。


板橋區為新北市的首府,地處新北市溪南最接近於溪北的中間區域,此一地緣特色反應出來的政治板塊,選民均勻,使得板橋歷來呈現接近全國整體投票傾向的縮影。與新北市所轄的其他行政區相較,板橋明顯不若新店、雙和的偏藍,亦不若新莊、三蘆的偏綠,亦加以擁有新北市南來北往的中心樞紐位置和最大票倉,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競選總部的所在地。
新北市板橋區公所為新北市政府在板橋區之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區長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7課4室等11個內部單位[17]。板橋區為新北市議會第五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板橋區共選出9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18]。
1910年-1920年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林清山 | 1910年 | 1920年 |
1920年-1929年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林清山 | 1920年 | 1924年 | |
| 山本義信 | 1924年 | 1929年 |
1929年-1945年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山本義信 | 1929年 | 1930年 | |
| 神谷龜吉 | 1930年 | 1931年 | |
| 淀川喜代治 | 1931年 | 1938年 | |
| 野村豐助 | 1938年 | 1945年 |
1946年-1951年 間接選舉
| 屆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1 | 林宗賢 | 1947年1月1日 | 1947年6月20日 | |
| 代理 | 陳弄獅 | 1947年6月20日 | 1947年10月22日 | |
| 補選 | 林燕清 | 1947年10月22日 | 1948年12月31日 | |
| 2 | 林日高 | 1949年1月1日 | 1949年12月31日 | |
| 補選 | 林宗慎 | 1950年1月1日 | 1951年7月1日 |
1951年-1972年 直接選舉
| 屆次 | 姓名 | 黨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1 | 林宗慎 | 1951年7月1日 | 1953年7月1日 | ||
| 2 | 林宗慎 | 1953年7月1日 | 1956年7月1日 | ||
| 3 | 林宗慎 | 1956年7月1日 | 1960年1月16日 | ||
| 4 | 楊水生 | 1960年1月16日 | 1964年3月1日 | ||
| 5 | 劉順天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3月1日 | ||
| 6 | 劉順天 | 1968年3月1日 | 1972年6月30日 |
1972年7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 屆次 | 姓名 | 黨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1 | 劉順天 | 1972年7月1日 | 1973年4月1日 | ||
| 2 | 郭政一 | 1973年4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
| 3 | 郭政一 | 1977年12月30日 | 1982年3月1日 | ||
| 4 | 張馥堂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3月1日 | ||
| 5 | 張馥堂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3月1日 | ||
| 6 | 吳清池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3月1日 | ||
| 7 | 吳清池 | 1994年3月1日 | 1998年3月1日 | ||
| 8 | 林鴻池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3月1日 | ||
| 9 | 林鴻池 | 2002年3月1日 | 2005年2月1日 | ||
| 代理 | 張宏陸 | 2005年2月1日 | 2005年12月19日 | ||
| 代理 | 廖榮清 | 2005年12月20日 | 2006年2月28日 | ||
| 10 | 江惠貞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12月24日 |
2010年12月25日–現今
|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1 | 江惠貞 | 2010年12月25日 | 2011年8月1日 | |
| 2 | 林純秀 | 2011年8月1日 | 2014年12月24日 | |
| 3 | 林敬榜 | 2014年12月25日 | 2019年2月1日 | |
| 4 | 林耀長 | 2019年2月1日 | 2020年6月10日 | |
| 5 | 范姜坤火 | 2020年6月10日 | 2023年1月31日 | |
| 6 | 陳奇正 | 2023年1月31日 | 現任 |
現今板橋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板橋庄屬臺北州海山郡。板橋庄轄板橋、社後、深丘、新埔、埔墘、下深丘、江子翠、港子嘴、後埔、四汴頭、湳子、沙崙、溪洲、番子園等14個大字。1929年板橋庄改制為「板橋街」[19]。1946年1月27日,改為「板橋鎮」,屬臺北縣海山區。1947年1月裁撤海山區,板橋鎮改直隸於臺北縣[20]。1972年7月1日,板橋鎮改制為「板橋市」[19]。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板橋市改制為市轄區「板橋區」,隸屬新北市[2]。
板橋全區有126個里,是全國里數最多的市轄區,也是全國下轄最多里(村)的鄉鎮市區級行政區。
板橋區可以分為府中、江子翠、港子嘴、新埔、新板[註 1]、亞東[註 2]、埔墘、後埔[註 3]、社後、浮洲、溪崑等11個地區,各自被歸類為5個正規的次分區與11個非正式行政編制的聯合里。其中,府中、江翠、新埔、新板與亞東等幾個地區的中心位置分別設置台北捷運的車站,是板橋區內交通較為便利的區段。
板橋區由於人口眾多,擁有兩個立法委員的議席,分別是板橋東區(新北市第七選舉區)、板橋西區(新北市第六選舉區)。在2010年以前,臺北縣板橋市時期,板橋市民代表會的市民代表選區共有6個,其中第六選區為原住民族選區,第一至第五選區則由依照各里劃分組成,2010年以後,第一至第五選區便成為板橋區公所的第一至第五分區[21]。下表列出板橋區各樣劃分方式(立法委員選舉區、第一至第五次分區、里),配合《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與日治時代「大字」對照其地名[22]:
| 立委分區 | 次分區 | 地名 | 里名 | |||||||
|---|---|---|---|---|---|---|---|---|---|---|
| 板橋西區 | 第一分區 | 府中 | 留侯里 | 赤松里 | 黃石里 | 挹秀里 | 流芳里 | |||
| 社後 | 社後里 | 民安里 | 民權里 | 建國里 | 國光里 | 港德里 | 金華里 | 新生里 | ||
| 港尾里 | 中正里 | 香社里 | 香雅里 | 自強里 | 自立里 | 光華里 | 光榮里 | |||
| 湳子[註 4] | 湳興里 | 新興里 | ||||||||
| 第二分區 | 江子翠 | 江翠里 | 溪頭里 | 純翠里 | 文化里 | 聯翠里 | 明翠里 | 滿翠里 | 宏翠里 | |
| 仁翠里 | 吉翠里 | 朝陽里 | 新翠里 | 新海里 | 德翠里 | 莒光里 | 華翠里 | |||
| 忠翠里 | 龍翠里 | 松柏里 | 松翠里 | 柏翠里 | 文翠里 | 嵐翠里 | 青翠里 | |||
| 懷翠里 | 文聖里 | 福翠里 | ||||||||
| 新埔 | 新埔里 | 陽明里 | 忠誠里 | 文德里 | 幸福里 | 公館里 | 漢生里 | 新民里 | ||
| 百壽里 | 介壽里 | 華江里 | ||||||||
| 第三分區 | 萬板 | 永安里 | 埤墘里 | 莊敬里 | ||||||
| 港子嘴 | 港嘴里 | [註 5] | ||||||||
| 板橋東區 | 振興里 | 振義里 | 光復里 | [註 6] | ||||||
| 埔墘 | 埔墘里 | 富貴里 | 長壽里 | 九如里 | 正泰里 | 居仁里 | 福壽里 | 海山里 | ||
| 雙玉里 | 廣新里 | 光仁里 | 玉光里 | |||||||
| 深丘 | 深丘里 | 福丘里 | 香丘里 | 長安里 | 東安里 | 民生里 | 東丘里 | 西安里 | ||
| 第四分區 | 後埔 | 景星里 | 福星里 | 民族里 | 仁愛里 | 大豐里 | 廣德里 | 福德里 | 後埔里 | |
| 國泰里 | 福祿里 | |||||||||
| 四汴頭 | 廣福里 | 五權里 | 和平里 | 重慶里 | 信義里 | |||||
| 湳子[註 4] | 華興里 | 華福里 | 華貴里 | 華東里 | 華德里 | 鄉雲里 | ||||
| 第五分區 | 番子園 | 浮洲里 | 華中里 | 大觀里 | 僑中里 | 歡園里 | 聚安里 | 龍安里 | 福安里 | |
| 復興里 | 中山里 | 大安里 | ||||||||
| 沙崙 | 崑崙里 | 成和里 | ||||||||
| 溪洲 | 溪洲里 | 溪北里 | 堂春里 | 溪福里 | ||||||
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2022年12月9日) |
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2022年12月9日) |
板橋區的金融業在日治時期,僅有板橋信用組合與彰化株式會社板橋出張所,戰後隨著縣治的設置與交通的發展[23]:418,工商業成長,金融業逐漸蓬勃興盛,許多原本設在板橋區的銀行陸續成立其分行,並有民間銀行成立,為服務大眾,增設更多業務項目,使金融服務更加完整。在1990年代時,板橋區的金融業發展有由西南部板橋車站一帶,擴展至東北部文化路一帶的趨勢,數間歷史悠久的銀行也在1986年後陸續遷址[24]:287。2008年底時,板橋市的金融機構分為96間銀行、16間保險公司、9間農會信用部、3間票券金融公司,居臺北縣之首[25]:338。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目前板橋區內共有103間銀行、2間信用合作社及19間票證券公司[26]。
板橋區農會成立於1918年,名有限責任板橋信用組合,之後陸續增展組織功能,有利用、購買、販賣等,1944年1月31日,改組板橋街農業會。期間歷經板橋區各階段改制變更,經歷過板橋鎮合作社、板橋鎮農會、板橋市農會[25]:332。2011年4月1日,改名板橋區農會[27]。板橋區農會在總幹事及秘書之下,設有資訊、稽核、企劃、保險、信用、供銷、推廣、會計、會務、產業管理等部門[28]。為擴大民眾服務,信用部除總會外,並陸續成立後埔辦事處、埔墘辦事處、江翠辦事處、溪崑辦事處、社後辦事處、浮洲辦事處、新埔辦事處、文化辦事處等[24]:307。
板橋區為新北市政經中心,地理上亦為新北市人口密集帶的中心,都市定位及南來北往的中心地理位置,使得板橋擁有頗為發達的聯外路網及發達的大眾運具。其中有四座東西向橋樑(華江橋、萬板橋、華翠橋、光復橋)直通臺北市;南北向則有新北環快、臺64線(特一號)及臺65線(特二號)三大快速道路貫穿板橋市區並連結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捷運板南線在板橋區設有五站(江子翠站、新埔站、板橋站、府中站、亞東醫院站)與北市主要精華區(西門商圈、博愛特區、站前商圈、東區商圈、信義商圈、南港經貿園區)直接串連;串連新北市發達區的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西環段)亦以板橋為中心,並於區內設置三個捷運站(板新站、板橋站、新埔民生站)。連接臺灣西部走廊主要都會區的高鐵及大小都市的臺鐵和短中長客運中心亦在板橋設站,使得板橋區堪稱是新北市的交通樞鈕。



2001年11月13日新北板橋轉運站啟用,提供板橋地區長途客運搭乘。
由於境內河域廣闊,板橋區境內共有19座主要聯絡橋樑,板橋區之北、西面為大漢溪及其支流,東面為新店溪,而南面以陸地連接中和區、土城區,主要以圳溝為界,沒有橋樑。因此板橋區可說是台灣所有鄉鎮市區中,大型聯絡橋樑最多者。
板橋區的東面有四座跨越新店溪的橋樑,全部通往台北市萬華區:
西面11座:三座為區內聯絡橋樑,一座鐵路橋(高鐵與台鐵共構),兩座通往樹林區,一座通往土城區
2010年2月12日,行政院核定台北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規劃報告書暨周邊土地發展計畫案。全案分為2期興建:第1期興建路段為中正紀念堂站至金城機廠,長約8.4公里,設置8座車站,預計西元2025年底完成;第2期興建路段為金城機廠至迴龍站,行經樹林區中華路、八德街、大安路、中正路,長約13.3公里,為高架橋路線中運量,擬設置11座車站,預計2028年底完成。
由於板橋區是新北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因此除了市政府本身的辦公大樓外,包括市議會與許多下屬單位的總部,都是設籍在板橋區內。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的局本部設於板橋區境內,除了總部外,該單位在板橋區的境內還設置了兩個分局與多個派出所,負責板橋地區的治安維護。
板橋區是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的總部所在地,與旗下第一大隊的管轄範圍。
|


coauthors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