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東西教會大分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不适用或被曲解的引用资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无法被证實
请协助校核其中的错误以改善这篇条目。详情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
此條目的中立性准确性都存在争议。(2013年10月18日)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对话页說明本文准确性及正確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06年12月16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基督教
系列條目
Christian cross Portal:基督教

東西教會大分裂(英語:East–West Schism)是指基督教在11世紀發生的教會分裂事件,使整個教會分裂為東方東正教希臘正教會)、以及西方天主教(羅馬公教會)兩大分支。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以及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其中的標誌事件發生在1054年,教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因互派的代表溝通失敗,而將對方絕罰。此為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直到1965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教宗保禄六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雅典纳哥拉才互相解除了针对对方的绝罚。

遠因

[编辑]

羅馬教會的首席地位

[编辑]

公元70年,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基督宗教的中心自然轉移到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根據《聖經》記載,羅馬很早就有了基督徒保祿曾給在羅馬的基督徒寫了著名的《羅馬書》,並親自在羅馬居留了二年。根據教會的聖傳,伯多祿是羅馬的首位主教。這兩位宗徒最终都在羅馬殉道。因此,羅馬教會在初期教會中一直享有極高的威望。在此期間,教宗(羅馬主教)亦試圖在一些教會事務中扮演權威的仲裁者的角色。325年,在尼西亞召開了基督教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普世大公會議——尼西亞大公會議,在大公會議所頒佈的法令中,羅馬教會列於各地方教會之首。

新羅馬的興起

[编辑]

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遷都拜占庭,將該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又名新羅馬。381年,召開了基督教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將君士坦丁堡教區提昇為牧首區,而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排名僅次於教宗。451年召開的第四次普世大公會議——迦克墩公會議上通過的第28條法令,將君士坦丁堡牧首提昇至與教宗並列的首席地位,但受到當時的教宗良一世的强烈抗議,認為該法令侵犯了教宗的首席權,聲稱:教宗之所以擁有首席權是因為他是宗徒之長伯多祿的繼承人的緣故,因此,拒不承認該法令。

特勞拉會議

[编辑]

692年召開特勞拉會議英语Quinisext Council(Council in Trullo),警告西方主教們如果不服從教會的紀律則開除教籍。此次會議中第五十五條──羅馬人民於四旬期如神父為此將廢逐,若為主教,則開除其教籍;教宗如此時守齋亦開除其教籍。教宗不簽字認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擾。

近因

[编辑]

聖像破壞與教難

[编辑]
主条目:聖像破壞運動 (東羅馬帝國)

7世紀末,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在禮儀和教義上的分歧加劇。726年,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伊斯蘭教的影響,發起破壞聖像運動,將堂內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這樣在東方教會引起了混亂與教難。利奧三世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圣杰曼努斯一世(St. Germanos)廢除,根据希腊文献(主要是塞奥法尼斯的文献),當時教宗額我略二世绝罚了皇帝。

利奥三世死後,繼承人仍遵守此令。直到780年,伊琳娜女皇繼位後,願意恢復對聖像的敬禮,願意東西方教會統一,因而她得到當時君士坦丁堡牧首聖特拉烏斯英语Patriarch_Tarasius(St. Tarasios)的支援,並得到教宗哈德良一世的同意,於787年,召開了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會議結果重新闡述敬禮聖像的真正意義,教會並非敬禮聖像本身,而是敬禮聖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聖母聖人

佛希亚斯分裂

[编辑]

857年,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廢逐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納爵,改以重臣佛希亚斯一世繼任牧首。863年,教宗尼各老一世聲明罷黜依納爵是非法的,並處罰希亚斯一世破門律,開除教籍。佛希亚斯一世則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反擊,開除教宗教籍,是為“佛希亚斯分裂英语Photian schism”。879-880年教宗派團參加在君士坦丁堡會議,關係有所恢復。東方教會也承認羅馬的首席地位。雖然佛希亚斯分裂只維持了幾年,雙方曾為教區管轄權和羅馬教會將聖靈“從父出來”改為“從父和子出来”爭論,因此種下了日後大分裂的近因。過去教宗的首席地位是無可否認的。這次事件後卻有人開始質疑教宗的首席地位,甚至指控教宗篡改教義。

正式大分裂

[编辑]

賽魯拉留斯分裂

[编辑]

佛希亚斯分裂後,西方的拉丁教會和東方的希臘教會在“和子句”上和禮儀上的糾紛實際上並沒有解決。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因其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賽魯拉留斯致函羅馬,指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質問西方教會聖餐無酵餅是源自猶太教異端安息日守大齋、准許食未出血的肉、四旬大斋期不唱《阿肋路亚》等等。

教宗良九世指派亨拜樞機等人到君士坦丁堡與希臘教會協商,使節團尚未達成任務,卻傳來教宗於1054年4月19日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聖座有爭議,雙方談判失敗,性情暴躁的亨拜與他的同伴於1054年7月14日進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將破門的判書放到祭台上,並對賽魯拉留斯提出抗議,然後亨拜跺腳走出教堂,發誓說:「願我主臨鑑,評判我輩!」[1]賽魯拉留斯不肯屈服,當眾把教宗送來的詔書燒毀。

最後,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將對方破門,标志着基督教史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和希腊正教會(东正教會)。

參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杭伯特枢机的「愿我主临鉴,评判我辈」发言的来源是哪里?. 知乎网. [201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5). 
基督教系列条目
耶稣基督
基础
聖經
神学
历史教会传统英语Christian tradition
宗派與運動
列表
公教會 / 天主教
正教會 / 東正教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教會
景教
新教
密傳基督教
其他(非三位一體派
相关主題
禮儀
建築形式英语Church architecture
聖職人員
非聖職人員
注:標“*”的教會有時不被視作所屬宗派的一部分。
基督教主題
天主教(羅馬公教)
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
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制度
法典
教理
七大聖事
聖母論
神學
(教會聖師)
大亞爾伯特 ·圣盎博罗削 ·圣安瑟莫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圣托馬斯·阿奎那 ·聖亞他那修 ·希波的圣奥思定 ·該撒利亞的巴西略 ·可敬者伯達 ·羅伯·白敏 ·聖伯爾納鐸 ·聖文德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聖加大利納 ·金言聖伯多祿英语Peter Chrysologus ·金口若望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彼得·达米安 ·聖厄弗冷 ·聖方濟各·沙雷氏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安 ·普瓦捷的依拉略 ·圣依西多禄 ·圣热罗尼莫 ·聖若望·達瑪森 ·十字若望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教宗良一世 ·聖亞爾豐索 ·聖女小德蘭 ·聖女大德蘭 ·亞維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里昂的聖依勒內 ·若望·纽曼
教宗良十四世
歷任教宗
修會及傳教會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個別教會
禮儀劃分
拉丁禮教會
各东方礼教会
會議
活動
文化
其他
綜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早期教会
君士坦丁大帝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前期
中世紀中期
中世紀後期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巴洛克时期
法国大革命
修道制度修会
教育和科学
近代传教事业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以來
各地天主教史
相关主题
中世纪前期
template
template
中世紀盛期
中世紀後期
文化
参见
继承自
(330–717)
早期
(717–1204)
中期
(1204–1453)
晚期
地区史
宗教与法律
宗教
法律
政治
中央政府
早期
中期
晚期
职官志
地方政府英语Subdivisions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早期
中期
晚期
外交
军事
陆军英语Byzantine army
早期
中期
晚期
海军
文化与社会
建筑
君士坦丁堡
塞萨洛尼基
拉文纳
其他地区
艺术
经济
文学
日常生活
影响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西教會大分裂&oldid=9013304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