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東海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郯郡重定向于此,关于东魏时设置的郡,参见:郯郡 (东魏)
東海郡
別名:郯郡、東晦郡、沂平郡
 • 行政中心郯縣
朐山縣
歷史 
• 成立
秦代
• 废除
758年
地望:山東臨沂
江蘇連雲港徐州一帶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建置沿革

[编辑]

秦代

[编辑]

東海郡在秦代又稱郯郡[1],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楚國後,於楚國東部之地置陳郡薛郡[2]。《元和郡縣志》謂秦時分薛郡置郯郡[3]治所在郯縣[4]。劉師培認為:“疑在秦名郯,楚名東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東海。”[5]

根據出土的秦代封泥有東晦□馬字樣,研究者認為秦代東海郡的正式名稱應為東晦郡[6]。“晦,暝也”[7],東晦與東海意義相同[8]

秦代東海郡領縣
縣名縣治所在地始置年代備註
郯縣山東省郯城縣郯國故城遺址
堂邑縣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区戰國
游陽縣今江蘇省連雲港市淮安市一帶
建陵縣[9]今江蘇省新沂市一帶,原属沭阳
蘭陵縣山東省蘭陵縣西南蘭陵鎮戰國
海陵縣江蘇省泰州市一帶戰國楚置海陽縣,秦改名。
東陽縣安徽省天长市西北[10],(一说今江蘇省盱眙縣東陽鄉漢初廢縣,並於此地置東陽郡,漢武帝執政時期又更名為廣陵郡。
下邳縣江蘇省邳州市一帶
播旌縣
贅其縣江蘇省盱眙縣西南
繒縣山東省棗莊市東北蘭陵縣一帶
盱眙縣江蘇省盱眙縣東北戰國
淮陰縣江蘇省淮安市一帶
廣陵縣江蘇省揚州市蜀崗古城
凌縣江蘇省泗洪縣一帶
襄賁縣山東省蘭陵縣東南一帶
朐縣江蘇省連雲港市市區西南一帶

西漢

[编辑]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齊王韓信為楚王,以東海郡、會稽郡泗水郡薛郡陳郡楚國。次年,廢楚王韓信,分其地為二國:立劉交為楚王,以彭城郡、東海郡、薛郡置楚國;立劉賈為荊王,以東陽郡、鄣郡、會稽郡置荊國。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國東海郡為漢郡,又削趙國、膠西等國,引發了七國之亂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東海郡南部數縣置泗水國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東海郡治郯縣,屬徐州刺史部,領二十縣、十八侯國。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臨沂市大部、江蘇省連雲港市全境,以及徐州市東部一帶。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東海郡有358414戶,1559357人。

又《漢書》王子侯表載東海郡有辟土、東平、運平、文成、翟彭、東淮、淯、參、沂陵、江陽、藉陽、就鄉等侯國,地望無考。[11]

西漢末年東海郡領縣
縣名縣治所在地始置年代王莽改名備註
郯縣山東省郯城縣郯國故城遺址郯國
蘭陵縣今該縣蘭陵鎮西南[12]戰國蘭東荀子任縣令之地
襄賁縣山東省蘭陵縣一帶章信曾析置鳣侯國
下邳縣江蘇省邳州市一帶閏儉有鐵官。
良成侯國江蘇省邳州市一帶承翰魯安王子侯國
平曲縣江蘇省連雲港市境內平端
戚縣山東省微山縣,一說在今臨沂市境內
朐縣江蘇省連雲港市市區秦代有鐵官。
開陽縣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北沂河西厭虜故鄅國。原名啓陽,避漢景帝諱改開陽。
費縣山東省費縣縣城西北順從都尉治所。故魯國季氏邑。
利成縣[13]山東省臨沭縣蛟龍鎮前、後利城村流泉
海西縣[14]江蘇省灌南縣一帶東海亭
蘭祺侯國[15]無考溥睦魯安王子侯國
繒縣山東省蘭陵縣一帶繒治繒國
南成侯國[16]山東省費縣一帶城陽共王子侯國
山鄉侯國無考,约在枣庄市东北魯孝王子侯國
建鄉侯國無考魯頃王子侯國
即丘縣山東省臨沂市境內就信
祝其縣[17]江蘇省贛榆縣班莊鎮古城村猶亭有羽山。
臨沂縣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北
厚丘縣江蘇省沭陽縣一帶祝其亭元始三年,分厚丘縣中鄉置義陽侯國
容丘侯國江蘇省邳州市一帶魯安王子侯國
東安侯國江蘇省東海縣西北業亭魯孝王子侯國
合鄉縣約在山東省滕州市山亭区一帶合聚
承縣[18]山東省棗莊市一帶承治
建陽侯國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一帶建力魯孝王子侯國
曲陽縣江蘇省沭陽縣一帶從羊
司吾縣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一帶息吾
于鄉侯國無考泗水勤王子侯國
平曲侯國無考端平廣陵厲王侯國
都陽侯國無考城陽戴王子侯國
陰平侯國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楚孝王子侯國
郚鄉侯國無考徐亭魯頃王子侯國
武陽侯國山東省郯城縣一帶,詳址無考弘亭史丹封國。
新陽侯國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北安阳村北附近博聚魯頃王子侯國
建陵侯國今江蘇省新沂市一帶,一說在今棗莊市付亭魯孝王子侯國
昌慮侯國山東省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慮聚魯孝王子侯國
都平侯國無考城陽荒王子侯國

新莽、東漢

[编辑]

王莽改東海郡為沂平郡漢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劉陽為東海公,十七年進爵為王,東海遂為王國。建武十九年(43年),立東海王劉陽為皇太子,改名劉莊,並改封原皇太子劉彊為東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東海王劉彊兼食魯郡,東海國的都城由郯縣遷往魯郡魯縣[19]。東海王劉彊遷都魯郡後,多次上書要求將東海国歸還朝廷。明帝永平中,劉彊薨,其子劉政繼立,東海国收歸朝廷,改魯郡為魯國。劉政雖以魯國為封國,但王號不改,仍為東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東海国之下邳、曲陽、司吾、良成四縣與臨淮郡數縣置下邳國。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東海国領十三縣: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郯縣為東海国治、徐州州治。

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析東海国、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慮郡利城郡。十一年,昌慮郡併入東海国。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敦為東海王,復置東海國。此時魯國劉羨仍為東海王,出現了兩個東海王並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漢。

魏晉南北朝

[编辑]

時省東海郡贛榆縣。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曹霖為東海王,置東海國。復置東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復置贛榆縣。此時東海郡領郯、祝其、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承、昌慮、合鄉、戚,共十二縣。有11100戶。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置蘭陵郡永嘉以後,東海郡沒於後趙晉安帝時收復淮北,復置東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為北魏攻佔,於贛榆縣僑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東海縣。又析贛榆縣置鬱縣,立西海郡,屬青州。劉宋末年,東海郡領襄賁、贛榆二縣,全郡有2411戶,13941人。又於今江蘇鎮江一帶置南東海郡,領郯、祝其、襄賁、利成、西隰、丹徒、武進等縣,屬南徐州。南齊建元初,於今江蘇省漣水縣一帶置北東海郡,領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等縣,屬冀州(僑置)。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得青州北海郡(僑置)之地,置東海郡,領贛榆、安流、廣饒(梁僑置)、下密(梁僑置)四縣,有1242戶,5904人,屬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縣,領郯、臨沂、建陵、歸昌四縣,屬東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隋唐

[编辑]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縣,領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五縣。武德四年(621年),廢東海郡,置海州,領朐山、龍沮、新樂、曲陽、沭陽、厚丘、利城、懷仁等縣。天寶元年(742年),仍以海州為東海郡,領朐山、東海、沭陽、懷仁四縣,有28549戶,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海州。

太守

[编辑]

東海太守

[编辑]

東海相

[编辑]
  •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至十六年任東海相。[29]
  • 郭竟,真定人。光武帝時在任。[30]
  • 宗均,字叔庠,南陽安衆人。永平元年(58年)至五年(62年)在任。[31]
  • 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順帝時在任。
  • 桓□,南陽人,永壽元年(155年)在任。[32]
  • 黃浮,汝南人,桓帝延熹中在任。[33]
  • 劉寬,字文饒,弘農華陰人。延熹末在任。[34]
  • 韋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靈帝時在任。[35]
  • 滿□,山陽人。熹平元年(172年)在任。[32]
  • 刁韙,字子榮,彭城人。東漢末在任。
  • 趙咨,字文楚,東郡人。靈帝時在任。
  • 江沛,字周南,河內修武人。靈帝時在任。[36]
  • 鄐熙,東漢末在任。[37]
  • 汲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任。
  • 徐璆,字孟平,廣陵人。獻帝時在任。
  • 任恭,年代無考。[38]
  • 宥吾民,年代無考。[39]
  • 薛衍,年代無考。[40]
  • 青陽愔,年代無考。[41]

[编辑]
  • 昌豨,首任兼末任昌慮郡太守,建安三年臘月(199年初)至十一年(206年)八月在任,死後該郡併入東海郡。[42][43]

人物

[编辑]
  • 王臧,東海蘭陵人。從申公習《》,武帝時為郎中令,後下獄自殺。[23]
  • 繆生,東海蘭陵人。從申公習《詩》,官至長沙內史。[23]
  • 褚大,東海蘭陵人。從齊人胡母生習《公羊傳》。官至梁相。[23]
  • 孟□,人稱孟卿,東海蘭陵人。從嬴公習《春秋》,治《儀禮》、《春秋》。[23]
  • 孟喜,字長卿,孟卿之子,從田王孫習《易》,為丞相掾。[23]
  • 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師從夏侯始昌、孟卿,治《詩》、《禮》,傳《后氏禮》。[23]
  •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師從孟卿,傳《疏氏春秋》,官至太子太傅[44]
  • 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漢宣帝時丞相。[44]
  • 東海孝婦西漢東海郡人,侍奉婆婆十多年,被誣處死。于定國為其平反。[44]
  • 白光,字少子,儒生。師從孟喜,為經學博士。[23]
  • 嚴延年,字次卿,東海下邳人。漢宣帝時為河南太守。[45]
  •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師從眭孟,習《公羊傳》,立“春秋嚴氏學”,官至河南太守。[23]
  • 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師從后蒼,治《齊詩》。漢元帝時為諫大夫。[46]
  •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師從后蒼。漢宣帝時御史大夫、前將軍。[47]
  • 匡衡,字穉圭,東海承人。師從后蒼。漢元帝時丞相。[48]
  • 殷嘉,師從京房習易學。[23]
  • 發福,師從栗豐習《韓詩》。[23]
  • 薛宣,字贛君,東海郯人。漢成帝時為御史大夫、丞相。[49]
  • 申咸,漢哀帝時給事中。[49]
  • 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哀帝時為京兆尹。[50]
  • 毋將永,東海蘭陵人。儒生,從沛人高相習《易經》。[23]
  • 王朗,字景興,東海郯人。三國魏司徒
  • 王肅,字子雍,王朗子。三國魏經學家,編有《孔子家語》。
  • 糜竺,字子仲,東海朐人。三國蜀漢將領。
  • 何承天,東海郯人。劉宋時數學家,改定《元嘉曆》。官至衡陽內史、著作郎。
  •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南朝梁、陳之際文學家。

参见

[编辑]

註釋及徵引文獻

[编辑]
  1. ^《漢書》地理志郯縣下應劭注:“秦郯郡。”《水經注》沂水:“秦始皇以為郯郡。漢高帝二年更從今名。”
  2. ^《水經注》泗水謂秦始皇二十三年置薛郡。
  3. ^《元和郡縣志》:“秦置三十六郡,以魯為薛郡,後分薛郡為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
  4. ^《史記》陳涉世家:“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紲、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
  5. ^《秦四十郡考》,收於《左盦集》
  6. ^《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页93,傅嘉仪,2002,杭州:西泠印社
  7. ^《淮南子》高誘注
  8.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
  9. ^(明)郑复亨修、裴天祐校,《隆庆海州志》.
  10. ^存档副本.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1. ^王先謙《漢書補注》地理志上三
  12. ^人民網:《煌煌圣地 悠悠兰陵》. [201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9). 
  13. ^利成,東漢、魏晉作利城
  14. ^海西,今本《漢書》誤作海曲。《後漢書》郡國志:“海西,故屬東海。”
  15. ^蘭祺,《漢書》王子侯表作蘭旗
  16. ^南成,一作南城
  17. ^祝其,《魯相謁孔廟殘碑》作況基,見《隸釋》卷十七。
  18. ^承縣,一作氶縣。徐松《漢書地理志集釋》:“氶縣以氶水得名,作承者誤。”楊樹達曰:“周泰明《再續封泥考略》卷二有承丞之印,則承字不誤。”
  19. ^《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
  20. ^《史記》陳涉世家
  21. ^《漢書》張馮汲鄭傳
  22. ^《漢書》惠帝功臣侯表
  23. ^23.0023.0123.0223.0323.0423.0523.0623.0723.0823.0923.1023.11《漢書》儒林傳
  24. ^《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25. ^《漢書》韋賢傳
  26. ^《漢書》馮奉世傳
  27.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28. ^《唐刺史考全编》
  29. ^《後漢書》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
  30. ^《後漢書》皇后紀上
  31. ^《論衡》程材。宗均,《後漢書》本傳作宋均。
  32. ^32.032.1《隸釋》東海廟碑
  33. ^《後漢書》陳蕃王允列傳
  34. ^《隸釋》漢太尉劉寬碑、《後漢書》卓魯魏劉列傳
  35. ^《後漢書》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風俗通義》十反
  36. ^《隸續》劉寬門生題名碑
  37. ^容齋隨筆》五筆引《風俗通義》
  38. ^《碑錄》
  39. ^《氏族典》卷五百七十七引《袁宏集》
  40.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1. ^《通志》氏族略
  42. ^《三國志·魏武帝紀》:(建安三年)(呂)布敗,獲(臧)霸等,公厚納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瑯邪、東海、北海為城陽、利城、昌慮郡。 【《魏志十八·臧霸傳》:《臧霸傳》載『霸為琅邪相,(吳)敦利城、(尹)禮東莞、(孫)觀北海、(孫)康城陽太守』】……(建安十一年八月)割東海之襄賁、郯、戚以益瑯邪,省昌慮郡
  43. ^【《後漢書·郡國志三·徐州》東海郡〖昌虑縣〗有蓝乡。】【《晉書·地理志下·徐州》東海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一百。……朐、襄賁、利城、贛榆、厚丘、蘭陵、昌慮、合鄉、戚】
  44. ^44.044.144.2《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
  45. ^《漢書》酷吏傳
  46.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47. ^《漢書》蕭望之傳
  48. ^《漢書》匡張孔馬傳
  49. ^49.049.1《漢書》薛宣朱博傳
  50. ^《漢書》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漢書/卷095》,出自班固漢書

參考書目

[编辑]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南齊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6. 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7.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8.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9. 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10. 嚴耕望,1947,《兩漢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務印書館
  11.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2.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水經注》,1990,陳橋驛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5.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載于《文史》2006年第1期
關中地區
河南地區
河北地區
以南
待考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辅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朝鲜
并州刺史部
朔方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河西
陇右
益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交趾刺史部
其他郡、国
西域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王國。帶下划线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行部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三河
豫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兗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
荊州刺史部
揚州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
陇右
河西
并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
交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注1: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后汉书·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司隸
幽州
冀州
并州
青州
徐州
兗州
豫州
雍州
涼州
荊州
楊州
梁州
益州
西域长史府
益州
庲降都督
扬州
荊州
廣州
交州
注释
注1: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司州司隶
265–280)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豫州
颍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辽西郡 265–303) | 渔阳郡#
平州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党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秦州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寧州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兰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阳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乡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庐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晋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吴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廣州
江州#
湘州#
楊州
徐州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谯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豫州
北青州
司州
北雍州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阳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东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长沙郡(相329-420) | 衡阳郡 | 湘东郡 | 零陵郡 | 营阳郡 | 邵陵郡 | 桂阳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阳郡 | 庐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晋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注釋
注1: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义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楊州
東楊州
會稽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60-465) |臨海郡(內史461-466) |永嘉郡(內史461-466)
南徐州
南兗州
廣陵郡(內史443-449) |海陵郡(內史455-461) |盱眙郡 |钟离郡 |山陽郡(內史455-468) |臨江郡
徐州
彭城郡(內史420-445) |沛郡 |下邳郡 |東海郡(內史445-468) |東莞郡 |琅邪郡 |兰陵郡 |東安郡 |宿預郡 |淮陽郡(內史448-452) |濟陰郡 |北濟陰郡
兗州
豫州
南豫州
歷陽郡(內史460-461) |南譙郡(內史432-453) |廬江郡(內史468-469) |馬頭郡 |晉熙郡(內史467-479) |弋陽郡 |宣城郡 |義陽郡(內史445-467) |南汝陰郡 |淮南郡(內史463-466)
青州
荊州
南郡(內史453-454) |南平郡(內史439-479) |武寧郡 |宜都郡(內史420-424) |巴东郡(相460-479) |建平郡(內史444-476) |汶陽郡 |河東郡
郢州
江夏郡(內史424-479)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天門郡 |巴陵郡(內史456-479) |武昌郡(內史452-455) |西阳郡(內史456-461)
湘州
长沙郡(內史420-479) |衡阳郡(內史424-479) |湘东郡(內史452-465)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零陵郡(內史420-479) |桂阳郡(內史457-474)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营阳郡
雍州
襄阳郡(內史460,相478-479) |南陽郡(內史476-478) |順陽郡(內史456-457) |新野郡 |京兆郡 |始平郡(內史465-479) |扶風郡 |河南郡 |廣平郡 |馮翊郡 |華山郡
江州
寻阳郡(內史460-466) |豫章郡(內史461-465) |鄱阳郡(內史455-471)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臨川郡(內史420-479) |南康郡(相420-479) |建安郡(內史452-471)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南新蔡郡
梁州
益州
寧州
廣州
交州
楊州
丹楊郡 |會稽郡 |吴郡 |吳興郡 |東陽郡 |新安郡(內史493-494) |臨海郡(內史493-495) |永嘉郡(內史493-495) |義興郡
南徐州
豫州
南汝陰郡(內史479-502) |晉熙郡(內史486-494、?-502) |弋陽郡 |安豐郡 |光城左郡 |邊城郡 |建宁郡 |齊昌郡
南豫州
淮南郡 |宣城郡(內史489-490、494,相494) |歷陽郡 |庐江郡 |臨江郡
南兗州
北徐州
冀州
青州
江州
寻阳郡(相479-498) |豫章郡(內史479-502) |臨川郡(內史479-502) |庐陵郡(內史482-502)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安成郡(內史479-502)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南新蔡郡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晋安郡(內史482-502)
廣州
交州
越州
荊州
南郡(內史479-493、497-498) |南平郡(內史483-495) |天門郡 |宜都郡(內史483-494) |汶陽郡 |武寧郡 |巴东郡(內史488-490,相490-502) |建平郡 |河東郡(內史486-498)
郢州
江夏郡(內史481-500) |安陸郡(內史482-499) |竟陵郡(內史482-499) |武陵郡(內史479-502) |巴陵郡(內史484-502) |武昌郡(內史483-485) |西阳郡(內史485-498) |齊興郡 |方城左郡 |北新陽郡 |義安左郡 |南新陽左郡 |北遂安左郡 |新平左郡 |宜人左郡 |建安左郡
司州
雍州
平蠻府
湘州
长沙郡(內史479-502)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桂阳郡(內史479-502) |零陵郡(內史479-502)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湘东郡(內史490-502) |邵陵郡(內史486-502)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臨賀郡(內史489-498) |始安郡(內史479-502)
梁州
益州
寧州
江表地區
楊州
東楊州
南徐州
江州
寻阳郡 |太原郡 |豫章郡(內史504-525、531-551) |庐陵郡(內史509-557) |南康郡(內史508-557) |晋安郡(內史506-531、552-555) |梁安郡 |鄱阳郡(內史502-557) |臨川郡(內史502-557) |安成郡 |巴山郡
淮南地區
南兗州
涇州
北兗州
南豫州
豫州
南谯州
豫州
晉熙郡(內史552-554) |樅陽郡
湘州
霍州
安豐州
義州
北徐州
安州
建州
光州
朔州
-
郢州
淮北地區
武州
西徐州
東徐州
仁州
-
睢州
潼州
-
陳州
二州
南北二青州
-
汴州
河南地區
西豫州
淮州
江漢地區
楚州
華州
荊州
南郡 |南平郡(內史518-557) |天門郡 |汶陽郡 |武寧郡 |南安湘郡 |義陽郡(內史537) |河東郡(內史531-550)
宜州
郢州
江夏郡 |沔陽郡 |营阳郡 |州城郡 |武昌郡(內史537-546) |西阳郡 |建安郡(內史502-518,相555-557) |上雋郡 |武陵郡(內史514-552) |巴陵郡(內史502-557) |南陽郡 |夜郎郡
新州
北新州
土州
富州
-
洄州
-
泉州
-
豪州
-
北司州
南司州
應州
北郢州
定州
北江州
湘州
雍州
嶺南地區
廣州
瀛州
新州
高州
成州
合州
建州
雙州
崖州
石州
東寧州
龍州
靜州
南定州
桂州
始安郡(相525,內史552-554) |桂林郡 |安成郡(內史502-557) |领方郡 |晉興郡 |韶阳郡 |象郡
交州
興州
愛州
黃州
利州
-
明州
-
德州
安州
越州
羅州
石龍郡 |高興郡 |永寧郡(相552-555)
衡州
清远郡 |臨賀郡(內史532-548) |陽山郡 |始興郡(內史502-557) |安遠郡 |梁乐郡 |齊樂郡 |桂阳郡(內史502-557)
沅湘地區
湘州
长沙郡(內史502-557) |湘东郡(內史514-552) |衡阳郡(內史502-557) |零陵郡 |永陽郡(內史502-557) |樂梁郡 |邵陵郡(內史514-557) |岳阳郡(內史531-550) |藥山郡
巴漢地區
北梁州
東梁州
南梁州
-
北巴州
黎州
南洛州
洵州
岐州
绥州
-
北益州
華州
-
巴州
東巴州
渠州
鄰州
-
萬州
并州
蜀中南中地區
益州
東益州
-
戎州
信州
巴东郡(相502-553) |信陵郡 |建平郡
瀘州
绳州
巂州
寧州
南寧州
荊州
鄀州
基州
平州
江表地區
楊州
吳州
吴郡(內史588-589) |钱唐郡(內史588-589) |吳興郡(內史588-589)
東楊州
會稽郡(內史586-589) |臨海郡(內史568-589) |新安郡(內史565-582) |東陽郡(內史588-589) |永嘉郡(內史583-589)
豐州
晋安郡(內史565-589) |建安郡(內史572-589) |南安郡(內史583-589)
南徐州
東海郡 |晋陵郡 |義興郡 |江阴郡(內史557-589) |信义郡(內史583-589)
南豫州
淮南郡(內史576-589) |宣城郡
北江州
江州
寻阳郡(內史582-589) |鄱阳郡(內史560-589) |太原郡(內史588-589) |豫章郡(內史569-589) |庐陵郡(內史565-589) |南康郡(內史557-589) |巴山郡(內史582-589) |豫宁郡 |臨川郡(內史557-559) |安成郡(內史559-569) |廣豐郡 |安樂郡
沅湘地區
郢州
江夏郡(內史565-589) |上雋郡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西阳郡(內史583-589)
巴州
巴陵郡(內史557-589)
湘州
長沙郡(內史569-589)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衡阳郡(內史560-589)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岳陽郡(內史582-589) |零陵郡(相557-589) |永陽郡(內史568-589) |绥越郡(相584-589) |樂梁郡
武州
武陵郡(內史565-589) |南陽郡 |沅陵郡(內史583-589) |藥山郡 |夜郎郡
荊州
南郡(內史583-589) |河東郡(內史573-589)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天門郡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祐州
宜都郡(內史573-589)
信州
-
嶺南地區
廣州
南海郡(內史583-589) |東官郡 |高要郡 |晉康郡 |宋隆郡 |梁泰郡 |清远郡(相560) |樂昌郡 |梁化郡 |义安郡 |綏建郡(相582-589)
新州
新寧郡(內史586-589) |新会郡(內史586-589)
高州
南合州
羅州
越州
興州
新昌郡(內史588-589)
桂州
始安郡(相573-583,內史583-588) |桂林郡 |象郡 |韶阳郡 |安成郡 |领方郡 |晉興郡
東衡州
始興郡(內史557-589) |安遠郡 |盧陽郡
西衡州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梁乐郡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齊樂郡 |臨賀郡(內史583-589)
東寧州
成州
梁信郡(相582-589) |苍梧郡
靜州
建州
雙州
石州
南定州
安州
龍州
崖州
宜州
-
黃州
利州
-
明州
-
交州
愛州
德州
位置不詳
新蔡郡(內史575-589) |晉熙郡(內史575-589) |巴东郡(內史586-589) |臨江郡(內史586-589) |新興郡(內史583-589) |岳山郡(內史583-589) |梁城郡(相582-589)
注釋
注1:列出宋大明八年(464年)、齊建武四年(497年)、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广运元年(586年)、陳禎明二年(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制)
雍州地區
梁州地區
豫州地區
兗州地區
冀州地區
青州地區
徐州地區
揚州地區
荊州地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海郡&oldid=8689865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