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東江本地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江本地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区域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河源市
韶關市新豐縣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hak

東江本地話,又稱水源話蛇話,民間通稱本地話,是廣東省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一系列內部頗为一致的方言點的统称,主要分布於惠州市河源市,少數分佈於韶關市新豐縣,處於客家話的包圍之中。東江本地話在語言分類歸屬上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學術界一般將其歸為客家話的一種次方言。

歸屬

[编辑]

東江本地話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學界主要分為歸客和歸粵兩個派別,其中前者的支持者較多[1]。在粵東自稱本地話的幾種方言,都屬於客家話-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混合,區別僅僅在於客的成分多還是粵、閩的成分多;[2][3]「這種混沌性既是嶺南底層語言與早期中原漢語相互接觸滲透的結果,也是宋元以來客、粵、閩幾種漢語方言雜處一地相互競爭影響的結果。」[2]

1987年黃雪貞撰文比較惠州本地話、梅縣客家話與廣州粵語後指出惠州本地話屬於客家話[4]。同年劉叔新在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年會上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即惠州本地話屬於粵語,並認為源的本地話與州的本地話性質相同,可以合稱“粵語惠河系”。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將惠州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惠州片,而把河源境內的本地話歸於客家話粤中片。1990年周日健在《新豐方言志》中將新豐縣的水源話歸於客家話,並指出其與惠州本地話性質相同[5]。1991年劉若雲在《惠州方言志》中再次將惠州本地話歸於客家話[6]。之後提出本地話屬客的還有傅雨賢,劉鎮發,溫昌衍,項夢冰等人[1]。2007年劉叔新出版了《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通過對16個本地話方言點的調查與比較,再次指出惠州和河源的本地話,與新豐縣的水源話屬於“粵語惠河系”[7]。次年侯小英在其博士論文中詳細描寫了6個本地話方言點,提出与劉叔新針鋒相對的觀點[8]。之后莊初升對廣東境內的客家話進行界定,分為“老客家話”與“新客家話”兩種,而本地話係一種“老客家話”[9]。2012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則將第1版的惠州片與粵中片取消,前者歸於粵臺片梅惠小片,後者歸於粵臺片龍華小片。

名稱與分佈

[编辑]

本地話得名於其使用者的自稱“本地人”,這些東江流域中上游沿岸平原及河谷的居民大多都以“本地人”自居。本地話在惠州也被稱為惠州話占米話,在河源被稱為蛇話蛇聲,在韶關新豐縣被稱為水源話蛇聲,學術界一般稱其為東江本地話

东江话包含惠河话,水源音、畲话、水口话、芦洲话、汝湖话、横沥话、马安本地话、平潭本地话,秋长话,永湖话,良井话,矮陂话,芦岚本地话,陈江畲仔话,沥林畲仔话,潼侨畲仔话,潼湖畲仔话,镇隆蛇话,博罗话,罗阳话,龙溪话,龙华话,公庄话,杨村话,观音阁话,平陵话,路溪东江话,蓝田东江话,地派本地话,天堂山本地话,惠东粘米话,惠东本地话,河源话,源城话,龙川话,老隆话,佗城话,林寨话,东水话,隆街水源音,忠信话东江,东水话,三寨东江话,公白东江话,东源话,河东蓝口话,河西灯塔话,锡场水源音、古竹畲声,临江畲声、柏埔畲声、新丰水源话,马头水源音,鹅埠话,深圳粘米话。

惠州话,指现今惠州桥西(古称惠州府城,亦称鹅城或鹅岭镇)、桥东(古称归善县城,亦称东平或鹤峰镇)及其近郊原居民所讲的本地方言(俗称本地话),发音相对接近惠城桥东与桥西的主要分布位置是:惠州城区、水口、汝湖、横沥、芦洲、马安、陈江、沥林、潼侨、平潭、秋长、镇隆、梁化、大岭、黄埠、铁涌、罗阳、公庄、观音阁、河源市区、河源东源县、河源龙川县城、深圳龙岗、深圳坪山。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韶关新丰及邻近的河源市,贺州、赣州等地的“河源声”也是水源音,梅州市丰顺县也有类似水源音语音及词汇的方言存在。而惠州没有水源音这一说法,习惯称惠州话、惠城话,与河源的水源音有不小的差异。

本地話分佈於12個縣級行政區內,同時亦被客家話包圍。所有本地話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位於東江幹流或支流近旁,在東江中游分布較密集,上游較稀疏。這些本地話方言點各有自己的特點,雖然相互不同程度地接近,卻都容易區辨開,不易相混同。本地話內部不易分片,但劉叔新[7]和侯小英[8]都認為本地話可粗略細分為中游與上游兩個小片。本地話分佈區域如下[4][5][6][7][8]

  • 新豐縣丰城街道南部水源話馬頭鎮马头话,石角村的石角话,大席社区的大席话梅坑鎮的東部。
  • 仁化县的河源话主要分布在董塘镇的红星、五四、星光、东升等村,是建新丰江水电站从河源市迁移到仁化定居的。
  • 清远市同时分布着惠州声、河源声、龙川声
  • 其它省区分布有一些水源音

語音

[编辑]

聲母

[编辑]

本地话的基本声母可归纳如下表,一些声母的音值在不同方言点存在差异[8][10][11]


[p]

[pʰ]

[m]

[f]

[v]

[t]

[tʰ]

[n]

[ɬ]

[l]

[k]

[kʰ]

[ŋ]

[h]

[ʦ]

[ʦʰ]

[s]

[ʧ]

[ʧʰ]

[ʃ]

[j]
  • [v]声母在一些方言点摩擦较弱,读如[ʋ]
  • 博罗罗城话[f]并入[v],并有特殊的声母[ɬ],后者相当于其他方言点的[s]
  • 连平隆街话[n](细音前除外)并入[l]
  • [j]声母在一些方言点与[z]互为条件变体,或有[z][j]、有[j][z]
  • [ŋ]有细音前的条件变体[ɲ]
  • [ʧ][ʧʰ][ʃ]声母为龙川与紫金等地的本地话特有。
  • 和平等地的本地话[k][kʰ][h]逢细音颚化,不构成对立,视作条件变体。

韻母

[编辑]

各地本地话的韵母数量都在50个上下,完整保留了鼻音韵尾[-m][-n][-ŋ]和塞音韵尾[-p][-t][-k][10]
不同于梅县与惠阳等地的客家话,绝大部分本地话都有以[y]作为介音的撮口呼韵母的存在[7]
同时本地话缺乏以[u]作为介音的合口呼韵母[8]
少数位于龙川与连平等地的本地话方言点还存在舌尖元音[7]

声调

[编辑]

各地本地话的声调数量都在6个左右,惠城和紫金聲調達7個,比其他本地话多保留阳去调[10][11]
和平的去声一部分归入阴平一部分归入阳平,只有5个声调[8]。本地话诸方言点的阴入均未分化
为两个声调,不同于粤语[10]。下表列出各地本地話的調值:

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惠城441135133152
博羅3353352152
源城4453551151
紫金443135235253
連平44351341353
龍川33533531353
和平334513歸入陰陽平453
新豐2245133152

歷時比較

[编辑]

通過歷時比較,可以得出本地話具有如下特點:

  • 中古漢語的非敷奉母字[註 1]声母讀唇齒音[f][v],微母字[註 2]声母都為[m][1]
  • 中古漢語全浊塞音與全浊塞擦音聲母不分平仄,都讀送氣清塞音與塞擦音声母[註 3][1]
  • 中古漢語流摄的一三等各地本地話都具有區別,如狗≠九[10]
  • 中古漢語蟹、咸、山三摄的一二等还保留區別,如蟹攝的該≠街。但效攝一二等已經混同,如高≠交[10]
  • 中古漢語臻攝合口的魂韻字與山攝一等字的白讀混同,如惠城與源城等地的盆=盤,孫=酸[1]
  • 中古漢語濁去字歸併到陰平(但惠城例外),如树濁去=书,洞濁去=通,此特征極少見於本地話之外[10]

詞彙

[编辑]

与粤客語的詞彙比較

[编辑]

以惠州惠城本地話為例,其同時與粵語及客語共享大量詞彙,關係密切[1]

惠州本地廣州粵語梅州客語類型惠州本地廣州粵語梅州客語類型惠州本地廣州粵語梅州客語類型
太陽日頭日頭日頭三者同中午晏晝晏晝晝邊惠同粵惠同客
月亮月光月光月光舌頭舌嫲
剛才頭先頭先頭先睡覺瞓覺[註 4]瞓覺睡目弟弟老弟細佬老弟
祖父阿公阿爺阿公

一些晚近時代才從廣州話借入惠城本地話的詞語並不符合惠城本地話的字音演變規律[8]

如“老窦”的“窦”,廣州讀如不送氣音聲母開頭,惠城本地話按演變規律應為送氣音聲母開頭,但是實際上惠城本地話沒有送氣音的讀法[8]

特徵詞

[编辑]

本地話有一批內部比較一致,而少見或不見於其他漢語方言的特徵詞[8]

惠城博羅源城連平龍川和平備註
肚子肚胈肚胈肚胈肚胈肚胈肚胈《集韻》:胈,白肉也。肚胈亦見於興寧一地客語。
宰殺由宰殺禽類時候的順毛動作引申為宰殺家禽牲畜。
《廣韻》:蹃,踐也。側重於無意的踩踏動作。
抬頭《廣韻》:仰,偃仰也。
忘記忘記漏記漏記[來源請求]忘記漏記漏記本地話的創新說法。
害怕《廣韻》:惶,懼也。
舅舅舅爺大舅舅爺阿舅舅爺舅爺亦常見於吳語的方言。
本地話“我”音[ŋɔi]陰去,此外僅見於少數粵語的方言。

註釋

[编辑]
  1. ^如放、肺、肥等字。
  2. ^如闻、文、问、物、雾、舞等字。
  3. ^中古時聲母為全浊塞音的,如步、弟、巨等字;聲母為全浊塞擦音聲母的,如自、直等字。
  4. ^瞓的本字即“睏”。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1.01.11.21.31.41.5侯小英(2017)
  2. ^2.02.1潘家懿、林倫倫(2011),粵東惠河片閩南語的分佈及其地理環境特徵,《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 p.16-17
  3. ^潘家懿、鄭守治. 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 《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第1期, 2010年. 頁146.
  4. ^4.04.1黄雪贞(1987)
  5. ^5.05.1周日健(1990)
  6. ^6.06.1刘若雲(1991)
  7. ^7.07.17.27.37.4劉叔新(2007)
  8. ^8.08.18.28.38.48.58.68.78.8侯小英(2008)
  9. ^庄初升(2008)
  10. ^10.010.110.210.310.410.510.6严修鸿(2009)
  11. ^11.011.1张文科(2005)

来源

[编辑]
書籍
  • 周日健. 新豐方言志.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12.ISBN 7-5361-0573-8. 
  • 刘若雲. 惠州方言志.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1.02.ISBN 7-5359-0658-3.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劉叔新. 東江中上游土語群研究──粵語惠河系探考.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7.07.ISBN 978-7-5087-1716-6.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练春招; 侯小英; 刘立恒. 客家古邑方言. 客家研究文丛.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10.ISBN 978-7-5623-3365-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論文
  • 黄雪贞. 惠州话的归属. 方言. 1987, (4): 255–263. 
  • 温昌衍. 略论粤中客家地区“蛇话”的性质及得名缘由. 客家研究辑刊. 2003, (2): 28–29. 
  • 张文科. 广东紫金畲声研究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2005. 
  • 侯小英. 東江中上游本地話研究 (博士论文). 廈門大學. 2008. 
  • 庄初升.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 东方语言学. 2008, (2). 
  • 严修鸿.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概略.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 严修鸿. 河源惠州“本地话”语音概略. 南方语言学.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1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侯小英. 惠州话:粤色客底的粤化客方言. 学术研究. 2017, (7): 159–168. 
方言
寧龍片
于桂片
銅鼓片
粵台片
嘉應小片
興華小片
新惠小片
韶南小片
粵中片
粵北片
粵西片
惠州片
惠州话(有爭議)
汀州片
漳潮片
漳北小片
南靖話(臺:南靖腔
漳南小片
詔安客語(臺:詔安腔、平和腔、雲霄腔) ·平婆話
饒平小片
埔順小片
大埔話(臺:大埔腔 ·豐順話(臺:豐順腔
揭西小片
海陸小片
陸河話(臺:海陸腔 ·山口洋客家话(介於河婆-陆丰方言之間)
未分片
混合方言(台灣(臺:四海腔(介於四县-海陆方言之間)、未分類) ·印尼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Hakka Kalimantan Barat坤甸客家話(介於梅县-陆丰方言之間) ·新加坡客家話 ·马来西亚客家话 ·泰國客家話 ·水源音(一般歸入粵中片) ·四川客語 ·陝西客語 ·浙江客語珊瑚話 ·贛東北客家話方言島 ·閩東客家話(福安蘭筧客家話、古田風都客家話、霞浦柏洋客家話、柘榮龍山客家話、福鼎碗窑客家話 ·海南客家話 ·富马话 ·孔夫话 ·畲话(有爭議)
代表音
梅县话(語言學界) ·惠陽話(強勢腔) ·四縣腔台灣客家話
標音
拉丁化
其他
漢字
藝文創作
其他
參考:客家人 ·客家地區 ·客家文化
註:「臺」表延伸的台灣客家话的六大腔調
漢語分支
官话
北京官话
現代漢語通用語
標準形式
地方普通话和区域变体
傳統方言
东北官话
冀魯官話
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其它
晉语
粤语
方言列表
客家語
方言列表
湘语
贛語
方言列表
吴语
方言列表
闽语
沿山閩語
邵将语
闽北语
闽中语
沿海閩語
閩東語
興化語
闽南语
瓊雷語
徽语
平话和土话
广西平话
湘粤土话
其它
外語混合
非標準劃分
歷史演化
古、近代漢語通用語
演化主綫
歷史方言
書寫類型
语素文字
字形
類型
方言字
文體
文言文
文白相夾
白話文
表音文字
字母
拉丁
注音
其它
文體
半音節文字
其它
音韻(模板)
其它研究
管理机构
對外影響
外語文字
外语汉字
汉字衍生
外語音韵
日琉語系
朝鮮語系
南亚语系
其它語言



粵海
邕潯
莞寶
四邑
高陽
勾漏
羅廣
欽廉
吳化
桂南
平話

(有爭議)
未分片
文化
藝術
相關
事件
汉藏语系
汉语
官话
晋语
粤语
客家话
湘語
贛語
吴语
闽语
徽语
平话和土话
混合语
古汉语
參見
白語支
藏缅语族
藏-喜语群
藏语支
白马语支
  • 白马语
    • 平武白马语
    • 文县白马语
    • 九寨沟白马语
    • 松潘白马语
    • 书面白马语
东部藏语群
仓洛语支
达芒语支
西喜马拉雅语支
基兰特语支
羌语群
嘉绒语支
羌语支
羌语组
贵琼语组
尔苏语支
纳语支
昌都语群
緬彝語群
彝語支
彝语北部方言
彝语东部方言
彝语南部方言
彝语东南部方言
普佤语群
普拉语群
东南部方言未分类
卡卓语组
拉邬语组
拉祜语组
努苏语组
傈僳语组
彝语中部方言
彝语西部方言
他鲁语群
哈尼语支
其他彝语支
曼子语支
緬語支
其他语群
萨尔语群
侬语支
达尼语支
鲁苏语支
义都—达让语支
桑朗语支
舍朱奔语支
格曼语支
未归类
壯侗語系
黎语支
仡央语群
拉珈语支
侗水语支
臨高語
壯傣語支
壮语
傣语
古越语
混合语
苗瑶语系
苗语族
巴哼语支
东部语支
畲语支
中部语支
西部语支
瑶语族
混合語
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
克木语支
莽语支
越語支
南島語系
台灣南島語言
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族
巴丹語群
亞齊-占語群
混合語
突厥语系
西伯利亞語支
萨彦語支
葛逻禄语支
钦察语支
烏古斯語支
烏古爾語族
古突厥语
蒙古语系
通用蒙古语语支
西喇古儿语支
达斡尔语支
古蒙古语
旁蒙古语族
混合语
满-通古斯语系
北通古斯语群
南通古斯语群
西南通古斯语群
古通古斯语
扶余語系
日琉语系
朝鲜语系
亚非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伊朗语族
斯拉夫语族
吐火罗语族
日耳曼語族
拉丁語族
混合语
語系不明
辅助语言
手語
手語
手语字母
外語教學
註:絕跡語言中国境内绝迹语言) ·极危语言中国境内极危语言) ·可能存在于中国境内的语言
參見:中國境內的民族和族群一覽(按語言系屬分類) ·中國漢語方言保護
关于港澳地区的语言,参见:香港語文澳门语言
关于台澎金马的语言,参见:台湾语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江本地話&oldid=8725896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