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東寧之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14年4月29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2014年4月29日)
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東寧之變,又稱東寧政變,是明郑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統治東寧延平王鄭經逝世後,於「東都明京」承天府(今台南地區)所發生的政變。

身為外戚又兼任侍衛鎮的馮錫範,聯合鄭哲順劉國軒等宗室與將領,向太妃董友諫言「鄭克𡒉非鄭氏骨肉,而是李氏之子」等讒言,借口监国鄭克𡒉不是先王鄭經親生子,乃共同策劃、發動政變,是為「東寧之變」。

「東寧之變」結束後。原繼位不及三日的監國世子鄭克𡒉,遭到罷黜,並被殺害。馮錫範改立其女婿,鄭經次子鄭克塽繼承王位。

此次政變被廣泛認為,是台灣明鄭政權內亂並快速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東寧之變 / 東寧政變
台語白話字Tang-lêng chi Piàn/ Tang-lêng Chèng-piàn
台語羅馬字Tang-lîng tsi Piàn / Tang-lîng Tsìng-piàn

起因與經過

[编辑]

1661年(永曆十六年),吳三桂絞死永曆帝雲南南明滅亡。延平王鄭成功東都明京(今臺灣臺南),令世子鄭經駐防思明州(今福建廈門),但鄭經卻與弟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後納其為妾,生子鄭克𡒉。鄭克𡒉出生時,有人傳言陳昭娘假裝懷孕,將某李氏屠夫的兒子抱來養育。然而,由於鄭經親眼目睹鄭克𡒉出生,因此並不相信這種說法[1]

鄭克𡒉長大後,與內閣首輔陳永華之三女成婚。鄭克𡒉辦事英明果決,有祖王鄭成功之風範,因此頗受父王鄭經重用寵愛。1679年,鄭經西征清朝之際,採納東寧總制陳永華之提議,將鄭克𡒉立為世子,並授職監國,持「監國世孫」之印璽,總攬東寧國政。由於他秉公執政,[2]因此被稱為「東寧賢主」[3]。然而,鄭克𡒉也因為此性格而得罪驕縱的王叔鄭聰等人,並種下日後政變的種子。

1680年(永曆三十四年),三藩之亂無功而返,監國續掌國政,亦深得鄭經之信任。不過,在陳永華過世之後,兵權落入劉國軒馮錫範等西征將領的手中,監國在朝廷裡漸漸遭到孤立、架空,鄭克𡒉因此失勢。

1681年3月17日(永曆三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鄭經逝世於承天府行台,臨終前托世子予劉國軒馮錫範等武臣[4]鄭聰等諸王叔眼見王兄逝世,並計畫報復世子。19日(正月三十日),他們聯合外戚馮錫範向董太妃進讒言,以監國為李氏螟蛉子而非王室血脈,其生母陳昭娘与郑经的关系是違法的婚外情,身份卑賤[5][6]為由,欲罷黜世子。董太妃礙於眾人的壓力,便下令收回鄭克𡒉的監國印璽。同日,鄭克𡒉便遭杀害。

世子之死

[编辑]

對於世子鄭克𡒉之死,根據不同的史書有著不同的說法:

後續影響

[编辑]
主条目:澎湖海戰

二月初一(1681年3月20日),根据董太妃的命令,鄭克塽继承王位。鄭克塽繼位後,董太妃封鄭聰為「輔政公」,以輔佐年幼君王;至於袖手旁觀的「反正功臣」劉國軒則受封「武平侯」。然而,鄭聰為人平庸且優柔寡斷,因此大權漸漸落入馮錫範手中。馮錫範掌權後,提拔侍衛武官,形成武人掌政的現象,東寧國力亦大不如前,民心逐漸渙散。西元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7月,澎湖海戰大敗。寧靖王朱術桂自盡殉國,鄭克塽與文武大臣決議後,於同年9月5日向清朝投降;同年10月8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入台納降,明朔終。

文獻史料

[编辑]
  • 連橫台灣通史》:經薨,年三十有九。諸弟揚言曰:「克𡒉非吾骨肉,一旦得志,吾屬無遺類矣」。入告董夫人,即收監國印。國軒不能爭。克𡒉既幽別室,諸弟夜命烏鬼殺之。
  • 吳偉業《鹿樵紀聞》:經病死。其眾憚欽之嚴,迫令自殺
  • 郁永河裨海紀遊》:經諸弟又遣烏鬼往縊之;烏鬼畏不敢前,欽舍知不能生,遂自縊死
  •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公議以克𡒉乃乳母所生,姦生子也,非正嫡所出,乃縊殺之
  • 江日昇台灣外記》:𡒉立斃於蔡添、聰、明、智、柔之手
  • 夏琳閩海紀要》:明侍衛將軍馮錫範與諸公子共廢監國克𡒉,縊殺之
  • 鄭亦鄒《鄭成功傳》:克𡒉既幽別室,諸弟夜命烏鬼拉殺之
  • 鄭達《野史無文》:錫范欲貴其婿,密與經諸父兄謀曰:『克𡒉,其母賤』。共弒克𡒉
  • 沈雲《台灣鄭氏始末》:錫範搆諸將及聰等畏克𡒉嚴....馳收監國印,執幽別室,夜拉殺之
  • 楊陸榮《三藩紀事本末》:經母董即收克𡒉殺之

(參見討論:鄭克𡒉

參考文獻

[编辑]

注釋

[编辑]
  1. ^郁永河.〈陳烈婦傳〉. 《合校足本裨海紀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84年6月30日: 112頁 [1732年] [2023年6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6月30日). 
  2. ^Xing Hang.Conflict and Commerce in Maritime East Asia: The Zheng Famil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World, c.1620–17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January 2016: 226.ISBN 978-1-316-45384-1. 
  3. ^東寧之變-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4. ^臺灣外紀·卷二十五
  5. ^海上見聞錄·卷二·辛酉,康熙二十年、海上稱永歷三十五》:「非正嫡所出」
  6. ^野史無文·鄭成功傳》:「克臧,其母賤」
  7.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裨海紀遊/偽鄭逸事

相關條目

[编辑]
統治者
一世
二世
三世
鄭聰 · 鄭明 · 鄭睿 · 鄭智 · 鄭寬 · 鄭裕 · 鄭溫 · 鄭柔 · 鄭發
四世
鄭克壆 · 鄭克均 · 鄭克坺 · 鄭克𡍬 · 鄭克圻 · 鄭克塙
五世
鄭安福 · 鄭安祿 · 鄭安康 · 鄭安畿 · 鄭安甸 · 鄭安德
重要人物
文臣
武臣
其他
中央
地方
其他
經濟貿易
軍事外交
現存遺跡
國廟
其他
相關列表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東寧之變&oldid=8741316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