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杨邨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邨人(1901年6月8日—1955年)谱名启源,学名望甦,化名其甦,笔名柳丝文坛小卒巴人曼之等等。广东省海阳县(今潮安县庵埠镇外文村人。中华民国作家,前中国共产党党员,太阳社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1][2][3]

生平

[编辑]

加入中共

[编辑]

1901年6月8日,杨邨人生于海阳县庵埠镇外文村一个破落工商地主家庭。杨邨人的继母受到同乡、中共早期党员许苏魂的影响,参加革命。杨邨人从小便受到继母的启蒙教育。[3]

1916年,杨邨人自家乡的小学毕业后,入英国传教士办的汕头华英中学,1918年肄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家乡参加“爱国同志会”。1920年,先后在澄海县月浦小学(今属汕头市金平区)以及外文村永思学堂担任小学教师,并且兼任汕头《尾声日报》记者。1921年,入读福建厦门集美学校中学部。1922年,经在汉口经商的堂叔父资助,杨邨人考入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国文系,1926年毕业。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后加入《星野》文艺社。1925年,经该校中共党支部书记李守章介绍,杨邨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2][3]

《太阳》与太阳社

[编辑]

1926年毕业后,杨邨人由中共党组织介绍到广州,先后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教导主任。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件后,杨邨人在广州遭到通缉,逃往武汉,在武汉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编辑科干事,与钱杏邨(阿英)、孟超是同事,并且一同参加了在汉口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1927年6月19日至23日举行),且一同参与此次会议的文秘及宣传工作。[1][2][3]

在武汉,杨邨人通过钱杏邨结识了蒋光慈。蒋光慈来到武汉前,在上海期间,中共中央领导瞿秋白李立三邓中夏向蒋光慈提出创办一份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刊物,蒋光慈在武汉将该情况告诉了杨邨人、钱杏邨、孟超。由此这四人开始筹办日后的文艺杂志《太阳》。1927年7月,武汉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件,武汉政局骤变,四人离开武汉来到上海,继续商议筹办刊物之事。随后,杨邨人赴日本就读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数月之后返回上海。1927年12月,杨邨人与蒋光慈钱杏邨孟超合办春野书店。1928年1月1日,这四个人共同筹办的文艺杂志《太阳》创刊,杨邨人与钱杏邨同任该杂志的编辑,该刊名义上由蒋光慈主持,实际上由杨邨人与钱杏邨负责。[1][2][3]

《太阳》创刊本已达到原来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要求,起初也没有成立“太阳社”的计划。但是,按日后杨邨人为纪念蒋光慈而发表在1933年8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3卷第4期上的《太阳社与蒋光慈》一文的说法,成立“太阳社”“是在受到创造社的袭击以后,才感到光有联合战线的队伍不足以迎敌,便标明了旗帜招引同志充实战斗的力量,于是乎成立了‘太阳社’”。[3]春野书店、《太阳》、太阳社均是蒋光慈、杨邨人等向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瞿秋白请示后,经批准才成立的。“太阳社”可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中共中央领导人批准,并在中共领导下的首个文学团体。“太阳社”的发起人是蒋光慈、杨邨人、钱杏邨、孟超四个人。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杨匏安罗绮园等人出席了太阳社的成立会。太阳社成立后,四位发起人分别介绍相识的文化人士加入该社。潮汕籍作家洪灵菲(中共党员)、戴平万(中共党员)、林伯修(杜国庠,即将加入中共)三人经杨邨人介绍加入太阳社。[1][2][3]

1928年春,春野书店遭到查封。不久,仅出版七期的《太阳》也被查封。此时,杨邨人创办并主编了革命文艺杂志《新星》,但仅出版了一期。1928年10月,《太阳》改名《时代文艺》继续出版(仅出一期,1929年3月又改名《新流月报》,到1929年12月共出四期)。1929年1月,太阳社编印《海风周报》(至1929年4月共出四期)。1929年7月,杨邨人主编《新星》文艺半月刊。1929年秋,杨邨人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在上海参与创建中共领导的“艺术剧社”。艺术剧社成立之后,杨邨人任艺术剧社组织部负责人兼戏剧训练班的工作,艺术剧社借中华艺术大学开办戏剧训练班。陈波儿(潮安县庵埠镇人)便在此时经杨邨人介绍参加艺术剧社,由此崭露头角。1930年,《新流月报》改组为《拓荒者》,从第四、五期合刊成为左联的机关刊物之一。[1][2][3]

左联工作

[编辑]

1930年1月,杨邨人赴四川成都任私立西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30年5月,因该校被查封,部分师生遭到杀害,杨邨人逃回上海。1930年6月,杨邨人正式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工作,并与鲁迅接触。1930年8月,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在艺术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左翼剧团联盟”,杨村人被中共党组织任命为左翼剧团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1930年9月25日,杨邨人参加“左联”主办的庆祝鲁迅五十寿辰的活动,在会上杨邨人与鲁迅、郁达夫亲切交谈,但事后杨邨人以笔名“文坛小卒”在自己主编的《白话小报》上发表《鲁迅大开汤饼会》一文,声称“鲁迅大师领到当今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院的奖赏,于是乎汤饼会便开成了。”这是杨邨人第一次撰文攻击鲁迅。文中又拿郁达夫带到此次庆祝会上的一个孩子大作文章。[1][2][3]

1932年1月,杨邨人担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同年10月,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1932年2月,化名“杨柳丝”,与鲁迅矛盾等四十多人签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1][2]

脱离中共

[编辑]

1932年2月,杨邨人到湘鄂西苏区,接替谢觉哉主编《工农日报》。同年9月,在国军发动的第四次围剿中,该苏区失守,杨邨人逃往武汉,躲藏在堂叔父杨静吾的太古祯糖栈,自此脱离中国共产党[1][2]1932年11月15日,杨邨人写成自白《脱离政党生活的战壕》,于1933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3卷第1期发表,宣布“揭起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之旗”,要做“第三种人”。1933年6月17日,在《大晚报·火炬》化名“柳丝”写作《新儒林外史》攻击鲁迅。其作品大部分发表于《现代》、《矛盾》、《申报》等刊物。杨邨人脱离中共之后,攻击鲁迅更加猛烈,直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为止。其中,1933年12月,杨邨人在《文化列车》第3期发表《致鲁迅先生的公开信》,猛烈攻击鲁迅。鲁迅随后撰写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驳斥杨邨人,并称杨邨人“虽是革命场中的一位小贩,却不是奸商。”[1][2][4][3]

1934年至1936年初,在上海《社会月报》主编、揭阳陈灵犀的引荐下,杨邨人任该月报的编辑,并在《申报》上发表许多文章。1935年,杨邨人担任刚创刊的《星火》杂志编辑。1937年3月至4月,任河南省广武县第二区代理区长一个多月。1937年6月至1938年2月,经广东绥靖主任公署秘书左恭介绍,任广东绥靖主任公署党政处科员。1937年9月至1940年1月,经左恭介绍,任第四战区政治部组员,其间曾经兼任广东省文化界抗敌协会委员,广州《民族日报》副刊主编,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来,杨邨人到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三个星期。受训结束后,留在重庆出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后赴遂宁县明耻中学任教。[1][2][3]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华全国文协成都分会负责人侯枫(广东澄海人)介绍,杨邨人到成都南虹艺术职业学校担任教员。1945年8月至1949年4月,杨邨人历任四川省松潘县绵阳县剑阁县政府秘书。1949年7月至1951年2月,历任理县中学、南充高级中学教员,后来任川北大学文学院教授。1952年,该校改为四川师范学院,杨邨人出任中文系教授。1955年,杨邨人在肃反运动中因历史问题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在审查期间跳楼自杀身亡。[1][2][3]

著作

[编辑]
  • 中篇小说《失踪》
  • 短篇小说集《战线上》、《狂澜》、《苦闷》
  • 话剧《新鸳鸯谱》
  • 《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编,潮州市文化志 第四篇传略,潮州市文化志编写组,1989年
  2.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杨村人,庵埠镇人民政府,于2013-06-28查阅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5-04-28.
  3. ^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潮汕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不应回避也不能遗忘的名字——杨村人(上),汕头市潮南区人民政府,2009-4-29. [2013-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载 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同文书局,1934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流派和社团
文学流派
甲寅派
前期
后期
学衡派
论语派
战国策派
鸳鸯蝴蝶派
初期白话诗派
新月派
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
九叶派
七月派
心理分析派
流亡文学
京派
海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晋察冀诗派
民歌叙事体诗潮
里下河派
白洋淀诗群
朦胧诗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派
痞子文学
荒诞文学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莽原社
未名社
狂飚社
浅草社
沉钟社
弥洒社
湖畔诗社
南国社
太阳社
蒋光慈 ·杨邨人 ·孟超 ·钱杏邨(阿英) · 林伯修(杜国庠 ·夏衍 ·洪灵菲 ·戴平万 ·楼适夷 ·顾仲起 ·刘一梦 ·殷夫 ·冯宪章 ·祝秀侠 ·王艺钟 ·徐迅雷 · 圣悦(李平心 ·任钧 ·童长荣
我们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扬 ·田汉 ·蒋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郑伯奇 ·洪灵菲 ·陈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关露 ·胡风 ·胡也频 ·李伟森 ·楼适夷 ·柔石 ·沙汀 ·谢冰莹 ·徐懋庸 ·阳翰笙 ·叶以群 ·殷夫 ·于伶 ·郁達夫 ·张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冯乃超 ·马加 ·马子华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彦 ·方土人 ·方之中 ·丘东平 ·叶灵凤 ·叶紫 ·田间 ·白薇 ·任白戈 ·任钧 ·许幸之 ·孙席珍 ·杨骚 ·杨刚 ·李辉英 ·丽尼 ·邱韵铎 ·何家槐 ·林淡秋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聂绀弩 ·夏征农 ·陶晶孙 ·萧三 ·舒群 ·蒲风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芜 ·吴奚如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诗歌会
穆木天 ·任钧 ·杨骚 ·蒲风 ·白曙 ·杜淡(窦隐夫) ·王亚平 ·温流 ·关露 ·石灵 ·田间 ·柳倩 ·辛劳 ·洪道 ·苏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
中国文艺社
六一社
东北作家群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讲学社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杨邨人&oldid=7688328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