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杨得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得志
杨敬堂
杨得志像
第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任期
1980年3月—1987年11月
前任邓小平
继任迟浩田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11-01-03)1911年1月3日(宣统二年12月3日)
 大清湖南省醴陵县
逝世1994年10月25日(1994-10-25)(83歲)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配偶申戈军(1989年去世)[1][2]
石莉(第二任妻:1990-1994)[1]
儿女子:杨建华女:长女杨华荣、次女杨柏华、三女杨秋华,四女杨东华(杨京华),幼女杨雪征(杨满华)[1][2]
母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职业军人
宗教信仰
获奖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
军事背景
效忠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服役中国工农红军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志願军
服役时间1928年-1987年
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年)
参战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中越战争

杨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杨敬堂韶起[2]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市渌口区)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及政治人物,原副国级领导人

1928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南起义。历任红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红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一师一团团长,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师副师长,红2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344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生平

[编辑]

早期革命生涯

[编辑]

杨得志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南阳桥乡)的一个小山村,生活在一个极贫困的家庭,所住的两间茅屋都是别人的。家庭人多,有十四个兄弟姐妹,由于生活所困,最后活下的无几。杨得志只读过几天书,其父亲是铁匠,后就从父学打铁。11岁,其母病逝,家愈贫,杨得志不得不其给人家当放牛娃。14岁,随哥到江西安源煤矿做当挑夫。16岁回湖南衡阳在筑路工地做工。

1936年,杨得志与萧华在甘肃宁县早胜镇

1928年2月,杨得志与25名工友一起投奔中国工农红军第1师(朱德、陈毅在湘南起义时建立的),后随上井冈山会师。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红四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十五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一军团第7师20团团长[3]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杨得志接任的红一军第1师第1团团长职务。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在长征中,杨得志领导的红1团一直担当着开路先锋或掩护后卫的重任[4][5]。长征到达陕北后,杨得志率红1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936年2月,杨得志担任红1师副师长,参加东征战役。红军东征胜利回师以后,6月开始西征,杨得志调任红2师师长。10月初,西征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为了稳固根据地,红2师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1937年,杨得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他提前结业,回到老部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杨得志任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6][7],参加了平型关战役[8]。因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有病,朱德命杨得志任第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1938年,第344旅与韩先楚部689团会合,肃清了平汉线以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区以内的各路部队。

1939年2月初,杨得志率部与冀鲁豫边区的游击队组编成八路军冀鲁豫支队,进攻石友三高树勋和卢翼之部,鞏固了冀鲁豫的中共根據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立即成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为司令员[9][10],下辖直南、豫北、鲁西南三个军分区。后又在1941年多次粉碎日军在黄泛区内對中共游擊武裝的扫荡進攻。1944年,杨得志到达延安,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1945年,他作为冀鲁豫军区的代表出席中共七大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1945年“七大”闭幕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与其他部队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下辖三个旅。随后参与了平汉战役。中共中央为了和国民黨政府軍争夺东北,电令杨得志率晋冀鲁豫1纵北上,到达晋察冀后被留下。1946年,杨得志率1纵队参加了保卫晋察冀边区主要城市承德的战役,但失利。后中央令政委苏振华率1纵南下归还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应聂荣臻要求,杨得志被留在晋察冀指挥野战军,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11]

1947年7月,杨得志任新组建的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这年参加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战役中杨得志随机应变,首创晋察冀军区歼灭战战例和解放军攻克大城市模范战例[12]。1948年1月,晋察冀野战军发起涞水战役,歼灭傅作义部32师,35军军长鲁英麟兵败自杀[13]

1948年5月,杨得志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14],楔入西、冀东地区,切断了东北与华北国军的联系[15]。随后在平汉路北段发动进攻,吸引国军华北主力。1948年12月,参与平津战役,进攻新保安,歼灭第35军[16]。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17],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编辑]
1960年,杨得志(右)、杨成武(中)、杨勇在学习毛选,他們被称为“三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杨得志任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第19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1951年,率部队参加朝鲜战争并直接參與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杨得志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1954年10月,又任志愿军司令员。朝鲜战争結束后,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授予杨得志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参加朝鲜战争回国后,杨得志入军事学院学习并兼任战役系主任。1955年毕业后,3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7年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杨得志任第一副主任,1971年3月,任山东省革委会主任,4月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1973年12月,杨得志任武汉军区司令员[18]。1979年1月,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并担任中越戰爭西線人民解放軍总指揮,受命负责西线云南边境的战事,军事界普遍认为西线战绩优于广西边境由许世友负责的东线。也正是由于西线战功的卓越,杨得志事后得以晋升总参谋长[19]。1980年1月,任中央军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长,2月,杨得志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20],3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任国家中央军委委员。1987年11月,杨得志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另据《美国之音》间接引述胡绩伟的说法,杨得志在六四事件中反对出动军队进行戒严[21]

杨得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杨”之一(另二人是杨成武杨勇[22][23][24]。1994年10月25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25]。他留有《横戈马上》、《为了和平》等著作。

著作

[编辑]
  • 《横戈马上》1984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再版《杨得志回忆录》1993年解放军出版社
  • 《为了和平》回忆抗美援朝战争,1987年长征出版社

荣誉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蒲德生.开国上将与夫人. 北京: 中华网 China.com.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2. ^2.02.12.2杨得志画传编写组. 《杨得志画传》.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0年12月.ISBN 978-7-5065-6153-2.  引文格式1维护:日期与年 (link)
  3. ^星火燎原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6: 93.ISBN 7-5065-5055-5(中文(简体)). 
  4. ^王树增.长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ISBN 978-7-02-005798-6. 
  5. ^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年: 334–343.ISBN 978-7-5483-0058-8(中文(简体)). 
  6.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298.ISBN 7801373154. 第十卷(下)(中文(简体)). 
  7.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新华网. 200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中文(简体)). 
  8. ^军事历史研究部等 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抗日战争时期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36-40.ISBN 7-80137-315-4(中文(简体)). 
  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137.ISBN 978-7-80237-381-5. 
  10.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 112.ISBN 978-7-5033-2252-5. 
  11. ^高翠莲 (编). 戎马双星.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442.ISBN 7-5073-0467-1.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141.ISBN 978-7-80237-381-5. 
  13.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517.ISBN 978-7-5432-2049-2. 
  14. ^北京军区《华北野战部队战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部队战史. 解放军出版社. 2011: 300.ISBN 978-7-5065-6162-4. 
  15. ^姜克夫. 民国军事史:第四卷. 重庆出版社. 2009: 368.ISBN 978-7-2290-0841-3. 
  16. ^新保安战役:傅作义的王牌部队被华野二兵团全歼. 中华网. 2014-08-06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日). 
  17. ^山西省史志硏究院.山西通志 军事志. 中华书局. 1997: 88–90 [2015-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18. ^曾思玉. 我的前一百年(下). 大连: 大连出版社. 2013: 725.ISBN 978-7-5505-0421-9(中文(简体)). 
  19. ^倪创辉. 十年中越戰爭:第一卷. 香港: 天行健出版社. 2009: 86.ISBN 978-9-8817-5155-3. 
  20. ^十一届五中全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 求是理论网. 2010-10-21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1. ^东方.鲜明对照:中外媒体谈赵紫阳葬礼. 美国之音. [2018-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中文). 
  22. ^周恩来1951称赞三位将军“三杨(羊)开泰”.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4). 
  23. ^卓爱平 王永贵.杨得志、杨勇、杨成武 朝鲜战场的“三杨开泰”. 网易>新闻中心>军事. 北京: 网易公司. 2006-04-26 [201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24. ^徐京跃.日出日落三八线. 中国青年网. 北京: 中国青年报社. 2010-01-11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0). 
  25. ^夏远生. 从红一团团长到总参谋长——著名军事家杨得志. 党史文汇. 2010, (4).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延伸阅读

[编辑]
中国共产党职务
前任:
王效禹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第一书记
1971年3月-1974年11月
繼任:
白如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职务
前任:
王效禹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1年3月-1974年11月
繼任:
白如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前任:
鄧小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80年3月-1987年11月
繼任:
迟浩田
前任:
王必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司令员
1979年1月-1980年3月
繼任:
张铚秀
前任:
曾思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司令员
1973年12月-1979年1月
繼任:
王必成
新頭銜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司令员
1955年3月-1973年12月
繼任:
曾思玉
前任:
邓华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954年10月-1955年4月
繼任:
杨勇
新頭銜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司令员
1949年12月-1950年12月
繼任:
刘金轩(代理)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1985年9月改组
6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注 1] ·叶剑英(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国家体改委主任) ·李先念(国家主席)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5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
习仲勋(中央书记处书记) ·王震(中央党校校长) ·韦国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乌兰夫(国家副主席) ·方毅(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至1984年) ·邓小平 ·邓颖超(全国政协主席) ·叶剑英 ·李先念 ·李德生(沈阳军区司令员至1985年)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宋任穷 ·张廷发(空军司令员至1985年) ·陈云 ·赵紫阳 ·胡乔木 ·胡耀邦 ·聂荣臻(中央军委副主席)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1984年兼天津市委书记) ·徐向前(中央军委副主席)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廖承志(1983年逝世)[注 2]
3 候补委员
姚依林(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陈慕华(国务委员,外经贸部部长至1985年→1985年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3年6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起,至1985年9月18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2. ^廖承志于1983年6月逝世前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并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
«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
1982年9月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改组,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职
5常委会委员
胡耀邦(中央总书记至1987年)[注 1] ·邓小平(中央军委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赵紫阳(国务院总理,1987年代理中央总书记,国家体改委主任至1987年) ·李先念(国家主席) ·陈云(中央纪委第一书记)
20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习仲勋 ·方毅(国务委员) · 邓小平 ·田纪云(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至1985年) ·乔石(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1986年兼国务院副总理) ·李鹏(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委主任) · 李先念 ·杨尚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 ·杨得志(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 ·吴学谦(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 ·余秋里(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 陈云 · 赵紫阳 ·胡乔木 ·胡启立(中央书记处书记) · 胡耀邦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兼国家计委主任) ·倪志福(全国总工会主席,天津市委书记至1987年)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 候补委员
秦基伟(北京军区司令员) ·陈慕华(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1. ^每人姓名后的职务,是自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闭幕起,至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开幕止,此人在担任政治局委员期间所兼任的职务。
« 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前)第十二届(五中全会后)第十三届 »
第六届
五中全会
1934年1月
  1. 博古(中央总书记至1935年)
  2. 张闻天
  3. 周恩来
  4. 项英
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3年3月
  1. 毛泽东(中央书记处主席)
  2. 刘少奇
  3. 任弼时
第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朱德
  3. 刘少奇
  4. 周恩来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刘少奇
  3. 周恩来
  4. 朱德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陈云(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1966年停止工作)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
  2. 彭真(1966年停职)
  3. 王稼祥
  4. 谭震林
  5. 谭政(1960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6. 黄克诚(1959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7. 李雪峰
五中全会增选
1958年5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富春
  2. 李先念
十中全会增选
1962年9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陆定一(1966年停职)
  2. 康生
  3. 罗瑞卿(1965年遭批判,1966年停职)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
1966年5月
  •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铸
  1. 中央书记处书记叶剑英
十一中全会补选
1966年8月
1966年12月起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
第十一届
五中全会选举
1980年2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1981年兼中央主席)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
  2. 王任重
  3. 方毅
  4. 谷牧
  5. 宋任穷
  6. 余秋里
  7. 杨得志
  8. 胡乔木
  9. 胡耀邦
  10. 姚依林
  11. 彭冲
六中全会增选
1981年6月
  • 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1981年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87年11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1989年免职)
  2. 乔石
  3. 芮杏文(1989年免职)
  4. 阎明复(1989年免职)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
  2. 李瑞环
  3. 丁关根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2年10月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7年9月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2年11月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7年10月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2年11月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7年10月
第二十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22年10月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任期至1973年8月30日
主席
毛泽东(中共中央主席)
6-2副主席
林彪(1971年9月身亡) ·刘伯承 ·陈毅(1972年1月逝世)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42-17 委员
丁盛 ·王秉璋(1971年10月撤职) ·王树声 ·王效禹(1971年11月撤职) ·王辉球 ·韦国清 ·叶群(1971年9月身亡) ·皮定均 ·刘丰(1971年11月撤职) ·刘兴元 ·刘贤权 ·许世友 ·陈士榘 ·陈先瑞 ·陈锡联 ·李天佑(1970年9月逝世) ·李作鹏(1971年9月撤职) ·李雪峰(1971年1月撤职) ·李德生 ·吴法宪(1971年9月撤职) ·张达志 ·张池明 ·张国华(1972年3月逝世) ·张春桥 ·邱会作(1971年9月撤职) ·杨得志 ·杜平 ·萧劲光 ·郑维山(1971年1月撤职) ·冼恒汉 ·袁升平 ·梁兴初(1972年3月撤职) ·黄永胜(1971年9月撤职) ·曾绍山 ·曾思玉 ·彭绍辉 ·韩先楚 ·粟裕 ·温玉成(1971年10月撤职) ·谢富治(1972年3月逝世) ·谭甫仁(1970年12月遇害) ·潘复生(1971年9月撤职)
军委办事组
1971年10月撤销
黄永胜(组长) ·吴法宪 ·叶群 ·刘贤权 ·李天佑 ·李作鹏 ·李德生 ·邱会作 ·温玉成 ·谢富治 ·纪登奎(1971年4月增补) ·张才千(1971年4月增补)
军委办公会议
1971年10月设置
叶剑英 ·谢富治 ·张春桥 ·李先念 ·李德生 ·纪登奎 ·汪东兴 ·陈士榘 ·张才千 ·刘贤权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决定,任期至1977年8月19日
主席
毛泽东(1976年9月逝世)华国锋(1976年10月决定)
4+1副主席
叶剑英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邓小平(1975年二中全会增补,1976年撤职,1977年三中全会复职)
11+2-2 常委[注 1]
叶剑英 ·王洪文(1976年10月撤职) ·邓小平 ·张春桥(1976年10月撤职) ·刘伯承 ·陈锡联 ·汪东兴 ·苏振华 ·徐向前 ·聂荣臻 ·粟裕 ·李先念(1975年增补) ·王震(1975年增补)
63+3-12 委员
毛泽东 ·叶剑英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丁盛(1977年3月停职) ·王树声(1974年1月逝世) ·韦国清 ·皮定均(1976年7月殉职) ·刘兴元 ·劉賢權 ·许世友 ·陈士榘(1975年8月任军委顾问) ·陈先瑞 ·陈锡联 ·李德生 ·张达志 ·张池明 ·张春桥 ·杨得志 ·杜平 ·萧劲光 ·冼恒汉(1977年6月撤职) ·曾绍山 ·曾思玉 ·彭绍辉 ·韩先楚 ·粟裕 ·王洪文 ·李先念 ·纪登奎 ·汪东兴 ·张才千 ·张宗逊 ·詹海英 ·苏振华 ·孔照年 ·马宁(1977年4月撤职) ·傅传作 ·张廷发 ·毛远新(1976年10月撤职) ·孙玉国(1977年7月停职) ·迟浩田 ·白如冰 ·杨育才 ·胡修道 ·李志民 ·王昭 ·孔石泉 ·王必成 ·周兴(1975年10月逝世) ·张贵武 ·秦基伟 ·张英才 ·王六生 ·陈代富 ·郝忠云 ·杨勇 ·赛福鼎·艾则孜 ·高焕昌 ·陶鲁笳 ·萧克 ·宋时轮 ·邓小平 ·王震 ·华国锋
  1. ^1975年2月设置军委常委
« 第九届第十届 第十一届 »
1977年8月19日十一届一中全会通过,任期至1982年9月12日
主席
华国锋(中共中央主席,1981年6月辞职)邓小平(1981年6月六中全会决定)
5-1副主席
叶剑英 ·邓小平(至1981年)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秘书长
罗瑞卿(1978年8月逝世)耿飚(1979年1月任)杨尚昆(1981年7月任)
8-4+8 常委
李先念 ·汪东兴(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陈锡联(1980年2月五中全会辞职) ·韦国清 ·苏振华(1979年2月逝世) ·张廷发 ·粟裕 ·罗瑞卿 ·王震(1978年3月增补) ·耿飚(1979年1月增补) ·许世友(1980年1月增补) ·杨得志(1980年1月增补) ·韩先楚(1980年1月增补) ·杨勇(1980年1月增补) ·王平(1980年1月增补) ·杨尚昆(1981年7月增补)
63-5 委员
华国锋 ·叶剑英 ·邓小平 ·刘伯承 ·徐向前 ·聂荣臻 ·王平 ·王诤(1978年8月逝世) ·王震 ·王必成 ·王尚荣 ·王建安(1980年7月逝世) ·韦国清 ·邓华(1980年7月逝世) ·孔石泉 ·甘渭汉 ·吕正操 ·刘震 ·刘志坚 ·许世友 ·杜义德 ·杨勇 ·杨成武 ·杨得志 ·苏振华 ·李水清 ·李先念 ·李志民 ·李德生 ·李聚奎 ·李耀文 ·萧华 ·萧克 ·萧劲光 ·萧望东 ·吴克华 ·汪东兴 ·宋时轮 ·宋承志 ·张震 ·张才千 ·张廷发 ·张爱萍 ·陈先瑞 ·陈再道 ·陈锡联 ·陈鹤桥 ·罗瑞卿 ·金如柏 ·洪学智 ·秦基伟 ·聂凤智 ·徐立清 ·郭林祥 ·高厚良 ·唐亮 ·黄新廷 ·梁必业 ·韩先楚 ·粟裕 ·曾思玉 ·廖汉生 ·谭善和
1982年9月12日十二届一中全会决定军委主席、副主席,9月30日任命秘书长、副秘书长,任期至1987年11月2日
主席[注 1]
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
4-1副主席
叶剑英(中央政治局常委至1985年,1986年逝世) ·徐向前(中央政治局委员至1985年) ·聂荣臻(中央政治局委员至1985年) ·杨尚昆(常务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秘书长
杨尚昆(兼)
4 副秘书长
张爱萍(国务委员、国防部部长) ·余秋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总政治部主任) ·杨得志(中央政治局委员、总参谋长) ·洪学智(总后勤部部长)
  1. ^第十二届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不设常委;由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军委常务会议,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 »
1982年9月—1992年10月
1982年9月13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2年9月-1985年9月)
主任
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许世友 ·谭震林(1983年逝世) ·李维汉(1984年逝世)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首道 ·邓小平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许世友 ·李井泉 ·李维汉 ·萧克 ·萧劲光 ·何长工 ·宋时轮 ·陆定一 ·陈锡联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火青 ·粟裕(1984年逝世) ·程子华 ·傅钟 ·谭震林 ·薄一波
1985年9月24日
中顾委第五次全会选举
(1985年9月-1987年11月)
主任
副主任
王震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许世友(1985年逝世) ·宋任穷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震 ·王首道 ·邓小平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许世友 ·李一氓 ·李德生 ·萧克 ·宋任穷 ·宋时轮 ·陆定一 ·陈锡联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镇 ·黄火青 ·程子华 ·薄一波
1987年11月2日
中顾委第一次全会选举
(1987年11月-1992年10月)
主任
副主任
薄一波(常务副主任) ·宋任穷
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平 ·王首道 ·伍修权 ·刘澜涛 ·江华 ·李一氓(1990年逝世) ·李德生 ·杨得志 ·萧克 ·余秋里 ·宋任穷 ·宋时轮(1991年逝世) ·张劲夫 ·张爱萍 ·陆定一 ·陈云 ·陈丕显 ·陈锡联 ·胡乔木(1992年逝世) ·段君毅 ·耿飚 ·姬鹏飞 ·黄华 ·黄镇(1989年逝世) ·康世恩 ·程子华(1991年逝世) ·薄一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1970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1970年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基本通过宪法修改草案;
1975年1月10日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议成立;1982年11月23日将宪法修改草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2月4日审议通过。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
103人,按姓氏笔划为序: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胡乔木(兼)
副秘书长
  1. ^1980年9月15日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 修改宪法委员会(1977年)宪法修改委员会(198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式上将肩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长
(1930年-1933年)
中国工农红军军情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
(1933年-1936年)
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共中央(革命)军委总参谋长
(1936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
(1949年-1954年)
徐向前聂荣臻(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54年-2016年)
省委(第一)书记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省政府省长
省政协主席
省监委主任
各省正职领导人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东行政长官(1912年至今)
附: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总会会长
山东大总统山东都督
山东军政府山东烟台军政分府都督
中華民國山东军政府都督
中華民國山东都督府都督
張廣建周自齊余则达署)靳雲鵬(代)靳雲鵬(署)
中華民國山东行政公署民政长
附:中華民國 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附:中華民國 济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
中華民國山东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附:中華民國督办山东军务善后事宜
张怀芝張樹元(代)張樹元(署)田中玉(署)鄭士琦張宗昌
中華民國山东省长公署省长
孫發緒(署)张怀芝張樹元沈铭昌屈映光(署)田中玉(署)齊耀珊田中玉(署)韓國鈞(未到任)王瑚熊炳琦龚积柄(暂兼护)龚积柄張宗昌林宪祖
中華民國山东省政府主席
中華民國山东省公署省长
山东省政府省长
中華民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首席组长→ 主任委员
中華民國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山东巡抚 ·山东行政长官列表
各省行政长官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港 ·澳 ·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杨得志&oldid=87193013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