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李石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煜瀛
攝於1928年
个人资料
性别
石曾
扩武
出生(1881-05-29)1881年5月29日
 大清直隸省順天府宛平縣繩匠衚衕
逝世1973年9月30日(1973-09-30)(92歲)
臺灣臺北市城中區(今中正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墓地臺灣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公墓
籍贯河北高陽
国籍 大清(1881年-1912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73年)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学历
经历
      • 世界社發起人之一
        (1906年)
      • 新世紀週報創辦人之一
        (1907年-1909年)
      • (法國)豆腐公司設立人
        (1909年)
      • 民意報創辦人
        (1911年)
      • 進德會(八不會)發起人之一
        (1911年)
      • 留法儉學會創辦人
        (1912年)
      • 留法預備學校創辦人
        (1912年-1913年)
      • 勤工儉學會創辦人
        (1916年)
      • 華法教育會副會長
        (1916年-?)
      • 旅歐雜誌發行人之一
        (1916年)
      • 華法教育會會長
      • 留法勤工儉學會創辦人
        (1919年)
      • 中法大學創辦人
        (1920年)
      • 中法大學董事長
        (1920年-?)
      • (法國)中法大學(中法學院)理事長
        (1923年-?)
      • 中法大學(代理)校長
        (1923年-1926年)
      • 中國國民黨第一至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1924年1月-1949年)
      • (北京政府)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
        (1924年10月-?)
      • (北京政府)中央政治會議政治委員
        (1925年-?)
      • (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
        (1927年4月27日-?)
      • (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
        (1927年6月13日-?)
      • (國民政府)北平臨時政治分會主席
        (1928年-?)
      • (國民政府)國立北平大學校長
        (1928年-?)
      • (國民政府)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2月1日-?)
      • (國民政府)故宮博物院理事長
        (1928年6月20日-?)
      • (國民政府)大學院大學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大學院政治教育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經費計畫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大學院科學教育計畫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
        (1929年-?)
      • (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24日-1933年)
      •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年3月2日-?)
      • (國民政府)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1929年6月28日-1946年)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30年5月6日-?)
      •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1年9月26日-1946年)
      •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1年11月12日-?)
      • 總統府資政
        (1948年-1973年7月30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52年-1973年7月30日)
著作
      • 《大豆》(1912年)

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名煜瀛石曾以字行,筆名石僧真民,晚年擴武河北高陽人,中國社會教育家,故宮博物院中法大學創建人之一。[1]

生平

[编辑]

1881年5月29日生於河北省高陽縣,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進士,為同治光緒二帝太傅。自幼跟隨支持維新變法的齊禊亭學習。[2]

前往法國與留學

[编辑]

1897年,父親去世後蔭得補禮部郎中。1899年,經嚴復介紹跟隨常伯奇學英文,準備留學美國。次年,庚子事變,舉家至光州避難。1901年4月,聞李鴻章八國聯軍議和,遂北上希望得到出洋留學的資助。返京後投奔其父門生黃思永黃中慧,出入農工商部附設的英文學校,結識張靜江。1902年,與清廷駐法公使孫寶琦同行赴法,啟程先由天津至上海,還特地去拜訪吳稚暉,又通過吳彥孚結識了蔡元培。1903年1月,抵達巴黎,暫住參贊劉式訓家中。7月,去蒙塔日農業學校,前後學習了3年。1906年,畢業後返回巴黎,進入巴斯德研究院巴黎大學理學院研究生物進化哲學等學科,並且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大豆的功用,以法文發表《大豆》專書,他是中國人最早在法國發表學術論文者。他時常參加巴黎本地的沙龍,結識了很多社會名流,如無政府主義者雷克呂斯,也因此加入了共濟會

同年,張靜江到法國做生意,往返歐亞之間,結識了孫中山,並在新加坡代李石曾一起加入了同盟會。李石曾與吳稚暉張靜江等在巴黎發起組織世界社,致力於教育。李、吳、張三人還開辦《新世紀》雜誌,自1907年6月出刊到1910年5月停刊,共出版121號;該刊宣傳無政府主義,主張進化即革命、教育即革命、反傳統即革命,對無政府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有極大貢獻。

1909年年初,李石曾在巴黎成立了一個豆腐公司,並陸續從他的故鄉河北高陽招聘了30多位華工到巴黎郊區(拉加雷讷科隆布)的豆腐工廠做工(孫中山先生在1909年路過巴黎時參觀了這家豆腐工廠)。後來他的公司生產的豆制品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食品展覽會”,開始在歐洲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李石曾的動機有二:其一,制作各種便宜的豆製品,以解決中國面临的飢荒。其二,吸引中國人到法國邊工作邊讀書:同等配置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勤工儉學運動由此誕生。通過該運動,20世紀初,兩千多名中國學生來到法國,但是由於法國經濟的困境,學生們學習與生活難以為繼。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革命。1912年1月,民國成立,和張繼吳稚暉汪精衛等人在上海發起進德會,宣揚互助,改良社會道德。同年,李石曾與吳稚暉汪精衛蔡元培等人開辦留法儉學會,幫助國内學生到法國學習[3],1919-1920年間最鼎盛時共計 送出1,600-2,000名學生赴法,包括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歐戰爆發,李、汪、蔡等人不滿梁士詒的惠民公司粗暴的募工方式,而另行組織招募華工。1914年,李石曾在巴黎開了第一家中國餐廳,1915年6月,發起勤工儉學會,幫助在法勞工學習和生活。又於1916年和蔡元培創立了華法教育會,根據福萊爾法语Francisco Ferrer的想法推動正當教育,以備日後在中國成立工黨打下基礎。而後於1919年1月,如願華工成立第一個工會,『中華工黨』。1917年初,應蔡元培之請短暫到北大任教,協助袁振英黃凌霜等人成立實社

北洋政府時期

[编辑]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利用庚子賠款,在北京創辦中法大學。李石曾出任董事長,蔡元培出任校長。1920年冬,蔡元培、李石曾到達法國,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商議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成立里昂中法大學(法語: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里昂中法大學直到1947年,因為經費困難停辦。

1923年,蔡元培辭中法大學校長,李石曾立即兼任代校長。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北京的臨時執政段祺瑞下令通緝李大釗、李石曾等人,罪名是:“假借共產黨說,嘯聚群眾,率領暴徒,闖襲國務院。”李石曾避居東交民巷法國醫院。中法大學校長改由李書華繼任。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李石曾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之後連任第二至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以及第七至第十屆中央評議委員。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甲子政變”,11月5日命鹿鍾麟逼溥儀自廢帝號,永離紫禁城。李石曾奉馮玉祥之命,前去接收紫禁城紹英面詰之,石曾笑而不答。李石曾建議馮玉祥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這兩個委員會均由李石曾任委員長。華世奎對李石曾極不滿,見人輒罵李是“文正孽子”。段祺瑞更為不滿,公然聲稱「日後還把皇帝請回來」。1925年9月,“清宮善後委員會”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民政府北伐後

[编辑]

1927年4月,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會議決議推選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同年5月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等人為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又建議設立國立勞動大學以培養農工運動人才。

1928年6月,國民黨北伐,進軍北京,改稱「北平」。國民政府任命李石曾為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師範大學校長、及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務。

1936年,李石曾與蔡元培、陶玄、張靜江等在上海創辦世界學校,實行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把學生從小培養成出國留學及有用的人才[4]。日本戰敗之後,李石回到中國,定居上海。1948年被蔣中正聘為首批總統府資政

1949年,中国共产党击溃中华民国政府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李石曾移居瑞士。1951年,因瑞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李石曾移居乌拉圭,此后常往返于乌拉圭和台湾[5][6]

赴台

[编辑]

1956年定居台灣。1958年,為了緬懷吳稚暉,擇定吳先生最後養病之阿裏山麓——嘉義市彌陀寺北側為校址,和鄧傳楷共同發起籌創私立稚暉初級中學(1996年改制為嘉義市私立仁義高級中學[7]

1973年9月30日逝世於臺大醫院,享耆壽92歲。

著作

[编辑]
  • 《石僧筆記》
  • 《擴武自述》
  • 《石僧隨筆》

参考文献

[编辑]
  • 李煜瀛 石僧筆記 李石曾先生文集 台北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1980年
  • 楊愷齡 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譜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
  • 李宗侗 劉鳳翰 李鴻藻先生年譜 台北 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 1969年
  • 許文堂 李煜瀛與中國無政府主義運動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1. ^中國大百科
  2. ^中華百科全書
  3. ^链接至维基文库 北京留法儉學會簡章. 维基文库. 《新青年》第3卷第2號. -1917-04-01 (中文). 
  4. ^陶家駿.著名女教育家陶玄. 《紹興縣報》. 2008-06-01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5. ^張力.中華民國史外交志(PDF). 國史館. 2002: 991 [2025-01-15].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5-01-15). 
  6. ^楊愷齡. 民國李石曾先生煜瀛年譜.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 
  7. ^認識仁義. 嘉義市私立仁義高級中學. [202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李石曾
教育職務
學術機關職務
國立北平大學
前任:
劉哲
國立北平大學校長
1928年6月—1929年1月
繼任:
陳大齊
校长于吉红 ·党委书记程建平
历史沿革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4)→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08)→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1923)→ 京师大学校师范部(1927)→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1928)→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29)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于1931年并入→ 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与他校合组)→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与他校合组)→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9)→ 北平师范学院(1946)→ 北平师范大学(1948)→ 北京师范大学(1949)辅仁大学主体于1952年并入
北京校区
学部
教育学部
  •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 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 教育技术学院
  • 教育管理学院
  • 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 教师教育研究所
  • 学前教育研究所(系)
  • 特殊教育学院
  •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 高等教育研究所
地理科学部
  • 地理学院
  • 自然资源学院
  • 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
  • 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
  •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部
  •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 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心理学虚似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
研究院
书院
  • 博济书院
珠海校区
学院
研究院
书院
  • 乐育书院
  • 会同书院
  • 知行书院
  • 凤凰书院
  • 弘文书院
  • 砺行书院
校长
张百熙(1902-1904)張亨嘉(1904-1906)李家駒(1906-1907)朱益藩(1907)劉廷琛(1908)陈问咸(1908-1912)陈宝泉(1912-1919)陈映璜(1919-1920)鄧萃英(1920-1921)李建勋(1921-1922)→ 评议会(1922-1923)范源廉(1923-1924)陈裕光(1924-1925)张贻惠(1925-1928)黎锦熙(1928-1929)张贻惠(1929)李石曾李蒸(1930)徐炳昶(1931-1932)李蒸(1932-1937)→ 筹备委员会(1937-1938)李蒸(1938-1945)黎锦熙(1945-1947)黄如今(1946)袁敦禮(1946-1948)汤璪真(1948-1949)黎锦熙(1949-1950)林砺儒(1950-1952)陈垣(1952-1971)王梓坤(1984-1989)方福康(1989-1995)陆善镇(1995-1999)袁贵仁(1999-2001)钟秉林(2001-2012)董奇(2012-2022)马骏(2022-2024)于吉红(2024-)
机构
校办企业
附属学校
相关高校
1924年1月30日-1926年1月16日
總理
孫文(1925年3月逝世)
中央執行委員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監察委員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6年1月16日-1929年3月26日
中央執行委員
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中央監察委員
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7年9月16日-12月28日
中央特別委員 (32人)
候補中央特別委員 (9人)
常務委員會委員 (3人)
秘書長
1948年依據《總統府組織法》設立,由總統聘任,無定額,無聘期限制,一般為終身任職;
1996年修法改為有給職、無給職者各不超過15人,聘期不超過總統任期;2008年起不再聘任有給職資政;2010年修法後均為無給職。
1948-1996年
蔣中正聘任
1948-1949
李宗仁聘任
1949-1950
蔣中正聘任
1950-1975
嚴家淦聘任
1975-1978
蔣經國聘任
1978-1988
李登輝聘任
1988-1996
1996年後
李登輝重聘
1996-2000
1996.5
(26人)
1997.5
(27人)
1998.5
(29人)
1999.5
(28人)
陳水扁聘任
2000-2008
2000.5
(28人)
2001.5
(23人)
2002.5
(30人)
2003.5
(28人)
2004.5
(27人)
2005.5
(26人)
2006.5-
2008.5
從缺
馬英九聘任
2008-2016
2008.5-
2008.12
從缺
2009.1
(13人)
2010.1
(14人)
2011.1
(24人)
2012.8
(21人)
2015.3
(27人)
蔡英文聘任
2016–2024
2016.5–
2016.11
從缺
2016.11
(20人)
2018.5
(17人)
2021.2
(26人)
2022.9
(27人)
賴清德聘任
2024–現在
2024.5–
2024.7
從缺
2024.8
(27人)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李石曾&oldid=8876543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