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1629年,哲學家笛卡兒提出了世界語言的概念,即将不同语言相同含义的词汇以统一符号表示。笛卡兒、莱布尼兹、貝克(Cave Beck)、基爾施(Athanasius Kircher)以及貝希爾(Johann Joachim Becher)等人曾试图编写类似世界语言的辞典。直到近代,藉由機械的輔助,機器翻譯的可行性大為提升。20世紀初期便有多位科學家與發明家陸續提出機器翻譯的理論與實作計畫或想法。沃伦·韦弗被誉为机器翻译的鼻祖。他抛却了俄语文本的含义,转而视为一堆“密码”。在美国和欧洲,他的团队和继任者在工作时都遵循着一个常理:“任何语言都是由一堆词汇和一套语法规则组成。只要把两种词汇放到机器里,按照人类组合这两种词汇的方式,为之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机器就能破译“密码”。”
1954年乔治城-IBM实验中,成功將約60句的俄文自动翻譯成英文,被視為機器翻譯可行的開端。自此開始的十年間,政府與企業相繼投入相當的資金,用於機器翻譯的研究上。然而,自動語音處理顧問委員會(英语:ALPAC)(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簡稱ALPAC)在1966年提出的一項報告中表明十年來的機器翻譯研究進度緩慢,未達預期。該項報告使得之後的研究資金大為減縮,直到近1980年代,由於電腦運算科技的進步,以及演算成本相對降低,才使政府與企業對機器翻譯再次提起興趣,特別是在統計法機器翻譯的領域上。
Machine Translation Arch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John Hutchins. An electronic repository (and bibliography) of articles, books and papers in the field of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computer-bas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