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弘光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朱由崧
弘光帝
南明皇帝
統治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361天)
前任崇禎帝(明朝)
繼任隆武帝
出生万历三十五年七月乙巳日
(1607-09-05)1607年9月5日
明朝順天府
逝世顺治三年五月甲子日
1646年7月1日(1646-07-01)(38歲) 處決
清朝順天府菜市口
安葬
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年號
弘光
尊号
聖安皇帝(隆武帝遙尊)
谥号
赧皇帝(监国鲁王初谥)
安皇帝(监国鲁王改谥)
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永曆帝谥)
庙号
质宗(监国鲁王尊上)
安宗(永曆帝尊上)
政权南明
父親(追尊)恭宗孝皇帝朱常洵
母親孝誠恭皇后(追尊)

弘光帝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為南明首位皇帝,即位前原為明朝福王。其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熹宗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檢之堂兄弟。崇祯帝殉国後,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當年清军隨即南攻,朱由崧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在位僅有一年。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諡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生平

[编辑]

身世

[编辑]

朱由崧小字福八,明神宗孙,福忠王朱常洵嫡长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乙巳生于福王府邸,生母姚氏。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随福王朱常洵就藩于洛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甲辰,封德昌王,后进封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克洛阳,福王朱常洵缒城出,藏匿于迎恩寺,后被搜出,遇害。朱由崧缒城逃脱,前往怀庆避难,崇祯十六年五月袭封福王。崇祯帝手择宫中玉带,遣内使赐之。

崇祯十七年正月,怀庆闻警,朱由崧逃亡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四卫辉闻警,朱由崧随潞王逃往淮安,与南逃的周王朱恭枵、崇王朱慈爚四位藩王的80余艘船同日抵达淮安相会,漕运总督路振飞、淮安镇总兵刘泽清迎接,出于安全考虑,安排四王一同寓居于河下西湖嘴舟中。三月十一日,年已六十五岁的周王薨于舟上,三月十八日,福王等三王上岸,住在山西太原盐商杜光绍的绾秀园中[1][2]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是為甲申之變。廿九日,消息传至淮安。

四月崇祯帝自盡的消息,传至南京,北京沦陷後,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南京诸臣皆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议立新帝。但對大寶誰屬,則有一番論戰。

从血统上来说,崇祯帝殉国,其子太子朱慈烺及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陷入清军之手,而崇禎帝已無在世兄弟,而崇禎兄長天啟帝無子,其他兄弟皆在未成年之前已死而無後,而故应从崇禎帝父親明光宗诸弟中选择。福王朱常洵为光宗諸弟中居长,雖於崇禎十四年被李自成殺害,但朱由崧为朱常洵长子,因此在崇祯太子及定、永二王无法至南京继位的情况下,福王本为第一順位。東林黨人則持相反意見,他們恐朱由崧即位后追究昔日“三案”及國本之爭攻讦郑贵妃(朱由崧祖母)之事,主张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前山東按察司僉事雷演祚、禮部員外郎周鑣往來遊說;乃言:『福王,神宗孫也,倫序當立;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也。』。[3]史可法并称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4]。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立福王,议遂定以福王继统,告并修武英殿[4]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儀真

即位

[编辑]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乙酉,朱由崧至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渡江迎接。翌日舟泊观音门燕子矶。四月三十日丁亥,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為監國。朱由崧身穿角巾葛衣,坐于卧榻之上,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准备避难浙东。众臣力劝,朱由崧乃同意。

五月初一戊子,朱由崧骑马自三山门环城而东,拜谒孝陵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群臣至行宫劝进,朱由崧以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诸臣再三劝进,乃依明代宗故事监国。五月初三·庚寅(1644年6月7日),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是日吴三桂引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北京。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壬寅(1644年6月19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

朱由崧即位后,于六月戊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父福忠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5]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皇太后。追封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为颍王,谥曰冲。六月辛酉上崇祯帝庙号为思宗,谥号烈皇帝。七月己丑追复懿文太子帝号,追崇建文帝、景泰帝庙号谥号[6]

政治

[编辑]

朱由崧在外以史可法督师江北,设四镇,以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为总兵统领,南明出现军阀化的趋势。前線將領不但因爭權而互相攻擊,也有掠奪平民的行為。[7]

朱由崧即位后,下令选淑女入宫,派宦官于南京城中四出搜巷,凡是有女之家,必以黄纸贴额,持之而去,南京城中骚动。朱由崧又下令修西宫西一路为慈禧殿,以安置继母邹太后。当年八月邹太后自河南至南京,八月十四日谕户、兵、工三部“太后光临,限三日内搜括万金,以备赏赐”。八月十六日御用监又令造龙凤床座、床顶架、宫殿陈设金玉等项,越数十万两[8]。造皇后冠,命内臣采购猫眼石祖母绿及大重一钱以上者百余颗[9]。崇祯十七年除夕,弘光帝独坐兴宁宫中,愀然不乐。太监韩赞周问道:“宫殿新落成,皇上应当欢喜,而闷闷不乐,是思念皇兄吗?”弘光帝不应,继而回答说:“梨园殊少佳者”[9]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弘光帝又下令修南京奉先殿、午门及左右掖门,并派太监田成至杭州、嘉兴二府选淑女。

崇祯十七年九月初三,弘光帝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计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随后又给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閹黨诸臣上谥号。

弘光元年三月初一甲申,有自称崇祯太子朱慈烺者至南京,朱由崧命令将其关入兵马司监狱,后命百官审「北来太子」于午门外,终裁断为伪太子王之明(驸马王昺之侄孙),是為「崇禎太子案」、「南都太子案」。三月庚申,宁南侯左良玉乃举兵于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而下,黄得功、阮大铖率兵御之,南明发生内讧。正值此时,清军在豫王多铎率领下大举南下,攻陷归德颍州太和泗州等地。

弘光元年四月辛未,清军围攻江北重镇扬州。督師江北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军,清军围困百日,损失惨重。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但卻因為鎮將們個個擁兵自重、意圖觀望,最終揚州在被围五天后沦陷。清军攻破扬州之後进行了十天屠杀,史称「扬州十日」。四月甲子,弘光帝在南京贡院选淑女,七十人中选中一人,即阮大铖的侄女。四月壬戌,杭州送来淑女五十人,弘光帝选中周姓一人,王姓一人[10]

弘光元年五月初八己丑,清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巡抚杨文骢逃奔苏州,靖虏伯郑鸿逵逃入東海,总兵蒋云台投降。南京闭城门。五月初十辛卯,朱由崧传旨放归所选淑女,当天午夜尤召梨园入宫演剧。翌日凌晨二漏时,朱由崧率内官四五十人骑马出通济门,莫知所踪。天亮后百官入朝,见宫女、内臣、优伶杂沓逃奔西华门外,方知弘光帝已出逃。南京城内大哗,马士英携邹太后出奔,市民救北来太子出狱,扶其入宫,在武英殿即位[10]。五月十二日癸巳,朱由崧至太平府,以按察院为行宫,寻即移驾芜湖,投奔靖国公黄得功军营。五月十五日丙申,清军入南京,魏国公徐胤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髮降清。

清军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五月二十二日癸卯,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军。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丙午,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11]。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被害

[编辑]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鍵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遥上朱由崧尊号为「圣安皇帝」。同年九月甲寅,朱由崧与皇太后邹氏、潞王朱常淓等人被押送至北京,由清朝太医院安置居住,日时馈宴,朱由崧酣饮极乐。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十九日[12],有人向清摄政王多尔衮告发,称居住北京的前明衡王朱由棷荆王朱慈煃欲谋反。同年五月甲子,弘光帝与秦王朱存極、晋王朱審烜、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徳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人被斬首菜市口(一说弘光帝以弓弦絞死)。

陵墓

[编辑]

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調鼎购得棺木,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追谥

[编辑]

弘光帝凶讯南传后,监国魯王朱以海上谥号为赧皇帝,不久又上庙谥为质宗安皇帝[13][14]永曆帝立,于永历十一年四月改弘光帝廟號曰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15]

評價爭議

[编辑]

根据初笔记记载,朱由崧是个十分昏庸腐朽的君主,整日只知吃喝玩乐,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除夕,當清軍南下之際,朱由崧卻在群臣面前感嘆“后宮寥落,旦新春南都無新聲”,下令廣選美女。由於縱欲無度,還命人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藥金陵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

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寫信給馬士英說明「福王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無知和專橫。由史可法、張慎言高弘圖等17人簽名送與馬士英。後人称其为明朝南明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樂,不問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頂。然而有學者認為細檢史籍傳聞難據,並認為其緣由多為東林黨人因國本之爭福王藩一系的成見所致,而其本來的經歷顯現的是並非昏庸且頗有個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給事中李清三垣筆記》、《南渡錄》及《甲申日記》對荒淫縱欲之事,且加辯誣[16]。李清說他「芜居深宫,每徘徊诧叹,谓诸臣无肯为我用,于声色罕近也。然读书少,章奏未能亲裁,故内阉外壬,相倚为奸,卒归过于上。如端门捕虾蟆,此宫中旧例,而加以秽言;且谓娈童季女,死者接踵,内外諠谤罔辩也。及国亡,宫女逸出,始得其真。惟一为士英所挟,太阿旁落,乱政亟行,以沦胥于亡。盖帝仁厚有余,刚明不足。论者谓士英听阮大铖奸谋,欲以三朝要典兴党人之狱」,「他独不允,亦可想见其为人矣」。又,「旧辅吴甡寓居溧水,曾见一大璫,询及宫府事,言」他「饮酒宴乐有之,纵淫方药等,传闻非确,惜为大学士马士英所挟耳。」此外,朱由崧為靖難之變殉難的明惠帝一系君臣平反,並貶抑事發當時擴大迫害的陳瑛及轉投迎附的胡廣,還彙整受到明太祖忌憚的開國名臣以及明朝各代的能臣以作補諡[17]。因此其政治得失尚有爭議。

钱海岳南明史》评价弘光帝“北京颠覆,上膺鼎籙,丰芑奠磐,徵用俊耆。卷阿翙羽,相得益彰。故初政有客观者。性素宽厚,欲以《三朝要典》起大狱,屡请不允。观其谕解良玉,委任继咸,词婉处当;拒纳银赎罪之议,禁武臣罔利之非,皆非昏騃之比。顾少读书,章奏未能亲裁,政事一出士英,不从中制,坐是狐鸣虎噬,咆哮恣睢,纪纲倒持。及大铖得志,众正去朝,罗罻高张,党祸益烈。上燕居神功,辄顿足谓士英误我,而太阿旁落,无可如何,遂日饮火酒,亲伶官优人为乐,卒至触蛮之争,收渔利。时未一朞,柱折维缺。故虽遗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家庭

[编辑]
弘光帝家族
 
 
 
 
 
 
 
 
 
 
 
 
 
 
 
 
 
 
高祖父:世宗肃皇帝朱厚熜
 
 
 
 
 
 
 
曾祖父:穆宗莊皇帝朱载坖
 
 
 
 
 
 
 
 
 
 
 
高祖母:(追尊)孝恪皇后杜氏
 
 
 
 
 
 
 
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外高祖父:武清伯李伟
 
 
 
 
 
 
 
曾祖母:孝定皇太后李氏
 
 
 
 
 
 
 
 
 
 
 
外高祖母:武清伯夫人
 
 
 
 
 
 
 
父:(追尊)恭宗孝皇帝朱常洵
 
 
 
 
 
 
 
 
 
 
 
 
 
 
 
 
 
外曾祖父:都督同知郑承宪
 
 
 
 
 
 
 
 
 
 
 
祖母:(追尊)孝宁太皇太后郑氏
 
 
 
 
 
 
 
 
 
 
 
 
 
 
安宗简皇帝朱由崧
 
 
 
 
 
 
 
 
 
 
 
 
 
 
 
 
 
 
 
 
母:(追尊)孝誠恭皇后姚氏
 
 
 
 
 
 
 
 
 
 
 
 
 
 
 
 

后妃

[编辑]

皇后

[编辑]

[编辑]
  • 金貴妃,洛陽人,本為鄒太后侍女,弘光帝即位後入宮;其後弘光帝被清军拘拿在江宁县,邹太后与金妃同居一室,之後被清军驱赶北渡[18],渡淮河时,乘间隙投水而死。
  • 童妃,存疑,見童妃案
  • 陳妃,淮陽妓女,被清军拘拿[19]
  • 汪妃,淮陽妓女,被清军拘拿[19]
  • 淑女黃氏[19]
  • 淑女郭氏[19]
  • 選侍某,南京失陷後出家,法名真修[20]
  • 張宮人,南京失陷後投水自殺[21]
  • 王宮人,南京失陷後出家[22]
  • 葉子眉[23]
  • 宮人徐淑秀,南京失陷後再嫁邵某,號「昭陽遺子」[24]

兄弟

[编辑]
  1. 潁冲王朱由榘,原封潁上郡王
  2. 德懷王朱由樺

子女

[编辑]

[编辑]
  • (早夭)

[编辑]
  • 长女(夭折)

影視形象

[编辑]

電影

[编辑]
年份地區作品演員
1988年中國傳國密詔黃達亮

電視劇

[编辑]
年份地區作品演員
1981年韓國大命李根熙
1987年香港鄭成功張英才
2001年中國魂断秦淮李甫春
2003年香港帝女花黃德斌
2008年中國秦淮悲歌徐敏
2014年金玉良緣張天陽

参考文献

[编辑]
  1. ^《淮安盐商》.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23年: 133.ISBN 978-7-5205-3979-1. 
  2. ^张璞.明末诸藩王的避难所——绾秀园. 2016/5/3 [202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 ^爝火錄》卷二
  4. ^4.04.1明季南略》卷三
  5. ^永历帝即位后,加上朱常洵庙号恭宗,谥号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
  6. ^追复懿文太子之庙号兴宗,谥号孝康皇帝,妃吕氏孝康皇后。追上建文帝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建文后马氏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追上景泰帝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景泰后汪氏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7. ^"明史新編 第十二章 第二節 南明政權的曇花一現" by 楊國楨, 傅衣凌, and 陳支平
  8. ^《明季南略》卷一:太后至自河南
  9. ^9.09.1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上
  10. ^10.010.1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下
  11. ^陆圻《纤言》记载了朱由崧被俘入金陵的情况:“丙午,帝乘无幔小轝入城,首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箑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帝嘻笑自若,但问马士英奸臣何处尔。”
  12.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卷26》:“顺治三年五月,壬戌(该月朔日即初一为丙午日,故壬戌日为十九日),京师风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13.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鲁王监国,上谥曰赧皇帝。及幸舟山,上庙谥曰质宗安皇帝。”
  14. ^《明季南略·卷之一·南都甲乙纪》:浙东鲁藩监国,谥为赧皇帝;及闽中唐王立,遥上尊号为圣安皇帝;永明王立,谥为安宗简皇帝。而我朝则削其年号,止称福藩而已。
  15.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中华书局 2006版,ISBN 7-101-04429-8
  16. ^南明弘光帝「失德」駁議,張玉興《文化學刊》
  17. ^黃宗羲弘光實錄鈔》卷2、李天根爝火錄》卷6
  18.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金妃,雒陽人。鄒太后侍女,姿容端麗。上即位後入宮,從狩蕪湖。
  19. ^19.019.119.219.3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陳、汪二妃.不知何許人。本淮陽妓。上初幸淮上,納之。及即位,又選淑女黃、郭入宮。及蒙塵,二妃從之。清日給醇酒二十斤、餚核二十品,以竹筒納上臂,二妃進食,然酒餚皆為清兵所掠,僅空器而已。後不知所終。
  20.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又宮嬪某,本選侍。南京亡,執至清江,會病棄去,隨中官徐小九至蘇州,為尼淡齋庵,名真修。時為人古言南京北來太子事。
  21.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張宮人,江都人。弘光初入宮。南京亡,被執。過崇德,題詩壁上,投水死。
  22.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王宮人,南京亡,流落為尼。
  23.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葉子眉,江都人。南京亡被執,經靈壁虞姬墓,題詩。
  24. ^錢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五·列傳第一》:宮人徐淑秀,南京亡後,嫁泰州邵甲,自號昭陽遺子。詩抑塞哀憤,讀者多為泣下。

参见

[编辑]
弘光帝
前任:
明朝崇禎帝
南明皇帝
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繼任:
隆武帝
前任:
父亲福忠王朱常洵
明朝福王
1643年-1644年
繼承大統,福藩併入皇位
追尊
统治
庙号/谥号年号
太祖洪武惠帝建文成祖永乐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景帝景泰英宗 [复辟天顺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愍帝崇祯
備註:
1.明兴宗靖難後復諡“懿文太子”,直到南明弘光帝才重諡為帝
2.建文帝與景泰帝被弘光帝分別尊上「惠宗」、「代宗」廟號
3.崇禎帝被弘光帝先後尊上「思宗」、「毅宗」廟號,隆武帝尊上「威宗」廟號
4.清朝先為崇禎帝上「懷宗」廟號,後因「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宗」為由,去其廟號
福王政权
16441645
唐王政权
16451649
魯王政权
16451655
靖江王政權
1645
桂王政权
16461662
韩王政权
16461664
韩王定武存疑
附:追尊皇帝
前期
元末民变 ·红巾军起义韩山童被杀韩林儿起义徐寿辉起义郭子兴起义张士诚起事 ·二十四将 ·三打集庆 ·统一江南灭陈友谅洪都保卫战鄱陽湖之戰 ·灭张士诚 ·灭方国珍 ·平定闽、广 ·北伐统一徐达北伐洪武北伐、攻取河南山东、攻克河北上都、平定山西收复甘肃平定云南平定四川收回燕雲十六州和林之捷平定辽东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戰 ·明蕃關係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行都指揮使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创建衛所制 ·建都之议 ·洪武之治 ·洪武大移民洪洞大槐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茶马贸易 ·废中书省 ·都布按三司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 ·海運弛禁 ·朱元璋反腐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南北榜案 ·建文改制 ·靖难之役 ·壬午之难 ·永乐迁都順天府故宫 ·永乐盛世 ·内阁建制 ·廠衛锦衣卫东厂西厂內行廠 ·郑和下西洋 ·经营南海永乐群岛永樂环礁宣德群岛永乐龙洞郑和群礁于锡兰山国之战舊港宣慰司 · 万国来朝(朝鲜安南琉球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浡泥呂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帖木兒等) ·确立宗藩 · 三大营(五軍營三千營神机营 ·南征安南 ·統治安南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蓝山起义 ·贵州建制 ·三宣六慰 ·唐赛儿民变 ·明成祖北伐封爵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和宁王 ·经营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巡视东北奴儿干城永宁寺永宁寺碑建州三衛辽东都司 ·陈诚出使西域(《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 ·永乐大典 ·朱高熾監國 ·朱高煦之亂 ·仁宣之治 ·三杨辅政 ·宣德廢后 ·票拟制度 ·建立哈密卫
中期
王振擅政 ·麓川之役 ·浙閩民變 ·大同之战 ·土木堡之变 ·景泰继统 ·午門血案 ·京师保卫战 ·景泰易储 ·夺门之变 ·曹石之變 · 重修《寰宇通志 ·汪直擅政 ·鄖陽民變 ·藤峡盗乱 ·哈密之爭 ·固原盜亂 ·河套之患 ·成化新风 ·成化犁庭 ·王文素与《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弘治中兴 ·九邊建制 ·南徽北晋 ·滿倉兒案 ·海運嚴禁 ·郑旺妖言案 ·劉瑾擅政 ·安化王之乱寘鐇之亂 ·劉六劉七民變 ·川蜀盜亂 ·武宗南巡 ·应州大捷 ·寧王之亂 ·南贛盜亂 ·江彬擅政 ·王阳明阳明学 ·世宗继统 ·大禮議 ·佛朗機葡萄牙〕人東來(葡佔屯門屯門海戰西草灣之戰雙嶼港汪柏-索薩議和租借澳門 ·大同兵變 ·更定祀典 ·嘉靖南巡 ·迁陵之议 ·岑猛之亂 ·壬寅宮變 ·嘉靖中兴 ·楚藩宮變 ·嚴嵩擅政 ·北虜南倭 ·甲寅明葡條約 ·戚继光抗倭 ·李福達之獄 ·议复河套 ·庚戌之变 ·嘉靖大地震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晚期
隆慶新政隆庆开关俺答封贡開中法 ·张居正辅政一条鞭法考成法王国光著《万历会计录》、潘季驯治河 ·萬曆中興 ·重修长城 ·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 ·秦良玉白桿兵 ·萬曆怠政國本之爭礦稅之弊 ·齐楚浙党 ·朱載堉十二平均律 ·伊利亞西班牙〕人東來(呂宋大屠殺 ·明西聯軍滅林鳳 ·明缅战争 ·妖書案第一次妖書案第二次妖書案 ·楚藩案伪楚王案楚宗劫槓案 ·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東林黨爭 ·光宗中兴 ·和蘭荷蘭〕人東來(沈有容諭退紅毛番澎湖風櫃尾荷蘭城澎湖之戰崇祯明荷海战 ·天主教再次传入西學東漸利玛窦聖教三柱石南京教案、《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红夷大炮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建州女真叛明 ·薩爾滸之戰 ·三饷加派 ·奢安之亂 ·熊廷弼孙承宗抗金 ·魏忠賢擅政阉党 ·复社之兴 ·王恭廠大爆炸 ·袁崇焕督師关宁锦防线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诛杀毛文龙 ·崇禎治亂 ·寧遠兵變 ·清兵入塞京畿之戰遵永大捷宣大之戰第二次京畿之戰北直隸山東之戰第二次北直隸山東之战 ·第一次皮岛海战 ·第二次皮岛海战 ·走西口 ·己巳之變 ·沙定洲之亂 ·吳橋兵變 ·英格蘭英國〕人東來(伊丽莎白一世与万历帝书明英海上衝突虎門之戰 ·天工开物 ·徐霞客遊記 · 天灾不断(低温鼠疫水灾旱灾蝗灾 ·吳有性与《温疫论 ·松錦之戰洪承畴降清祖大寿降清 ·明末民變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朱仙鎮之戰凤阳之战荥阳大会开封之战瑪瑙山之戰襄阳之战 ·孙传庭抗击大顺军 ·盧象昇練天雄军 ·四正六隅」灭流寇 ·曹文詔殉国 ·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南迁之议 ·甲申之變 ·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称帝 ·吴三桂降清
南明

明鄭
南明紛立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 ·入關戰爭 ·江北四鎮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 ·青州之变 · 大顺军灭亡(潼关战役陕北战役李自成被杀 ·南渡三案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 ·党争 ·左良玉清君側 ·联虏平寇 ·睢州之变 ·潞王监国 ·张献忠称帝 ·剃髮易服 ·圈地投充 ·明末清初屠殺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南昌之屠大同之屠屠蜀廣州之屠 ·反清复明金声桓王得仁江西反正 ·李成栋广东反正 ·姜瓖大同反正 ·米喇印丁国栋甘肃回民反清起义 ·谢迁反清起义 ·榆园军反清起义 ·王永强陕北反清起义 ·贺珍孫守法武大定反清起义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反清起义) ·聯寇抗清 ·黄道周北伐 ·靖藩之变 ·农民军抗清忠贞营夔東十三家摇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停溪大捷叙州大捷辰州大捷湖南之役桂林大捷衡阳大捷保宁之战 ·何腾蛟经营湖南 ·瞿式耜张同敞殉国 ·沙定洲之亂 ·大西军经营云南 ·李定國兩蹶名王 ·张煌言抗清 ·洪承畴经略江南 ·肇庆之役 ·新会之战 ·十八人之獄 ·曲靖之战 ·宝庆之败 ·孫可望投清 ·重庆之役 ·磨盤山血戰 ·南明消亡福建沦陷湖南沦陷贵州沦陷云南沦陷 ·大西灭亡 ·舟山之役 ·郑芝龙降清 ·鄭成功抗清郑家军鄭成功北伐郑成功长江之役同安之役潮州之役泉州大捷厦门大捷思明州海澄战役鄭成功征台 ·交恶(曾德事件 ·鲁监国浙闽抗清 ·咒水之难 ·德勒之战 ·逼死坡 · 夔东会战 ·茅麓山战役 ·明鄭王朝鄭經嗣位之爭鄭泰事件清荷联军攻鄭東寧之變 ·迁界禁海 ·明郑灭亡 ·朱术桂殉国 ·安南明鄉人
專門史
国际
各地
人物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弘光帝&oldid=8883282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