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朱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越南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2年6月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梁太祖
清代朱温画像[1]
後梁皇帝
統治907年6月1日-912年7月18日(5年47天)遇刺
前任李祝(唐朝皇帝)
繼任朱友珪
出生大中六年
852年12月5日
唐朝碭山縣
逝世乾化二年
912年7月18日(912-07-18)(59歲)
後梁開封府
安葬
全名
朱温
朱全忠(唐僖宗賜名)
朱晃(稱帝後改名)
年號
开平:907年四月-911年四月
乾化:911年五月-912年六月
谥号
神武元圣孝皇帝
庙号
太祖
王朝后梁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5日—912年7月18日),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本名朱温(小名朱三),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唐末先从黄巢起事,后降唐,任节度使。907年废唐哀帝自立,建国号“梁”(史称后梁[2]),为五代十国之始。912年為其子朱友珪所弑,享年五十九。

早年经历

[编辑]

朱温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12月5日),籍贯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其父朱誠在乡间设塾讲授《五经》,时人称之为“朱五经”;母王氏。朱温为家中第三子,上有兄朱全昱朱存,另有一妹,嫁于下邑人袁敬初。朱温少孤,父早卒,母携三子寄居徐州萧县富户刘崇之家。长兄朱全昱务农以供家计,朱温与次兄朱存性尚勇悍,不事稼穑。[3]

唐末关东连年灾荒,流民盗贼蜂起。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在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起兵。乾符四年(877年),黄巢军转战宋州,朱温与次兄朱存加入其军,随军南征岭南,朱存战死[4]。朱温以作战勇敢、用兵果断著称,屡建战功,渐成黄巢军中重要将领。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军攻陷唐都长安,唐僖宗李儇被宦官护送逃往成都。黄巢命朱温驻守东渭桥,后又遣其招抚夏州节度使诸葛爽,朱温成功说降,颇得黄巢信任。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以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命其攻取同州(今陕西大荔),朱温拔城有功,遂任同州防御使,负责东面防务。[5]

之前,河中节度使王重榮投降黄巢[6],后因黄巢军对其过度征敛而反叛[7]。朱温奉命率军讨伐,却为王重荣所败[8],无法渡过黄河进入河中。其后,唐朝各路勤王军在长安周边形成半圆形防线,控制了通往京师北部和西部的要道,切断了黄巢在京畿地区的补给。西北被重兵围堵,南面又有秦岭阻隔,加之河中要地未能攻下,黄巢军的形势愈发险峻[9]

投降唐廷

[编辑]

朱温在与王重荣对峙期间请求黄巢支援,却被拒绝,因而意识到黄巢军势日衰。中和二年(882年),他杀监军严实,率部投降王重荣[10]。唐僖宗得其降表,嘉其反正,授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11]

中和三年(883年),朱全忠升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12],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自七月入镇后即以汴州为根据地进行势力扩张[13],加东北面都招讨使[14]。其时黄巢率军东进至陈州(今河南淮阳),亲自围攻[15]长达三百余日(中和三年六月至翌年四月),久攻不下[16]。中和四年(884年)五月,连日暴雨成灾,黄巢营寨被水淹没,军心动摇。黄巢遂率部北撤,企图夺取汴州。[17]

朱全忠急召沙陀首领李克用出兵援助[18]。李克用率军追击至中牟北王满渡,乘黄巢军渡河之际发动突袭取得大捷[19]。此次战败使黄巢军内部瓦解,其将尚让率万余人向武宁节度使时溥投降,李傥、葛从周、张归霸等先后向朱全忠投降[20]。此前朱全忠在瓦子寨一战中亦收降李唐宾、王虔裕[21],并乘势攻取亳州,朱全忠的军事实力迅速上升。

黄巢败退后,李克用班师途经汴州[22],驻军城外。朱全忠设宴于封禅寺相待,并安置其三百余随从于上源驿。夜间,部将杨彦洪突袭上源驿,李克用仓促应战,乘雷雨突围,史称“上源驿之变[23]。自此,朱全忠与李克用反目成仇,开始长期对峙。[24]

征讨群雄

[编辑]

黄巢败死[25]后,其部下秦宗权收拢残余军队,继续攻掠中原[26][27]。朱全忠多次被其围攻,形势一度危急。为求援助,他向天平节度使朱瑄求救,朱瑄派从弟朱瑾率军救援[28],在合乡击败秦宗权军。此后,朱全忠与朱瑄结为“兄弟”,形成稳定的军事同盟。[29]九月,唐僖宗加封朱全忠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30],封为沛郡侯[31],食邑一千户。

此后朱全忠与秦宗权反复争斗,互有胜负[32][33][34][35][36]

中和五年(885年),僖宗返回长安,改元光启[37],加封朱温为检校太保,增加食邑至一千五百户。

光启二年(886年),滑州义成节度使安师儒被部下推翻,朱全忠遣朱珍、李唐宾攻取滑州,以胡真知义成留后[38],控制汴北要冲。同年三月获封沛郡王[39]。十二月又加检校太傅,改封吴兴郡王[40],食邑三千户。

光启三年(887年),为缓解兵力紧张,朱全忠命朱珍赴淄青募兵,得众万余并袭青州获马千匹。随后乘秦宗权军分散之机,在边孝村联合兖、鄆、义成诸军大破蔡军,斩首二万余。其后与朱瑄失和,袭取曹州、濮州,并击斩朱罕,两镇从此交恶。

光启四年(888年),朝命朱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代时溥),诸镇听节度,又加兼淮南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其军击退李克用部于温、太行一线,稳固洛—孟—汴防线。朱全忠多路合围蔡州,申叢执秦宗权投降。同年五月加兼侍中,地位进一步提升。

龍紀元年(889年),朱全忠亲送秦宗权至京师处决,因功加兼中书令、进封东平郡王。随后整肃军纪,亲自处斩朱珍,改以庞师古为都指挥使,并遣其南援杨行密,取天长、高邮。在陵亭与孙儒交战失利而还。

大顺元年(890年),加守中书令。配合朝廷“讨李克用”,命丁会、葛从周、牛存节进逼河阳、泽州,澤州—马牢山遭李存孝等击退,旋斩李讜、李重胤以肃军。向魏博、镇州求粮与假道不许,遂自黎阳济河攻魏博,一度下黎阳、临河、淇门、卫县,据河上对峙。

大顺二年(891年),正月内黄—永定桥连胜,斩万余,魏博罗弘信请和称服,汴魏此后以汴为强。时溥部将刘知俊率众降汴,拔为左右开道指挥使,成为其后名将。与朱瑾(泰宁)金乡大战,朱瑾大败;汴军续压兖鄆。曾名义表荐孙儒为淮南节度使,旋杀其使者,重新定位为敌对势力。

掌控中央

[编辑]

唐昭宗时,宦官专权。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宰相崔胤遂召朱全忠入京救驾。韩全诲被逼无奈,挟昭宗逃往凤翔,投靠凤翔节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随即围攻凤翔,城中粮尽无援。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杀韩全诲等七十余人,与朱全忠议和,护送昭宗回到长安。昭宗返京后不久,朱全忠诛杀宦官数百人,废除神策军,自此完全掌控朝政。

天復元年(901年),朱全忠被封为梁王。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杀崔胤,逼昭宗迁都洛阳,并指使部下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等人弑杀昭宗,改立其子李柷為帝(唐哀帝)。

白马驿之祸与篡唐称帝

[编辑]

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在白马驿屠杀三十余名朝臣后(史称“白馬驛之禍”),开始筹划受禅称帝。他命宰相柳璨、蒋玄晖筹备加九锡之礼,蒋、柳认为时机未至而推迟,遭蒋殷赵殷衡诬告与何太后谋复唐。朱全忠震怒,命人缢杀何太后,并诛蒋玄晖、柳璨、张廷范等人。

同年十一月,唐哀帝下诏封朱全忠为相国、总百揆,并“以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魏王、备九锡,朱全忠辞不受[41][42]。十二月再促册封,仍坚辞,改称“天下兵马元帅”[43]。天祐三年(906年)正月,朝廷再议册命,未果,仍称其为“梁王”[44]。另外,朱全忠拒受魏王封号,除与权臣嫌隙外,亦因“魏”地为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所据,避嫌而不受[45]

后梁政权与身亡

[编辑]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攻打幽州、沧州失利,又遭潞州叛乱,威望大减。为稳固局势,他于四月迫使唐哀帝禅位,自立为帝,改名朱晃,建都开封,国号“梁”,改元“开平”[46],由此揭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不久,朱温杀害被封为济阴王的唐哀帝[47],唐朝遂告灭亡,结束了长达289年的统治。

后梁是五代时期第一个中原王朝,历经三位皇帝,国祚共十七年。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河南、山东及陕西、湖北大部,兼有河北、宁夏、山西、江苏、安徽等地部分地区。虽版图不广,却是五代诸国中存续时间最长者。

即位后,朱晃任命张文蔚、杨涉、薛贻矩三人为宰相[48],并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太府卿敬翔为崇政院使,掌机密政务。同年五月,潞州行营都指挥使李思安与晋军交战于前线,结果失利。次年(908年)五月,潞州行营都虞候康怀英在夹城与晋军作战,再次战败。

开平二年(908年)六月,朱温任命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为西路行营招讨使,率军讨伐岐国。刘知俊在漠谷与岐军交战,取得胜利。开平三年(909年)二月,延州守将高万兴背叛岐国,投降后梁;然而同年六月,刘知俊反叛,擒其同僚刘捍,率部投岐。朱温闻变,亲赴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处理战局,并命冀王朱友谦为同州东面行营招讨使讨伐叛军。刘知俊终为岐军所收容。其后,商州(今陕西商洛)爆发军乱,刺史李稠被逐奔岐。同年十二月,后梁将领康怀英收复宁、庆、衍三州,并在升平击败刘知俊,扭转西线局势。910年八月,朱温任命护国军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继续征伐岐国。

朱温在位期间,曾注重农业恢复,下令除“两税法”外,不得随意征收杂税。一次,他的侄子朱友谅在灾年不恤民困,却进献“瑞麦”以邀宠,朱温震怒,立罢其官,足见其尚存体恤之心。然而连年征战使民力凋敝,流离失所者众,国势渐衰。

開平四年(911年),后梁军于柏鄉之戰中败于晋军。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温病重,其第三子朱友珪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弑父自立。朱温时年六十一岁,在位六年,死于非命。

身後

[编辑]

朱友珪將朱溫的遺體用破帳裹起埋在寢宮地下,秘不發喪[49],矯詔殺害朱友文後登基,將朱溫的遺體挖出改葬[50]。後梁滅亡後,后唐莊宗下詔誅殺朱溫子孫[51],拆除後梁宗廟,追廢朱溫和朱友貞為庶人,並拆毀朱溫墳墓的殿宇[52]

评价

[编辑]

后唐莊宗:“逆溫碭山傭隸,巢孽餘凶。當僖宗奔播之初,我太祖掃平之際,束身泥首,請命牙門,包藏奸詐之心,惟示婦人之態。”[53]“聖朝以方切招懷,顯行恩渥,使從賊將,委以齊壇,錫全忠之嘉名,居夷門之重地。爾後連侵四鎮,疊擁雙旌,非聖朝恩澤不深,非聖朝有負此賊,而乃結連奸逆,攻逼河岐,謀害近臣,劫遷鑾輅,終成大逆。遂弑昭皇,殺戮宗枝,逼辱妃後,萬民相顧而節淚,百辟飲恨以吞聲。以致神堯萬代之基,陷入碭山豎子之手,人祇痛恨,天地慘傷。”[54]

旧五代史》食货志:梁祖之開國也,屬黃巢大亂之後。以夷門一鎮,外嚴烽侯,內辟汙萊,厲以耕桑,薄以租賦,士雖苦戰,民則樂輸,二紀之間,俄成霸業。

王仲荦:“旧史因朱温出身农民军,后又杀唐昭宗,代唐称帝,故揭其过恶,不遗余力。唯独章太炎先生认为五代帝王中只有后梁租赋、徭役最轻,这一点确是不宜忽略的。”

毛泽东:“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55][56][57]

家庭

[编辑]

妻妾

[编辑]

[编辑]

子女

[编辑]

[编辑]
  1. 郴王朱友裕,904年卒
  2. 郢王朱友珪
  3. 福王朱友璋
  4. 贺王朱友雍
  5. 建王朱友徽
  6. 康王朱友孜,915年为朱友贞所杀
  7. 末帝(均王)朱友贞,正妻张氏所生

義子

[编辑]

唐末藩镇将帅中流行收养义子,朱温也收养了多名义子,其中朱友文最受宠,曾欲立为嫡子,病重时也曾召他入朝,托付后事。[62]

  1. 博王朱友文(原名康勤)
  2. 冀王朱友謙(原名朱簡)
  3. 左龍虎統軍朱友恭(原名李彥威),904年伏诛并恢复本名
  4. 朱友讓(原名李七郎、李让)
  5. 朱汉宾,军校朱元礼子

女兒

[编辑]

影視形象

[编辑]
京劇中朱溫的臉譜

電視劇

[编辑]
年份地區作品演員
1982年無綫電視十三太保刘兆铭
2020年中國狼殿下丁勇岱

電影

[编辑]
年份地區作品演員
1970年香港十三太保陈星

参考文献

[编辑]
  1.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 (编). 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1.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 52.ISBN 7806407855. 
  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六》胡三省注:朱氏本砀山人。砀山,战国时属梁地。太祖以宣武节度使创业,宣武军治汴州,古大梁也;寖益强盛,进封梁王,国遂号曰梁。​《通鉴》以前纪已有萧梁,故此称曰后梁。
  3. ^《新五代史·卷一》: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朱氏,宋州碭山午溝里人也。其父誠,以五經教授鄉里,生三子,曰全昱、存、溫。誠卒,三子貧,不能為生,與其母傭食蕭縣人劉崇家。全昱無他材能,然為人頗長者。存、溫勇有力,而溫尤兇悍。
  4. ^《新五代史·卷一》:唐僖宗乾符四年,黃巢起曹、濮,存、溫亡入賊中。巢攻嶺南,存戰死。
  5. ^《新五代史·卷一》:巢陷京師,以溫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攻陷同州,以為同州防禦使。
  6. ^《资治通鉴 第254卷》(廣明元年):黄巢入华州,留其将乔钤守之。河中留后王重荣请降于贼。
  7. ^《资治通鉴 第254卷》:(廣明元年)黄巢遣使调发河中,前后数百人,吏民不胜其苦。王重荣谓众曰:“始吾屈节以纾军腐之患,今调财不已,又将征兵,吾亡无日矣!不如发兵拒之。”众皆以为然,乃悉驱巢使者杀之。
  8. ^《资治通鉴 第254卷》:(廣明元年)巢遣其将朱温自同州,弟黄邺自华州,合兵击河中,重荣与战,大破之,获粮仗四十馀船
  9. ^崔瑞德; 费正清; 鲁惟; 芮沃寿.剑桥中国隋唐史.  剑桥中国史 ISBN: 97875004056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589-906年. 1990-12.ISBN 978-7-5004-0561-0. 
  10. ^《资治通鉴 第254卷》:(中和二年)朱温寇河中,王重荣击败之... ...《资治通鉴 第255卷》:(中和二年)黃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益兵以扞河中,知右軍事孟楷抑之,不報。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親將胡真、謝瞳勸溫歸國。九月,丙戌,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王重榮。溫以舅事重榮,王鐸承製以溫爲同華節度使,使瞳奉表詣行在。
  11. ^《新五代史·卷一》:溫數為河中王重榮所敗,屢請益兵於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溫客謝瞳說溫曰:「黃家起於草莽,幸唐衰亂,直投其隙而取之爾,非有功德興王之業也,此豈足與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諸鎮之兵日集以謀興復,是唐德未厭於人也。且將軍力戰於外,而庸人制之於內,此章邯所以背秦而歸楚也。」溫以為然,乃殺其監軍嚴實,自歸于河中,因王重榮以降。都統王鐸承制拜溫左金吾衞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天子賜溫名全忠。
  12. ^《资治通鉴·卷255》:(中和三年二月)己丑,以河中行營招討副使朱全忠爲宣武節度使,俟克復長安,令赴鎭。
  13. ^《新五代史·卷一》:中和三年三月,拜全忠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四月,諸鎮兵破巢,復京師。巢走藍田。七月丁卯,全忠歸于宣武。
  14. ^《资治通鉴·卷255》:(中和三年)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帥所部數百人赴鎭,秋,七月,丁卯,至汴州。時汴、宋荐饑,公私窮竭,內外驕軍難制,外爲大敵所攻,無日不戰,眾心危懼,而全忠勇氣益振。詔以黃巢未平,加全忠東北面都招討使。
  15. ^《新五代史·卷一》:是歲,黃巢出藍田關,陷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叛附于巢,遂圍陳州。
  16. ^《资治通鉴·卷255》: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趙犨兄弟與之大小數百戰,雖兵食將盡,而眾心益固。
  17. ^《资治通鉴·卷255》:李克用會許、汴、徐、兗之軍於陳州。時尚讓屯太康,夏,四月,癸巳,諸軍進拔太康。黃思鄴屯西華,諸軍復攻之。思鄴走。黃巢聞之懼,退軍故陽裡,陳州圍始解。朱全忠聞黃巢將至,引軍還大梁。五月,癸亥,大雨,平地三尺,黃巢營爲水所漂,且聞李克用至,遂引兵東北趣汴州,屠尉氏。
  18. ^《资治通鉴·卷255》:尚讓以驍騎五千進逼大梁,至於繁台,宣武將豐人朱珍、南華龐師古擊卻之。全忠復告急於李克用。
  19. ^《资治通鉴·卷255》:克用與忠武都監使田從異發許州,戊辰,追及黃巢於中牟北王滿渡,乘其半濟,奮擊,大破之,殺萬餘人,賊遂潰。
  20. ^《资治通鉴·卷255》:尚讓帥其眾降時溥,別將臨晉李讜、曲周霍存、甄城葛從周、冤句張歸霸及從弟歸厚帥其眾降朱全忠。
  21. ^《资治通鉴·卷255》:(中和四年三月)朱全忠擊黃巢瓦子寨,拔之;巢將陝人李唐賓、楚丘王虔裕降於全忠。
  22. ^《资治通鉴·卷255》:巢逾汴而北,己巳,克用追擊之於封丘,又破之。庚午夜,復大雨,賊驚懼東走,克用追之,過胙城、匡城。巢收餘眾近千人,東奔充州。辛未,克用追至冤句,騎能屬者才數百人,晝夜行二百餘里,人馬疲乏,糧盡,乃還汴州,欲裹糧復追之,獲巢幼子及乘輿器服符印,得所掠男女萬人,悉縱遣之。
  23. ^《资治通鉴·卷255》:李克用至汴州,營於城外,朱全忠固請入城,館於上源驛。全忠就置酒、聲樂,饌具皆精豐,禮貌甚恭。克用乘酒使氣,語頗侵之,全忠不平,薄暮,罷酒,從者皆沾醉,宣武將楊彥洪密與全忠謀,連車樹柵以塞衢路,發兵圍驛而攻之,呼聲動地。克用醉,不之聞;親兵薛志勤、史敬思等十餘人格鬥,侍者郭景銖滅燭,扶克用匿床下,以水沃其面,徐告以難,克用始張目援弓而起。志勤射汴人,死者數十。須臾,煙火四合,會大雨震電,天地晦冥,志勤扶克用帥左右數人,逾坦突圍,乘電光而行,汴人扼橋,力戰得度,史敬思爲後拒,戰死。克用登尉氏門,縋城得出,監軍陳景思等三百餘人,皆爲汴人所殺。楊彥洪謂全忠曰:「胡人急則乘馬,見乘馬者則射之。」是夕,彥洪乘馬適在全忠前,全忠射之,殪。
  24. ^《资治通鉴·卷256》:李克用至晉陽,大治甲兵,遣榆次鎮將雁門李承嗣奉表詣行在,自陳:「有破黃巢大功,為朱全忠所圖,僅能自免,將佐已下從行者三百餘人,並牌印皆沒不返。全忠仍榜東都、陝、孟,雲臣已死,行營兵潰,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潮失,將士皆號泣冤訴,請復仇讎。臣以朝廷至公,當俟詔命,拊循抑止,復歸本道。乞遣使按問,發兵誅討,臣遣弟克勤將萬騎在河中俟命。」時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務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賜優詔和解之。克用前後凡八表,稱:「全忠妒功疾能,陰狡禍賊,異日必為國患。惟乞下詔削其官爵,臣自帥本道兵討之,不用度支糧餉。」上累遣楊復恭等諭指,稱:「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體。」克用終鬱鬱不平。時籓鎮相攻者,朝廷不復為之辨曲直。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視,皆無所稟畏矣。
  25. ^《资治通鉴·卷256》:(中和四年六月)甲辰,武寧將李師悅與尚讓追黃巢至瑕丘,敗之。巢眾殆盡,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將詣時溥,遇沙陀博野軍,奪之,並斬言首以獻於溥。
  26. ^《新五代史·卷一》:自黃巢死,秦宗權稱帝,陷陝、洛、懷、孟、唐、許、汝、鄭州,遣其將秦賢、盧瑭、張晊攻汴。賢軍板橋,晊軍北郊,瑭軍萬勝,環汴為三十六柵。王顧兵少,不敢出。
  27. ^《资治通鉴·卷256》: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縱兵四出,侵噬鄰道。
  28. ^《新五代史·卷一》:五月,兗州朱瑾、鄆州朱宣來赴援。
  29. ^《资治通鉴·卷256》:天平節度使朱瑄,有眾三萬,從父弟瑾,勇冠軍中。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為宗權所攻,勢甚窘,求救於瑄,瑄遣瑾將兵救之,敗宗權於合鄉。全忠德之,與瑄約為兄弟。
  30. ^《资治通鉴·卷256》:(中和四年)九月,己未,加朱全忠同平章事。
  31. ^《新五代史·卷一》:九月,天子以全忠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沛郡侯。
  32. ^《资治通鉴·卷256》:(中和四年七月)朱全忠擊秦宗權,敗示權於殷水。
  33. ^《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正月)秦宗權寇穎、亳,朱全忠敗之於焦夷。
  34. ^《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秦宗權稱帝,置百官,詔以武寧節度使時溥為蔡州四面行營兵馬都統以討之。
  35. ^《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八月)秦宗權攻鄰道二十餘州,陷之;唯陳州距蔡百餘里,兵力甚弱,刺史趙犨日與宗權戰,宗權不能屈。詔以犨為蔡州節度使。犨德朱全忠之援,與全忠結婚,凡全忠所調發,無不立至。
  36. ^《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冬,十月,癸丑,秦宗權敗朱全忠於八角。
  37. ^《资治通鉴·卷256》:(光启元年)二月,丙申,車駕至鳳翔。三月,丁卯,至京師;荊棘滿城,狐兔縱橫,上淒然不樂。己巳,赦天下,改元。時朝廷號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38. ^《新五代史·卷一》:義成軍亂,逐其節度使安師儒,推牙將張驍為留後,師儒來奔,殺之。遣朱珍、李唐賓陷滑州,以胡真為留後。
  39. ^《新五代史·卷一》:光啟二年三月,進爵王。
  40. ^《新五代史·卷一》:十二月,徙封吳興郡王。
  41. ^《旧唐书》卷二十下《哀帝纪》云:(天祐二年十一月)辛巳,制:……(梁王)朱全忠可授相国,总百揆,其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忠武、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卢、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二十一道为魏国,仍进封魏王,依前充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加食邑五千户,实封八千五百户,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仍择日备礼册命。……全忠令判官司马邺让相国总百揆之命。
  42. ^《新五代史》卷一《梁本纪一》云:十一月辛巳,天子封王为魏王、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武宁、保义、忠义、武昭、武定、泰宁、平卢、匡国、镇国、荆南、忠武二十一军为魏国,备九锡。王怒,不受。
  43. ^《旧唐书》卷二十下《哀帝纪》云:(天祐二年)十二月乙酉朔。戊子,诏蒋玄晖赍手诏赴魏国,不许陈让锡命。辛卯,制:……柳璨……充魏国册礼使。制:相国魏王曾祖赠太傅茂琳追封魏王,谥宣宪;祖赠太师信追封魏王,谥武元;父赠尚书令诚追封魏王,谥文明。……庚子,敕:​“魏王坚辞宠命,过示㧑谦。朕以国史所书元帅之任,并以天下为名,爰自近年,改为诸道,既非旧制,须在正名。宜追制改为天下兵马元帅,余准诏旨处分。​”
  44. ^《旧唐书》卷二十下《哀帝纪》云:(天祐三年正月)壬申,敕:​“相国总百揆魏王顷辞册命,宜令所司再行册礼。​”
  45. ^罗亮.权力与正统.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ISBN: 978752270225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五代政治史论稿. 2022-08.ISBN 978-7-5227-0225-4. 
  46. ^《新五代史·卷二》:(開平元年)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梁。封唐主為濟陰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以唐東都為西都。廢京兆府為雍州。
  47. ^《新五代史·卷2》:(开平)二年春正月... ... 弒濟陰王。
  48. ^《新五代史·卷2》:(开平元年)五月丁丑朔,以唐相張文蔚楊涉為門下侍郎、御史大夫薛貽矩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49. ^《舊五代史·梁書·太祖本紀》:友珪自以敗氈裹之,瘞於寢殿,秘不發喪。
  50. ^《舊五代史·梁書·太祖本紀》:友珪葬太祖于伊闕縣,號宣陵。
  51. ^《五代會要》:及莊宗即位,盡誅朱氏。
  52.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本紀》:又詔除毀朱氏宗廟神主,偽梁二主並降為庶人。天下官名府號及寺觀門額,曾經改易者,並復舊名。時帝欲發梁祖之墓,斫棺燔柩,河南尹張全義上章申理,乞存聖恩,帝乃止,令剗去闕室而已。
  53. ^李存勖《曉諭梁將王檀書》
  54. ^李存勖《徇刑洺魏博衛滑諸郡縣令》
  55.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 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 凤凰网.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4日)(中文(简体)). 
  56.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中国网. [2007-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6)(中文(简体)). 
  57.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新华网.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9日)(中文(简体)). 
  58. ^58.058.158.258.358.458.5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傳第一》太祖元貞皇后張氏,單州碭山縣渠亭里富家子也。太祖少以婦聘之,生末帝。太祖貴,封魏國夫人[……]后賢明精悍,動有禮法,雖太祖剛暴,亦嘗畏之[……]太祖已破朱瑾,納其妻以歸,后迎太祖於封丘,太祖告之。后遽見瑾妻,瑾妻再拜,后亦拜,悽然泣下曰:「兗鄆與司空同姓之國,昆仲之間,以小故興干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言已又泣。太祖為之感動,乃送瑾妻為尼,后嘗給其衣食。司空,太祖時檢校官也[……]昭儀陳氏,宋州人也,少以色進。太祖已貴,嬪妾數百,而昭儀專寵[……]昭容李氏,亦以色進。尤謹愿[……]
  59. ^五代會要》:“太祖皇后张氏早崩,开平二年,追封贤妃,至乾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追册曰元贞皇后。”
  60. ^梁故静难功臣金紫光禄大夫……武威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石府君墓志铭
  61. ^新五代史·卷四十五·杂传第三十三》段凝,开封人也[……]又以其妹内太祖,妹有色,后为美人。
  62. ^张金铣,范香立.梁太祖朱温“养子”考述.安徽史学,2014(06):166-168.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朱晃

参见

[编辑]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唐哀帝李柷
後梁皇帝
907年–912年
繼任:
朱友珪
官衔
前任:
杜让能
唐朝太尉
903年-907年
繼任:
唐亡
前任:
康实
汴州宣武军节度使
883年-907年
繼任:
改为东都留守
前任:
胡真
滑州宣义军节度使
890年-907年
繼任:
杨师厚
前任:
朱瑄
郓州天平军节度使
898年-904年
繼任:
张全义
前任:
张全义
郓州天平军节度使
904年-907年
繼任:
袁象先
前任:
王珂
河中府护国军节度使
901年-907年
繼任:
朱友谦
前任:
韩建
陈州忠武军节度使
904年
繼任:
张全义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后梁
追尊
统治
后唐
追尊
统治
后晋
追尊
统治
后汉
追尊
统治
后周
追尊
统治
洛阳古墓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它
邙山陵墓群洛阳古墓博物馆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战国
西汉
东汉





三国曹魏
晋朝西晋
西


南北朝北魏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后梁
后唐
后晋
宋朝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多处之一 ?:存疑 位于邙山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朱温&oldid=8941749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