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朱德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朱德 (消歧义)」。

朱德
朱代珍
朱德官方标准照片
第2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任期
1959年4月18日—1976年7月6日
前任刘少奇
继任叶剑英(1978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任期
1956年9月28日—1966年8月8日
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林彪同时在任
主席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任期
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18日
主席毛泽东
继任董必武宋庆龄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任期
1949年11月9日—1955年3月31日
党主席毛泽东
继任董必武(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任期
1946年11月28日—1954年9月27日
领袖毛泽东
继任职务废止
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排名第一)
任期
1955年9月27日—1965年6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任期
1937年8月22日—1947年2月10日
前任職務創立
继任職務撤銷
个人资料
性别
玉阶
别名朱建德
出生1886年12月1日
大清四川省順慶府仪陇县
逝世1976年7月6日(1976-07-06)(89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墓地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籍贯广东韶关
民族汉族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其他政党中國國民黨(1923年–1927年)
配偶元配:劉從珍
1905年结婚—1958年丧偶)
伴侣二房:蕭菊芳
1912年结婚—1919年丧偶)

三房:陳玉珍
1919年结婚—1967年丧偶)

四房:賀稚華1922年结婚)
五房:伍若蘭
1928年结婚—1929年丧偶)

六房:康克清
1929年结婚—1976年結束

儿女儿子:朱琦
女儿:朱敏
父母朱世林(父)、鍾氏(母)
亲属朱秋香、朱九香
母校四川师范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
哥廷根大学
莫斯科東方大學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
专业军人
著作《朱德选集》
军事背景
效忠中国共产党
服役新建陆军
滇军
川军
中国工农红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役时间1911年-1976年
军衔中华民国滇军中将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上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年)
参战辛亥革命
护国战争
护法战争
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正国级领导人,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創始人。朱德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家和軍事家,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官至云南省警察厅长。1922年,他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此后率部到井冈山毛泽东会师,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冲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北洋政府時期,朱德曾獲授勳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陸軍中將军衔[1]。抗日战争期间獲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獲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清朝光绪十二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公元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省北部山区仪陇县乡间一户客家人贫苦农家[2]:1。朱德少年就读于私塾,1905年用“朱建德”的名字考中府试[2]:10。次年清朝即废除了科举制度,于是进入顺庆府(今南充市)中学堂[2]:11。1907年前往成都,进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就读,一年后毕业,回仪陇县当小学体育教员[2]:14。1909年,朱德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云南讲武堂[2]:21。在讲武堂中,朱德加入反清革命的同盟会[2]:25

1916年的朱德

1911年,朱德从讲武堂毕业,獲派到云南新建陆军任副目、司务长、队官[2]:27。同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生兵变,反抗清政府,引起各地响应,即辛亥革命。10月30日,昆明新军发起“重九起义”,朱德率部参加攻陷总督衙门的战斗[2]:28。后参加援川军支持四川[2]:29。1912年起,任云南讲武堂军事教官,滇军营长、团长等职[2]:30-32,镇守蒙自个旧地区[3]。1915年在蔡锷滇军中参加護國戰爭,担任第三支队支队长[4],在棉花坡战役中成名[5]。1917年因战功升至滇军靖国军12旅旅长,军衔为少将,参加护法战争[2]:46。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孙炳文,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书刊[2]:53。1921年,在顾品珍的提拔下,任云南省警察厅长、宪兵司令[6]

1922年,唐继尧在这一时期云南政局的变乱中打败顾品珍[7],并想捕杀朱德等人[2]:57。此后朱德离开军界,外出学习。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孙中山以十万元军饷相许,请朱德出面组织桂军、滇军攻打陈炯明。朱德认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对此表示婉拒[2]:60。之后,朱德面见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态度冷淡,认为他军阀气息太重,不愿接收他为共产党员[2]:61。之后,朱德又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科学[8]。並於此時留學德國時期,取名單字德,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9],对外仍以国民党员名义活动[2]:63

1925年,朱德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2]:69。第二次被捕时吊销护照并遭驱逐[2]:71。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2]:72。1926年夏,朱德回国,受邓演达之命,利用旧有关系到杨森川军动员北伐[2]:75。这一时期发生了“万县惨案”,他与陈毅等共产党人支持杨森与英国对抗[2]:77。11月,与杨闇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领导泸顺起义,策应北伐战争,打击四川军阀刘存厚[10]。1927年1月,朱德到南昌找老同学朱培德,在南昌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建國滇軍”)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2]:83,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2]:88。朱德多次派出学员帮助开展工农运动,并拨出枪支武装江西省农民协会组织的农民自卫军[2]:88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1927年8月1日,朱德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副军长、南昌市公安局长身份参与指挥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南昌起义[11]。國民政府方面則馬上調集軍隊包圍了南昌。8月3日,中共部隊按计划撤离南昌。8月7日,張發奎第四軍入南昌,接著追擊中共部隊[12]。而中共方面,蔣光鼐蔡廷鍇師在南進廣東途中脫離了部隊。又因天氣暑熱,長途行軍,且未鼓動群眾,後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13]。南下中共部隊在途中遭粵軍和中央軍夾擊。在部隊到達廣東大埔县三河壩後,周恩來決定主力南下进击地區,企圖獲得蘇聯共產國際海運的援助。留朱德率第25師堅守三河壩[2]:99

起义军主力于潮汕地区失败后,朱德率部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2]:102。同时与陈毅在赣南天心圩大庾上堡三次整顿部队思想和组织纪律[2]:108,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建立统战关系,并把一部分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政治工作[14][15]。12月,率部投奔驻守韶关的滇军故旧范石生,以王楷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展武力[2]:116。1928年1月,朱德与陈毅在湘粤赣边境发动「湘南起义」,占领宜章县城,组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2]:123。月底在坪石战斗中,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接连打垮国民革命军许克祥部6个团[2]:125。2月起。又率部攻克多座县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并将各县农军组编为3个师和两个独立团。4月,国民革命军发起进攻,朱德同陈毅率起义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军长[2]:144

1931年11月7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依次为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灭国民革命军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红四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2]:157。这一时期,朱德率先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后为毛泽东加以发展应用[16]。1929年初,与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相继建立了赣南、闽西苏区[17]。在此期间,朱德和毛泽东对许多问题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形成了“朱毛之争[18]。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会议由陈毅主持,批评了毛泽东,免去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改由陈毅担任[19]。会后,朱德和陈毅成为了红四军的最高领导。但在朱德主持下,红四军在向广东和福建的两次突击中损失惨重[2]:223-224。11月,毛泽东重新回到前委[2]:225。12月,在古田会议上作军事报告,并参与制订会议决议[2]:227

1937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從右至左)在延安

1930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7月改称红三军)在福建长汀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朱德任总指挥[2]:244。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合后,组成红一方面军[20],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2]:251。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朱德与毛泽东等领导红军反击国民政府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并取得胜利[21]。1931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280。7月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论述了红军的阶级性质、历史任务和必须具备的6项基本条件,明确红军建设方向[22]。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23]。1933年,朱德、周恩来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军从游击战向大规模山地运动战转变[2]:363。6月,发表《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指出“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2]:364。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378。2月,在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2]:379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2]:389

1935年1月,出席遵义会议,会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24]。朱德走在長征大隊最前鋒,迎戰各地來阻戰軍閥,贏得多場勝戰,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作战。6月,红一方面军在懋功红四方面军会合。7月12日,中共中央通過洛甫提議,由朱德任中央軍委總司令,張國燾任中央軍委總政治委員,徐向前兼前敵部隊總指揮,陳昌浩兼前敵部隊政治委員[25]。8月,朱德离开中央红军,随张国焘左路军行动[2]:419。其后,红军分裂,张国焘率部南下,另立中央,朱德对此表示反对[2]:428-429。10月,他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绥崇丹懋战役[26]。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会师后,继续斗争张国焘,推动两军共同北上[2]:451。10月,朱德、贺龙任弼时、张国焘率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长征结束[27]。12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28]

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1937年8月,朱德与周恩来、叶剑英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南京国防会议[2]:475。会后返回陕北出席洛川会议,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2]:479。8月25日,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并担任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书记,晉升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上將军衔[29][30][31]。1937年9月6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开赴山西五台,指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2]:483。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担任总司令[2]:488。此后,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2]:502、摧毁日军阳明堡机场等胜利,配合国民革命军组织的太原会战[2]:504。10月,与彭德怀、任弼时向中共中央建议,恢复在改编为八路军时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2]:505。太原会战后,朱德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和晋西南等根据地[2]:510

1938年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左起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張聞天、朱德、博古王明康生項英劉少奇陳雲周恩來

1938年2月,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2]:522。此后,指挥八路军和部分国民革命军开展晋东南1938年战役,击败日军九路围攻[2]:540。随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组织八路军各部挺进冀南、冀中、豫北和山东,开展游击战争,并扩大根据地[2]:541。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性质、意义和战略作用[32]。1939年3月,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2]:563。1940年3月,与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先后參與了卫东战役磁武涉林战役,击败国民革命军石友三朱怀冰[2]:574。5月,从华北前线前往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之后经西安返回延安[33]

1940年8月,与彭德怀、左权共同部署八路军开展百团大战[2]:595。同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2]:611,指示部队在不妨碍作战和训练的条件下垦荒屯田,逐步做到生产自给,并亲自参加大生产运动。1941年11月起,负责领导军事教育委员会,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曾发表多篇文章,论述军队建设及战略战术的演变。1944年5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决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主席团成员,处理中央日常工作[2]:640。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作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6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仅次于毛泽东[34]。1945年8月,在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和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之后,朱德向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军队下令,向日軍展开大反攻,對日發表投降命令,要求敌后战场的日军絕不能向國民政府投降,要向当地八路军新四军投降[2]:650。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战争结束后,獲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授予抗战胜利勋章[35]

第二次國共內戰时期

[编辑]
1946年3月4日,三人小组在延安与中共领导人,左起周恩来马歇尔,朱德,张治中毛泽东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毛泽东赴重庆同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出席重庆谈判期间,朱德与刘少奇在延安继续处理中共中央日常事务,参与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主张及早占领东北[2]:656;参与制定和调整战略部署,编组野战兵团,实现战略转变等决策。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作战[2]:664。1947年2月10日,开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名义发布命令[36]。1947年3月,由于胡宗南的军队进攻陕北,朱德参加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委,开赴河北西柏坡,负责中共佔領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工作[37]。1947年10月,朱德指导华北野战军举行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2]:689-698。此后他总结石家庄攻坚战的经验,在各战区迅速推广[2]:701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同朱德、刘少奇会合[38]。随后,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前往濮阳地区指导华东野战军工作,作了中原会战动员报告,提出加强部队团结和纪律问题[2]:715。同年9月至1949年1月,朱德以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身份协助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719-722。1949年4月20日,国共最后和平谈判完全破裂;次日,毛泽东和朱德即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39]。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
1950年冬季,朱德视察北京长辛店铁路工厂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朱德由聂荣臻陪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41]。10月19日,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741。朱德参与制定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致力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领导空军海军、装甲兵和战略导弹部队等军兵种的组建工作,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2]:748-749。他重视部队训练和兴办各类军事院校,强调部队在实现现代化、正规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摆脱经验束缚[2]:757。重视发展尖端武器,主张国防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2]:759-760

1954年,朱德、毛泽东陈云周恩来中南海紫光阁

1949年11月9日,朱德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直到1955年3月[2]:763。1950年5月6日,朱德作《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演讲,反对脱离群众和官僚主义作风,强调党员在党纪面前一视同仁[2]:764-766。1951年参加三反五反运动[2]:769。1月26日向毛泽东建议加强纪检工作[2]:770。1952年6月22日,朱德向毛泽东报告建议健全党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實行遵纪守法教育[2]:772。1954年4月25日发表针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演讲,强调军队要服从党的领导[2]:775

1954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42]。1955年9月27日,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43]。1956年4月,致函中共中央,作出世界战争短期内打不起来的战略判断,主张抓紧时间尽快发展经济,增强国防事业的物质基础。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发言[2]:775,会后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44]。1957年3月,致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建议军工、民用生产相结合。1958年1月,发表《勤俭持家》一文,指出社会主义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并不是“吃大锅饭”[45]

1959年3月访问波兰匈牙利。4月出席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2]:819,在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参与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820。7月出席庐山会议,期间批判彭德怀,朱德在发言时肯定彭德怀的积极一面,被毛泽东批评为“未抓到痒处”[46];9月,朱德被迫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检讨,之后担任军委常委[47]。此后,朱德到各地视察。1960年,提出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2]:835。1961年,建议停办农村公共食堂,恢复集市贸易[48]

1962年1月,出席七千人大会[2]:844。此后致函中央,认为对农民限制得过死,影响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847。1963年,提出应当注意发展经济作物,发展集体副业和社员的家庭副业;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搞多种经营的门路很多,应大力恢复和发展[2]:854。1965年12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会上发言称,不能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顶峰就不能发展了[2]:863

文化大革命时期

[编辑]

1966年5月4日-26日,朱德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上受到林彪、康生等的批判,把朱德不同意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顶峰的意见说成是“以马克思主义来反对毛主席”。“有野心”,“想黄袍加身”,“是党内危险的定时炸弹”等等[49]。会后发出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爆发[2]:865。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再次受到批判。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朱德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的排名降到了第九位,林彪升到了第二位。8月中旬,朱德收到匿名信,策动他对毛泽东发动政变,史称“八八大案”。

1967年1月,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发言中指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搞到破坏生产的程度,要注意解决[2]:866。之后,在江青授意下,造反派称朱德是“大野心家、大军阀、黑司令”,朱德受到政治迫害,勒令交代反毛罪行[2]:867。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朱德、陈云叶剑英徐向前陈毅聂荣臻等人分为不同小组,接受批判[2]:872。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德、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元帅继续遭分组批判。不过,朱德因为毛泽东的有意保护,仍列入中央政治局[2]:874

1969年10月,林彪发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各军队将领被迫疏散离京。其中朱德去广东从化、叶剑英到长沙、刘伯承去武汉、陈毅在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50],徐向前在开封。10月20日,与张云逸陈奇涵等同乘一架飞机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广州军区主要负责人不许他们进入广州市,只在机场休息片刻就直接送到从化。

1970年7月,从广东回到北京,筹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月,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2]:875。1971年10月22日,致函中共中央、毛泽东,表示“坚决拥护主席和中央对林彪叛党集团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措施;坚决拥护中央撤销军委办事组,并责令林彪的死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停职反省的决定;坚决拥护成立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和中央专案组。”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2]:876。1974年8月,到秦皇岛视察海军舰艇部队[2]:878。1975年1月,主持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继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2]:879

去世

[编辑]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朱德11日到北京医院向周恩来遗体告别。15日,因身体原因,朱德未能出席周恩来追悼大会,仅赠花圈。6月25日,朱德在人民大会堂等候会见澳大利亚联邦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在有冷气的房间等待了将近一小时后染上感冒[51]

1976年7月6日15時01分,朱德因感冒、心脏衰竭、糖尿病多种病症并发,在北京逝世[52],享年89岁。

纪念与评价

[编辑]
朱德故居

朱德逝世后,中共中央發布的訃告稱其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後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成立的治喪委員會決定於7月9日至7月10日舉行吊唁仪式。7月1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追悼会,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致悼詞。遺體火化後,骨灰盒存於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中一室(妻子康克清骨灰盒边),骨灰盒编号101[53]

朱德誉为“红军之父”,雅号“朱老总”[54]。长征结束后,毛泽东称赞朱德对张国焘“鬥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2]:463。1946年朱德六十岁诞辰时,毛泽东称他为“人民的光荣”[2]:669。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会见朱德和参加中央军委会议人员时说:“有人说你是黑司令,我不高兴,我总是批评他们,我说是红司令!还不是红了吗!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你是朱,我是朱身上的毛啊!朱毛是分不开的嘛。”[2]:876

1959年9月11日,庐山会议期间,林彪宣称朱德是“老野心家”、“想当领袖”、“实际上没有当过一天总司令”[2]:831文化大革命时,朱德也遭到攻击。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吴法宪张春桥等先后向朱德发难,说他“一贯反对毛主席”、“有野心,想黄袍加身。”谢富治也说“朱德同志从上井冈山的第一天起就反对毛主席。”“刘邓、朱德、陈毅都是搞修正主义的,不过朱德受到毛主席的保护,才不至于落得像刘少奇的下场。”[55]

1980年7月7日,朱德故居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6]。1988年1月13日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1986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集“朱德同志百周年诞辰纪念会”,胡耀邦发表演讲,赞誉朱德“注意深入实际,一贯主张:要实际,不要浮夸,要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办好。他时刻关心群众疾苦,谛听群众的呼声,处处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他历来是我们党内军内遵守党纪、军纪、国法以及一切公共生活准则的典范。”[58]1987年4月发行之第四套人民币100元纸币(1980年版与1990年版)上,朱德成为纸币正面四人浮雕像之一,其余三位分别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确定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一[59]

第五代朱德号机车牵引Z157次列车

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机务段自1946年以来,先后有JF1-1191QJ-2470DF4B-1886SS4G-1886HXD3D-1886共计5台机车命名为“朱德号”机车。[60]目前的第五代朱德号机车是HXD3D-1886,于2017年9月命名。[61]此外,阜新矿务局配属的SY-1395,亦命名为“朱德号”机车,以纪念1953年朱德到阜新矿务局海州煤矿视察一事。

  • 在泸州市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前有朱德的铜像。
  •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西环路2号的朱德铜像纪念园,是1991年11月22日设立的博物馆。
  • 延安枣园五大书记铜像: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

著作

[编辑]
代表作
  • 《终身为党做军事运动》1925年3月7日
  • 《怎样创造铁的红军》1931年7月
  • 《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1938年1月
  • 《论解放区战场》1945年4月25日在中共七大上的军事报告,1946年延边出版社
  • 《光荣伟大的三十年》(一九五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回忆录
  • 《回忆我的母亲》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
  • 《辛亥革命回忆》1961年10月
  • 《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1962年6月
  • 《朱德自传》1946年重庆大地出版社
  • 《朱德自述》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
文集
  • 《朱德选集》,1983年人民出版社
  • 《朱德军事文选》,1997年解放军出版社
诗词集
  • 《朱德诗选集》,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 《朱德诗词集》,200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

荣誉

[编辑]
北洋政府勋五位章,银质饰金,铸牡丹花叶纹,中央圆版饰红色嵌珠两枚。时朱德任云南讲武堂军事教官,滇军营长、团长等职,勋居五位

国内勋奖

[编辑]

外国勋奖

[编辑]

家庭

[编辑]

朱德生父朱世林(1861-1920年10月27日),生母钟氏(1860年4月23日-1944年2月15日),两人共育六男两女。朱德为第三个儿子,两岁时过继于朱世林的伯兄朱世连(1855-1922)、刘氏(1860年4月3日-1938年9月14日)夫妻[65]。朱德投身革命后,没有回家乡看望父母。抗战时期得知生母钟太夫人去世,在延安写下《回忆我的母亲》,该文还入选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课本。

朱德一生先後有六个妻子。

  • 原配夫人劉從珍,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劉家壩人[66]。1905年,由朱德父母作主,把他大舅的女兒劉氏許配給他,並於這年9月完婚[2]:11。1906年春,朱德外出求學,自此未歸。劉夫人自此獨守空房,1958年2月在家鄉病逝,享年75歲。病逝後,朱德的子女還曾為嫡母送葬[67]
  • 第二位妻子:1912年秋天,26歲的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師範學院19歲的學生蕭菊芳結婚[2]:30。1916年初,朱德隨討袁護國軍第1軍北征,開往家鄉四川。蕭菊芳生子,小名“保柱”譜名“宝书”,就是朱德的獨子朱琦。生子4个月后,蕭菊芳患了類似赤痢的熱病,于1919年6月病逝[68]
    • 儿子朱琦:1916年9月出生。未及3歲生母病逝,由继母陈玉珍在泸州抚养长大。1937年被抓壮丁。后经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设法寻到朱琦,1938年送朱琦到延安就读中央党校。朱琦毕业后赴华北抗日前线,战斗中腿部中弹致残。调回延安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队列科长、晋绥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1948年从部队团职干部转业到石家庄铁路局机务段当练习生,后来又当机车司炉,三年后当副司机,又由副司机转为司机,学会了开火车。后来,朱琦调往天津铁路局。“文革”前夕,升任北京铁路局车辆处处长。1969年6月朱琦送到山西榆次五七干校”学习。1969年年底又下放到天津附近汉沟站当仓库保管员至1972年。1974年6月10日突发疾病当天去世[69]。朱琦妻子赵力平,1926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大定村,1946年3月23日任晋绥军区司令部文书科参谋,经贺龙师长批准与司令部通信科科长朱琦结婚。赵力平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科科长。1957年干部支援文教系统,调到了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做副院长长达17年。1979年任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1988年离休。
  • 第三位妻子:後朱德的挚友孙炳文把自己的外甥女陈玉珍介绍给他,是為朱德的第三位妻子[73]
  • 第四位妻子:1920年,朱德在川、滇軍戰事後,率領部隊移駐雲南昭通。在鹽津縣遇到贺稚华。1922年8月,賀与朱德、孙炳文等人同乘法国“阿尔及利亚”号邮轮离开上海到法国。两人成婚,是為第四位妻子。1926年4月在苏联生下女兒朱敏。1926年5月,党组织决定调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贺稚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73]。後賀另嫁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何家兴
    • 女儿朱敏,曾被納粹抓進德國集中營四年,造成終身語言障礙。後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工作,任教研室主任。1986年离休后,创办了北京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院(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出任院长。与刘铮育有五子一女[74][75]
      • 外孙刘建,1953年出生,1969年参军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76]
      • 外孙刘康,从事中德之间的商务交流。
      • 外孙刘进,八路军研究会会长[77]
      • 外孙刘敏,法语译员。
      • 外孙刘武,解放军某研究所大队长。
      • 外孙女刘丽[78]
  • 第五位妻子:1928年与伍若兰耒阳結婚[2]:133。次年,伍在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挺进途中,遭遇何键部队突袭,被捕后遭处决[2]:187

参考文献

[编辑]
  1. ^見於其撰書賀時任雲南警察廳秘書長楊廷材母壽誕聯,落款是「勳五位三等文虎章陸軍中將朱德恭撰」
  2.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2.0392.0402.0412.0422.0432.0442.0452.0462.0472.0482.0492.0502.0512.0522.0532.0542.0552.0562.0572.0582.0592.0602.0612.0622.0632.0642.0652.0662.0672.0682.0692.0702.0712.0722.0732.0742.0752.0762.0772.0782.0792.0802.0812.0822.0832.0842.0852.0862.0872.0882.0892.0902.0912.0922.0932.0942.0952.0962.0972.0982.0992.1002.1012.1022.1032.10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朱德传 修订本.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ISBN 978-7-5073-2143-2. 
  3. ^张植信等编著. 将帅从这里起步.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28.ISBN 7-205-00393-8. 
  4. ^王树增. 1911.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636.ISBN 978-7-02-007393-1. 
  5. ^陈杨桂.朱德与蔡锷的友谊. 书报文摘. 2007, (12)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6.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392.ISBN 978-7-5432-2049-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华书局. 2005: 403.ISBN 7-101-02993-0. 
  8. ^William W. Whitson; Huang Chen-hsia.The Chinese High Command: A History of Communist Military Politics, 1927-1971.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3: 30. 
  9. ^Shum Kui-kwong.Zhu-De (Chu Teh). Lucia: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82: 4–5. 
  10.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主编. 泸顺起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986: 7. 
  11. ^Barbara Barnouin; Changgen Yu.Zhou Enlai: a political lif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40.ISBN 978-962-996-244-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12.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ISBN 9789869373937.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14.ISBN 978-7-80237-381-5. 
  14. ^谭震林等著. 陈毅. 香港: 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8: 2. 
  15. ^张日新; 李祖荣著. 红军时期的陈毅.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91: 29–42.ISBN 7-80019-274-1. 
  16. ^赵于平.朱德 不可替代的总司令. 炎黄春秋. 2009, (7) [2017-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17. ^杨奎松.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126.ISBN 978-7-214-08098-1. 
  18. ^叶健君; 程波; 王龙彪. 毛泽东与林彪.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3: 25.ISBN 978-7-5060-6944-1. 
  19. ^1929年陈毅大骂毛泽东:红四军不是你大权独揽. 搜狐. 2014-11-07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20. ^《彭德怀传》编写组. 彭德怀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49.ISBN 978-7-80092-103-2. 
  21. ^金冲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传(1893-1949).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250–277.ISBN 7-5073-1656-4. 
  22. ^朱德;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朱德选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3: 1–6. 
  23. ^陈德仁等主编. 开国元勋 共和国首届政要纪实 第1卷.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87.ISBN 7-80092-867-5. 
  2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上.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386.ISBN 7-5098-0981-9.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周恩来年谱.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 285–286. 
  26. ^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7: 462.ISBN 7-5065-0126-0. 
  27. ^Lew, Christopher R.The Third Chinese Revolutionary War, 1945-1949: An Analysis of Communis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The USA and Canada: Routelage. 2009: 11.ISBN 0-415-77730-5. 
  28. ^张明金; 赵功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6: 88.ISBN 978-7-5033-1940-2. 
  29.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文献.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19–20.ISBN 7-5065-2325-6. 
  30. ^李跃乾. 毛泽东与十大元帅.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40.ISBN 978-7-5057-3388-6. 
  31.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新华网. 2008-07-30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2. ^王平; 张立耀. 中国近现代风云录.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8: 231.ISBN 7-5608-0173-0. 
  33. ^赵朝. 朱德与卫立煌.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2: 137.ISBN 978-7-5075-0749-2. 
  3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11.ISBN 7-208-05733-8. 
  35. ^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 新浪. 2015-08-14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3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三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0: 96.ISBN 978-7-80237-381-5. 
  37. ^黄峥. 刘少奇一生.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179–183.ISBN 7-5073-1294-1. 
  38. ^西柏坡的故事.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9: 49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3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449.ISBN 978-7-01-000921-6. 
  40. ^徐达深,张树军,蒋建农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 第1卷上.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40. 2009.ISBN 978-7-206-06261-2.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41. ^《聂荣臻传》编写组. 聂荣臻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278.ISBN 978-7-80092-337-1. 
  42.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 历史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1 政治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208.ISBN 7-5073-1612-2. 
  43. ^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前進的足迹: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5: 91.ISBN 9620412931. 
  44. ^萧冬连等著. 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0: 67.ISBN 7-5098-1419-7. 
  45. ^朱德大事年表(1951-1960). 中国网. 2007-02-01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46. ^肖思科. 共和国首任总司令朱德战传.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3: 327.ISBN 978-7-5483-0161-5. 
  47.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77.ISBN 7-80137-800-8. 
  48. ^朱德大事年表(1961-1970). 中国网. 2007-02-01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49. ^解密:朱德批判会上周恩来说朱德不可靠. 新浪. 2012-07-02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50. ^《刘伯承传》编写组.刘伯承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414.ISBN 978-7-8009-2101-8. 
  51. ^朱德之孙朱和平大校讲述爷爷往事.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5). 
  52. ^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第3卷 1966-1976.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296.ISBN 7-5154-0172-9. 
  53. ^揭秘开国十大元帅的最终结局. 腾讯. 2014-11-17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54. ^欧阳青. 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11: 166、171.ISBN 978-7-5483-0058-8. 
  55. ^刘学民. 朱德的非常之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187.ISBN 7-01-003399-4. 
  56. ^『關於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八〇年七月七日,川府發(1980)154號文件
  57.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國發〔1988〕5號,1988年1月13日
  58. ^胡耀邦在朱德同志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86-12-02 [2015-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5). 
  59. ^中国当代军事家. 中国网. 2007-03-05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60. ^“朱德号”机车的前世今生.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61. ^中国新一代“朱德号”机车在辽宁大连交付.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62. ^功勋与荣耀——揭秘我军军功章的前世今生.新华网. 2015-10-04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中文(中国大陆)). 
  63. ^增进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民之间的友谊 苏加诺总统向刘主席赠送勋章 同时赠予朱委员长周总理二级勋章.人民日报. 1961-06-15: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4. ^中柬两国联合公报在京签字 西哈努克亲王向我国领导人赠送勋章.人民日报. 1964-10-06: 1.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三联书店. 1990: 83–85.ISBN 7-5073-0033-1. 
  66. ^九十一歲老人戴冠雄回憶家人與朱德的患難情誼. 黨史文苑紀實版上半月. 2007, (3): 31. 
  67. ^朱德的首妻劉氏死後,他就讓自己的子女為他的地主老婆送葬。「靈魂深處的濃瘡——朱德的品德和作風」(1967年2月9日),《大字報選編七—朱德罪行錄》,中國人民大學新人大公社毛澤東思想紅衛兵編印,1967年3月
  6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朱德年谱.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0. 
  69. ^赵力平; 周海滨.朱德儿媳赵力平口述:爹爹曾与董必武比长寿 90岁去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5). 
  70. ^朱德孙子朱援朝去世. 贵州都市报. 2013-06-10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71. ^他是陆军,我是空军. 网易. 2015-03-04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72. ^从一审判决到二审判决只有三天 名门之后朱国华的死刑. 云南信息报.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73. ^73.073.1朱德与他一生中的五个女人. 深圳新闻网. 2008-01-23 [2015-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5). 
  74. ^外孙回忆朱德晚年:保密观极强 从不夸耀过去. 中国新闻网. 2009-12-03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9). 
  75. ^档案破译:中国十大元帅的后代现在干什么?. 新华网. 2006-01-28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6). 
  76. ^朱德外孙刘建回忆朱德: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日报中文网. 2015-07-13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77. ^訃聞丨朱德元帥外孫、八路軍研究會會長劉進逝世,享年64歲. 搜狐. 2022-11-29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2). 
  78. ^俄罗斯阅兵式上的中国面孔——独家盘点出席阅兵式的中国人. 凤凰网.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9). 
  79. ^叶梅娟等编. 记康克清大姐.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9: 59.ISBN 7-80037-253-7.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职务
前任:
董必武
代理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元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
1975年1月-1976年7月
繼任:
宋庆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集体代理
前任: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李济深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54年-1959年
繼任:
董必武宋庆龄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与刘少奇宋庆龄张澜李济深高岗同时在任)
1949年-1954年
繼任:
朱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前任:
刘少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1959年-1976年
繼任:
叶剑英
(1978年)
中国共产党职务
新頭銜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49年-1955年
繼任:
董必武
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新頭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
1933年-1937年
更名
原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1937年-1946年
更名
原因:八路军改编为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946年-1954年
繼任:
习近平
联指总指挥,自2016年
朱德家系
朱世林
 
钟氏
 
 
 
 
 
 
 
朱德
 
刘从珍
 
萧菊芳
 
陈玉珍
 
贺治华
 
康克清
 
 
 
 
 
 
 
 
 
 
 
 
 
 
 
 
 
 
 
 
赵力平
 
朱琦
 
 
朱敏
 
刘铮
 
 
 
 
 
 
 
 
 
 
 
 
 
 
 
 
 
 
 
 
 
 
 
 
 
 
 
 
 
 
 
 
 
 
 
 
 
 
 
 
 
 
 
 
 
 
 
 
朱援朝朱和平朱全华朱新华朱国华刘建
朱德父亲朱世林和母亲钟氏生有13个子女,5个早夭,8个存活。
1928年7月19日中共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28年7月至1945年6月任职
一中全会(1928年7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周恩来 ·苏兆征(1929年2月逝世) ·项英 ·蔡和森(1928年11月撤职) ·李立三(1928年11月增补) ·杨殷(1928年11月增补,1929年8月被害)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瞿秋白 ·张国焘 ·彭湃(1928年11月增补,1929年8月被害)
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立三(候补常委,1928年11月晋升) ·徐锡根(候补常委) ·杨殷(1928年11月晋升) ·彭湃(1928年11月晋升) ·罗登贤 ·关向应 ·卢福坦
三中全会(1930年9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 ·周恩来 ·瞿秋白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候补委员
四中全会(1931年1月)
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总书记,1931年6月被捕叛变后被处决) ·周恩来 ·张国焘 ·王明(1931年6月代理总书记)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候补委员
罗登贤 ·关向应 ·王克全(1931年2月开除出党) ·刘少奇 ·温裕成(1931年3月撤职) ·毛泽东 ·顾顺章(1931年4月叛变)
临时中央(1931年9月)
政治局常委
秦邦宪(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 ·张闻天 ·卢福坦(1933年1月叛变)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康生 ·李竹声 ·陈云 ·王云程(1933年被捕叛变)
五中全会(1934年1月)
书记处书记
秦邦宪(总书记至1935年2月) ·张闻天(1935年2月任总书记) ·周恩来 ·项英 ·毛泽东(1935年1月增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陈云 ·王明 ·康生 ·任弼时 ·张国焘 ·朱德 ·毛泽东(1935年1月晋升常委) ·顾作霖(1934年5月逝世) ·陈昌浩(1935年8月增补) ·周纯全(1935年8月增补) ·彭德怀(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林育英(1936年1月参加政治局工作)
政治局候补委员
政治局会议(1936年10月)
书记处书记
张闻天(总书记)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
书记处书记
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
毛泽东(政治局主席) ·刘少奇 ·任弼时
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王明 ·张闻天 ·陈云 ·康生 ·周恩来 ·朱德 ·项英(1941年3月遇害) ·王稼祥 ·任弼时 ·张国焘(1938年4月叛逃) ·刘少奇 ·凯丰 ·邓发 ·彭德怀
七中全会(1944年5月)[注 1]
全会主席团
  1. ^六届七中全会期间,由全会主席团处理中央日常事务,政治局及书记处停止履行职权。
« 第五届(八七会议后)第六届 第七届 »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45年6月至1956年9月任职
5+1书记处书记[注 1]
毛泽东(中央主席)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10月逝世) ·陈云(1950年10月递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13+2 委员
毛泽东 · 朱德 · 刘少奇 · 周恩来 · 任弼时(1950年逝世) · 陈云(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康生 ·高岗(1954年8月逝世) ·彭真(1945年8月增选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董必武 ·林伯渠 ·张闻天 ·彭德怀 ·林彪(1955年4月补选) ·邓小平(1955年4月补选,中央秘书长)
  1. ^第七届中央政治局不设常委会,由中央书记处履行政治局常委会职权。
« 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十一中全會前)»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1966年8月改组
6+1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主席) ·刘少奇(副主席) ·周恩来(副主席) ·朱德(副主席) ·陈云(副主席) ·林彪(1958年增选,副主席) ·邓小平(总书记)
17+3 委员
毛泽东 · 刘少奇 · 周恩来 · 朱德 · 陈云 · 邓小平 · 林彪 ·林伯渠(1960年逝世) ·董必武 ·陈毅 ·罗荣桓(1963年逝世) ·李富春 ·彭真(1966年8月打倒) ·彭德怀 ·贺龙 ·刘伯承 ·李先念 ·柯庆施(1958年增选,1965年逝世) ·李井泉(1958年增选) ·谭震林(1958年增选)
6 候补委员
乌兰夫(1966年8月打倒) ·张闻天 ·陆定一(1966年8月打倒) ·陈伯达 ·康生 ·薄一波
« 第七届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
1956年9月28日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6年8月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1956年9月至1969年4月任职
11-3常委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 ·周恩来 ·陶铸(1967年1月打倒) ·陈伯达 ·邓小平(1967年1月打倒) ·康生 ·刘少奇(1967年1月打倒) ·朱德 ·李富春 ·陈云
22-3委员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 · 周恩来 ·陶铸(1967年1月打倒) · 陈伯达 ·邓小平(1967年1月打倒) · 康生 ·刘少奇(1967年1月打倒) · 朱德 · 李富春 · 陈云 ·董必武 ·陈毅 ·彭德怀(1967年1月打倒) ·刘伯承 ·贺龙(1967年2月打倒) ·李先念 ·李井泉(1967年1月打倒) ·谭震林(1967年2月打倒) ·徐向前 ·聂荣臻 ·叶剑英
5 候补委员
张闻天(1967年1月打倒) ·薄一波(1967年3月打倒) ·李雪峰 ·谢富治 ·宋任穷(1967年1月打倒)
« 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前)第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第九届 »
1969年4月28日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任职
5-1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主席) ·林彪(副主席,1971年逝世) ·周恩来 ·陈伯达(1971年1月隔离审查) ·康生
21-5 委员
毛泽东 ·林彪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叶群(1971年逝世) ·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 ·朱德 ·许世友 ·陈伯达(1971年1月隔离审查) ·陈锡联 ·李先念 ·李作鹏(1971年9月隔离审查) ·吴法宪(1971年1月隔离审查) ·张春桥 ·邱会作(1971年9月隔离审查) ·周恩来 ·姚文元 ·康生 ·黄永胜(1971年1月隔离审查) ·董必武 ·谢富治(1972年逝世)
4-1 候补委员
纪登奎 ·李雪峰(1971年1月隔离审查) ·李德生 ·汪东兴
1973年8月30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1973年8月至1977年8月任职
9-3+2常委会委员
毛泽东(中央主席,1976年逝世) ·华国锋(1976年任职,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央主席) ·周恩来(中央副主席,1976年逝世) ·王洪文(中央副主席,1977年撤职) ·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逝世) ·叶剑英(中央副主席)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1975年辞职) ·邓小平(1975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中央副主席)
其他按姓氏笔划为序:
朱德(1976年逝世) ·张春桥(1977年撤职) ·董必武(1975年逝世)
21-4+1 委员
按姓氏笔划为序:
毛泽东 ·王洪文(1977年撤职) ·邓小平(1973年任职,1976年撤职,1977年复职) ·韦国清 ·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1977年撤职) · 朱德 ·许世友 · 华国锋 ·纪登奎 ·吴德 ·汪东兴 ·陈永贵 ·陈锡联 ·李先念 · 李德生 ·张春桥(1977年撤职) · 周恩来 ·姚文元(1977年撤职) · 康生 · 董必武
4 候补委员
第六届
五中全会
1934年1月
  1. 博古(中央总书记至1935年)
  2. 张闻天
  3. 周恩来
  4. 项英
中央政治局会议
1943年3月
  1. 毛泽东(中央书记处主席)
  2. 刘少奇
  3. 任弼时
第七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45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朱德
  3. 刘少奇
  4. 周恩来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
  • 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45年8月增选):陈云
  • 彭真
二中全会调整
1949年3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中央主席)
  2. 刘少奇
  3. 周恩来
  4. 朱德
  5. 任弼时(中央秘书长,1950年逝世)陈云(1950年代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50年递补)
第八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56年9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1966年停止工作)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小平
  2. 彭真(1966年停职)
  3. 王稼祥
  4. 谭震林
  5. 谭政(1960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6. 黄克诚(1959年遭批判,1962年撤职)
  7. 李雪峰
五中全会增选
1958年5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富春
  2. 李先念
十中全会增选
1962年9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陆定一(1966年停职)
  2. 康生
  3. 罗瑞卿(1965年遭批判,1966年停职)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
1966年5月
  •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陶铸
  1. 中央书记处书记叶剑英
十一中全会补选
1966年8月
1966年12月起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
第十一届
五中全会选举
1980年2月
  • 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1981年兼中央主席)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
  2. 王任重
  3. 方毅
  4. 谷牧
  5. 宋任穷
  6. 余秋里
  7. 杨得志
  8. 胡乔木
  9. 胡耀邦
  10. 姚依林
  11. 彭冲
六中全会增选
1981年6月
  • 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1981年参加中央书记处工作)
第十二届
一中全会选举
1982年9月
五中全会改组
1985年9月
第十三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87年11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1989年免职)
  2. 乔石
  3. 芮杏文(1989年免职)
  4. 阎明复(1989年免职)
四中全会改组
1989年6月
  1. 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
  2. 李瑞环
  3. 丁关根
第十四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2年10月
第十五届
一中全会通过
1997年9月
第十六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2年11月
第十七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07年10月
第十八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2年11月
第十九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17年10月
第二十届
一中全会通过
2022年10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1954年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國家主席1
1954年1968年
國家主席缺位时期2
1968年1975年
宋庆龄董必武(2位国家副主席共同代理)董必武国家代主席
國家主席廢除时期3
1975年1982年
委员长
朱德宋庆龄4等人副委员长集体代理)叶剑英
國家主席5
1983年至今
注1:1954年宪法下,国家主席主持最高国务会议国防委员会
注2:1968年起国家主席缺位,国家副主席代理其职权。
注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废除国家主席职务。并规定1975年宪法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召集全国人大会议、解释法律、制定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以及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注4:1976年至1978年,由时任第四届副委员长宋庆龄等人集体代理。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注5:1983年开始,国家主席的官方英文译名由意为(主席团或委员会的)主席的“Chairman”改為“President”(直译为“总统”)。
关於实际上的最高政治领袖,参见「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三皇五帝三国 /十六国北魏 /南朝 – 北齐 – 北周五代 – 十國 /西夏 / /民国 /人民共和国

刘少奇
1954-1959

朱 德
1959-1976

叶剑英
1978-1983

彭 真
1983-1988

万 里
1988-1993

乔 石
1993-1998

李 鹏
1998-2003

吴邦国
2003-2013

张德江
2013-2018

栗战书
2018-2023

赵乐际
2023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954年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1949-1954,6人共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54年至今
朱德(1954-1959)宋庆龄董必武(1959-1975,2人共任)未设置1(1975-1982)乌兰夫(1983-1988)王震(1988-1993)荣毅仁(1993-1998)胡锦涛(1998-2003)曾庆红(2003-2008)习近平(2008-2013)李源潮(2013-2018)王岐山(2018-2023)韩正(2023-)
注1:1975年宪法废除国家主席、副主席建制,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元首职权;1982年宪法恢复设置。
注2:粗体字为任内当选国家主席的副主席。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49年-1955年)
朱 德(1949–1955)
中国共产党党旗
中央监察委员会1书记
(1955年-1969年2
董必武(1955–196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3
(1978年至今)
注1: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代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注2:1969年,中共九大决定取消纪律检查机关
注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1954年9月8日完成宪法草案起草,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席
委员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李维汉(兼)
副秘书长
  1.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1970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1970年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基本通过宪法修改草案;
1975年1月10日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1989年11月确定
(33人)
1994年8月增补
(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肩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肩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下午选举产生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
  1. 朱德
  2. 刘少奇
  3. 宋庆龄(女)
  4. 张澜(民盟)
  5. 李济深(民革、致公)
  6. 高岗(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6人)
  1. 陈毅
  2. 贺龙
  3. 李立三
  4. 林伯渠
  5. 叶剑英
  6. 何香凝(女,民革)
  7. 林彪
  8. 彭德怀
  9. 刘伯承
  10. 吴玉章
  11. 徐向前
  12. 彭真
  13. 薄一波
  14. 聂荣臻
  15. 周恩来
  16. 董必武
  17. 赛福鼎(维吾尔族)
  18. 饶漱石
  19. 陈嘉庚(无党派)
  20. 罗荣桓
  21. 邓子恢
  22. 乌兰夫(蒙古族)
  23. 徐特立
  24. 蔡畅(女)
  25. 刘格平(回族)
  26. 马寅初(无党派)
  27. 陈云
  28. 康生
  29. 林枫
  30. 马叙伦(民进)
  31. 郭沫若(无党派)
  32. 张云逸
  33. 邓小平
  34. 高崇民(民盟)
  35. 沈钧儒(民盟)
  36. 沈雁冰(无党派)
  37. 陈叔通(无党派)
  38. 司徒美堂(致公党)
  39. 李锡九(民革,1952年3月10日病逝)
  40. 黄炎培(民建)
  41. 蔡廷锴(民促)
  42. 习仲勋
  43. 彭泽民(农工党)
  44. 张治中(民革)
  45. 傅作义(无党派)
  46. 李烛尘
  47. 李章达(救国会,1953年12月9日病逝)
  48. 章伯钧(农工党)
  49. 程潜(民革)
  50. 张奚若(无党派)
  51. 陈铭枢(民联)
  52. 谭平山(民联)
  53. 张难先(无党派)
  54. 柳亚子(民革)
  55. 张东荪(民盟)
  56. 龙云(民革)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互选产生)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朱德&oldid=8986737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