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朱一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9年2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朱一貴"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大明中興王 朱一贵
高雄市內門區鴨母寮興安宮前朱一貴紀念碑上的雕像
大明中興王
統治1721年4月-1721年6月
前任無(宣布起義)
繼任無(起義失敗)
出生1689年
大清福建省漳州府長泰縣
逝世1722年
大清京師
安葬
無(被凌遲處決)
年號
永和(1721年四月-六月)
政权大明
朱一貴
漢字朱一貴
白話字[Chu It-kùi]错误:{{Lang}}:指定的書寫系統標籤是拉丁字母,但文本第 14 個字元「閩」不是拉丁字母。(帮助
台語羅馬字Tsu It-kuì
方音符號ㄓㄨˉㄧˉㄍㄨㄟˋ

朱一貴(1690年—1722年),小名福建漳州府長泰縣人,天地会成员[1],是清朝時期台灣首位大型武裝起義舉事者、清朝臺灣三大民變朱一貴事件的發動人。因為他姓,跟明朝皇族同姓,遂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舉事期間,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永和」,穿上龍袍登基中興王,後人俗稱鴨母王鴨母皇帝[2]

生平

[编辑]

根據朱一貴被捕的供詞,朱一貴生於康熙廿八年(1689年),是福建省漳州府長泰縣[3]。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獨自來臺,在臺灣道衙門工作,擔任守夜差役[註 1][註 2]。曾以傭工種田為生,後在鴨母寮(今高雄市內門區光興里)以養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孟嘗」、「鴨母王」之稱(傳說他養的鴨產下的鴨蛋有2個蛋黃[4])。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臺灣鳳山縣縣令出缺未補,由臺灣知府王珍自攝縣政。1720年,福建巡撫呂猶龍題參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次子代攝鳳山知縣。[5]王珍次子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人不從便加以拘捕囚禁,造成鳳山縣農人普遍的痛苦。[6]

朱一貴即控王珍之子5項惡政:

  1. 借徵糧為名斂財。
  2. 地震引發海水漲潮,民眾為了謝神而合請戲班唱酬神戲衙門以「無故結拜」為罪名逮捕40多人。(1721年台南地區有疑似海嘯之紀錄,然有些人認為是暴風雨所致)[7][8]
  3. 以違反禁令為由逮捕200多名入山砍竹子鄉民,並要求這些民眾繳錢了事,否則要被打40大板並驅回原籍。
  4. 向農民要求每條耕牛均需繳納銀錢,否則以私牛視之。
  5. 向店家和砍藤為業的人民勒索金錢。[9]

起事經過

[编辑]
主条目:朱一貴事件

事件後續

[编辑]

朱一貴和直到九月投降清軍的杜君英俱於十月押解北京。朱一貴被捕時面對平亂之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之子,施世綸之弟)、清朝官員藍廷珍,猶昂然自立,自稱孤家,並以反滿的言論痛斥清吏道:「我復興大明,怎麼可以說是造反?反而你們堂堂漢人,卻在清廷做官,才真的是造反。」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2月22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遭凌遲處死,親屬一同罹難。而事變起時,原任臺廈道梁文煊、同知王禮、知縣吳觀域朱夔因棄臺而逃,均遭清廷押回臺灣處斬於市。知府王珍已死,亦遭開棺戮屍示眾。[10]

相關紀念

[编辑]
林園鴨母王廟

文學創作

[编辑]

故事背景有涉獵朱一貴事件的作品如下:

  • 萍水散人(上坂兼勝),『通俗台灣軍談』,1723年。
  • 施百俊著、葉羽桐繪,《鴨母王:朱一貴傳奇》,玉山社,2019年。
  • 錢真,《羅漢門》,衛城出版,2019年。

註釋

[编辑]
  1. ^原文:「康熙五十三年,我道臺灣道衙門,當夜不收。」
  2. ^藍鼎元《平臺紀略》則是寫「於康熙五十二年之臺灣,充臺廈道轅役,尋被革……」

參考來源

[编辑]
  1. ^何正清. 《朱一贵起义与天地会》.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陳文嬋.〈南部〉假日當農夫 甲仙炊粿 內門舞宋江.自由時報. 2014-12-18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中文(臺灣)).參觀鴨母皇帝朱一貴發跡地 
  3. ^謝貴文. 《內門鴨母王朱一貴》.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玉山社. 2015-09.ISBN 978-986-04-5638-7. 
  4. ^過於歡樂,妄想過頭?——鴨母王的傳奇和寓意.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2015-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中文(臺灣)).朱一貴操練群鴨,猶如指揮軍隊一樣。這些鴨子又特別能生蛋,能夠「一鴨生兩蛋」(或者說這些鴨所生的蛋,一個蛋裡有兩個蛋黃)。大家因此稱他為「鴨母王」。 
  5. ^朱一貴事件. nrch.culture.tw.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6. ^《平臺紀略》:「鳳山縣令缺,臺郡太守王珍攝縣篆,委政次子,頗踰閑,徵收糧稅苛刻。以風聞捕治盟歃者數十人,違禁入內山砍竹木者百餘人。奸匪遂藉為口實,日誣謗官府短長,搖惑人心。」
  7.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歷史災害海嘯. [2014-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8. ^Center,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Tsunami Events Full Search, sort by Date, Country. www.ngdc.noaa.gov.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9. ^〈朱一貴供詞〉,《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
  10. ^〈平臺紀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

列表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臺灣清治時期民變領導人
康熙時期
乾隆時期
嘉慶時期
道光時期
咸豐時期
同治時期
光緒時期
中國民變起事領袖
东周
西汉
东汉
前期
中期
后期
黄巾
三国
曹魏
蜀汉
孙吴
十六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前期
后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吐蕃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海盗
西夏
西辽
前期
中期
后期
红巾
海盗
前期
中期
后期
海盗
前期
中期
后期
海盗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国际
各地
人物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朱一貴&oldid=89089874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