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5年9月6日 )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後請移除本模板。
木星及其四顆最大的衛星 截至2023年2月,木星 擁有95顆已確認的天然衛星 ,為太陽系 中衛星系統第二大的行星。[ 1] [ 2] 當中最大的4顆,統稱伽利略衛星 ,由伽利略 于1610年發現,這是首次發現 (除了月球 )不是圍繞太陽 的天體。19世紀末起,越來越多更小型的木星衛星被發現,並命名為羅馬神話 中的諸神之王朱庇特 (或同等的宙斯 )的各位情人、傾慕者和女兒。
木星的衛星之中有8顆屬於規則衛星 ,它們沿幾乎呈正圓的順行軌道公轉,軌道相對木星的赤道面傾斜度近乎零。4顆伽利略衛星的質量最大,足以形成近球體 形狀。其餘4顆規則衛星的體積則小得多,軌道更接近木星,是木星環 塵埃的主要來源。剩餘的87顆衛星都屬於不規則衛星 ,它們分別有順行和逆行 軌道,距離木星較遠,軌道傾角和離心率 都非常高。這類衛星都很可能是曾經圍繞太陽公轉,之後被木星所捕獲的天體。自2003年以來,共38顆已發現但未命名的不規則衛星。
木星 衛星的物理和軌道 特性差異頗大。四顆伽利略衛星 直徑超過3000公里 ,而木衛三 甚至是太陽系 中除了太陽和八大行星 以外最大的天體 。其餘衛星直徑都低於250公里,最小的直徑僅1公里。就算是伽利略衛星 中最小的木衛二 ,也足足有其他衛星(不包括伽利略衛星)加起來的5000倍。軌道形狀 的變化也極大:從近正圓到高離心率 不等。另外,有的軌道方向和木星的自轉方向相反(逆行 )。公轉周期 也介乎7個小時(比木星自轉周期 還短)到長達3年左右。
人們認爲木星的規則衛星形成于環行星盤——類似于原行星盤 的氣體及固體碎片環。[ 3] [ 4] 這些物質可能是一顆在木星歷史早期形成的、質量與伽利略衛星相約的衛星的殘餘物。[ 3] [ 5]
模擬顯示,環行星盤在任何時候都有著相對低的質量,每隔一段時間,從太陽星雲捕捉來的木星質量的一小部分就會經過環行星盤。然而,現有的衛星只需要木星質量百分之二的環行星盤質量便可解釋。[ 3] 這表示在木星的早期歷史中,可能經過了幾代與伽利略衛星質量相約的衛星。每一代衛星都因爲環行星盤的阻力而漸漸墮入木星,而從捕捉來的太陽星雲碎片則再形成新一代的衛星。[ 3] 當今天這一代(可能為第五代)形成的時候,環行星盤已經稀薄到不能對衛星的軌道造成很大的影響。[ 5] 現在的伽利略衛星仍然受到影響,並正在靠近木星。只有木衛一、木衛二和木衛三受到軌道共振 的保護。而木衛三較大的質量表示它會比木衛一和木衛二更快靠近木星。[ 3]
人們認爲,外圈的不規則衛星是被捕獲的路過的小行星 。那時原衛星環的質量仍然足夠吸收小行星的動力並使其進入軌道。當中許多被突然的減速撕裂,有的之後被其他衛星撞散,從而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各個族群。[ 6]
伽利略衛星,從左至右,與木星距離近至遠為: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 、木衛四 。 伽利略衛星和它們的軌道 第一個聲稱觀測到木星衛星的人是中國天文學家甘德 於公元前364年。[ 7] 但兩千年之後1609年由伽利略·伽利萊 作出的發現才是被世界公認肯定的。[ 8] 1610年三月,他以一具30倍放大率 望遠鏡 觀測到了四顆大型伽利略衛星 :[ 9] 木衛三 、木衛四 、木衛一 和木衛二 。直到1892年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才發現木衛五 。旅行者號 於1979年到達木星的時候,已經有13顆衛星被發現。木衛十八 於1975年發現,[ 10] 但由於缺乏觀測數據而丟失了,直到2000年才尋回。1979年,發現者號任務發現了3顆新的內圈衛星:木衛十六 、木衛十五 和木衛十四 。[ 11]
之後二十年都沒有新發現的衛星,但1999年十月和2003年二月期間,研究者們使用敏感的地面感應器發現了32顆。[ 12] 它們都是小型衛星,大多有著長、高離心率 、逆行 的軌道,直徑平均為3 km(1.9 mi),其最大者也只有9 km(5.6 mi)。相信這些衛星都是捕捉來的小行星 或彗星 ,並有可能是某星體的碎片。[ 13] 可是我們真正對他們的認識還是很少。其後人們又發現了14顆衛星,但還未被確認。觀測到的木星衛星數目達到63顆。[ 14] 截至2008年,這個數目在太陽系各行星中居冠,然而額外可能存在著小衛星 。在2018年7月,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在追蹤第九行星 時意外發現多12顆衛星。2021年11月15日,MPEC正式宣布發現了一顆新衛星,這使得衛星數量增加至80顆。在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間,從2003年到2018年的檔案圖像調查中確認了更多的不規則衛星,以及謝柏德在2021年到2022年使用麥哲倫望遠鏡和斯巴魯望遠鏡進行的調查中發現9顆。截至2023年2月,木星的已知衛星總數到了95顆。
木星的伽利略衛星 在1610年發現後不久便由西門·馬里烏斯 命名為艾奧(木衛一 )、歐羅巴(木衛二 )、蓋尼米德(木衛三 )和卡利斯托(木衛四 )。[ 15] 20世紀之前,這些名稱並不受歡迎,取而代之的為“木衛一”、“木衛二”,或“木星的第一顆衛星”等諸如此類的稱號。[ 15] 這些名稱要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而其餘新發現的衛星則仍待命名,並稱以其羅馬數字編號V(5)至XII(12)。[ 16] 1892年發現的木衛五 ,被法國天文學家 佛林馬利安 首度稱爲阿曼爾提亞,非官方,但很流行。[ 12]
直到1970年代,天文文學都直接使用衛星的羅馬數字編號。[ 17] 197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 (IAU)為木衛五至十三起名,[ 18] 並為日後發現的衛星提供正式的命名程序。[ 18] 規則是:新發現衛星的名稱須為神祇朱庇特 (宙斯 )的愛人和喜歡的人。而自2004年,命名規則擴大到以上人物的後代。[ 19] 木衛三十四 之後的衛星都以朱庇特或宙斯的女兒命名。[ 19]
有些小行星 和木星衛星有相同的名稱:小行星9 、小行星38 、小行星52 、小行星85 、小行星113 和小行星239 。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兩顆小行星(小行星1036 和小行星204 )永久改名以避免衝突。
木星不規則衛星的軌道,與這些衛星如何聚集成群:根據半長軸 (橫軸)、軌道傾角 (縱軸)和軌道離心率 (黃線)。相對體積由圓圈表示。 分作兩群:
內圈衛星群 或阿曼爾提亞衛星群 :非常接近木星,包括木衛十六 、木衛十五 、木衛五 和木衛十四 。前兩者軌道公轉周期短於一個木星日 ,而後兩者分別為木星系中第五和第七大的衛星。觀測顯示,至少其最大成員木衛五,並不是在現有的軌道上形成的,而是在更遠的軌道上形成,或是被吸引過來的太陽系天體。[ 20] 這些衛星連同一些未發現的內圈小衛星維持著木星暗淡的環系統 。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五維持其主環,而木衛五和木衛十四維持稍暗的外環。[ 21] [ 22] 木星外部衛星與它們高度傾斜的軌道 木星的不規則衛星 基本上是較小的天體,並擁有較遠、傾角較大的軌道 。它們聚集成群,各群內的衛星均有相似的物理數據(半長軸、軌道傾角和離心率)和成分。相信有一部分是較大的小天體被木星吸引過來的小行星撞擊碎裂形成的。這些衛星群以其最大成員命名。它們的鑒別並不明確,以下列出較典型的衛星群:[ 14] [ 24] [ 25]
逆行衛星:軌道傾角(°)和離心率,橙色為卡耳墨衛星群 ,黃色為阿南刻衛星群 加爾尼群 的半長軸 只跨越1.2億米,軌道傾角跨越1.6°(165.7 ± 0.8°),離心率介乎0.23至0.27。其成員的顔色十分一致(淺紅),相信源自D-型小行星 ,可能是一顆木星的特洛依衛星 。[ 13] 阿南刻群 範圍較廣,半長軸跨越2.4億米,軌道傾角跨越8.1°(145.7°至154.8°),離心率介乎0.02至0.28。大部分成員呈灰色,相信是被捕獲的小行星的碎片。[ 13] 帕西法爾群 分佈較散,半長軸跨越超過1.3億米,軌道傾角為144.5°至158.3°,離心率介乎0.25和0.43。[ 13] 其成員的顔色也有明顯的差異(從紅到灰),很可能是多重撞擊的結果。木衛九 常被歸於此類,[ 13] 呈紅色,若考慮它較突出的軌道傾角,它可能是獨立被引力捕獲的。[ 24] 木衛八和木衛九位於與木星的長期共振 區域內。[ 26] 木衛三十四 為逆行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屬於阿南刻群 。木衛四十九 為逆行衛星中最外圍的木星衛星,屬於帕西法爾群 。
以下為木星衛星列表,默認以軌道順序排列。質量足夠大而能坍縮 成近球體的衛星以粗體列出。底色為白色的為內圈衛星,紫色為伽利略衛星,淺灰為順行衛星,深灰為逆行衛星。
順序[ note 2] 編號[ note 3] 名稱 直徑 (公里 )[ note 4] 質量 (×1016 公斤 ) 半長軸 (公里)[ 27] 公轉周期 (日 )[ 27] [ note 5] 軌道傾角 (° )[ 27] 軌道離心率[ 14] 發現年份[ 12] 發現者[ 12] 衛星群[ note 6] 1 16 ! 木衛十六 Metis 0043 ! 43 1636 ! ~3.6 00127 ! 127,690 0029 ! +0.294 780 00006 ! 0.06° [ 28] 0.000 02 1979 辛諾特 旅行者一號 內圈 2 15 ! 木衛十五 Adrastea 0016 ! 16.4 152 ! ~0.2 00128 ! 128,690 0029 ! +0.298 26 00003 ! 0.03° [ 28] 0.0015 1979 朱維特 旅行者二號 內圈 3 05 ! 木衛五 Amalthea 0166 ! 166.95 18208 ! 208 0018 ! 181,366 005 ! +0.501 2 000374 ! 0.374° [ 28] 0.0032 1892 巴納德 內圈 4 14 ! 木衛十四 Thebe 0098 ! 98.6 1743 ! ~43 002 ! 221,889 006 ! +0.674 536 001076 ! 1.076° [ 28] 0.0175 1979 辛諾特 旅行者一號 內圈 5 01 ! 木衛一 Io 3,643 ! 3,643.2 2,289 ! 8,900,000 004 ! 421,700 01 ! +1.769 137 786 00005 ! 0.050° [ 28] 0.0041 1610 伽利略 伽利略 6 02 ! 木衛二 Europa 3,121 ! 3,121.6 2,248 ! 4,800,000 006 ! 671,034 03 ! +3.551 181 041 00047 ! 0.471° [ 28] 0.0094 1610 伽利略 伽利略 7 03 ! 木衛三 Ganymede 5,268 ! 5,268.2 2,315 ! 15,000,000 010 ! 1,070,412 07 ! +7.154 552 96 000204 ! 0.204° [ 28] 0.0011 1610 伽利略 伽利略 8 04 ! 木衛四 Callisto 4,820 ! 4,820.6 2,311 ! 11,000,000 018 ! 1,882,709 08 ! +16.689 018 4 000205 ! 0.205° [ 28] 0.0074 1610 伽利略 伽利略 9 18 ! 木衛十八 Themisto 0009 ! 9 1469 ! 0.069 07 ! 7,398,500 +130.03 045 ! 45.281° 0.340 1975/2000 科瓦爾 羅默爾 谢柏德等人並不屬於任何已知衛星群 10 13 ! 木衛十三 Leda 0021 ! 21.5 1611 ! 0.6 11,146,400 +240.93 027562 ! 27.636° 0.162 1974 科瓦爾 希瑪利亞 11 71 ! 木衛七十一 Ersa 0003 ! 3 1345 ! 0.004 5 11,401,000 +249.23 030 ! 30.606° 0.116 2018 谢柏德等人 希瑪利亞 12 06 ! 木衛六 Himalia 0139 ! 139.6 1867 ! 670 11,440,600 +250.56 029 ! 29.909° 0.160 1904 勃萊因 希瑪利亞 13 99 ! — S/2018 J 2 0003 ! 3 1345 ! 0.004 5 11,467,500 +250.88 029 ! 29.400° 0.118 2018 谢柏德等人 希瑪利亞 14 65 ! 木衛六十五 Pandia 0003 ! 3 1345 ! 0.004 5 11,481,000 +251.91 028 ! 27.155° 0.179 2017 谢柏德等人 希瑪利亞 15 10 ! 木衛十 Lysithea 0042 ! 42.2 1663 ! 6.3 11,700,800 +259.20 026 ! 26.293° 0.117 1938 尼克爾森 希瑪利亞 16 07 ! 木衛七 Elara 0079 ! 79.9 1787 ! 87 11,712,300 +259.64 0230 ! 30.517° 0.211 1905 勃萊因 希瑪利亞 17 99 ! — S/2011 J 3 0003 ! 3 1345 ! 0.004 5 11,797,200 +261,77 028 ! 27.155° 0.176 2011 谢柏德等人 希瑪利亞 18 53 ! 木衛五十三 Dia 0004 ! 4 139 ! 0.009 0 12,260,300 +278.21 026 ! 26.965° 0.232 2000 谢柏德等人 希瑪利亞 19 99 ! — S/2018 J 4 0002 ! 2 1315 ! 0.001 5 16,504,300 +433.16 053 ! 53.178° 0.057 2018 谢柏德等人 卡爾波 20 46 ! 木衛四十六 Carpo 0003 ! 3 1345 ! 0.004 5 17,042,300 +456.29 050 ! 50.137° 0.416 2003 谢柏德等人 卡爾波 21 62 ! 木衛六十二 Valetudo 0001 ! 1 1215 ! 0.000 15 18,694,200 +527.61 032 ! 32.033° 0.217 2016 谢柏德等人 並不屬於任何已知衛星群 22 34 ! 木衛三十四 Euporie 0002 ! 2 1315 ! 0.001 5 19,265,800 −550.69 144.694° 0.148 200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23 55 ! 木衛五十五 S/2003 J 18 0002 ! 2 1315 ! 0.001 5 20,336,300 −598.12 147.401° 0.090 2003 格萊德曼等人 阿南刻 24 99 ! — S/2021 J 1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667,200 −606.99 149.8° 0.246 202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25 60 ! 木衛六十 Eupheme 0002 ! 2 1315 ! 0.001 5 20,768,600 −617.73 146.363° 0.241 2003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26 99 ! — S/2022 J 3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772,400 −617.82 144.5° 0.272 2022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27 54 ! 木衛五十四 S/2016 J 1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793,000 −618.49 139.839° 0.232 2016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28 52 ! 木衛五十二 S/2010 J 2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802,600 −618.84 150.4° 0.248 2010 Veillet 阿南刻 29 40 ! 木衛四十 Mneme 0002 ! 2 1315 ! 0.001 5 20,821,000 −620.07 149.732° 0.247 2003 格萊德曼等人 阿南刻 30 33 ! 木衛三十三 Euanthe 0003 ! 3 1345 ! 0.004 5 20,827,000 −620.44 143.409° 0.239 200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1 35 ! 木衛三十五 Orthosie 0002 ! 2 1315 ! 0.001 5 20,881,000 −622.59 142.366° 0.299 200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2 99 ! — S/2003 J 16 0002 ! 2 1315 ! 0.001 5 20,882,600 −622.88 150.769° 0.243 2003 格萊德曼等人 阿南刻 33 22 ! 木衛二十二 Harpalyke 0004 ! 4 1412 ! 0.012 20,892,100 −623.32 147.223° 0.232 2000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4 27 ! 木衛二十七 Praxidike 0007 ! 7 1443 ! 0.043 20,935,400 −625.39 144.205° 0.246 2000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5 64 ! 木衛六十四 S/2017 J 3 0002 ! 2 1315 ! 0.001 5 20,941,000 −625.60 147.9° 0.231 2017 謝柏德等人 阿南刻 36 45 ! 木衛四十五 Helike 0004 ! 4 139 ! 0.009 0 20,959,700 −626.33 154.586° 0.153 2003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7 68 ! 木衛六十八 S/2017 J 7 0002 ! 2 1315 ! 0.001 5 20,964,800 −626.56 143.4° 0.233 2017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8 29 ! 木衛二十九 Thyone 0004 ! 4 139 ! 0.009 0 20,973,000 −627.18 147.276° 0.233 200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39 99 ! — S/2003 J 12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983,100 −627.24 154.690° 0.235 2003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0 99 ! — S/2021 J 2 0001 ! 1 1215 ! 0.000 15 20,989,600 −627.96 150.1° 0.341 202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1 42 ! 木衛四十二 Thelxinoe 0002 ! 2 1315 ! 0.001 5 20,996,000 −628.03 151.292° 0.228 2003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2 99 ! — S/2003 J 2 0002 ! 2 1315 ! 0.001 5 20,997,700 −628.79 153.521° 0.225 2003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3 12 ! 木衛十二 Ananke 0029 ! 29.1 163 ! 3.0 21,034,500 −629.79 151.564° 0.237 1951 尼克爾森 阿南刻 44 24 ! 木衛二十四 Iocaste 0005 ! 5 1419 ! 0.019 21,066,700 −631.59 147.248° 0.227 2000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5 30 ! 木衛三十 Hermippe 0004 ! 4 139 ! 0.009 0 21,108,500 −633.90 151.242° 0.219 200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6 99 ! — S/2021 J 3 0002 ! 2 1315 ! 0.001 5 21,345,700 −643.85 150.1° 0.356 2021 谢柏德等人 阿南刻 47 70 ! 木衛七十 S/2017 J 9 0003 ! 3 1345 ! 0.004 5 21,768,700 −666.11 152.7° 0.200 2017 謝柏德等人 阿南刻 48 99 ! — S/2022 J 1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015,500 −667.34 165.4° 0.191 2022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49 99 ! — S/2016 J 3 0002 ! 2 1315 ! 0.001 5 22,213,500 −676.37 164.1° 0.236 2016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0 99 ! — S/2022 J 2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413,200 −685.51 165.4° 0.182 2022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1 58 ! 木衛五十八 Philophrosyne 0002 ! 2 1315 ! 0.001 5 22,604,600 −702.54 146.312° 0.229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52 99 ! — S/2018 J 3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826,600 −704.56 164.9° 0.273 2018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3 99 ! — S/2021 J 5 0002 ! 2 1315 ! 0.001 5 22,831,800 −704.80 163.2° 0.200 202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4 99 ! — S/2021 J 4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846,700 −710.13 164.5° 0.159 202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5 32 ! 木衛三十二 Eurydome 0003 ! 3 1345 ! 0.004 5 22,899,000 −717.31 149.324° 0.294 2001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56 99 ! — S/2003 J 4 0002 ! 2 1315 ! 0.001 5 22,904,500 −718.10 147.175° 0.328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57 56 ! 木衛五十六 S/2011 J 2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909,200 −718.32 151.87° 0.355 2011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58 38 ! 木衛三十八 Pasithee 0002 ! 2 1315 ! 0.001 5 22,915,700 −719.47 164.559° 0.270 200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59 69 ! 木衛六十九 S/2017 J 8 0001 ! 1 1215 ! 0.000 15 22,919,500 −719.76 164.77° 0.255 2017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0 99 ! — S/2003 J 24 0002 ! 2 1315 ! 0.001 5 22,937,400 −721.60 164.5° 0.259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1 21 ! 木衛二十一 Chaldene 0004 ! 4 1375 ! 0.007 5 22,955,500 −723.71 164.670° 0.265 2000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2 63 ! 木衛六十三 S/2017 J 2 0002 ! 2 1315 ! 0.001 5 22,963,200 −724.71 164.5° 0.272 2017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3 26 ! 木衛二十六 Isonoe 0004 ! 4 1375 ! 0.007 5 22,981,300 −726.27 164.827° 0.249 2000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4 44 ! 木衛四十四 Kallichore 0002 ! 2 1315 ! 0.001 5 23,021,800 −728.26 164.805° 0.252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5 25 ! 木衛二十五 Erinome 0003 ! 3 1345 ! 0.004 5 23,032,900 −728.48 164.437° 0.276 2000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6 37 ! 木衛三十七 Kale 0002 ! 2 1315 ! 0.001 5 23,052,600 −729.64 164.578° 0.262 200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7 57 ! 木衛五十七 Eirene 0004 ! 4 139 ! 0.009 0 23,055,800 −729.84 164.549° 0.258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8 31 ! 木衛三十一 Aitne 0003 ! 3 1345 ! 0.004 5 23,064,400 −730.10 164.562° 0.277 200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69 47 ! 木衛四十七 Eukelade 0004 ! 4 139 ! 0.009 0 23,067,400 −730.30 164.596° 0.277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70 43 ! 木衛四十三 Arche 0003 ! 3 1345 ! 0.004 5 23,097,800 −731.88 164.587° 0.261 2002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71 20 ! 木衛二十 Taygete 0005 ! 5 1416 ! 0.016 23,108,000 −732.45 164.690° 0.253 2000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72 99 ! — S/2021 J 6 0001 ! 1 1215 ! 0.000 15 23,112,700 −732.55 166.5° 0.363 202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73 72 ! 木衛七十二 S/2011 J 1 0001 ! 1 1215 ! 0.000 15 23,124,500 −733.21 164.6° 0.271 2011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74 67 ! 木衛六十七 S/2017 J 6 0002 ! 2 1315 ! 0.001 5 23,145,300 −733.99 149.7° 0.336 2017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75 11 ! 木衛十一 Carme 0046 ! 46.7 1713 ! 13 23,147,400 −734.19 164.607° 0.256 1938 尼克爾森 加爾尼 76 50 ! 木衛五十 Herse 0002 ! 2 1315 ! 0.001 5 23,150,500 −734.52 164.490° 0.262 2003 格萊德曼等人 加爾尼 77 61 ! 木衛六十一 S/2003 J 19 0002 ! 2 1315 ! 0.001 5 23,156,400 −704.78 164.727° 0.265 2003 格萊德曼等人 加爾尼 78 51 ! 木衛五十一 S/2010 J 1 0002 ! 2 1315 ! 0.001 5 23,189,800 −736.51 164.5° 0.252 2010 Jacobson et al. 加爾尼 79 99 ! — S/2003 J 9 0001 ! 1 1215 ! 0.000 15 23,199,400 −736.86 164.780° 0.263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80 66 ! 木衛六十六 S/2017 J 5 0002 ! 2 1315 ! 0.001 5 23,206,200 −737.28 164.8° 0.257 2017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81 39 ! 木衛三十九 Hegemone 0003 ! 3 1345 ! 0.004 5 23,302,600 −739.81 152.556° 0.358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82 23 ! 木衛二十三 Kalyke 0006 ! 6.9 1419 ! 0.019 23,348,700 −742.02 164.805° 0.260 2000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83 08 ! 木衛八 Pasiphaë 0057 ! 57.8 173 ! 30 23,468,200 −743.61 148.403° 0.412 1908 格萊德曼等人 帕西法爾 84 99 ! — S/2016 J 4 0001 ! 1 1215 ! 0.000 15 23,494,100 −743.69 146.3° 0.199 2016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85 36 ! 木衛三十六 Sponde 0002 ! 2 1315 ! 0.001 5 23,543,300 −748.29 149.272° 0.322 2001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86 48 ! 木衛四十八 Cyllene 0002 ! 2 1315 ! 0.001 5 23,654,700 −751.97 146.848° 0.419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87 19 ! 木衛十九 Megaclite 0005 ! 5 1421 ! 0.021 23,674,600 −752.86 149.849° 0.421 2000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88 99 ! — S/2003 J 10 0002 ! 2 1315 ! 0.001 5 23,696,300 −755.43 164.413° 0.264 2003 谢柏德等人 加爾尼 89 59 ! 木衛五十九 S/2017 J 1 0002 ! 2 1315 ! 0.001 5 23,704,800 −756.41 145.797° 0.328 2017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90 09 ! 木衛九 Sinope 0035 ! 35 1675 ! 7.5 23,744,800 −758.85 157.278° 0.275 1914 尼克爾森 帕西法爾 91 17 ! 木衛十七 Callirrhoe 0009 ! 9.6 1487 ! 0.087 23,795,500 −758.86 139.849° 0.297 1999 格萊德曼等人 帕西法爾 92 99 ! — S/2003 J 23 0002 ! 2 1315 ! 0.001 5 23,829,300 −760.00 144.749° 0.313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93 28 ! 木衛二十八 Autonoe 0004 ! 4 139 ! 0.009 0 23,892,500 −761.00 150.798° 0.330 2001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94 41 ! 木衛四十一 Aoede 0004 ! 4 139 ! 0.009 0 23,898,200 −761.46 155.682° 0.436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95 49 ! 木衛四十九 Kore 0002 ! 2 1315 ! 0.001 5 24,205,200 −776.76 141.471° 0.328 2003 谢柏德等人 帕西法爾
^ Jupiter Mass of 1.898 × 1027 kg /Mass of Galilean moons 3.93 × 1023 kg = 4,828 ^ 順序:衛星距離木星平均距離的順序。 ^ 編號:依發現順序排列的編號 ^ 直徑非單一數字的衛星,如“60×40×34”,表示該衛星並非正球體。 ^ 周期為負數的衛星是逆行衛星。 ^ 問號表示該衛星並未確認歸於任何一群。 ^ Solar System Bodies . JPL/NASA. [2008-09-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4-07). ^ IAUC 7555, January 2001.FAQ: Why don't you have Jovian satellite S/2000 J11 in your system? .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1-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4-07). ^3.0 3.1 3.2 3.3 3.4 Canup, Robert M.; Ward, William R. Origin of Europa and the Galilean Satellites.Europa .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in press). 2009 [2009-06-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0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 Alibert, Y.; Mousis, O. and Benz, W.Modeling the Jovian subnebula I.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and migration of proto-satellites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5,439 : 1205–13 [2009-06-21 ] .doi:10.1051/0004-6361:2005284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0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5.0 5.1 Chown, Marcus.Cannibalistic Jupiter ate its early moons .New Scientist . 2009-03-07 [2009-03-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3-23). ^ Jewitt, David; Haghighipour, Nader.Irregular Satellites of the Planets: Products of Capture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PDF) .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7,45 : 261–95.doi:10.1146/annurev.astro.44.051905.092459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08-1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 Xi, Zezong Z. The Discovery of Jupiter's Satellite Made by Gan De 2000 years Before Galileo. Acta Astrophysica Sinica. 1981,1 (2): 87. ^ Galilei, Galileo. Translated and prefaced by Albert Van Helden , 编.Sidereus Nuncius .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14 –16.ISBN 0226279030 . ^ Van Helden, Albert. The Telescop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behalf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March 1974,65 (1): 38–58.doi:10.1086/351216 . ^ Marsden, Brian G.Probable New Satellite of Jupiter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s (Cambridge, US: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October 3, 1975,2845 [2008-09-03 ] . (原始内容 (discovery telegram sent to the IAU) 存档于2002-09-16). ^ Synnott, S.P.1979J2: The Discovery of a Previously Unknown Jovian Satellite . Science. 1980,210 (4471): 786–788.PMID 17739548 .doi:10.1126/science.210.4471.786 . ^12.0 12.1 12.2 12.3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8-11-07 [2008-08-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25). ^13.0 13.1 13.2 13.3 13.4 Sheppard, Scott S. ;Jewitt, David C. An abundant population of small irregular satellites around Jupiter. Nature. May 5, 2003,423 : 261–263.doi:10.1038/nature01584 .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14.0 14.1 14.2 14.3 14.4 Sheppard, Scott S.Jupiter's Known Satellites . Departament of Terrestrial Magnetism at Carnieg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 [2008-08-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2-06). ^15.0 15.1 Marazzini, C. The names of 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from Galileo to Simon Marius. Lettere Italiane. 2005,57 (3): 391–407.ISSN 0024-1334 (意大利语) . ^ Nicholson, Seth Barnes.The Satellites of Jupiter .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April 1939,51 (300): 85–94 [2009-06-22 ] .doi:10.1086/125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1). ^ Payne-Gaposchkin, Cecilia; Haramundanis, Katherine.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0.ISBN 0-134-78107-4 .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18.0 18.1 Marsden, Brian G.Satellites of Jupiter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Circulars. October 3, 1975,2846 [2008-08-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02). ^19.0 19.1 Satellites of Jupiter, Saturn and Uranus . Working Group on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报告)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08-08-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2-14). ^ Anderson, J.D.; Johnson, T.V.; Shubert, G.; et.al.Amalthea’s Density Is Less Than That of Water . Science. 2005,308 : 1291–1293 [2009-06-22 ] .PMID 15919987 .doi:10.1126/science.11104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6-28).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 Burns, J.A.; Simonelli, D. P.; Showalter, M.R. et.al. Jupiter’s Ring-Moon System. Bagenal, F.; Dowling, T.E.; McKinnon, W.B. (编). Jupiter: The Planet, Satellites and Magnet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Burns, J. A.; Showalter, M. R.; Hamilton, D. P.; et al.The Formation of Jupiter's Faint Rings . Science. 1999,284 : 1146–1150.doi:10.1126/science.284.5417.1146 . 引文格式1维护: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 ^ Canup, Robin M.; Ward, William R.Formation of the Galilean Satellites: Conditions of Accretion (pdf)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2,124 : 3404–3423 [2009-06-22 ] .doi:10.1086/344684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06-15).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 ^24.0 24.1 24.2 24.3 Grav, T.;Holman, M. ;Gladman, B. ; Aksnes K.Photometric survey of the irregular satellites . Icarus. 2003,166 : pp. 33–45 [2009-06-22 ] .doi:10.1016/j.icarus.2003.07.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1-06).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 Sheppard, Scott S.; Jewitt, David C.; Porco, Carolyn. Jupiter's outer satellites and Trojans. Fran Bagenal, Timothy E. Dowling, William B. McKinnon (编).Jupiter. The planet, satellites and magnetosphere (PDF) 1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63–280.ISBN 0-521-81808-7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7-14). ^ Nesvorný, David; Beaugé, Cristian; Dones, Luke.Collisional Origin of Families of Irregular Satellites (PDF)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127 : 1768–1783 [2009-06-22 ] .doi:10.1086/382099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08-09). ^27.0 27.1 27.2 Natural Satellites Ephemeris Service .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08-09-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9-29).Note: some semi-major axis were computed using the µ value, while the eccentricities were taken using the inclination to the localLaplace plane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Siedelmann P.K.; Abalakin V.K.; Bursa, M.; Davies, M.E.; de Bergh, C.; Lieske, J.H.; Obrest, J.; Simon, J.L.; Standish, E.M.; Stooke, P. ; Thomas, P.C.The Planets and Satellites 2000 (报告). IAU/IAG Working Group on Cartographic Coordinates and Rotational Elements of the Planets and Satellites. 2000 [2008-08-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