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曼弗雷德·艾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曼弗雷德·艾根
出生(1927-05-09)1927年5月9日
 魏瑪共和國波鸿
逝世2019年2月6日(2019-02-06)(91歲)
 德国哥廷根
国籍 德国
母校哥廷根大学
知名于化學反應
奖项诺贝尔化学奖(1967年)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Biophysical chemistry英语Biophysical chemistry
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
布倫瑞克工業大學
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会见了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3 年):保羅·伯格克里斯汀·德·迪夫史蒂文·温伯格、曼弗雷德·艾根、和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曼弗雷德·艾根(德語:Manfred Eigen,1927年5月9日—2019年2月6日[1]),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曾任位于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所主任。他因在测量快速化学反应方面的工作成就[2]而获得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3]

艾根的研究帮助解决了物理化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有助于理解生物体中发生的化学过程。

在晚年,他探索了生命和进化的生化根源。 他致力于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建立一个多学科项目,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基础。 他的工作因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学科而受到赞誉:进化生物技术

教育和早年生活

[编辑]

艾根于1927年5月9日出生在德国波鸿[4][5],是海德薇(Hedwig)(费尔德 Feld)和室内音乐家恩斯特·艾根(Ernst Eigen)的儿子。 作为一个孩子,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热情,并学习了钢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正规教育。 十五岁时,他被征召到德国的一个防空部队服役。 战争快结束时,他被苏联人俘虏。 他设法逃脱(他后来说逃脱相对容易),并步行数百英里穿越战败的德国,于1945年抵达哥廷根。他缺乏大学入学所需的文件[6], 但他在一次考试中展示了他的知识。 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战后的第一个班级。

艾根想学习物理,但由于以前注册的回归士兵优先,所以他注册了地球物理学。 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并进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生学习。 他的导师之一是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的著名支持者维尔纳·海森堡。 他于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

事业与研究

[编辑]

1951年他哥廷根大学在阿诺德·欧肯 (Arnold Eucken) 的指导下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该校的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64年,他在伦敦法拉第学会英语Faraday Society的一次会议上介绍了他的研究结果。 他的发现首次证明,可以确定在短短几纳秒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速率。

1953年进入卡尔·弗雷德里希·彭霍费尔研究所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工作。1957年他成为研究所主任。1958年他当选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会员,1964年成为马普所首席科学家。196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同年任马普学会会长至1970年。1971年彭霍费尔研究所扩建并更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他是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 从1982年到1993年,艾根担任德国学术奖学金基金会英语German Academic Scholarship Foundation(German: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 缩写:Studienstiftung)主席。 艾根是《原子科学家公报》的赞助委员会成员。

艾根由于对极快化学反应研究的突出成就,与英国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乔治·波特共获196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艾根的主要贡献是他和合作者发展了研究溶液半寿期毫秒以下的极快反应动力学的弛豫技术。这种方法可以对在10秒内完成的极快反应进行观测和研究。此后,艾根将研究兴趣转入自组织系统和生物进化研究。1979年他和彼得·舒斯特阐述了超循环英语Hypercycle (chemistry)理论。

艾根创立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Evotec英语Evotec和Direvo[7]

1981年,艾根成为世界文化理事会的创始成员[8]

艾根是宗座科学院的院士,尽管他是无神论者[9]

他于2019年2月6日去世,享年91岁[10][11][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Manfred Eigen, 1967 Nobel chemistry laureate, dies at 91.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2. ^Winkler-Oswatitsch, R., Manfred Eigen. Scientist and musician, Biophys. Chem.26 (2–3), 1987,26 (2–3): 109–159 May 1987,PMID 3300805,doi:10.1016/0301-4622(87)80015-7 
  3. ^Weisskopf, V. F.; Eyring, H.; Eyring, E. M., Nobel Prizes: 4 named for international award (Hans Bethe, Manfred Eigen, R.G. Norrish, George Porter),Science158 (3802), 1967,158 (3802): 745–810 November 1967,Bibcode:1967Sci...158..745W,PMID 4860395,doi:10.1126/science.158.3802.745 
  4. ^Manfred Eigen Festschrift: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Professor Manfred Eigen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Biophys. Chem.26 (2–3), 1987,26 (2–3): 101–3909 May 1987,PMID 3300802 
  5. ^Schlögl, R. W., To Manfred Eigen on his 70th birthday, Biophys. Chem.66 (2–3), 1997,66 (2–3): 71–330 June 1997,PMID 17029872,doi:10.1016/S0301-4622(97)00075-6 
  6. ^Czikszentmihalyi, Mihaly. Creativity: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 Perennial. 2013: 54. 
  7. ^Jackle H; Rotte C; Gruss P.Manfred Eigen: the realization of his vision of Biophysical Chemistry. 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 2017,47 (4): 319–323.PMC 5982432可免费查阅.PMID 29230510.doi:10.1007/s00249-017-1266-y. 
  8. ^About Us.World Cultural Council. [8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9. ^HKHPE 03 02. www.hanskrause.de. [9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10. ^Manfred Eigen, 1967 Nobel Chemistry Laureate, Dies at 91.The New York Times. 7 February 2019 [7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February 2019). 
  11. ^Merlot, Julia.Der Bezwinger des Unmessbaren.Der Spiegel (Hamburg). 7 February 2019 [7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德语). 
  12. ^Göttingen Nobel Laureate Manfred Eigen has died.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al Chemistry. Göttingen. 7 February 2019 [7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13. ^Lindinger, Manfred.Die Klaviatur des Lebens.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7 February 2019 [9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德语).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1902年:费歇尔 /1903年:阿伦尼乌斯 /1904年:拉姆齐 /1905年:拜尔 /1906年:莫瓦桑 /1907年:布赫纳 /1908年:卢瑟福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瓦拉赫 /1911年:居里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1913年:维尔纳 /1914年:理查兹 /1915年:维尔施泰特 /1918年:哈伯 /1920年:能斯特 /1921年:索迪 /1922年:阿斯顿 /1923年:普雷格尔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1927年:威兰 /1928年:温道斯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1930年:费歇尔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1932年:朗缪尔 /1934年:尤里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1936年:德拜 /1937年:霍沃思卡勒 /1938年:库恩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1943年:德海韦西 /1944年:哈恩 /1945年:维尔塔宁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1947年:魯賓遜 /1948年:蒂塞利乌斯 /1949年:吉奥克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1952年:马丁辛格 /1953年:施陶丁格 /1954年:鮑林 /1955年:迪维尼奥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1957年:托德 /1958年:桑格 /1959年:海罗夫斯基 /1960年:利比 /1961年:卡尔文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1963年:齐格勒纳塔 /1964年:霍奇金 /1965年:伍德沃德 /1966年:马利肯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1968年:昂萨格 /1969年:巴顿哈塞尔 /1970年:莱洛伊尔 /1971年:赫茨贝格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1974年:弗洛里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1977年:普里高津 /1978年:米切尔 /1979年:布朗维蒂希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1982年:克卢格 /1983年:陶布 /1984年:梅里菲尔德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1990年:科里 /1991年:恩斯特 /1992年:马库斯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1994年:欧拉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1998年:科恩波普 /1999年:兹韦勒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2006年:科恩伯格 /2007年:埃特尔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2011年:谢赫特曼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2025年:北川進羅布森亞基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曼弗雷德·艾根&oldid=8787054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