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明朝官職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官职表,旨在列舉明朝洪武年以後的官職及秩品,本表依個部門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等。

皇宮輔臣

[编辑]

宗人府

[编辑]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1]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

[编辑]

三公,即明朝的太師、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李善長为太師、徐達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國公張輔为太師,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專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2]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三孤

[编辑]

三孤,即明朝的少師、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師、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專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2]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東宮輔臣

[编辑]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從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輔導皇太子,且謹身護翼,為東宮輔臣。后為虛銜。洪武元年,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經常因事親征,考慮皇太子監國時,再設官僚制度,會生嫌隙,於是命朝廷命臣兼顧東宮職務,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師職位。后命東宮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從此以後直至明末,太子三師全部為虛銜,與輔導太子的職責無關[3]。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東宮職位,只有虛名[4]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觀三公的道德而教諭等事,為東宮輔臣。后為虛銜。唯一的特例是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命姚廣孝專任太子少師,留輔太子朱高熾[3]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詹事府

[编辑]

詹事府,主要負責東宮事務。明代詹事府,設詹事一員。少詹事二員。府丞一員。主簿一員。錄事二員。左右春坊、設大學士各一員。左右庶子各一員。左右諭德各一員。左右中允各二員。左右贊善各二員。左右司直郎各二員。司經局、設洗馬二員。校書二員。正字二員。二十九年、添設春坊左右清紀郎各一員。左右司諫各一員。通事舍人二員。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詹事一人正三品詹事府
少詹事二人正四品詹事府
府丞一人正六品詹事府
主簿一人从七品詹事府主簿厅
录事二人正九品詹事府
通事舍人二人从九品詹事府
大学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庶子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谕德一人从五品詹事府左春坊
中允二人正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赞善二人从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直郎二人从六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詹事府左春坊
左司谏二人从九品詹事府左春坊
大学士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庶子一人正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谕德一人从五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中允二人正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赞善二人从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直郎二人从六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清纪郎一人从八品詹事府右春坊
右司谏二人从九品詹事府右春坊
洗马一人从五品詹事府司经局
校书二人正九品詹事府司经局
正字二人从九品詹事府司经局

太医院

[编辑]

明朝太医院,长官称为院使,其下轄院判。御醫分为大方脉小方脉伤寒、妇人、针灸、口齿等科,主要为宫廷服务,並需分班處理緊急醫痛,是為宮直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院使一人正五品太医院
院判二人正六品太医院
御医十人正八品太医院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医院生药库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医院生药库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医院惠民药局
副使一人未入流太医院惠民药局

女官

[编辑]
主条目:明朝女官

明朝女官分属“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和宫正司。每个局设首席女官“尚某事”二人,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此13名最高等级女官秩正五品

每局下设四个司,首席女官为正六品“司某事””,正七品“典某事”、正八品“掌某事”佐之。尚仪局还设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各司女史掌执本司文书。

尚宫局

[编辑]

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

尚宫局下辖四司:

  1. 司记司
    • 司记二人,正六品,掌印。宫内诸司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记、掌记佐之。
    • 典记二人,正七品。
    • 掌记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掌执文书。
  2. 司言司
    • 司言二人,正六品,掌宣传启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 典言二人,正七品。
    • 掌言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簿司
    • 司簿二人,正六品,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之事。
    • 典簿二人,正七品。
    • 掌薄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4. 司闱司
    • 司闱六人,正六品,掌宫内管键之事。
    • 典闱六人,正七品。
    • 掌闱六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尚仪局

[编辑]

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

尚仪局下辖四司及彤史

  1. 司籍司
    • 司籍二人,正六品,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 典籍二人,正七品。
    • 掌籍二人,正八品。
    • 女史十人。
  2. 司乐司
    • 司乐四人,正六品,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 典乐四人,正七品。
    • 掌乐四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3. 司宾司
    • 司宾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
    • 典宾二人,正七品。
    • 掌宾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4. 司赞司
    • 司赞二人,正六品,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 典赞二人,正七品。
    • 掌赞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 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

[编辑]

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服局下辖四司:

  1. 司宝司
    • 司宝二人,正六品,掌服契图籍。
    • 典宝二人,正七品。
    • 掌宝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衣司
    • 司衣二人,正六品,掌衣服首饰之事。
    • 典衣二人,正七品。
    • 掌衣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饰司
    • 司饰二人,正六品,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
    • 典饰二人,正七品。
    • 掌饰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4. 司仗司
    • 司仗二人,正六品;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
    • 典仗二人,正七品。
    • 掌仗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尚食局

[编辑]

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

尚食局下辖四司:

  1. 司膳司
    • 司膳二人,正六品,掌割烹煎和之事。
    • 典膳四人,正七品。
    • 掌膳四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酝司
    • 司酝二人,正六品,掌酒酝酏饮事。
    • 典酝二人,正七品。
    • 掌酝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3. 司药司
    • 司药二人,正六品,掌医方药物。
    • 典药二人,正七品。
    • 掌药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4. 司饎司
    • 司饎二人,正六品,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
    • 典饩二人,正七品。
    • 掌饎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尚寝局

[编辑]

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

尚寝局下辖四司:

  1. 司设司
    • 司设二人,正六品,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 典设二人,正七品。
    • 掌设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2. 司舆司
    • 司舆二人,正六品,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
    • 典舆二人,正七品。
    • 掌舆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3. 司苑司
    • 司苑二人,正六品,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 典苑二人,正七品。
    • 掌苑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4. 司灯司
    • 司灯二人,正六品,掌灯烛、膏火之事。
    • 典灯二人,正七品。
    • 掌灯二人,正八品。
    • 女史二人。

尚功局

[编辑]

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

尚功局下辖四司:

  1. 司制司
  2. 司珍司
    • 司珍二人,正六品,掌金玉宝货之事。
    • 典珍二人,正七品。
    • 掌珍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3. 司彩司
    • 司彩二人,正六品,掌缯绵丝絮之事。
    • 典彩二人,正七品。
    • 掌彩二人,正八品。
    • 女史六人。
  4. 司计司
    • 司计二人,正六品,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 典计二人,正七品。
    • 掌计二人,正八品。
    • 女史四人。

宫正司

[编辑]

宫正司设:

  • 宫正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
  • 司正二人,正六品。
  • 典正四人,正七品。
  • 女史四人。宫正女史掌书记功过。

王府长史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长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长史司
右长史一人正五品王府长史司
典簿一人正九品王府长史司
审理正一人正六品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审理副一人正七品王府长史司审理所
典膳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典膳副一人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典膳所
奉祠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奉祠副一人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乐一人正九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所
典宝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典宝副一人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典宝所
纪善二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纪善所
良医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良医副一人从八品王府长史司良医所
典仪正一人正九品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典仪副一人从九品王府长史司典仪所
工正一人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工副一人从八品王府长史司工正所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伴读一人从九品王府长史司
教授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
引礼舍人二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
仓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
仓大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
库大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
库大副使一人未入流王府长史司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教授一人从九品郡王府
典膳一人正八品郡王府

镇国将军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教授一人从九品镇国将军府

中央政府

[编辑]

中书省

[编辑]
主条目:中書省 (明朝)胡惟庸案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5]。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書令[6]。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7]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洪武十三年废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洪武十三年废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
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
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
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废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内阁

[编辑]
主条目:明朝内阁
参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制度,为明成祖首先確立。内阁乃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8]

名称人数秩品备注
中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
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
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

六部

[编辑]
参见: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南京六部

明朝中書省時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9]。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明朝禮部尚書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明朝工部尚書,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大理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其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吏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吏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
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户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
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户部云南清吏司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七人正六品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户部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户部
提举一人正八品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一人正九品户部宝钞提举司后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户部宝钞提举司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钞纸局
副使一人从九品户部钞纸局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
副使一人从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二人从九品户部宝钞广惠库嘉靖中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广积库
副使一人从九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赃罚库
副使二人从九品户部赃罚库嘉靖中革
大使五人正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六人从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一人从九品户部广盈库
副使二人未入流户部广盈库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正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
副使二人从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从九品户部承运库嘉靖中革。行用库
大使一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
大使一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一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嘉靖中革,御马仓
大使一人从九品户部御马仓
副使一人未入流户部御马仓
大使一人从九品户部军储仓后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户部军储仓后革
副使四人未入流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仓旧二人未入流户部东安门万历八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大使一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革
副使一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革

礼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礼部尚书一人正二品礼部
礼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礼部
礼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礼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礼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礼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一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
副使二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万历九年革一人
僧录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善世一人正六品僧录司
右善世一人正六品僧录司
左阐教一人从六品僧录司
右阐教一人从六品僧录司
左讲经一人正八品僧录司
右讲经一人正八品僧录司
左觉义一人从八品僧录司
右觉义一人从八品僧录司
道录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正一一人正六品道录司
右正一一人正六品道录司
左演法一人从六品道录司
右演法一人从六品道录司
左至灵一人正八品道录司
右至灵一人正八品道录司
左玄义一人从八品道录司
右玄义一人从八品道录司
神乐观提点一人正六品道录司
知观一人从八品道录司嘉靖中革
龙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正二品道录司
阁皁山灵官一人正八品道录司
三茅山灵官一人正八品道录司

兵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兵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兵部
兵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兵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兵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兵部司务厅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二人正五品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兵部武库清吏司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武选清吏司后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武库清吏司后革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
主事三人正六品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四人正六品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兵部武库清吏司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兵部会同馆
副使二人从九品兵部会同馆
大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关
副使一人未入流兵部大通关

刑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刑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刑部
刑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刑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刑部
司务一人从九品刑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刑部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湖广清吏司万历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陕西清吏司万历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东清吏司万历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福建清吏司万历中革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一人正八品刑部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刑部
司狱六人从九品刑部司狱司

工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工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工部
工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工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工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工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营缮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郎中五人正五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工部
员外郎二人从五品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
主事五人正六品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三人正六品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二人正六品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一人正六品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一人正七品工部营缮所
所副二人正八品工部营缮所
所丞二人正九品工部营缮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文思院
副使二人从九品工部文思院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皮作局
副使二人从九品工部皮作局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革
副使一人从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宝源局
副使一人从九品工部宝源局嘉靖间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颜料局后革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军器局
副使二人从九品工部军器局后革一人
大使一人从九品工部节慎库嘉靖八年设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织染所
副使一人从九品工部织染所
大使一人正九品工部杂造局
副使一人从九品工部杂造局
提举一人正八品工部大通关提举司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工部大通关提举司后革
典史一人未入流工部大通关提举司后革
大使一人从九品工部柴炭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工部柴炭司

五寺

[编辑]

大理寺

[编辑]

大理寺是掌管刑的中央审理机关。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大理寺
大理寺左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大理寺右少卿一人正四品大理寺
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右寺丞一人正五品大理寺
司务二人从九品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正一人正六品大理寺右寺
寺副一人从六品大理寺左寺
寺副一人从六品大理寺右寺后革
评事四人正七品大理寺

太常寺

[编辑]

太常寺是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太常寺
太常寺少卿二人正四品太常寺
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寺
典簿二人正七品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二人正八品太常寺
协律郎五人正八品太常寺
赞礼郎三十一人正九品太常寺
司乐三十四人从九品太常寺
奉祀一人从七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穀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二人从八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
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一人从九品太常寺牺牲所
少卿一人正四品提督四夷馆

光禄寺

[编辑]

光禄寺是掌理膳食的官署。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光禄寺卿一人从三品光禄寺
光禄寺少卿二人正五品光禄寺
寺丞二人从六品光禄寺
典簿二人从七品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一人从八品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正一人从六品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四人从七品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四人从八品光禄寺
大使一人从九品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光禄寺司牲司后革
大使一人从九品光禄寺司牧局嘉靖七年革。
大使一人未入流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编辑]

太仆寺是掌牧馬之政令,屬兵部。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太仆寺
太仆寺少卿三人正四品太仆寺
寺丞四人正六品太仆寺
主簿一人从七品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一人未入流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一人正九品太仆寺牧监后革
监副一人从九品太仆寺牧监后革
录事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牧监后革
群长一人未入流太仆寺群后革

鸿胪寺

[编辑]

鸿胪寺是掌管朝會賓客吉凶禮儀之事。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鸿胪寺卿一人正四品鸿胪寺
鸿胪寺左少卿一人从五品鸿胪寺
鸿胪寺右少卿一人从五品鸿胪寺
左寺丞一人从六品鸿胪寺
右寺丞一人从六品鸿胪寺
主簿一人从八品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一人正九品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一人正九品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九人从九品鸿胪寺
序班四十八人从九品鸿胪寺

都察院

[编辑]

都察院明朝監察機關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右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
副都御史无定员正三品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无定员正三品都察院
佥都御史无定员正四品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无定员正四品都察院
经历一人正六品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察院
司务二人从九品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一人正八品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都察院
司狱一人从九品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都察院

通政使司

[编辑]

通政使司與各部門之間的收發出納機關,處理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通政使一人正三品通政使司
左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通政使司
左参议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右参议一人正五品通政使司
经历一人正七品通政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通政使司

翰林院

[编辑]

明以后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学士一人正五品翰林院
侍读学士二人从五品翰林院
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翰林院
侍读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侍讲二人正六品翰林院
五经博士九人正八品翰林院
典籍二人从八品翰林院
侍书二人正九品翰林院
待诏六人从九品翰林院
孔目一人未入流翰林院
史官修撰无定员从六品翰林院
编修无定员正七品翰林院
检讨无定员从七品翰林院
庶吉士无定员未入流翰林院

国子监

[编辑]

国子监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祭酒一人从四品国子监
司业一人正六品国子监
监丞一人正八品国子监绳愆厅
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国子监博士厅
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学正十人正九品国子监
学录七人从九品国子监
典簿一人从八品国子监典簿厅
典籍一人从九品国子监典籍厅
掌馔二人未入流国子监掌馔厅
衍圣公一人正二品孔氏世袭
教授从九品教授司孔、颜、曾、孟四氏

六科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一人从七品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礼科
礼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一人从七品工科
给事中四人从七品吏科
给事中六人从七品礼科
给事中八人从七品户科
给事中十人从七品兵科
给事中八人从七品刑科
给事中四人从七品工科

尚宝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一人正五品尚宝司
少卿一人从五品尚宝司
司丞三人正六品尚宝司

中书科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中书舍人二十人从七品中书科

行人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司正一人正七品行人司
左司副一人从七品行人司
右司副一人从七品行人司
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行人司

钦天监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监正一人正五品钦天监
监副二人正六品钦天监
主簿一人正八品钦天监主簿厅
官正五人正六品钦天监春、夏、中、秋、冬各一人
五官灵台郎四人从七品钦天监
五官保章正一人正八品钦天监
五官挈壶正一人从八品钦天监
五官监候二人正九品钦天监
五官司历二人从九品钦天监
五官司晨二人从九品钦天监
漏刻博士一人从九品钦天监

上林苑监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监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监
右监正一人正五品上林苑监
左监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监
右监副一人正六品上林苑监
左监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监
右监丞一人正七品上林苑监
典簿一人正九品上林苑监典簿厅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典署一人正七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署丞一人正八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录事一人正九品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


武学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教授一人从九品京卫武学
训导一人未入流武学

教坊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奉銮一人正九品教坊司
左韶舞一人从九品教坊司
右韶舞一人从九品教坊司
左司乐一人从九品教坊司
右司乐一人从九品教坊司


行太仆寺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一人从三品行太仆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行太仆寺
寺丞无定员正六品行太仆寺
主簿一人从七品行太仆寺

苑马寺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一人从三品苑马寺
少卿一人正四品苑马寺
寺丞无定员正六品苑马寺
主簿一人从七品苑马寺
监正一人正九品苑马寺牧监
监副一人从九品苑马寺牧监
录事一人未入流苑马寺牧监
圉长一人从九品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都转运使一人从三品都转运盐使司
同知一人从四品都转运盐使司
副使一人从五品都转运盐使司
判官无定员从六品都转运盐使司
经历一人从七品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从八品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提举一人从五品盐课提举司
同提举一人从六品盐课提举司
副提举无定员从七品盐课提举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盐课提举司
库大使一人未入流盐课提举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提举一人从五品市舶提举司
副提举二人从六品市舶提举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市舶提举司

地方

[编辑]
参见:明朝行政区划

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
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经历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
都事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
照磨一人从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
检校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理问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提控案牍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
司狱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
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
大使各一人从九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副使各一人未入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
按察副使一人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
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
经历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
照磨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
检校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
司狱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顺天府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府尹一人正三品顺天府
府丞一人正四品顺天府
治中一人正五品顺天府
通判三人正六品顺天府
推官一人从六品顺天府
儒学教授一人从九品顺天府
训导一人未入流顺天府
经历一人从七品顺天府经历司
知事一人从八品顺天府
照磨一人从九品顺天府照磨所
检校一人未入流顺天府

五城兵马指挥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指挥各一人正六品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副指挥各四人正七品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吏目各一人未入流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衙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知府一人正四品
同知无定员正五品
通判无定员正六品
推官一人正七品
经历一人正八品府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
照磨一人从九品府照磨所
检校一人未入流
司狱一人未入流府司狱司

衙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知州一人从五品
同知无定员从六品
判官无定员从七品
吏目一人从九品

衙门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知县一人正七品
县丞一人正八品
主簿一人正九品
典史一人未入流

巡检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巡检正九品巡检司
副巡检从九品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

[编辑]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左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右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都督同知无定员从一品都督府
都督佥事无定员正二品都督府
经历一人从五品都督府经历司
都事一人从七品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京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京卫指挥使司
镇抚二人从五品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一人从七品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京卫指挥使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京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一人未入流京卫指挥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仪卫正一人正五品王府仪卫司
仪卫副二人从五品王府仪卫司
典仗六人正六品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正留守一人正二品留守司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留守司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留守司
经历一人正六品留守司经历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
断事一人正六品留守司断事司
副断事一人正七品留守司断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都指挥使司
经历一人正六品都指挥使司经历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挥使司
断事一人正六品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副断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挥使司断事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都指挥使司
司狱一人从九品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卫指挥使司
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卫指挥使司
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卫指挥使司
镇抚二人从五品卫指挥使司镇抚司
经历一人从七品卫指挥使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八品卫指挥使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卫指挥使司
仓大使一人未入流卫指挥使司
副使一人未入流卫指挥使司
所: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正千户一人正五品千户所
副千户二人从五品千户所
镇抚二人从六品千户所
百户十人正六品千户所
總旗官二十人正七品
小旗官百人從七品
土官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宣慰使一人从三品宣慰使司
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使司
副使一人从四品宣慰使司
佥事一人正五品宣慰使司
经历一人从七品宣慰使司经历司
都事一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抚司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宣抚司
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抚司
副使一人从五品宣抚司
佥事一人正六品宣抚司
经历一人从八品宣抚司经历司
知事一人正九品宣抚司
照磨一人从九品宣抚司
安抚司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安抚使一人从五品安抚司
同知一人正六品安抚司
副使一人从六品安抚司
佥事一人正七品安抚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安抚司
招讨司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招讨使一人从五品招讨司
副招讨一人正六品招讨司
吏目一人从九品招讨司
长官司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长官一人正六品长官司
副长官一人从七品长官司
吏目一人未入流长官司

安南都统使司

[编辑]
名称人数秩品所属备注
都统使一人从二品都统使司
宣抚使一人从四品宣抚司
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抚司
副使一人从五品宣抚司
佥事一人正六品宣抚司

文武散阶、文武勋阶

[编辑]

明按旧制,文武官员具名均有表示其官品的散官阶。散官阶以品阶为基础,每品上根据资历与功劳稽考的结果再分为初授阶、升授阶、加授阶三阶。按洪武十四年制,“初入仕者”“任内未初考而迁调改降升等者”“考核平常、量才降等非贬降者”得初授阶,“初考称职者”“任内已及初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任内以升授,未及再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得升授阶,“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得加授阶[10]。有明计文散阶四十二阶,武散阶三十阶(武官最低只及从六品故)。

另外,文武官员按其功劳亦授勋阶以示荣宠。有明计文勋位十转,武勋位十二转。

品秩阶位文散阶武散阶文勋阶武勋阶
正一品升授阶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國(贈官)
左、右柱国
初授阶特进荣禄大夫
从一品升授阶光禄大夫柱国
初授阶荣禄大夫
正二品加授阶资德大夫龍虎將軍正治上卿上護軍
升授阶资政大夫金吾將軍
初授阶资善大夫驃騎將軍
从二品加授阶正奉大夫奉國將軍正治卿護軍
升授阶通奉大夫定國將軍
初授阶中奉大夫鎮國將軍
正三品加授阶正議大夫昭武將軍資治尹上輕車都尉
升授阶通议大夫昭毅將軍
初授阶嘉议大夫昭勇將軍
从三品加授阶大中大夫安遠將軍資治少尹輕車都尉
升授阶中大夫定遠將軍
初授阶亚中大夫懷遠將軍
正四品加授阶中議大夫廣威將軍贊治尹上騎都尉
升授阶中憲大夫宣威將軍
初授阶中順大夫明威將軍
从四品加授阶朝請大夫信武將軍贊治少尹騎都尉
升授阶朝議大夫顯武將軍
初授阶朝列大夫宣武將軍
正五品升授阶奉政大夫武節將軍修正庶尹驍騎尉
初授阶奉議大夫武德將軍
从五品升授阶奉直大夫武毅將軍協正庶尹飛騎尉
初授阶奉訓大夫武略將軍
正六品升授阶承德郎承信校尉-雲騎尉
初授阶承直郎昭信校尉
从六品升授阶儒林郎、宣德郎[註 1]忠武校尉-武騎尉
初授阶承務郎忠顯校尉
正七品升授阶文林郎、宣议郎[註 2]
初授阶承事郎
从七品升授阶征仕郎
初授阶從仕郎
正八品升授阶修職郎
初授阶迪功郎
从八品升授阶修職佐郎
初授阶迪功佐郎
正九品升授阶登仕郎
初授阶将仕郎
从九品升授阶登仕佐郎
初授阶将仕佐郎

注释

[编辑]
  1. ^吏幹出身者授宣德郎。
  2. ^吏幹出身者授宣议郎。

参考文献

[编辑]
  1.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諡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于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並以親王領之。秦王樉為令,晉王竾、燕王棣為左、右宗正,周王隸、楚王楨為左、右宗人。其後以勳戚大臣攝府事,不備官,而所領亦盡移之禮部。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2. ^2.02.1·张廷玉等,《明史》(卷72):“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長太師,徐達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贈太保。三孤無兼領者。建文、永樂間罷公、孤官,仁宗複設。永樂二十二年八月,複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各輟所領,侍左右,咨訪政事。公孤之官,幾於專授。逮義、原吉卒,士奇還領閣務。自此以後,公、孤但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加三公者,惟贈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楊廷和太傅,辭不受。其後文臣得加三公惟張居正,萬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師。”
  3. ^3.03.1·张廷玉等,《明史》(卷72):“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太子賓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皆東宮大臣,無定員,無專授。洪武元年,太祖有事親征,慮太子監國,別設宮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宮職: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三年,禮部尚書陶凱請選人專任東宮官,罷兼領,庶於輔導有所責成。帝諭以江充之事可為明鑒,立法兼領,非無謂也。由是東宮師傅止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惟永樂間,成祖幸北京,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少師,留輔太子。自是以後,終明世皆為虛銜,于太子輔導之職無與也。”
  4. ^·龍文彬等,《明會要》(卷29):“十九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二十四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詹徽兼太子少保,皆不闻有关掌,以虚名被之而已”
  5.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6. ^·张廷玉等,《明史》(卷109):“中書令時中書及都督府議倣元制,設中書令,太子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作中書令乎?」遂不設。”
  7. ^·张廷玉等,《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參知政事,從二品,以統領红職.置屬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都事、檢校,正七品,照磨、管勾,從七品.參議府,參議,正三品,參軍、斷事官,從三品,斷事、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吳元年革參議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檢校所、斷事官。七年設直省舍人十人,尋改中書舍人。”
  8. ^[清]张廷玉 等,《明史·职官志》(卷72):“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
  9. ^·张廷玉等,《明史》(卷72):“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10.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三五《吏部二》

参见

[编辑]
宗人府
三公
  1. 太师正一品
  2. 太傅正一品
  3. 太保正一品
三孤
  1. 少師從一品
  2. 少傅從一品
  3. 少保從一品
太子三师
  1. 太子太師從一品
  2. 太子太傅從一品
  3. 太子太保從一品
太子三少
詹事府
太醫院
上林苑
  • 监正正五品
  • 监副正六品
女官
六局一司
尚宫局
尚仪局
尚服局
尚食局
尚寝局
尚功局
宫正司
中書省
(洪武废)
內閣
[首辅]
六部
[详表]
吏部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五寺
大理寺
太常寺
  1. 正三品
  2. 2少卿正四品
  3. 2寺丞正六品
光禄寺
  1. 從三品
  2. 2少卿正五品
  3. 2寺丞從六品
北平行太仆寺
太仆寺
  1. 從三品
  2. 3少卿正四品
  3. 4寺丞正六品
辽东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山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陕西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甘肃行太仆寺
  1. 從三品
  2. 少卿正四品
  3. 寺丞正六品
鸿胪寺
  1. 正四品
  2. 左右少卿從五品
  3. 左右寺丞從六品
都察院
通政使司
翰林院
国子监
钦天监
  1. 1监正正五品
  2. 1監副正六品
  3. 五官正正六品
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南京留都时期)
南京宗人府
南京六部
南京吏部
南京户部
南京禮部
南京兵部
南京刑部
南京工部
南京五寺
南京大理寺
南京太常寺
南京光禄寺
南京太仆寺
滁州
南京鸿胪寺
南京都察院
南京通政使司
南京翰林院
南京国子监
南京钦天监
南京太医院
南京五軍都督府
  1. 左右都督正一品
  2. 都督同知從一品
  3. 都督僉事正二品
长史司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
标注:*无定员
另见:南京六部
吏部
戶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十二監
四司
八局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明朝官職表&oldid=85090949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