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日本美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日本的四月櫻花會從南到北依次盛開,稱為“櫻前線”,開至靜岡縣山梨縣時還能與富士山交相輝映。
雖然日本建築是模倣唐代建筑,但早已形成自我風格,其內部木骨架採用中國所沒有的“唐破風”和“小屋組”。
在一場“歌舞伎”表演中,通常會帶有十二單檜扇日本紋樣等裝飾,展現出又極簡又極繁的審美。
日式祭典中的“神輿”設計偏向豪華絢爛,上面有貼金箔的彩繪布、穿和服的演員、以及日本傳統樂器

日本美學日本の美学、にほんのびがくJapanese aesthetics),是一種獨特的日式審美傾向,主要特色為“幽玄[1]

“侘”指的是簡陋、不拘泥於表面之美,“寂”是的是磨損、經過長期沉澱之美,“幽玄”指的是含蓄、充滿神秘感之美。“侘”與“寂”經常合併為“侘寂[2]”,歷經茶道大師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三代而建構完成[3][4];而“幽玄”則自成一派,由能樂大師世阿彌提出[5][6]。這三大理念構成了日本美學的基礎,日本人依此判斷何為雅、何為美。

除上述之“侘、寂、幽玄”,日本還有其它審美,其中有些是古已有之的,有些是現代日本人發明的,而有些又是受外國人影響的[7]。例如“物哀”,強調不完美、轉瞬即逝的感覺,起源於8世紀的《万叶集[8];“”,強調留白,要在事物與事物之間留下透明感、呼吸的空間,起源於8世紀的奈良時代[9][10];“”,強調四季風雅,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有專屬的風物詩,起源於9世紀平安時代的《枕草子[11][12];“”,強調五彩繽紛,多以金箔銀箔裝飾,為普通人玩樂享受之用,起源於17世紀江戶時代浮世繪[13];“”,強調在細小之處用心彫琢,由20世紀的建築家黑川雅之提出[14]

“西方社會[1]”或者“對日本不了解,卻瘋狂吹捧日本的人[15]”經常將日本美學誤會成一套嚴苛又尊貴的哲學儀式[16],但在日本,美學其實是放鬆的、日常的[17],在做事的細節之中自然流露[18]


起源與精神內涵

[编辑]
主条目:日本藝術

日本的“美學傳統”與“藝術傳統”互相綁定[19],均建立在“神道教”和“佛教”這兩大宗教上,且略微加入儒教西洋的影響[20]

神道

[编辑]
主条目:神道

神道是日本的原生宗教,屬於多神教-泛靈論系統的宗教[21],被多數日本人視為精神之源[22]

與其它多神教-泛靈論的宗教相比,神道教除了祭祀日本的歷史名人外,幾乎不會祭祀物體或動物“修煉為人形後”的樣子,而是直接祭祀“非人之物”,認為非人才是一切萬物的御神體[23]。此種思想稱之為“萬物有靈[21]”,神道教認為任何一個人類、動物、植物、物體的背後都會有一個靈魂附身操控,叫作“憑依現象(日語:憑依、いひょう)”,因此每一個存在都被認為是有自我意識[24]

這種對自然、生物、景觀的平等心態,為日本人的審美奠定了主基調。神道教的特點是:不執著於把人類發明的道德、倫理、哲學等高深思想“強行體現”在藝術美學上,只是淡淡的鎖定於“物體本身之美”[25]。這不僅與西洋美學、西方藝術的基本原則大相徑庭,也與中式美學印度哲學底層邏輯完全不同[21]

6世紀之前,神道式審美是日本的主導型審美[26],在日本信奉佛教後的1300年間又與佛教式審美互相滲透影響,在19世紀時因為“明治維新-民族主義運動”而重新掌握主導地位[27],而在二戰後又恢復與佛教的融合。

佛教

[编辑]
主条目:日本佛教

自從日本在6世紀接受了朝鮮半島百濟國的佛教之後[28],佛教美學就一直影響著日本,只有影響多和影響少的區別而已[29]

日本一開始的佛教美學,主要圍繞“佛寺、佛像、經書、供桌、法器”等儀式用品而展開,是典型的“藝術服從於宗教教義”的架構[28][29];但到了8世紀平安時代,日本人把佛教「輪迴·無常[30]」的教義與神道教“欣賞自然”的思維結合,昇華為日本式的“春天櫻花滿天、夏天蟬鳴不斷、秋天紅楓零落、冬天白雪一片”的四季觀[31],稱之為“物哀”。四季物哀雖是由神學哲學降級成美學而來,但因其簡單唯美、有記憶點的特性而成為日本審美的主流,至今不變[32]

12世紀~16世紀期間的鐮倉幕府室町幕府時代,從中國宋朝傳來的禪宗佛教大肆興起[33],其黑、白、灰的極簡主義審美被迅速改造為日本獨有的形式。其中日本的武士階級尤愛禪宗,並把禪宗當作一種“不用失去力量,卻能提升道德”的修行法門,在中式禪學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枯山水日本茶道花道香道等獨立特色[34]。西方人在刻板印象中的“日式審美”,絕大多數就來源於此時期。

17世紀19世紀後期的江戶時代,因為江戶幕府在官方層面大力推行“神佛習合”,所以日本得佛教美學第二次與神道美學合併。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沒有戰爭、政治穩定、交通發達,導致“擅長宮鬥的貴族階級”和“擅長暴力的武士階級”權力變小,而“擅長貿易的商人階級”權力變大[35]。日本的佛教藝術也在此時變得愈加豪華[36],以迎合商人的喜好[37],在浮世繪和服檜扇屏風彫刻金箔裝飾上尤為明顯[38]

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發起了有意排斥佛教的政治運動[39],史稱“廢佛毀釋[39]”,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宗教審美,不如本土的神道教純粹;但效果不彰,除了天皇家的神道必須是日本舉國第一外,民間依然有大量人口篤信佛教。

20世紀二戰結束後,日本被美國廢除獨裁體制,改成民主政府,而佛教重新活躍,與神道教在日本共存[40]。佛教在日本國內的出現頻率略低於神道教,但在“對外國文化輸出”方面又略微超越神道教。目前日本禪宗的極簡風格美學,已經變成西方人所認為的“高端東洋美學”之一[41]

儒教

[编辑]
主条目:儒教

其二則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自我修養觀念,這種修養體現在各種被稱為「道」的藝術實踐之中,如茶道(茶道 Chadō)、書道(書道 Shodō)、弓道(弓道 Kyūdō)等[42]

然而,若要談論一種作為哲學傳統意義上的「美學理論」(美学,Bigaku),則必須從明治維新之後才開始算起。因為直到那時,隨著西方人文科學的引入,日本才獲得了能夠以理論方式對自身傳統進行反思與自我理解的工具。

在西方的接受

[编辑]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多次日本旅行中,對日本傳統建築所展現出的統一性與協調性深感著迷。

他認為,日本建築的簡潔與純粹,與現代西方生活方式的需求完美契合。

由榻榻米所標準化的房間尺寸,配合日本住宅的模組化結構,再加上可拆卸的拉門與隔牆設計,在格羅皮烏斯眼中,正體現出現代生活所需的簡約與靈活性。

同樣地,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與夏洛特·佩里安(Charlotte Perriand)也在多部著作中專門探討並讚揚了日本美學的影響與價值。

如同現代日本哲學一樣,日本的美學理論也帶有「雙重差異」的特徵:一方面,它與被接受並吸收的西方概念與理論之間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它在日本自身的傳統與現代之間也存在差異。

侘寂

[编辑]
主条目:侘寂

「侘」(羅馬化:Wabi)與「寂」(羅馬化:sabi)指的是對日常生活的謹慎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含義重疊並融合,直到它們統一為侘寂,美學定義為“不完美、無常和不完整”的事物之美。萌芽中的事物,或者說衰敗的事物,比盛開的事物更能喚起侘寂,因為它們暗示著事物的短暫性。事物來來去去,就會出現來去去的徵兆,這些徵兆被認為是美的。在這裡,美是一種改變的意識狀態,可以在世俗和簡單中看到。大自然的特徵是如此微妙,以至於需要冷靜的心智和有素養的認知才能辨別它們。[43]禪宗哲學中,實現侘寂有七個美學原則:[44]

  • 不均斉(羅馬化:Fukinsei):不對稱,不規則
  • 簡素(羅馬化:Kanso):簡單
  • 考古(羅馬化:Koko):基本的、風化
  • 自然(羅馬化:Shizen):不做作,自然如人類的行為
  • 幽玄(羅馬化:Yūgen):微妙深奧的優雅、不明顯
  • 脫俗(羅馬化:Datsuzoku):無拘無束、自由
  • 靜寂(羅馬化:Seijaku):寧靜、寂靜

這些概念中的每一個都在自然界中發現,但可以暗示人類性格美德行為的適當性。這反過來表明,美德和合宜的言行舉止可以透過對藝術的欣賞和實踐來灌輸。因此,審美理想具有倫理內涵,並滲透到日本文化的許多部分。[45]

[编辑]

「雅」(羅馬化:Miyabi)是日本最傳統的審美理想之一,儘管可能不如「粋」或「侘寂」流行。 在現代日語中,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優雅”、“精緻”或“典雅”,有時也被稱為“令人心碎的”。

雅的貴族理想要求消除任何荒謬或低俗的事物,並“磨練禮儀語言感情,以消除一切粗暴,以達到最高的優雅”。 它表達了對美的感受性,這是平安時代的標誌。 雅經常與「物哀」的概念密切相關,一種對事物短暫性的苦樂參半的意識,因此人們認為衰落中的事物表現出極大的「雅」。

渋い、渋み、渋さ

[编辑]

渋い(羅馬化:Shibui;形容詞)、渋み(羅馬化:shibumi;名詞)或渋さ(羅馬化:shibusa;名詞)是日語單詞,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美學或簡單、微妙和不顯眼的美。這個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最初指的是酸味或澀味,例如未成熟的柿子的味道。 Shibui 仍然保持字面意思,並且仍然是甘い(羅馬化:amai)的反義詞,意思是“甜蜜”。像粋和侘寂等其他日本美學術語一樣,渋い可以適用於廣泛的主題,而不僅僅是藝術或時尚。

渋さ包括以下基本素質:

  1. 渋い對象總體上看起來很簡單,但它們包含微妙的細節,例如紋理,平衡了簡單性和複雜性。
  2. 這種簡單與複雜的平衡確保了人們不會厭倦「澀澀」的物體,而是不斷發現新的含義和豐富的美感,使其審美價值逐年增長。
  3. 渋さ不能與「侘」或「寂」混淆。儘管許多侘寂或寂的對像是渋い,但並非所有渋い對像都是侘或寂。 侘或寂對象可能更劇烈,有時會將故意的缺陷誇大到可能看起來是人造的程度。 渋さ對像不一定是不完美或不對稱的,儘管它們可以包含這些特性。
  4. 渋さ在優雅與粗獷或自然與內斂等對比鮮明的美學概念之間游刃有餘。

[编辑]

粋(平假名:いき,羅馬化:Iki)是日本的傳統審美理想。粋的基礎被認為是在江戶時代江戶的都市商人階層町人中形成的。 粋是簡單、精緻、自發性和獨創性的表達。它是短暫的、直接的、可衡量的、無意識的。粋並不過分精緻、自命不凡、複雜。 粋可能表示個人特徵,或表現出人類意志意識的人工現象。粋不用於描述自然現象,但可以表達為人類對自然之美的欣賞,或人類的本性。 粋這個詞通常在日本文化中用來描述具有審美吸引力的品質,當應用於一個人時,他們所做的或擁有的,構成了高度的讚美。粋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雖然與侘寂無視完美相似,但粋是一個廣泛的術語,包含與精緻和天賦相關的各種特徵。感性的雅緻表現可以是粋。在詞源上,粋的詞根意味著純潔和純粹等概念。然而,它也承載著對生活的愛慾。[46]

序破急

[编辑]
主条目:序破急

序破急(羅馬化:Jo-ha-kyū)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日本傳統藝術的變化模式和發展的概念。 或可粗略地翻譯為“開始、中斷、快速”,它意味著一種節奏,開始緩慢,加速,然後迅速結束。 這一概念適用於日本茶道劍道傳統戲劇雅樂以及傳統的協作鏈接詩形式連歌(羅馬化:renga)和連句(羅馬化:renku,或稱俳諧の連歌,羅馬化:haikai no renga)的元素。[47]

幽玄

[编辑]

幽玄(羅馬化:Yūgen)是日本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這個詞的確切翻譯取決於上下文。 這個詞取自日本古代哲學文獻中。幽玄的意思是“昏暗”、“深沉”或“神秘”。 在對日本和歌的批評中,用來形容詩中隱約暗示的事物的微妙深奧,也是一種詩體的名稱(藤原定家所描述的十種正統風格之一)。

幽玄暗示了無法言說的東西,但這並不是對另一個世界的暗示。[48] 它是關於這個世界,這個經歷。 下述這些都是感受幽玄的途徑:

看著夕陽淹沒在在覆滿鮮花的山頭。

漫步在一個無盡的樹海裡,沒有想過回頭。

站在岸邊凝視著遠方的船消失在島嶼後方。

漫思那些在雲層間忽隱忽現般飛行的野鵝們的飛行路徑,

和竹枝間交疊的細微樹影。

世阿彌

世阿彌是能劇戲劇藝術形式的先驅,並撰寫了經典的戲劇理論著作《風姿花傳》。 他使用自然的圖像作為永恆的隱喻。 例如,“銀碗中的雪”代表“寧靜之綻放”。

芸道

[编辑]

芸道(羅馬化:Geidō)指的是各種日本傳統藝術學科:能劇華道(花藝)、書道(日本書法)、茶道和焼物(陶器)。所有這些學科都帶有倫理美學內涵,並教導人們對創造過程的欣賞。[45] 為了在他們的訓練中引入紀律,日本武士效仿了透過稱為「型」或「形」(羅馬化:kata)的規定形式系統化實踐的藝術的例子。戰鬥技巧的訓練結合了藝術的方式(芸道)、藝術本身的實踐,以及灌輸美學概念(例如,前述之「幽玄」)和藝術哲學。這導致格鬥技術被稱為戰鬥藝術。所有這些藝術都是一種內隱知識溝通的形式,人們可以透過對這種內隱知識方面的鑑賞來回應它們。

圓相

[编辑]

詳見圓相

審美觀與日本的文化認同

[编辑]

由於其性質,日本美學比西方美學通常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學者池上英子曾在其著作揭示一段複雜的社會生活史,其中審美理想成為日本文化認同的核心[49];她揭示了表演藝術、茶道和詩歌中的網絡如何塑造隱性文化實踐,以及禮儀和政治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她論述道,西方文化中通常分散的東西,如藝術和政治,已經並且現在都明顯地融入了日本。

西方觀念傳入日本後,日本和非日本人都用西方價值觀重新審視侘寂美學理想。 因此,最近對美學理想的解釋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觀點和西方哲學[50]

日本美學與科技

[编辑]

作為對日本美學和技術這一廣泛主題的貢獻之一,有人建議精心策劃的流體動力學事件的高速相機照片能夠以日本特有的方式捕捉這種自然現象的美麗。[51]

美食

[编辑]

許多傳統的日本審美標準體現在日本料理的不同元素中,並作為其一部分進行討論[52];請參閱懷石料理條目以理解更精細的表達方式。

可愛い

[编辑]
主条目:日本可愛文化

自 1970 年代起,可愛い(意即可愛)的概念成為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53]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愛在日本越來越被接受為日本文化民族認同的一部分。 學者杉山知之認為,“可愛”植根於日本崇尚和諧的文化。社會學者栗田宣義曾表示,可愛是一個“神奇的詞”,涵蓋了一切在日本是可以接受和可取的。[54]

參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Parkes, Graham; Loughnane, Adam, Zalta, Edward N.; Nodelman, Uri , 编,Japanese Aesthetics,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24 [2025-10-28] 
  2. ^Koren, Leonard.Wabi 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and philosophers. Berkeley, CA: Stone Bridge Press. 1994.ISBN 1-880656-12-4. 
  3. ^Wabi-sabi history -. 2017-04-20 [2025-10-28](英国英语). 
  4. ^Woodgate, R. G.A Brief History of Wabi-Sabi. The Cut-Up. 2016-05-05 [2025-10-28](英语). 
  5. ^Yūgen | Traditional Kyoto. [2025-10-28](英语). 
  6. ^Yugen and the Philosophy of Eremitism - Articles - Hermitary. www.hermitary.com. [2025-10-28]. 
  7. ^Japanese Aesthetic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8. ^Lacrimae rerum and mono no aware. anenduringromantic. 2016-05-17 [2025-10-28](英语). 
  9. ^support@citrusstudios.com.A Perspective on the Japanese Concept of ‘Ma’. JAPAN HOUSE Los Angeles. 2020-04-21 [2025-10-28](美国英语). 
  10. ^日本美學「間」(Ma):寂靜、虛無與暫停之間的思考. dans le gris. 2023-09-23 [2025-10-28](中文(臺灣)). 
  11. ^Introducing Common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in Japanese Aesthetics. Urchin's Home. [2025-10-28](英语). 
  12. ^Kot, Jacqueline.How the Four Seasons Shaped Japanese Aesthetics. Sothebys.com. 2022-10-14 [2025-10-28](英语). 
  13. ^Viewing Japanese Prints: Metallic Pigments on Ukiyo-e Woodblock Prints. www.viewingjapaneseprints.net. [2025-10-28]. 
  14. ^Masayuki Kurokawa.Totality in details: Bi(PDF). : Eight Manifestations of the Japanese Aesthetic. 2025-1-2(英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5. ^Yoshida, Malia Kuo, Hanaé.Waifu or Wai-Fools Fetishize Japanese Women. Yale Daily News. 2021-02-19 [2025-10-29](英语). 
  16. ^Regner, Anna-Marie.Japanophilia: A Fine Line Between Fascination and Fetishisation. The Saint. 2024-11-14 [2025-10-29](英语). 
  17. ^Ai Saito.Japanese Aesthetics in the Age of New Media(PDF). Browse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2015-10-1 [2025-10-29](英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8. ^Wabi-sabi.Japanese Aesthetics: Life as an Aesthetic Experience. Good Morning Aomori. 2019-04-30 [2025-10-29](英语). 
  19. ^Japanese Aesthetics. Japanese Aesthetics. [2025-10-31](加拿大英语). 
  20. ^Japanese philosophy | Zen, Shinto & Buddhism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5-10-31](英语). 
  21. ^21.021.121.2D, John.Animism. Green Shinto. 2024-06-06 [2025-10-31](英国英语). 
  22. ^Herbert, Jean.Shinto; at the fountain-head of Japan. Stein and Day. 1967.ASIN B0006BOJ8C. 
  23. ^Nature Worship in Old Shintō. nippon.com. 2017-01-04 [2025-10-31](英语). 
  24. ^Kami | Survey of World Religions Supplemental Texts. courses.lumenlearning.com. [2025-10-31]. 
  25. ^D, John.The aesthetics of Shinto. Green Shinto. 2012-03-25 [2025-10-31](英国英语). 
  26. ^Prusinski, L.Wabi Sabi, Mono no Aware, and Ma: Tracing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through Japanese History. undefined. 2013 [2021-07-16].S2CID 190461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英语). 
  27. ^Modernism and Anti-Modernism at the Imperial Court of Japan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The Modernist Review. 2025-06-13 [2025-10-31](英国英语). 
  28. ^28.028.1The Role of Buddhism in the Spread of Japanese Art and Literature – The Palos Publishing Company. 2025-07-21 [2025-10-31](美国英语). 
  29. ^29.029.1Buddhist Art. www.nli.org.il. [2025-10-31](英语). 
  30. ^Viswanathan, Meera.Aesthetics, Japanese. Routledge Encycopedia of Philosophy [2025-10-31](英语).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1. ^Mono no aware of Japanese Paintings – Asian Art and Architecture. [2025-10-31](英语). 
  32. ^Japanese Aesthetic Sense “A View on Nature” | Editor's Column “The Path of Japanese Crafts” Part1: Japanese Aesthetic Sense | Insight | KOGEI STANDARD | Online Media for Japanese Crafts. KOGEI STANDARD. 2025-10-29 [2025-10-31](英语). 
  33. ^How samurai, statesmen, and scholars shaped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History. 2025-10-31 [2025-10-31](英语). 
  34. ^Ishida, Ichirō; Brown, Delmer M.Zen Buddhism and Muromachi Ar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63-08,22 (4) [2025-10-31].ISSN 1752-0401.doi:10.2307/2049856(英语). 
  35. ^Sorte Junior, Waldemiro Francisco.Shifting Values Toward Profit-Making in Edo Japan: Insights from the Book Ugetsu Monogatari.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 2016,18 (3) [2025-10-31].ISSN 1524-8429.doi:10.5325/intelitestud.18.3.0325. 
  36. ^Nam-lin Hur.Buddhist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Japan. ASIAN HISTORY. 2019-9-30 [2025-10-3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37. ^Khan Academy. www.khanacademy.org. [2025-10-31](英语). 
  38. ^Watanabe, Toshio.The Western Image of Japanese Art in the Late Edo Period. Modern Asian Studies. 1984,18 (4) [2025-10-31].ISSN 0026-749X. 
  39. ^39.039.1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Buddhism. nippon.com. 2023-11-02 [2025-10-31](英语). 
  40. ^CESNUR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Is There Religious Freedom for Japanese Politicians? The Storm in East Asia over Yasukuni Shrine, by Michiaku Okuyama. www.cesnur.org. [2025-10-31]. 
  41. ^Мелещук, Анатолій.THE INFLUENCE OF ZEN BUDDHISM ON THE FORMATION OF REALISM IN JAPANESE CULTURE: FROM SIMPLICITY TO UNIVERSALITY. Епістемологічні дослідження у філософії, соціальних і політичних науках. 2024-12-01,7 (2) [2025-10-31].ISSN 2618-1274.doi:10.15421/342441(英语). 
  42. ^Vgl. zur doppelten Differenz: Heise, Jens:Nihonron. Materialien zur Kulturhermeneutik. In: Ulrich Menzel (Hrsg.):Im Schatten des Siegers: JAPAN., Bd. 1, Frankfurt am Main 1989, S. 76–97.
  43. ^What Is Wabi-Sabi?.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2). 
  44. ^The nature of garden art. [200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7). 
  45. ^45.045.1Carter, Robert E.Japanese arts and self-cultivation. New York, NY: SUNY Press. 2008.ISBN 978-0-7914-7254-5. 
  46. ^Taste of Japan. [2007-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30). 
  47. ^Zeami. "Teachings on Style and the Flower (Fūshikaden)." fromRimer & Yamazaki.On the Art of the Nō Drama. p20.
  48. ^Zeami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Yūgen(PDF).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07-06-25). 
  49. ^Ikegami, Eiko.Bonds of Civility: aesthetic network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Japanese cultur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ISBN 0-521-60115-0. 
  50. ^Japan - the society.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51. ^Tosa, Naoko, Yunian Pang, Qin Yang, and Ryohei Nakatsu. Pursuit and Expression of Japanese Beauty Using Technology. Arts. 21 March 2019,8: 38.doi:10.3390/arts8010038可免费查阅. 
  52. ^Japanese Foodways, Past and Pres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0, By Eric C. Rath, Stephanie Assmann
  53. ^Diana Lee, "Inside Look at Japanese Cute Culture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5-10-25." (September 1, 2005).
  54. ^Quotes and paraphrases from:Yuri Kageyama.Cuteness a hot-selling commodity in Japan.Associated Press. June 14, 2006 [202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學者
理论
概念
相關
日本社会概念与文化观念术语
社会观念
审美
礼仪与规范
人群
次文化
职场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日本美學&oldid=9013240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