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施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等靖海侯 施琅
《媽祖聖跡圖》中的施琅將軍
(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
尊侯
琢公
封爵三等靖海侯
出生天启元年二月十五日(1621年3月7日)
逝世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1696年4月22日(1696-04-22)(75歲))
谥号襄庄
親屬
父親施大宣
王氏、黃氏
兄弟施顯
施世騌施世綸施世騮施世驥施世騋施世驃施世驊施世範
著作
靖海記事
施琅
汉语施琅
标音
官话
現代標準漢語
汉语拼音Shi Lang
威妥瑪拼音Shih Lang
闽语
閩南語白話字Si Lông

施琅闽南语Si Lông,1621年3月7日—1696年4月22日),本名施郎,降後改名「施琅」,尊侯琢公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1],祖籍河南固始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三等靖海侯,諡襄庄,贈太子太傅,清代閩南臺灣施琅部下尊稱為施將軍、施侯爺。其次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六子施世驃統領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

生平

[编辑]

家世

[编辑]

施琅先祖施炳,南宋高宗朝评事官,于隆兴元年(1163年)自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为浔海施氏始祖。[2]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

降清与反清

[编辑]

早年武藝超群,是郑芝龙的頭號猛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然其反清之志尚在。永曆元年(1647年)與弟施顯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同期投靠鄭成功者有甘輝等人。[3]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永曆四年(1650年)八月,鄭成功奪取廈門。還曾經奉獻策略幫助鄭成功殺族叔鄭聯(一說族兄)奪取廈門,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永曆五年(1651年)四月,鄭成功南下勤王。清軍將領馬得功趁機襲擊廈門,當時度假閒員的施琅率部下數十人反撲馬得功,搶救廈門。為此鄭成功曾因施琅卓著功勳,賞銀二百兩。

再降清

[编辑]

施琅富有韜略,然而也恃才而驕,在鄭軍內部先是與陳斌不睦,與黃廷產生衝突。[4]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殺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立即誅殺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親與弟弟被殺。由於親人被郑成功族滅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5]

施琅甫投清營二次領軍征臺遇風不順,後調北京任內大臣期間,甚為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1662年,鄭成功在台灣病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攻取台灣

[编辑]
主条目:澎湖海戰

1681年,郑经薨逝,明鄭權臣馮錫範宗室鄭聰等,發動「東寧之變」,殺鄭克臧,改立先王幼子鄭克塽。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書认为攻条件成熟,光地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并推荐泉州同鄉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討明鄭的部署准备,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臺湾」,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琅,俱受姚啟聖節制。

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中大勝明鄭水師,迫使鄭克塽率臣民降清,其在大戰中曾被火銃灼傷右眼,但沒有失明。戰後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臺湾、守卫臺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澎湖因此設置施琅生祠,即「施將軍廟」。

臺灣歸還荷蘭之議

[编辑]
此章節的內容疑似复制粘贴〈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涉嫌違反維基百科的著作权方針(2024年1月)
請協助移除任何非自由著作权的內容,可使用工具检查是否侵权。請確定本處所指的來源並非屬於任何维基百科拷贝网站讨论页或許有相关資訊。

三藩之亂」期間,福建主政者耿精忠,與廣東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勵手下商人,前往日本與東南亞貿易,以支應財政開銷。臺灣主政者鄭經也佔領福建海澄、廣東南頭(珠江口東北面)水域,以經營對大陸的貿易。

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兩省後,開始整肅耿、尚兩藩下的外貿商。以沈上達為首的廣東外貿商,遭受到全面壓制;而福建外貿商,則在總督姚啟聖「籌備征台軍需」的藉口下,得以苟延殘喘。

鄭氏勢力在撤出中國沿岸後,因清廷對閩、廣外貿商之整肅,以及臺灣天災、泰国洋米漲價等因素之影響,發生了軍餉與軍糧周轉不靈的現象。

1683年夏季,清軍水師在施琅率領下,於澎湖擊敗鄭軍。明郑政权決定投降清廷「舉國歸命」[6],以免因洋米被截,導致飢荒。

施琅在與英、荷兩國滯台人員接觸後,計畫以「臺灣歸還荷蘭」等方式,誘引英、荷兩國人前往福建或臺灣貿易,並以「外國貪涎」為由,力促清廷維持海禁,以達成讓福建外貿商壟斷清朝外貿的目標。然施琅此一企圖,並未獲得荷蘭當局支持。

遂於1684年,在康熙帝堅持「開海」,以及福建、兩廣總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滅。[7]

管理台灣

[编辑]

施琅攻佔台灣後,雖鄭成功殺施琅父弟,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自语,大意为「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弟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仇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8]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由於李光地說服康熙皇帝,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经营臺灣。[9]

施琅治下,对于汉人,颁布渡臺禁令规定“赴台者不許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連雅堂台湾通史》)首先嚴禁粵東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許多海盜出自此地,但實際原因是“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也因使得客家人大幅落後同時遷往台灣的泉州人漳州人,而在日後分類械鬥中失利並退出平原。對其他地區的平民渡台也嚴加限制,並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許老百姓在台湾扎根,這一政策後来導致台湾婦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積習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對台湾的管理構成當時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礙,此政策在雍正時放寬海禁後才得以緩解。此外施琅还霸占了郑氏在台湾的经营,侵吞台湾贡银,作为其后勤与举荐的姚启圣也有贪污的记载,但康熙帝以“念其功劳,免之”。此外,亦有文獻提及施琅在台设立机构,以巩固本家在台湾势力。[10]

後事

[编辑]

施琅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享壽75歲,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

遺跡

[编辑]

泉州城內释雅山南麓有施琅故宅,在衙口有靖海侯府施氏大宗祠,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法华美村有施琅神道碑施琅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安东郊有施世骠为施琅所立的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評價

[编辑]

清朝

[编辑]
1860年到1880年之間拍攝的施琅牌坊,上書“南紀盡安流”(康熙皇帝賜施烺詩》)。

康熙帝:“粗魯武夫,未嘗學問,度量偏淺,恃功驕縱”;“將軍施琅,諳熟海島,凡事必與之共議!”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勳,必令永秉節鉞,榮華以終其身!” “施琅之功甚大。”。在其死后,“贈太子少傅,賜祭葬,諡襄壯”。

基于当时儒学围绕一家一姓的“”“奸”价值观,施琅因為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反复于明清两朝,以及攻打郑氏公报私仇,為清人所不齿,在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二十功臣像没有位置。[10][11][12]由满清遗老在民国年间编纂的《清史稿》则评价:“台灣平,瑯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 并不承认其平台首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

[编辑]

以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往往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称其为民族英雄,大陆民间也往往赞许其“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12],但对其偏安一方的割据行为罕有提及。施琅作为传统上侍奉两朝的“贰臣”,被历代史家贬低,官方对施琅也鲜有著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

19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宣揚「中國统一」官方大規模宣传施琅收服台湾的事迹,施琅的负面形象也开始逆转[13],与郑成功的“台独”相对成为维护「中國统一」的英雄[14]。2006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大陆上映,由于其对于施琅反传统的完全正面设定,施琅的“民族英雄”和“汉奸”定位大受争议[15][16]独立中文笔会的黄大川则评价电视剧篡改历史,对施琅的评论争议则是“相对较为模糊的民族主义者和新儒家之间展开的”争论[10]

2011年,在给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的一次网上投票中,“施琅号”在投票中位列第一[17]

中華民國(臺灣)

[编辑]

由於民間同情鄭家,遂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叛將。(因背叛鄭成功,還攻下臺灣)

台灣獨立運動裡有些人把郑成功的东宁王国作为“台湾第一王国”[18],对施琅视之“卖台贼”,並視中國大陆方面宣传施琅的行為为统战[19]

个人评价

[编辑]

連雅堂在《臺灣通史·施琅列傳》中評論稱:「施琅為鄭氏部將,得罪歸清,遂藉滿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員之怨,而為滅楚之謀,吾又何誅?獨惜臺無申胥,不能為復楚之舉也。悲夫!」[20]連橫並未堅持他一貫的明鄭立場對施琅加以譴責,反而將他比喻為伍子胥,從人子復仇之議寄予同情。

趙爾巽:臺灣平,琅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台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琅出師,啟聖、興祚欲與同進,琅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上命啟聖同琅進取,止興祚毋行。既克,啟聖告捷疏後琅至,賞不及,鬱鬱發病卒。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聖祖善馭群材,曷能有此哉?[21]

中國大陸歷史研究員吳伯婭:施琅力主留台守台,鞏固邊防,維護統一,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他的遠見卓識造福後人,流芳百世。[21]

中國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若認為任何人有助於「疆土擴大」而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則可能導致同意汪精衛吳三桂的危險,即未來有人支持美國征服中國也可能受到正面評價。李澤厚進一步認為,滿清政權比之明代更為閉鎖,對文化之壓制更甚,如若李自成擊敗清廷,中國之發展有可能較好。所以如此觀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從歷史、道德兩面來看,施琅都是負面人物。

香港著作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韦小宝对施琅说的语言透露了金庸对施琅的不满[22]

施琅與媽祖

[编辑]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至今。

當時施琅從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帶來的古媽祖「黑面二媽」,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宮,供眾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目前全世界僅存一尊,中国大陸本有兩尊開基媽,但都毀於「文化大革命」。

相關作品

[编辑]

200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电视剧《康熙王朝》,由侯永生飾演。劇中即大篇幅改編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經兵敗自刎的段落。但根據《明史》、《清史稿》和《台灣通史》、《府城縣誌》等記載,鄭經和其父鄭森(鄭成功)一樣都是病逝,並未有鄭經自刎之記載,因此引得鄭成功的後人對此段落深表憤怒[來源請求]

三十七集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由吳京安飾演。是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題材。该剧筹备拍摄历时两年,投资两千多万元,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

2007年,臺灣公共電視紀錄片《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演員:乾德門

相關研究書目

[编辑]

(按照作者與出版年份順序排列)

  • 周雪玉,1978年,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施偉青著,1987年,施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陳芳明,1996年,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 :玉山社。
  • 施偉青著,1998年7月,施琅年譜考略,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 賀幼玲,1998年,《臺灣外記》之人物與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 施偉青主編,2000年,施琅研究。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 李祖基,2000年,施琅與清初的大陸移民渡臺政策。歷史月刊。
  • 許在全、吳幼雄編,2001年,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石萬壽,2002年,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
  • 施伟青主编,2003年,《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 謝碧蓮,2004年,施琅攻臺灣。臺南市:臺南縣文化局。
  • 謝英從,2005年,施琅租業新發現:大潭底莊、椰樹腳莊、史椰腳莊位置考。臺灣文獻。
  • 李世偉,2005年,「媽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學刊。
  • 施偉青著,2006年1月《施琅將軍傳》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 施性山主編,2006年,8月《施琅研究》(第一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7年,5月《施琅研究》(第二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8年,5月《施琅研究》(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 施性山主編,2009年,5月《施琅研究》(第四卷);中华诗词出版社。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第一章 人物传.泉州市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009-02-03].ISBN 7-5004-270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2. ^固始历史名人. 固始县政府网站. [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3. ^《臺灣鄭氏始末》
  4. ^金成前,〈施琅黃梧降清對明鄭之影響〉。《臺灣文獻》第十七卷第三期,1966年9月。
  5. ^顧誠. 南明史.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東寧王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民國文化部
  7. ^〈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PDF).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1-11-18)(中文(臺灣)). 鄭維中,〈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臺灣文獻》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8. ^周雪玉著,《施琅攻台的功與過》,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2月
  9. ^駱芬美.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台北市: 時報. 2013: 191.ISBN 9789571357287. 
  10. ^10.010.110.2黄大川:笔削、编造、篡改历史何时休?——观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独立中文笔会. 2016-10-17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中文(中国大陆)). 
  11. ^施琅帮助康熙平定台湾,为何乾隆却鄙视他?. www.sohu.com. 2017-08-23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12. ^12.012.1发自日本, 威克 Bbc中文网记者.台湾讲古:多个政权眼中的“ 民族英雄 ”. BBC 中文网.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中文(简体)). 
  13. ^江澤民棄施琅就鄭成功. 蘋果日報.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中文(臺灣)). 
  14. ^郑成功与施琅:台独与统一之争?.德国之声. 2006-03-31 [2018-03-31](中文). 
  15. ^胡文辉,《古典今情中的施琅》,人民網,2006年04月20日. [2012年6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1日). 
  16. ^从对施琅评价的争议看中国的历史观--理论--人民网. theory.people.com.cn.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1). 
  17. ^衝著台灣來…中國航母擬命名「施琅號」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18. ^台灣意識的探索(上).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美国英语). 
  19. ^搞統戰 中國再炒施琅熱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中文(臺灣)). 
  20.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 列传四十七,姚启圣子仪 吴兴祚 施琅朱天贵. [2015-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21. ^21.021.1吴伯娅,《施琅对清朝统一台湾的贡献》,中華文史網,2005-03-29[永久失效連結]
  22. ^古典今情中的施琅. 腾讯网. [2006年4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1日)(中文(中国大陆)).“施大人本来是台湾国姓爷部下的大将,回过头来打死台湾的兵将,死了的冤鬼自然心中不服……”,“施琅默语,心下甚是恚怒。他是福建晋江人,台湾郑王的部属十之八九也都是福建人,尤以闽南人为多。他打平台湾后,曾听到不少风言风语,骂他是汉奸、闽奸,更有人匿名写了文章做了诗来斥骂他讽刺他的。他本就内心有愧,只是如此当面公然讥刺,韦小宝却是第一人”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施琅
清朝戰時特授將軍
順治
陳泰(四年,靖南) ·劉之源(五年,定南) ·佟圖賴(五年,定南) ·李國翰(五年,定西) ·阿爾津(九年,定南、定西、安西) ·卓羅(九年,靖南) ·喀喀木(十年,靖南) ·楊麒祥(十一年,平南) ·珠瑪喇(十一年,靖南) ·石廷柱(十三年,鎮海) ·趙國祚(十三年,平南) ·卓布泰(十四年,征南) ·明安達哩(十五年,安南) ·達素(十六年,安南) ·洛託(十七年,安南) ·愛星阿(十七年,定西) ·王國光(十八年,鎮海) ·濟席哈(十八年,靖東)
康熙
圖海(二年,定西) ·穆裏瑪(二年,靖西) ·噶褚哈(二年,鎮西) ·施琅(三年,靖海) ·赫業(十二年,安西) ·尼雅翰(十三年,安西) ·錫卜臣(十三年,鎮西) ·華善(十三年,安南) ·希爾根(十三年,定南) ·尼雅翰(十三年,安南) ·拉哈達(十三年,鎮東) ·阿密達(十三年,揚威) ·賚塔(十三年,平南) ·根特(十三年,平寇) ·察哈泰(十三年,鎮東) ·傅喇塔(十三年,寧海) ·哈爾哈齊(十三年,平寇) ·(十三年,振武) ·鄂泰(十四年,建威) ·穆占(十四年,安西) ·佛尼埒(十四年,振武) ·畢力克圖(十四年,平逆) ·張勇(十四年,靖逆) ·佟國綱(十四年,安北) ·貝勒察尼(十四年,靖寇) ·烏丹(十四年,建威) ·噶爾漢(十四年,鎮安) ·舒恕(十四年,鎮南) ·畢力克圖(十五年,靖逆) ·華善(十五年,平寇) ·穆占(十五年,征南) ·拉哈達(十五年,寧海) ·鄂納(十六年,討逆) ·莽依圖(十六年,鎮南) ·舒恕(十六年,安南) ·傅弘烈(十六年,撫蠻滅寇) ·科爾可大(十六年,平寇) ·華善(十七年,定南) ·彰泰(十七年,撫遠) ·蔡毓榮(十八年,綏遠) ·麻勒吉(十八年,滅寇) ·勒貝(十九年,鎮南) ·佛尼埒(十九年,建威) ·吉哈禮(二十年,宣威) ·瓦岱(二十七年,振武) ·瓦岱(三十年,定北) ·郎坦(三十二年,昭武) ·費揚古(三十二年,安北) ·馬斯喀(三十六年,昭武) ·富寧安(五十六年,靖邊) ·傅爾丹(五十六年,振武) ·祁裏德(五十六年,征西) ·噶爾弼(五十九年,定西) ·延信(五十九年,平逆)
雍正
岳鍾琪(二年,奮威) ·巴賽(四年,振武) ·武格(十年,揚武) ·哈元生(十三年,揚威)
乾隆
班第(十九年,定北) ·永常(十九年,定西) ·策楞(二十年,定西) ·喀喇沁郡王扎拉豐阿(二十年,定西) ·達爾黨阿(二十一年,定西) ·喀爾喀親王成袞扎布(二十二年,定邊) ·兆惠(二十二年,定邊) ·覺羅雅爾哈善(二十三年,靖逆) ·納木扎勒(二十三年,靖逆) ·溫福(三十七年,定邊) ·阿桂(三十八年,定邊,定西)
道光
長齡(六年,揚威) ·奕經(二十一年,揚威) ·奕山(二十一年,靖逆) ·布彥泰(二十七年,定西)
康熙朝
特賜提督封號
陝西王進寶(十五年,奮威) ·福建楊捷(十七年,昭武) ·寧夏趙良棟(十八年,勇略) ·福建水師施琅(二十二年,靖海) ·甘肅孫思克(三十一年,振武) ·湖廣徐治都(三十三年,鎮平) ·貴州李芳述(四十五年,鎮遠) ·福建水師吳英(四十六年,威略) ·陝西潘育龍(四十八年,鎮綏)
清朝入祀贤良祠王公大臣
前殿
後寢
達 海文成 -孟乔芳忠毅 -李國翰敏壯 -額色黑文恪 -哈什屯恪僖 -愛星阿敬康

寧完我文毅 -范文程文肅 -李國英勤襄 -米思翰敏果 -褚 庫襄壯 -姚文然端恪
莽依圖襄壯 -傅弘烈忠毅 -圖 海文襄 -佛尼埒恭靖 -于成龍清端 -張 勇襄壯
賚 塔襄毅 -王進寶忠勇 -魏裔介文毅 -魏象樞敏果 -湯 斌文正 -靳 輔文襄
根 特襄壯 -傅臘塔清端 -李之芳文襄 -施 琅襄壯 -趙良棟襄忠 -阿蘭泰文清
孫思克襄武 -于成龍襄勤 -費揚古襄壯 -王 熙文靖 -勵杜訥文恪 -伊桑阿文端
吳 琠文端 -張 英文端 -顧八代文端 -富 善恭懿 -熊賜履文端 -張玉書文貞
徐 潮文敬 -李光地文貞 -陳 璸清端 -馮國相桓僖 -瑪爾漢恭勤 -趙申喬恭毅
阿喇納僖恪 -張鵬翮文端 -楊宗仁清端 -高其位文恪 -尹 德慤敬 -田從典文端
富寧安文恭 -齐苏勒勤恪 -蔡世遠文勤 -杨名时文定 -朱 軾文端 -李 衛敏達
馬 齊文穆 -徐士林 -徐元夢文定 -鄂尔泰文端∗-徐 本文穆 -那蘇圖慤勤
拉布敦壯果 -傅 清襄烈 -陳大受文肅 -潘思榘敏惠 -高 斌文定 -福 敏文端
和 起武烈 -喀爾吉善莊恪-鹤 年文勤 -汪由敦文端 -黃廷桂文襄 -蔣 溥文恪
李元亮勤恪 -史貽直文靖 -鄂 弼勤肅 -梁詩正文莊 -來 保文端 -兆 惠文襄
方觀承恪敏 -董邦達文恪 -沈德潜文慤∗-阿里袞襄壯 -傅 恆文忠 -尹繼善文端
陈宏谋文恭 -吳達善勤毅 -劉 綸文定 -劉統勳文正 -钱陈群文端 -何 煟恭惠
覺羅奉寬文勤 -舒赫德文襄 -高 晉文端 -于敏中文襄∗-李 湖恭毅 -袁守侗清慤
英 廉文肅 -伊勒圖襄武 -許世亨昭毅 -薩 載誠恪 -奎 林武毅 -福康安文襄
和 琳忠壯 -阿 桂文成 -鄂 輝恪靖∗-金士松文簡 -彭元瑞文勤 -劉 墉文清
王 杰文端 -朱 珪文正 -戴衢亨文端 -董 誥文恭 -明 亮文襄 -黎世序襄勤
汪廷珍文端 -玉 麟文恭 -富 俊文誠 -曹振鏞文正 -托 津文定 -楊遇春忠武
長 齡文襄 -盧蔭溥文肅 -陶 澍文毅 -文 孚文敬 -隆 文端毅 -黃 鉞勤敏
王 鼎文恪 -陳官俊文慤 -杜受田文正 -潘世恩文恭 -文 慶文端 -裕 誠文端
杜 堮文端 -胡林翼文忠 -桂 良文端 -沈兆霖文忠 -翁心存文端 -祁寯藻文端
骆秉章文忠 -馬新貽端愍 -官 文文恭 -倭 仁文端 -曾国藩文正 -瑞 常文端
瑞 麟文莊 -賈 楨文端 -文 祥文忠 -英 桂文勤 -沈葆楨文肅 -沈桂芬文定
全 慶文恪 -宗室載齡文恪-左宗棠文襄-宗室靈桂文恭-丁宝桢文誠 -岑毓英襄勤
曾国荃忠襄 -張 曜勤果 -寶 鋆文靖 -恩 承文慎 -宗室福錕文慎-張之萬文達
李鴻藻文正-宗室麟書文慎-額勒和布文恭-李鴻章文忠 -宋 慶忠勤 -劉坤一忠誠
榮 祿文忠 -長 順忠靖 -裕 德文慎 -宗室崑岡文達 -崇 禮文恪-宗室敬信文恪

张之洞文襄 -孫家鼐文正 -戴鸿慈文誠 -鹿傳霖文端
∗ 其後因案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泉州专题
政府驻地:丰泽区东海街道
区划
旧区划
Quanzhou City districts
历史
战争
地理
名人
族群
语言
文化
高校
饮食
景点
世界遗产
特产
经济
交通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施琅&oldid=8960408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