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陆军 Tentera Singapura Singapore Army சிங்கப்பூர் தரைப்படை | |
|---|---|
| 存在時期 | 1957年3月12日-至今 |
| 國家或地區 | |
| 部門 | 陸軍 |
| 規模 | 71,600(現役,包括39,800義務役)[來源請求] 500,000+ (后备军)[來源請求] |
| 直屬 | 新加坡武裝部隊 |
| 格言 | Yang Pertama Dan Utama ('First and Foremost') |
| 參與戰役 | 印-马武装冲突,[1][2][3] 伊拉克戰爭 持久自由行動(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一部分) |
| 指挥官 | |
| 陸軍總長 | 梁振伟少将 |
新加坡陸軍(馬來語:Tentera Singapura;英語:Singapore Army),是新加坡共和國的陸軍,也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一部分。
新加坡武装部队中最早建立起来的单位就是陆军的第一步兵营,成立於1957年;而第二步兵營隨後在1963年建立。1965年,新加坡自從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之後,於同年12月通過了《新加坡陸軍法案》,正式組建了軍隊。
1972年,新加坡國會進一步通過並立法《新加坡武裝部隊法》,以重組和鞏固新加坡武裝部隊的指揮及其他行政職能。
新加坡陸軍於2017年慶祝成立60週年。
陆军最高指挥官为陆军总长[4],由陆军参谋长及训导司令协助。
| 在任年份 | 陆军总长 | 兵种 |
|---|---|---|
| 1990–1990 | 梅德侠 | [來源請求] |
| 1990–1992 | 黄维彬 | 炮兵 |
| 1992–1995 | 林梁长 | 战斗工程师 |
| 1995–1998 | 韩瑛元 | 装甲兵 |
| 1998–2000 | 林泉宝 | 步兵 |
| 2000–2003 | 伍逸松 | 炮兵 |
| 2003–2007 | 郭木财 | 装甲兵 |
| 2007–2010 | 梁建鸿 | 精卫兵 |
| 2010–2011 | 陈振声 | 步兵 |
| 2011–2014 | 拉文德·星 | 信号兵 |
| 2014–2015 | 林清耀 | 精卫兵 |
| 2015–2018 | 王赐吉 | 精卫兵 |
| 2018–2022 | 吴仕豪 | 炮兵 |
| 2022–2025 | 梁振伟 | 突击队 |
| 2025–至今 | 蔡德贤 | 装甲兵 |
陆军司令部下分「人力」、「情报」、「作战」、「后勤」、「策划」,以及「训练」六部,各由一个上校衔助理参谋长管辖。
各兵种(突击队、精卫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步兵、工兵、讯号兵、支援与运输部队、维修与工程部队)设司令部,由兵种长负责支援陆军司令。
新加坡陆军以“师”为最大编制,共5个师及一个人民卫国军。师级单位下设若干旅、营、连、排、班。陆军中还设有若干独立旅、营级单位。
一排四班,一连四排,一营四连,一旅三营,一师4旅以上的编制,因此新加坡部队的师普遍为加强师。
第三师[编辑]第三師司令部設於裕廊
第六师/侦察与突击总部[编辑]第六師司令部設於萬禮
第九师[编辑]第九師司令部設於樟宜
德光島上設有訓練新兵的基本軍事訓練中心。
| 第二十一後備师[编辑]
第二十五後備师[编辑]
人民卫国军第二卫国师[编辑]人民衛國軍負責新加坡國土安全,其主要職責是保護民用設施和基礎設施,另外在發生緊急事故時向民間提供資源及人道援助。
独立单位[编辑]
|
由于新加坡土地短缺并缺乏战略纵深,新加坡陆军在海外开辟了数个训练基地,所处地点包括:中華民國(臺灣)[8]、[9]汶萊、馬來西亞[10]、日本、大韓民國(南韓)、澳大利亞。
新加坡陆军部队总长王赐吉中将表示:“一般国民服役人员都会接受城市作战培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加入军民关系技巧。”
陆军第一突击营再次拿下“最佳作战单位奖”。这是第一突击营连续第13年获得这份殊荣,也是自奖项设立以来,第30次获奖。
新一代战车将取代自1970年代初期就开始服役的Ultra M113型装甲战车,同时将同武装部队的Bionix型步兵装甲战车并肩执行任务。
香港海关当时在葵涌货柜码头例行巡查期间,在一艘从台湾来港的货船上,发现有九辆新加坡陆军装甲车在未申报的情况下抵港,因此扣查该批装甲车和军备长达两个月,并在今年1月向新加坡政府归还装甲车。
陈国明准将在演习的闭幕仪式上指出,随着新马两国军事关系的增进,两军的合作也进一步扩大,同时为双方长远的凝聚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