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ent van Gogh 」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凡·高 港澳 文森·梵高 臺灣 文森·梵谷
文森·威廉·梵高 (荷蘭語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 註 1]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 后印象派 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 的先驱,對二十世紀艺术 特別是野兽派 與德国表现主义 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梵高的作品,如《星夜 》、《向日葵 》、《有乌鸦的麦田 》等,早已跻身世界名作行列。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 當中,梵高排名第十,次於第九偉大的17世紀畫家林布蘭 。
1861年梵高開始接受教育,在學習法語 、德語 及英語 等語言時表現不錯,但在1868年3月中斷學業,1869年7月到國際藝術品交易商公司見習。經歷了短暫的工作生涯後,他成為傳教士 ,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雖然梵高的畫家生涯直到27岁左右才開始,但到他離世的十年間,總共創作了約2100幅畫作,其中包括約870幅油畫。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 遇見了印象派 與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尤其在梵高待在法國阿尔勒 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創作於生命的最後两年中。在此期間,因為作品乏人問津,他深陷於精神疾病 和貧困中,最終在37歲時自殺身亡 。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弟弟西奧 ,西奧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二人亦終生保持書信來往。有种说法是梵高生前出售的画作《红色葡萄园 》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
生平
早年生活梵高家族 ( 荷兰语 : Theodorus van Gogh ) 文森特·梵高的家 文森特·梵高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 南部北布拉班特省 、位置靠近布雷達 的村莊津德爾特 ,當地人多為天主教信徒。[ 5] 他是安娜·科尔内利娅·卡本图斯(Anna Cornelia Carbentus)與特奥多鲁斯·梵高(Theodorus van Gogh)之長子(有一名早夭的兄長),有兩弟三妹,其父特奥多鲁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 的神職人員。梵高的母親出生于海牙 的一個富裕家庭,[ 6] 1851年5月與梵高的父親結婚。[ 7] 她是一個虔誠的信徒,重視家庭。[ 8] 梵高的祖父文森特(1789–1874)也是一位牧師,1811年自萊頓大學 獲神學學位,梵高的名“文森特”就來自于他。[ 9] 梵高的五位伯伯叔叔們,有三位是相當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梵高的父親與這三位做藝術品交易商的叔叔伯伯感情很好,也經常在一起談論藝術,因此,梵高所成長的家族中,已經與宗教和藝術擁有著深厚的淵源。[ 10]
梵高的父親薪水並不高,但是當地教會給了他一套房子,並派給他一名女僕、兩個廚子、一個園丁及一匹馬和馬車,其母也一直向孩子們強調他家属于当地上层社会。[ 11] 梵高小時候在家裏接受母親和女家庭教師 的輔導,他的母親培養了他畫畫的興趣。[ 12] [ 13] 1864年入讀澤芬貝亨 的一所寄宿學校,[ 13] 但感覺受到排擠而要求回家。1866年雙親將其送至蒂尔堡 的一間中學,但梵高對此地也很不滿意。[ 14] 蒂尔堡的美術老師康斯坦丁·海斯曼斯(Constantijn C. Huysmans)雖是巴黎來的有名藝術家,但梵高並不認同他的授課方法,[ 15] 於是在1868年3月輟學回家。後來梵高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寫道:“(我的童年)艱苦樸素而毫無生趣”。[ 16]
梵高長大以後,于1869年7月被伯父帶進藝術品交易公司「古皮尔」(Goupils & Cie)的海牙分部見習。[ 17] 1873年見習結束後被調到英國斯托克維爾 的南安普頓街分部工作,居所則在哈克福德路87號(87 Hackford Road)。[ 18] 由於對歐洲藝術有淵博的理解,他贏得了同事敬重,工作也很愉快。20歲時,他的工資一度比其父還高。[ 19] 梵高的弟妹曾說這是梵高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梵高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欧仁妮·洛耶(Eugénie Loyer),但在表白後遭拒,洛耶轉後和另一名房客訂婚。在梵谷經历了失戀之後,他突然從這個原本前途看好的行業中自我放逐了,開始充滿著宗教激情,憤恨藝術的商業化。1875年他的父親和叔叔將其調回巴黎,但他在一年後就被公司辭退。[ 19]
1876年4月,梵高返回英格蘭,在拉姆斯蓋特 的一所小型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學校後來搬往埃爾沃斯 ,梵高本打算一起前往,[ 20] [ 21] 但最終未能成行,而他轉而成爲了一名衛理宗 牧師的助手。[ 22] 同年他在荷蘭的家人搬到了埃滕 ,[ 23] 1876年的聖誕節梵高回家住了六個月,在多德雷赫特 的一家書店工作。但梵高對書店的工作沒什麽興趣,他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將聖經翻譯成英文、德文和法文上。[ 24] 他陷於宗教狂熱中,[ 25] 還曾一度成爲素食主義者。[ 26]
他的家人在1877年將他送到他的叔叔約翰尼斯·斯特里克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家中,以期作爲神學家的斯特里克能為梵高指引方向。[ 27] 梵高開始準備入讀阿姆斯特丹大學 神學系,[ 28] 但入學考試落榜。1878年7月他離開叔叔家前往拉肯 的一個傳教士培訓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培訓,但最終再次落榜。[ 29]
1879年1月他接受了一份到比利時南部工業區博里纳日 的小村小瓦姆(Petit Wasmes)傳教的工作。[ 30] 他幾乎將自己擁有的一切物質全部給予出去,甚至將他在點心店租的屋子讓給了一個流浪漢,而自己搬到貧民窟裏頭居住,每天睡在草垛上,讓自己不僅是精神、而肉体上也與這些礦工同在。[ 31] 當礦區發生災變,梵谷竭盡心力分擔礦工的苦境,甚至把自己的衣服都撕了當成繃帶,每天從頭到腳都佈滿煤灰。但梵谷這樣極端強烈的宗教情感與悲天憫人的性格,卻使福音佈道委員會的成員一致認為梵谷不適合擔任傳教士,他們覺得梵谷應當引導礦工認識上帝,而不是成為礦工的一份子,他們覺得梵谷這種邋遢、不成人樣的外表會使人不願意信仰上帝。他後來又去過博里纳日的库埃姆(Cuesmes)。但雙親擔心他的精神問題,甚至曾考慮將梵高送進海尔 的精神病院裏。[ 32] [ 33] 迫於雙親,他後來一度返回了埃滕。[ 34]
1880年8月梵高再度前往屈埃姆,和一名礦工一起待了兩個月。[ 35] 他開始產生畫下周圍的環境的念頭,加上弟弟西奧的鼓勵,他在年末前往布魯塞爾、師從威廉·鲁洛夫斯 (Willem Roelofs)。雖然梵高表示他討厭學院式藝術,但威廉還是鼓勵他就讀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 。1880年11月梵高註冊成爲學院的學生。在那裏,他學習了解剖學和透視等基礎繪畫知識。[ 36]
在埃滕和海牙科妮莉亚和她八岁的儿子让(Jan)约1879–80 1881年4月梵高回到埃滕的父母家中。[ 37] 他开始以邻居为模特练习画画。同年8月,梵高新寡的表姐科妮莉亚·沃斯-斯特里克(Cornelia "Kee" Vos-Stricker)来访。科妮莉亚是梵高母亲的姐姐威廉明娜(Willemina)和约翰内斯·斯特里克(Johannes Stricker)之女,比梵高大七岁,还带着她八岁的儿子。梵高却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 38] 随后遭到拒绝。科妮莉亚的原话是:“不,永远没有可能”(nooit, neen, nimmer)。[ 39] 梵高后来据此绘制了《埃滕花园的记忆 》。不久科妮莉亚回到了阿姆斯特丹,梵高则前往海牙卖画,见到了做画家的表兄安东·莫夫 。[ 40] 莫夫欢迎他再度来访,并建议梵高开始练习炭笔和粉彩画。梵高回到埃滕,按莫夫的建议进行训练。[ 40]
梵高仍然未对表姐科妮莉亚死心[ 41] [ 42] ,但科妮莉亚拒绝再次和他见面,而科妮莉亚的父母则说梵高的坚持“令人恶心”[ 43] 。在绝望中,梵高在手上写下“我能在火上忍多久,就让我和她在一起多长时间”,并将手放在灯火上烤[ 43] [ 44] 。最后可能他的叔叔把火熄灭,将他救了下来。但科妮莉亚之父和他坦言:考虑到梵高连支撑自己的收入都没有,他俩根本就没有一丝可能。[ 45]
1882年梵高绘制的风景画:海牙的屋顶 梵高的父亲想要他进入教会工作,但这时的梵高痴迷于绘画,因此拒绝了父亲的提议,再度离家前往海牙[ 46] 。但一个月后他和海牙的安东·莫夫发生了矛盾,莫夫想要他照着石膏模型 练习[ 47] ,而梵高坚持雇用真人模特[ 48] 。
实际在1882年3月,莫夫已经开始讨厌梵高,也不再给梵高写回信了[ 49] 。那時他发现发现梵高和一个酗酒的妓女西恩 (Sien,本名Clasina Maria Hoornik ,1850–1904)发生了关系[ 50] [ 51] [ 52] 。梵高和西恩在1882年1月末相识,西恩已经怀孕,还带着她五岁大的女儿[ 53] 。1882年6月梵高罹患淋病 ,入院三周[ 54] 。不久后他绘制了生平第一幅油画[ 55] ,对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的完成度表示满意[ 56] 。7月2日西恩诞下一个男婴,起名威廉(Willem)[ 57] 。威廉后来曾以为梵高是他的生父,但这并非事实[ 58] 。梵高的父亲后来也发现了两人的关系,强令梵高离开西恩,梵高一开始拒绝听从命令[ 59] [ 60] ,还考虑过和西恩一起搬到城外去住,但在1883年年末,梵高终于屈服[ 61] 。西恩后来可能因贫困而再度沦为妓女,1904年在斯海尔德河 投水自尽[ 62] 。
1883年9月,梵高搬到荷兰北部的德伦特省 居住。12月回家,后来又前往尼嫩 。[ 62]
在尼嫩和安特衛普(1883年–1886年)在尼嫩 (又译尼厄嫩、纽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他的創作速度很快,主題多是織布者和村舍[ 63] 。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 (灭鼠药)自殺,但梵谷緊急將她送到醫院[ 57] 。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 64]
《吃馬鈴薯的人 》(1885),梵高博物館 《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約1885年),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1885年初,巴黎的畫商開始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 65] 。西奧詢問他的哥哥是否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以供參展[ 66] ,而梵谷決定用他的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 》和幾幅農民肖像參展[ 67] 。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但這些作品並沒有賣出去,梵高覺得這是因為他的弟弟沒有努力推銷,而西奧則說梵高的這些作品色彩都太過灰暗,不符合當下流行的亮色的印象派畫風[ 68] 。九月,梵谷遭人指控說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 69] 。
在尼嫩的兩年間,他創作了超過200幅油畫[ 68] 。《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 70] 。
1885年11月,梵高移居安特衛普[ 71] 。窮困潦倒的梵高只能靠著弟弟寄來的錢購買繪畫用品,每天固定只吃麵包、喝咖啡、抽煙,但也常常酗酒[ 72] 。1886年2月他給弟弟的信中說自去年五月以來他只吃過六頓熱飯。他開始患上牙痛[ 73] ,1886年2月至3月間頻繁入院以治療梅毒[ 74] [ 75] 。
繪畫上,他開始研究色彩學 和魯本斯 的作品,同時還買下了一些浮世繪 ,這些來自日本的作品後來也給予了他創作靈感[ 76] 。他參加了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 的入學考試,1886年1月入學,學習油畫和素描[ 77] 。但不久之後因為不正規的繪畫方法而和教他油畫的老師、同時也是校長的Charles Verlat發生矛盾,同樣,他和素描老師Eugène Siberdt關係也很差。當Siberdt要求他照著米羅的維納斯 畫一幅素描時,梵高畫下的卻是斷臂的弗萊芒農村婦女。他的老師認為梵高是有意和他作對,因此大力地用蠟筆給他修改,以至於扯破了畫紙。梵高怒而吼道:“你肯定不知道一個年輕女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混蛋!她有的是一個用來生孩子的屁股和盆骨”。這可能就是梵高最後一次在該美術學院上課[ 78] 。此後大約過了一個月,在1886年3月31日皇家美術學院列出了17名要重讀的學生,其中就有梵高,所以他並未被直接退學[ 79] 。
在巴黎(1886 - 1888年)塞纳河上的桥,1887,布爾勒收藏展覽館 梵高于1886年3月前往巴黎,于4月至5月間在費爾南·科爾蒙 (梵高從西奧那裡得知此人的存在[ 80] )的画室就学[ 81] 。在這裡他結識了約翰·彼得·羅素 [ 82] 、埃米尔·伯纳德 、路易·安克坦 和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 。他們常去逛唐吉老爹 的畫店,後者是當時唯一有售塞尚 作品的地方。就學期间与弟弟西奥同住在西奧位於蒙馬特 的公寓中。6月他和西奧在勒皮克路(Rue Lepic)租了間更大的公寓[ 83] 。他的作品以巴黎街景、熟人(如《铃鼓咖啡馆中的阿格斯蒂娜·塞加托里 》)、各種靜物以及記憶中的西恩為主題。1886年在唐吉老爹的店裡舉辦了兩場點彩畫派 和新印象派 畫展,這是這兩派作品最早的公共展出。梵高雖然對藝術界的動向不甚敏感[ 84] ,他卻也曾說:「在盎凡爾 時,我還不知道什麼叫印象派;現在我才見到,而且仔細看了一番。雖然我沒有加入他們的圈子,卻十分欣賞他們的一些作品。」[ 85]
在一間畫廊(Galerie Delareybarette)看到阿道夫·蒙蒂塞利 繪製的肖像畫後,梵高開始在他的調色盤中添加更加明亮的顏料,筆觸也變得更加大膽起來[ 86] [ 87] 。梵高後來還自己收藏了幾幅蒙蒂塞利的作品[ 88] 。
逗留巴黎期间,梵高還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绘 风格的雕版作品[ 89] 。早在安特卫普时,他就对这类艺术深表兴趣,用浮世绘画作装饰了自己的画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类画作,并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里运用了这种风格 。1887年画作《唐吉老爹》的背景就有几幅浮世绘。1887年,梵高临摹了杂志《Paris Illustre》上由日本画家溪斋英泉 绘制的一幅浮世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完成了仿作《花魁(仿英泉)》;[ 90] 而创作于1888年,以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 的作品为原型仿作的《李树开花》更是强烈地表现了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热爱。较之于原作,他的则更加粗线条。[ 91]
1886年後半年梵高和西奧之間發生了一些衝突,年末西奧覺得他已經不能再忍受梵高了[ 81] 。1887年年初二人和好,但梵高搬往塞納河畔艾涅爾 。在塞納河畔艾涅爾,梵高與保罗·希涅克 結識,吸收了點彩畫派的一些繪畫技巧[ 66] [ 81] 。
1887年11月,西奧和梵高與剛到巴黎的高更 結識[ 92] 。年末梵高和伯納德、安克坦等人在蒙馬特克里希大道(avenue de Clichy)43號的飯店“Grand-Bouillon Restaurant du Chalet”裡組織了一場畫展[ 93] 。伯納德和安克坦第一次賣出了自己的作品,而梵高則和高更互相交換了畫作。卡米耶·毕沙罗 、呂西安·畢沙羅 、希涅克和修拉 曾來逛過他們舉辦的畫展。1888年2月,在繪製了200多幅有關巴黎的作品後,梵高厭倦了巴黎的生活。在離開巴黎之前,他和西奧一起去拜訪了修拉[ 94] 。
在阿爾勒《黃房子 》,1888,梵高博物館 《畫向日葵的畫家 》,高更,1888,梵高博物館 梵高在1888年2月赴法国 南部的阿尔勒 (或译亚尔、阿尔)旅居,有可能是打算將這裡當成藝術殖民地 [ 95] 。丹麥畫家克里斯蒂安·穆里耶-彼得森(Christian Mourier-Petersen)曾和他來往了兩個月[ 96] 。
1888年8月,梵高畫下了《向日葵 》系列。同時,在西奧的鼓動下,高更 決定去和梵高住一陣子。梵高爲此租下了黃房子 ,並買了兩張新床。9月17日梵高搬進了粗略裝修好的新家[ 97] 。高更於10月23日抵達阿爾勒[ 98] [ 99] ,11月搬到黃房子裏[ 100] 。他們曾一起去阿利斯康 遠足[ 101] 。12月二人前往蒙彼利埃 ,參觀了藏有庫爾貝 和德拉克洛瓦 作品的法布爾博物館 [ 102] 。
《梵高的椅子》,1888,伦敦国家画廊
《保罗·高更的椅子》,1888,梵高博物馆
割耳事件但是二人的關係卻逐漸惡化,梵高景仰高更,希望高更能平等地看待他,但高更生性自大,二人因而多次吵架[ 103] 。加上西奧可能還欠高更一筆錢,使得高更以爲這兄弟二人是贪图他的財產[ 104] 。這最終導致梵高在12月23日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割耳事件的具體經過已經無法考證,高更在十五年後回憶起梵高時也只是語焉不詳地說那天晚上充滿了肢體暴力[ 105] 。梵高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一部分或者全部,不同來源說法不一)[ 106] 。他自己包扎了一下傷口,把割下来的耳朵打包送给了他和高更都认识的一个当地妓女[ 106] 。第二天梵高被警察送往医院[ 107] [ 108] ,实习医生菲力克斯·雷(Félix Rey)帮他重新处理了伤口,但并未把耳朵縫回去[ 109] 。
由于精神问题,梵高本人也不记得事情经过[ 110] [ 111] [ 112] [ 113] 。高更随后通知了西奥,而后者在24日刚刚才向乔安娜·邦格(Johanna Bonger)求婚[ 114] 。结果西奥24日晚上搭上火车赶往阿尔勒,次夜才返回巴黎[ 115] 。在医院,梵高要求见一下高更。但高更和负责此事的警察说:“如果他要见我的话就告诉他我已经回巴黎了”[ 116] ,随后高更马上离开了阿尔勒。虽然1890年梵高还曾提议要和高更一起在安特卫普建一个画室,但實際二人再未见面[ 117] 。1889年1月7日梵高康复,返回了黄房子[ 118] ,随后的几个月中仍然需要不时前往医院检查精神问题[ 119] 。3月,在30名镇民联署之下,警察强行将梵高安置于医院中接受治疗[ 112] 。同月希涅克来看望过他两次[ 120] 。4月他搬到菲力克斯医生家。又过了两个月梵高终于离开阿尔勒,自愿住进了羅訥河口省聖雷米 的精神病院[ 121] 。他为菲力克斯医生画了一幅肖像画,但后者并不喜欢这幅画,便用它来修补鸡舍,后来将其转手给了别人[ 122] 。此画现藏于普希金博物館 [ 123] 。
後世學者對梵高的精神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1947年首次有人提出梵高罹患的是躁鬱症 [ 124] ,此說後來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125] [ 126] 。但也有人推測說應該是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 127] ,此外還有説是颞叶癫痫 的[ 126] 。而病因則可能是營養不良、過度勞累、失眠和酗酒[ 126] 。
在聖雷米梵高于1889年6月在聖雷米精神病院繪製的《星夜 》 梵高在牧师弗雷德里克·萨勒(Frédéric Salles)的陪同下于1889年5月8日住進了阿爾勒30公里(19英里)外聖雷米 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邊景色成爲了這段時期他作品的主題,如《星夜 》。此外根據回憶,他創作了《在亞爾的臥室 》的另外兩個版本[ 128] 。同時,他也對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米勒的作品進行了再創作[ 129] [ 130] 。
1890年1月,阿尔贝·奥里埃 (Albert Aurier)在《文雅信使 》上撰文評價了梵高的作品,稱梵高是一個天才[ 131] 。2月梵高完成了五幅《阿萊的基諾夫人 》[ 132] 。當月,布魯塞爾的先鋒藝術家組織20人展 邀請梵高參加他們的年展,但在開幕晚宴上,亨利·德·格鲁 痛批了梵高的作品。在場的羅特列克 和希涅克對此表示不滿,而格魯道歉之後迅速離席。莫奈 後來也表示自己十分欣賞梵高那次展出的作品[ 133] 。
1890年2月至4月間,梵高病情加劇。難以書寫及進行創作[ 134] 。在後來寫給西奧的書信中,梵高說:“(那段時期)我只依照對北方的回憶畫了幾幅小作品”[ 135] 。梵高讓弟弟和母親把他1880年代的作品寄過來以便進一步完善[ 136] ,《在永恒之門 》就是這樣完成的[ 137] 。
在瓦兹河畔欧韦尔《奧維爾教堂 》,1889,奧賽美術館 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北部村庄瓦兹河畔欧韦尔 (或譯奧維爾)接受保羅·加谢(Paul Gachet)医生的医治。加谢是名业余画家,曾为其他一些当代艺术家治病。初次见面时梵高觉得:“他看起来比我病得还厉害,或者至少和我差不多”[ 138] 。
在他這人生的最後一年中,他開始眷戀北方的故土[ 135] ,繪製了大約70幅描繪記憶中北方的油畫[ 139] 。1890年6月他繪製了幾幅加谢的肖像,如《嘉舍醫師的畫像 》[ 140] 。梵高在1890年7月繪成兩幅《多比尼花園 》,其中一幅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的作品[ 141] 。
此外,他對歐韋的麥田也很感興趣。梵高認爲這些“混亂天空下的麥田”代表著“悲哀與極度的孤獨”[ 142] 。名作《麥田群鴉 》完成于這年七月[ 143] 。
自殺逝世訃告 文森特和西奧梵高之墓 1890年7月27日傍晚,37岁的梵高用7毫米口徑的勒福舍 左輪手槍自杀 [ 144] [ 145] ,無目擊者。自殺地點可能是他曾畫過的一片麥田,也可能是一座農舍[ 146] 。子彈擊中了他的一根肋骨、穿過了他的胸膛,但沒對其他器官造成傷害。槍擊過後他仍可以行動,並走回了拉乌客栈 。他找了兩名醫生來查看傷勢,但因爲沒有外科醫生在場,子彈無法取出。醫生給他做了一些應急處理,然後就離開了。梵高則一個人呆在臥室,抽著煙。第二天西奧跑去看他的時候梵高的精神狀態還不錯,但其狀況在數小時内迅速惡化,最終因傷口感染而在7月29日凌晨去世。西奧說他哥哥的遺言為:“痛苦永存”(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 147] [ 148] [ 149] [ 150] 。
1890年7月30日,梵高葬于瓦兹河畔欧韦尔 的公墓,參加葬禮的有西奧、西奥的岳父安德烈·邦格(Andries Bonger)、查爾斯·拉瓦爾 、埃米爾·伯納德、嘉舍醫生等二十人。當時西奧身體也不是很好,之後更是每況愈下,終于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後葬於烏特勒支 [ 151] 。1914年西奧的遺孀將其遺體遷葬到其兄墓旁[ 152] 。
2014年,据科技博客网站Gizmodo 报道,艺术家蒂姆·斯特比用梵高的基因创作出了他耳朵的复制品。[ 153]
身后1880年代末他的作品首次展出之后,他就逐渐在艺术家圈子里有了些名气,但没有得到大众的注意,不過据说法国总统玛利·弗朗索瓦·萨迪·卡诺 曾对他的作品表示欣赏[ 154] 。他死后,布鲁塞尔、巴黎、海牙和安特卫普等地举办了他的纪念展览。1892年,奥克塔夫·米尔博 曾写到梵高的死是“艺术界的重大损失...大众没有蜂拥前往他的葬礼,可怜的文森特·梵高的死虽然意味着一束美丽的天才之火的熄灭,但他的死却还是像他活着的时候那样悄无声息”[ 155] 。
他的作品在他死后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注意,影响到了亨利·马蒂斯 [ 156] 、安德烈·德朗 和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等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野兽派 的诞生[ 157] 。埃米尔·诺尔德 也受过梵高作品的影响[ 158] 。加上他的作品又在1913年军械库展览会 等重要艺术展上展出[ 159] ,梵高的名声逐渐提高。
他的书信集在1914年出版[ 160] ,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画家形象开始成形[ 161] 。1934年,欧文·斯通 以梵高的书信为基础写出了《渴望生活 》一书,1956年又改编成电影,使得他在美国人中也开始变得家喻户晓[ 162] 。
他的作品现在已经跻身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 之中,有多幅拍出1亿美金以上的高价。
收藏处
畫作《
自畫像 》
(Self-portrait as an artist ) ,1887-88年,收藏於
梵谷博物館 《
安特衛普的後院 》
(Backyards of Old Houses in Antwerp in the Snow ) ,1885年,收藏於
梵谷博物館 《
夜間咖啡館 》
(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 ) ,1888年,收藏於
耶鲁大学美术馆 《
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 》
(Fishing Boats on the Beach at Saintes-Maries-de-la-Mer ) ,1888年,收藏於
梵谷博物館 《
午睡 》
(Rest from Work ) ,1889年到1890年,收藏於
奧塞美術館
相關作品
註釋
參考文獻^ BBC – Magazine Monitor: How to Say: Van Gogh .BBC . 2010-01-22 [2016-09-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9-26). ^ Sweetman (1990) ,7.^ Davies (2007) ,第83頁.^ Veltkamp, Paul.Pronunciation of the Name 'Van Gogh' . vggallery.com.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9-22). ^ Pomerans (1997) ,1.^ Naifeh & Smith (2011) ,14–16.^ Naifeh & Smith (2011) ,18.^ Naifeh & Smith (2011) ,23–25.^ Lubin (1972) ,82–84.^ Erickson (1998) ,9.^ Naifeh & Smith (2011) ,31–32.^ Naifeh & Smith (2011) ,36–50.^13.0 13.1 Tralbaut (1981) ,25–35.^ Naifeh & Smith (2011) ,45–49.^ Naifeh & Smith (2011) ,48.^ Van Gogh (2009) ,Letter 403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Nieuw-Amsterdam, on or about Monday, 5 November 1883.^ Walther & Metzger (1994) ,20.^ Van Gogh (2009) ,Letter 007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Monday, 5 May 1873.^19.0 19.1 Tralbaut (1981) ,35–47.^ Pomerans (1997) ,xxvii.^ Van Gogh (2009) ,Letter 088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Isleworth, Friday, 18 August 1876.^ Tralbaut (1981) ,47–56.^ Naifeh & Smith (2011) ,113.^ Callow (1990) ,54.^ Naifeh & Smith (2011) ,146–147.^ Sweetman (1990) ,175.^ McQuillan (1989) ,26;Erickson (1998) ,23.^ Grant (2014) ,第9頁.^ Hulsker (1990) ,60–62, 73.^ Sweetman (1990) ,101.^ Fell (2015) ,17.^ Naifeh & Smith (2011) ,209–210, 488–489.^ Van Gogh (2009) ,Letter 186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Etten, Friday, 18 November 1881.^ Geskó (2006) ,48.^ Van Gogh (2009) ,Letter 156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Cuesmes, Friday, 20 August 1880.^ Tralbaut (1981) ,67–71.^ Pomerans (1997) ,83.^ Sweetman (1990) ,145.^ Van Gogh (2009) ,Letter 179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Etten, Thursday, 3 November 1881.^40.0 40.1 Naifeh & Smith (2011) ,239–240.^ Van Gogh (2009) ,Letter 189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Etten, Wednesday, 23 November 1881.^ Van Gogh (2009) ,Letter 193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Etten, on or about Friday, 23 December 1881, describing the visit in more detail.^43.0 43.1 Van Gogh (2009) ,Letter 228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Tuesday, 16 May 1882.^ Sweetman (1990) ,147.^ Gayford (2006) ,125.^ Walther & Metzger (1994) ,64.^ Van Gogh (2009) ,Letter 219 .^ Naifeh & Smith (2011) ,258.^ Tralbaut (1981) ,96–103.^ Callow (1990) ,116.^ Callow (1990) ,123–124.^ Van Gogh (2009) ,Letter 224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Sunday, 7 May 1882^ Callow (1990) ,116–117.^ Van Gogh (2009) ,Letter 237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Thursday, 8 June 1882.^ Tralbaut (1981) ,110.^ Naifeh & Smith (2011) ,306.^57.0 57.1 Tralbaut (1981) ,107.^ Tralbaut (1981) ,101–107.^ Callow (1990) ,132.^ Tralbaut (1981) ,102–104, 112..^ Arnold (1992) ,38.^62.0 62.1 Tralbaut (1981) ,111–122.^ Sweetman (1990) ,174.^ Tralbaut (1981) ,154.^ Naifeh & Smith (2011) ,436.^66.0 66.1 van Uitert, van Tilborgh & van Heugten (1990) ,29.^ McQuillan (1989) ,127.^68.0 68.1 Tralbaut (1981) ,123–160.^ Walther & Metzger (1994) ,709.^ Hulsker (1980) 196–205 ^ Callow (1990) ,181.^ Callow (1990) ,253.^ Callow (1990) ,184.^ Naifeh & Smith (2011) ,477.^ Arnold (1992) ,77.^ Hammacher (1985) ,84.^ Tralbaut (1981) ,173.^ Naifeh & Smith (2011) ,448–489.^ Jan Lampo,In het Spoor van de Academie – persberich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iddle Dutch) ^ Naifeh & Smith (2011) ,702.^81.0 81.1 81.2 Walther & Metzger (1994) ,710.^ Pickvance (1986) ,62–63.^ Tralbaut (1981) ,187–192.^ Tralbaut (1981) ,212–213.^ Bonafoux, Pascal. 第四章:色彩與放逐—巴黎,屋頂,印象派.《梵谷:磨難中的熱情》 .發現之旅 .06 . 張南星/譯 2002年2月5日初版十三刷. 臺北:時報文化 . 1994-05-31: 第76頁 [2017-12-18 ] .ISBN 978-957-13-1130-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28)(中文(繁體)) . ^ Sweetman (1990) ,135.^ Van Gogh (2009) ,Letter 853 . Vincent to Albert Aurier. Saint-Rémy-de-Provence, Sunday, 9 or Monday, 10 February 1890.^ Naifeh & Smith (2011) ,520–522.^ Pickvance (1984) ,38–39.^ Pickvance (1984), 38–39 ^ Tralbaut (1981), p. 216 ^ Druick & Zegers (2001) ,81.^ Hulsker (1990) ,256.^ Van Gogh (2009) ,Letter 640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Arles, Sunday, 15 July 1888. Letter 695. Vincent to Paul Gauguin, Arles, Wednesday, 3 October 1888.^ Hughes (1990) ,143.^ Hughes (1990) ,144.^ Van Gogh (2009) ,Letter 677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Arles, Sunday, 9 September 1888^ Hulsker (1980) ,356.^ Pickvance (1984) ,168–169, 206..^ Hulsker (1980) ,374–376.^ Gayford (2006) ,61.^ Pickvance (1984) ,195.^ Gayford (2006) ,274–277.^ Druick & Zegers (2001) ,266.^ McQuillan (1989) ,66.^106.0 106.1 Rewald (1978) ,243–248.^ Sund (2002) ,235.^ Gayford (2006) ,277.^ Sweetman (1990) ,290.^ Naifeh & Smith (2011) ,707–708.^ Naifeh & Smith (2011) ,249.^112.0 112.1 Van Gogh (2009) ,Concordance, lists, bibliography: Documentation .^ Sund (2002) ,237.^ Rewald (1986) ,37.^ Naifeh & Smith (2011) ,704–705.^ Gayford (2006) ,284.^ Pickvance (1986) ,62.^ Naifeh & Smith (2011) ,713.^ Sweetman (1990) ,298–300.^ Sweetman (1990) ,300.^ Hughes (1990) ,145.^ Cluskey, Peter.Gun used by Vincent van Gogh to kill himself goes on display . The Irish Times. 2016-07-12 [2016-10-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23). ^ Portrait of Doctor Felix Rey Oil Painting Reproduction, 1889 . van gogh studio. [2016-10-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0-23)(荷兰语) . ^ Perry (1947) .^ Hemphill (1961) .^126.0 126.1 126.2 Blumer (2002) .^ Arnold (2004) .^ Pickvance (1984) ,102–103.^ van Uitert, van Tilborgh & van Heugten (1990) ,23.^ Pickvance (1986) ,154–157.^ Pickvance (1986) ,Appendix III, 310–315. Aurier's original 1890 review in French with parallel English translation.^ Pickvance (1986) ,175–177.^ Rewald (1978) ,346–347, 348–350.^ Hulsker (1990) ,440.^135.0 135.1 Van Gogh (2009) ,letter 863 . Theo van Gogh to Vincent, Saint-Rémy-de-Provence, Tuesday, 29 April 1890.^ Rewald (1978) ,326–329.^ Naifeh & Smith (2011) ,820.^ Van Gogh (2009) ,Letter RM20 . Vincent to Theo and Jo van Gogh-Bonger. Auvers-sur-Oise, Saturday, 24 May 1890.^ Rosenblum (1975) ,98–100.^ Walther & Metzger (1994) ,640.^ Pickvance (1986) ,270–271.^ Van Gogh (2009) ,Letter 898 . Vincent to Theo van Gogh and Jo van Gogh-Bonger. Auvers-sur-Oise, on or about Thursday, 10 July 1890;Rosenblum (1975) ,100.^ Hulsker (1990) ,478–479.^ Sweetman (1990) ,342–343.^ Jones, Jonathan.The whole truth about Van Gogh's ear, and why his 'mad genius' is a myth . The Guardian. 2016-07-12 [2016-10-22 ] .ISSN 0261-307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13). ^ Walther & Metzger (1994) ,669.^ Sweetman (1990) ,342–343;Hulsker (1980) ,480–483.^ "La misère ne finira jamais", Études, 1947, p. 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département Philosophie, histoire, sciences de l'homme, D-33939^ "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 François-Bernard Michel,La face humaine de Vincent Van Gogh , Grasset, 3 November 1999,ISBN 2-246-58959-2 ^ van Gogh, Theodorus.Letter from Theo van Gogh to Elisabeth van Gogh Paris, 5 August 1890 . Webexhibits.org. [2015-04-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23).he said, "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 Hayden (2003) ,152.^ Sweetman (1990) ,367.^ 梵高耳朵复制品在德国展出 细胞样本取自其亲人(图) . 新華网. [2019-05-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08). ^ Furness, Hannah.Van Gogh was not unappreciated in his lifetime, myth-busting letter shows .The Daily Telegraph . 2018-08-27 [2018-09-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9-08). ^ Sund (2002) ,305.^ Spurling (1998) ,138.^ Rewald (1986) ,245.^ Selz (1968) ,第82頁.^ Dorn & Leeman (1990) .^ Naifeh & Smith (2011) ,867.^ Pomerans (1997) ,x.^ Pomerans (1997) ,xii.^ (英文) Wikia: Vincent van Gog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nold, Wilfred Niels.Vincent van Gogh: Chemicals, Crises, and Creativity . Birkhäuser. 1992.ISBN 978-3-7643-3616-5 . Arnold, Wilfred Niels.The illness of Vincent van Gogh (PDF)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Neurosciences. 2004,13 (1): 22–43 [2017-12-18 ] .ISSN 0964-704X .PMID 15370335 .doi:10.1080/09647040490885475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08-13). Blumer, Dietrich.The Illness of Vincent van Gogh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159 (4): 519–526.PMID 11925286 .doi:10.1176/appi.ajp.159.4.519 . Callow, Philip.Vincent van Gogh: A Life . Ivan R. Dee. 1990.ISBN 978-1-56663-134-1 . Channing, Laurence; Bradley, Barbara J. Monet to Dalí: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Masterworks from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2007.ISBN 978-0-940717-90-9 . Cohen, Ben.A Tale of Two Ears .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2003,96 (6): 305–6.PMC 539517 .PMID 12782701 .doi:10.1258/jrsm.96.6.305 . Davies, Christopher.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 A Guid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 [2017-12-18 ] .ISBN 978-0-547-35028-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07). Doiteau, Victor; Leroy, Edgard. La Folie de Vincent Van Gogh. Éditions Aesculape. 1928.OCLC 458125921 (法语) . Dorn, Roland. Décoration: Vincent van Gogh's Werkreihe für das Gelbe Haus in Arles [Décoration: Vincent van Gogh's Series of Works for the Yellow House in Arles]. Olms Verlag. 1990.ISBN 978-3-487-09098-6(德语) . Dorn, Roland; Leeman, Fred. Költzsch, Georg-Wilhelm , 编. Vincent van Gogh and the Modern Movement, 1890–1914. 1990.ISBN 978-3-923641-33-8 .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 Other editions:ISBN 978-3-923641-31-4 (German);ISBN 978-90-6630-247-1 (Dutch)Dorn, Roland; Keyes, George. Van Gogh Face to Face: The Portraits. Thames & Hudson. 2000.ISBN 978-0-89558-153-2 .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Dorn, Roland; Schröder, Albrecht; Sillevis, John (编). Van Gogh und die Haager Schule. Bank Austria Kunstforum. 1996.ISBN 978-88-8118-072-1 . Druick, Douglas; Zegers, Pieter. Van Gogh and Gauguin: The Studio of the South. Thames & Hudson. 2001.ISBN 978-0-500-51054-4 .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Edwards, Cliff.Van Gogh and God: A Creative Spiritual Quest .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9.ISBN 978-0-8294-0621-4 . Erickson, Kathleen Powers. At Eternity's Gate: The Spiritual Vision of Vincent van Gogh. Eerdmans. 1998.ISBN 978-0-8028-4978-6 . Faille, Jacob-Baart de la. L'Oeuvre de Vincent van Gogh: Catalogue Raisonnée (4 volumes). G. van Oest. 1928.OCLC 3312853 (法语) . Farr, Dennis;Peppiatt, Michael ; Yard, Sally.Francis Bacon: A Retrospective . Harry N. Abrams. 1999.ISBN 978-0-8109-2925-8 . Feilchenfeldt, Walter.Vincent Van Gogh: The Years in France: Complete Paintings 1886–1890 . Philip Wilson. 2013.ISBN 978-1-78130-019-0 . Fell, Derek .The Impressionist Garden . Frances Lincoln. 1997.ISBN 978-0-7112-1148-3 . Fell, Derek. Van Gogh's Women: His Love Affairs and Journey into Madness. Pavilion Books. 2015.ISBN 978-1-910232-42-2 . Gayford, Martin. The Yellow House: Van Gogh, Gauguin, and Nine Turbulent Weeks in Arles. Penguin. 2006.ISBN 978-0-670-91497-5 . Geskó, Judit (编).Van Gogh in Budapest . Vince Books. 2006.ISBN 978-963-7063-34-3 . ;ISBN 963-7063-33-1 (Hungarian)Grant, Patrick.Th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A Critical Study . Athabasca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17-12-18 ] .ISBN 978-1-927356-74-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07). Hammacher, Abraham M.Vincent van Gogh: Genius and Disaster . Harry N. Abrams. 1985.ISBN 978-0-8109-8067-9 . Hayden, Deborah.Pox: Genius, Madness and the Mysteries of Syphilis . Basic Books. 2003.ISBN 978-0-465-02881-8 . Hemphill, R. E. The illness of Vincent van Gogh.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61,54 : 1083–1088. Hughes, Robert .Nothing If Not Critical . The Harvill Press. 1990.ISBN 978-0-14-016524-1 . Hughes, Robert.The Portable Van Gogh . Universe. 2002.ISBN 978-0-7893-0803-0 . Hulsker, Jan . The Complete Van Gogh. Phaidon. 1980.ISBN 978-0-7148-2028-6 . Hulsker, Jan.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A Dual Biography . Fuller Publications. 1990.ISBN 978-0-940537-05-7 . Lubin, Albert J.Stranger on the Earth: A Psychological Biography of Vincent van Gogh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2.ISBN 978-0-03-091352-5 . McQuillan, Melissa.Van Gogh . Thames and Hudson. 1989.ISBN 978-0-500-20232-6 . Naifeh, Steven W. ;Smith, Gregory White .Van Gogh: The Life . Random House. 2011.ISBN 978-0-375-50748-9 . Nemeczek, Alfred.Van Gogh in Arles . Prestel Verlag. 1999.ISBN 978-3-7913-2230-8 . Perry, Isabella H. Vincent van Gogh's illness: a case record.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1947,21 : 146–172. Pickvance, Ronald. English Influences on Vincent van Gogh. Arts Council. 1974.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1974/75.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Pickvance, Ronald. Van Gogh in Arles. Abrams. 1984.ISBN 978-0-87099-375-6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Pickvance, Ronald. Van Gogh in Saint-Rémy and Auvers. Abrams. 1986.ISBN 978-0-87099-477-7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ontribution=被忽略 (帮助 )Pomerans, Arnold .Th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 Penguin Classics. 1997.ISBN 978-0-14-044674-6 . Rewald, John . Post-Impressionism: From van Gogh to Gauguin. Secker & Warburg. 1978.ISBN 978-0-436-41151-9 . Rewald, John.Studies in Post-Impressionism . Abrams. 1986.ISBN 978-0-8109-1632-6 . Rosenblum, Robert . Modern Painting and the Northern Romantic Tradition: Friedrich to Rothko. Harper & Row. 1975.ISBN 978-0-06-430057-5 . Rovers, Eva.' He Is the Key and the Antithesis of so Much': Helene Kröller-Müller's Fascination with Vincent van Gogh. Simiolus: Netherlands Quarterly for the History of Art. 2007,33 (4): 258–272.JSTOR 25608496 . Selz, Peter Howard.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017-12-18 ] .ISBN 978-0-520-02515-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07). Sund, Judy. The Sower and the Sheaf: Biblical Metaphor in the Art of Vincent van Gogh. College Art Association|The Art Bulletin. 1988,70 (4): 660–676.JSTOR 3051107 .doi:10.2307/3051107 . Spurling, Hilary .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Vol. 1, 1869–1908. Hamish Hamilton. 1998.ISBN 978-0-679-43428-3 . Sund, Judy.Van Gogh . Phaidon. 2002.ISBN 978-0-7148-4084-0 . Sweetman, David . Van Gogh: His Life and His Art. Touchstone. 1990.ISBN 978-0-671-74338-3 . Tralbaut, Marc Edo. Vincent van Gogh, le mal aimé. Alpine Fine Arts. 1981 [1969].ISBN 0-933516-31-2(法语) . Van der Veen, Wouter; Knapp, Peter. Van Gogh in Auvers: His Last Days. Monacelli Press. 2010.ISBN 978-1-58093-301-8 . Van der Wolk, Johannes. De schetsboeken van Vincent van Gogh [The Sketchbooks of Vincent van Gogh]. Meulenhoff/Landshoff. 1987.ISBN 978-90-290-8154-2(荷兰语) . Van Gogh, Vincent . Leo Jansen; Hans Luijten; Nienke Bakker , 编.Vincent van Gogh – The Letters . Van Gogh Museum & Huygens ING. 2009 [2021-05-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11). Van Heugten, Sjraar. Vincent van Gogh: tekeningen 1: Vroege jaren 1880–1883 [Vincent van Gogh: Drawings 1: Early years 1880–1883]. V+K. 1996.ISBN 978-90-6611-501-9(荷兰语) . Van Uitert, Evert. Van Gogh's Concept of HisOeuvre . Simiolus: Netherlands Quarterly for the History of Art. 1981,12 (4): 223–244.JSTOR 3780499 .doi:10.2307/3780499 . van Uitert, Evert; van Tilborgh, Louis; van Heugten, Sjraar (编). (exh. cat).Vincent van Gogh . Arnoldo Mondadori Arte de Luca. 19901990.ISBN 88-242-0022-2 . Walther, Ingo; Metzger, Rainer. Van Gogh: the Complete Paintings. Taschen. 1994.ISBN 978-3-8228-0291-5 . Weikop, Christian.Exhibition Reviews: Van Gogh and Expressionism. Amsterdam and New York .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2007,149 (1248): 208–209.JSTOR 20074786 . Wilkie, Kenneth.The Van Gogh File: The Myth and the Man . Souvenir Press. 2004.ISBN 978-0-285-63691-0 . 帕斯卡·波納福 ( 英语 : Pascal Bonafoux ) .《梵谷:磨難中的熱情》 .發現之旅 .06 . 張南星/譯. 臺北: 時報文化. 1994 [2017-12-18 ] .ISBN 978-957-13-1130-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2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