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教宗君士坦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教宗
君士坦丁
Constantinus PP.
羅馬主教
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的教宗剛定圖像
就任708年3月25日
卸任715年4月9日(在位7年15天)
前任希新
繼任額我略二世
個人資料
出生664年
奧瑪亞哈里發國沙姆地区泰尔
逝世715年4月9日715-04-09
罗马
教宗君士坦丁
的教宗敬稱
參考敬稱教宗閣下
語體敬稱教宗閣下
宗教敬稱聖父
身後敬稱(无)

君士坦丁拉丁語Constantinus PP.;664年—715年4月9日)自708年3月25日起担任教宗直至逝世。[1]他是拜占庭教廷最后几任教宗之一,其任期内的关键时刻是710/711年访问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就第五六合一公会议的特鲁洛教规与查士丁尼二世达成妥协。下一次有教宗访问该城是在1967年。

成长经历

[编辑]

君士坦丁出生于倭马亚王朝泰尔(现黎巴嫩[2],具有希腊血统。[3]他能够流利地使用希腊语,沉浸于东方的仪式与习俗。[4]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应该“完全适应八世纪早期拜占庭宫廷的东方环境”。[4]除了对立教宗君士坦丁之外,他是唯一一位拥有如此“典型”的东方皇帝名字的教宗。[5]

在被选为教宗之前,他曾两次访问君士坦丁堡。[4]他是 680/681 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教宗使节之一。[4]682 年,他还向君士坦丁四世皇帝递交了教宗良二世的一封充满战斗意味的信件。[4]在这两次访问中,他皆与君士坦丁四世的儿子查士丁尼二世会面并建立了融洽的关系。[4]

教宗生涯

[编辑]

君士坦丁的前任西西尼乌斯只担任了二十天的教宗。[6][7]不到两个月后,君士坦丁于708年3月成为教宗。[6]他是拜占庭教廷时期众多希腊裔教宗之一。当时罗马正处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教宗的任命需要皇帝的批准。君士坦丁当选教宗时,教廷的关键问题是西方国家拒绝接受第五六合一公会议制定的特鲁洛教规。[8]教宗若望七世曾收到这些教规以供批准,但他却将其退回且“没有任何修改”。[8]若望七世的前任色尔爵一世曾宣称他宁愿死也不愿加入该会议。[8]

访问君士坦丁堡

[编辑]

710 年,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在一次召见中要求教宗君士坦丁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见他。[9]皇帝的命令“清楚地表明这位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希望彻底解决罗马是否接受特鲁洛法令的问题”。[5]与其前任相比,君士坦丁并未拖延或借口逃避出现在皇城。实际上,他对拜占庭的认同感是其前任罗马教宗所未曾具备的。[5]在君士坦丁离开之前,查士丁尼以试图推翻他的统治为由弄瞎了拉文纳大主教菲利克斯的眼睛,这一举动改善了教宗与拜占庭的关系。[4]他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因特鲁洛法令而产生分歧。[4]

君士坦丁于公元710年10月5日启程离去。[4]在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居住于普拉西迪亚宫,该宫殿曾于公元547年由教宗维吉吕居住。维吉吕是教宗瑪定一世佳德的代表,参与了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10]在君士坦丁的十三名同伴中,有十一位的姓名得以确认,其中包括两位主教、三位牧师,以及宗座文书院和教宗侍从的所有高级成员,且这些人均为东方血统。[11]陪同君士坦丁的还有未来的教宗額我略二世(当时是一名执事)和另一位拉丁副执事朱利安。[11]君士坦丁特别挑选了与他“性格相似”且可能同情东方的侍从。[4]

在那不勒斯过境时,君士坦丁与拉文纳总督约翰三世·里佐科波相遇,当时约翰三世正前往罗马,准备割喉处决四名教廷高级官员。[4]这四个人(从他们留下来的行为记录可以看出)反对君士坦丁与君士坦丁堡和解的新政策。[4]毫无疑问,君士坦丁本人在出发前往西西里岛加里波利奥特朗托(一行人在那里过冬)之前就了解了总督的使命。[4]到了春天,君士坦丁横渡伊奥尼亚海,在希俄斯岛会见了帝国舰队的将军,并在前往君士坦丁堡之前受到了卡拉比西安的接待。[4]

君士坦丁骑着一匹“披着镀金鞍衣、系着金色缰绳、头戴卡美拉琼帽的骏马进入君士坦丁堡,这种冠冕只有君主才被授权佩戴,而且只能在‘主的重大公共节日’上佩戴”。[4]查士丁尼二世的儿子及共治皇帝提比略,与牧首居鲁士、元老、贵族、神职人员及其他众多人士一道,以帝国降临节的仪式在距离城市七英里处迎接君士坦丁。[12]当时查士丁尼二世正在尼西亚,他敦促教宗前往尼科米底亚与他会面。[12]教宗名录》记述了加冕皇帝在教宗面前俯首称臣的怪异场景,但实际上可能更多的是相互问候。[12]在那个星期天,查士丁尼二世从教宗手中领受了聖體,并对罗马教廷的各项特权进行了模糊的确认。[12]

关于特鲁洛教规的谈判由未来的教宗额我略二世主持。最终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所谓的尼科米底亚妥协”),该妥协“巧妙地回避了”是否接受这些教规的实际问题。[12]尽管君士坦丁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让步,但他并没有对罗马人的绝大多数不满之处做出让步。[12]该协议更多的是为了确保东西方政治统一,而不是解决任何教义争端。[12]君士坦丁被召至君士坦丁堡的事实才是“皇帝的命令仍然在罗马有效”的真正证明。[12]君士坦丁于711年10月离开君士坦丁堡,他是1967年保祿六世之前最后一位访问这座城市的教宗。[13][14]

拒绝一志论

[编辑]
君士坦丁拒绝接受铸有菲利皮科斯肖像的硬币

君士坦丁在返回罗马后不久,查士丁尼二世于711年11月被其叛军杀害。新任皇帝菲利皮科斯是基督一志论的支持者,拒绝接受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决议。他要求君士坦丁支持基督只有一个意志的理论。然而在712年,君士坦丁拒绝了菲利皮科斯恢复基督一志论的请求。此外他还拒绝接受皇帝的肖像或印有皇帝肖像的硬币,并在弥撒中不予纪念皇帝。[8]

当总督试图强制执行皇帝的命令时爆发了冲突,君士坦丁最终平息了冲突。菲利皮科斯于713年6月被推翻,其继任者阿纳斯塔修斯二世派遣总督斯科拉斯蒂库斯并致函教宗,确认皇帝支持第六次大公会议

逝世

[编辑]

君士坦丁于715年4月9日在罗马去世,教宗额我略二世继位。[15]

译名列表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Pope Constantine.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2. ^The five Syrian popes. Aleteia.org. 2021-09-18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8). 
  3. ^Spyropoulos, Evangelos.Two Nations on Wheels: Greeks and Poles at the Crossroads: a Millennial History.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2008: 603.ISBN 978-0-88033-618-5(英语).Pope Constantine, of Greek descent, stayed for several months in Byzantium. 
  4.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Ekonomou 2007,第271頁
  5. ^5.05.15.2Ekonomou 2007,第270頁
  6. ^6.06.1Ekonomou 2007,第246頁
  7. ^*Williams, George L. 2004.Papal Genealogy: The Families and Descendants of the Popes. McFarland.ISBN 0-7864-2071-5. p. 10.
  8. ^8.08.18.28.3Ekonomou 2007,第247頁
  9. ^Ekonomou 2007,第269頁
  10. ^Ekonomou 2007,第30頁
  11. ^11.011.1Ekonomou 2007,第245頁
  12.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Ekonomou 2007,第272頁
  13. ^Fiske, Edward B,Papal Pilgrimage Is Viewed as a Major Step Toward Reun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67-07-26: 2 [202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14. ^Pope holds Mass at ancient Christian site in Turkey, USA Today, 2006-11-29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9) 
  15. ^Constantine/Pop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8). 
  16. ^朝圣胜地. 梵蒂冈广播电台. [202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04). 
  17. ^历任教宗. 香港天主教教区档案. [2025-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3).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天主教會職銜
前任者:
教宗希新
罗马主教
教宗

708年3月25日-715年4月9日
繼任者:
教宗額我略二世
1至4世紀
5至8世紀
9至12世紀
13至16世紀
17至20世紀
21世紀至今
天主教(羅馬公教)
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
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制度
法典
教理
七大聖事
聖母論
神學
(教會聖師)
大亞爾伯特 ·圣盎博罗削 ·圣安瑟莫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 ·圣托馬斯·阿奎那 ·聖亞他那修 ·希波的圣奥思定 ·該撒利亞的巴西略 ·可敬者伯達 ·羅伯·白敏 ·聖伯爾納鐸 ·聖文德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聖加大利納 ·金言聖伯多祿英语Peter Chrysologus ·金口若望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彼得·达米安 ·聖厄弗冷 ·聖方濟各·沙雷氏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納齊安 ·普瓦捷的依拉略 ·圣依西多禄 ·圣热罗尼莫 ·聖若望·達瑪森 ·十字若望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教宗良一世 ·聖亞爾豐索 ·聖女小德蘭 ·聖女大德蘭 ·亞維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里昂的聖依勒內 ·若望·纽曼
教宗良十四世
歷任教宗
修會及傳教會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個別教會
禮儀劃分
拉丁禮教會
各东方礼教会
會議
活動
文化
其他
綜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早期教会
君士坦丁大帝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前期
中世紀中期
中世紀後期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巴洛克时期
法国大革命
修道制度修会
教育和科学
近代传教事业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以來
各地天主教史
相关主题
国际
各地
艺术家
人物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教宗君士坦丁&oldid=8925469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