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拾骨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9年6月1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拾骨葬"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拾骨葬
沖繩語
琉球漢字洗骨
琉球國字頭シンクチ
拉丁化sinkuci
南奄美大島語
琉球漢字改葬
琉球國字頭カイソウ
拉丁化kaisou

拾骨葬,俗稱撿骨,在香港稱為執骨,在台灣又稱撿金撿風水。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广泛见于东亚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闽海人[1]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温克族中也有这种葬俗。

這種葬儀被認為是移民文化有關,方便遷徙者將先人遺骨帶回故鄉祖籍地或新的居住地。

有拾骨葬習俗的漢族族群中,沒有官位爵位、未滿十六歲且未結婚的死者,視為兒童,不一定要撿骨。

過程

[编辑]

先将死者尸体土葬風葬,等待大約六年到十二年(甚至更久),等尸体腐烂后,把骨头取出,放入金斗甕(俗稱金塔)贮存,再重新埋葬[2][3]

盛載遺骨容器

[编辑]
主条目:金斗甕

盛載遺骨的容器稱為金斗甕,又稱「金塔」,琉球稱廚子甕,金斗甕較火葬用的骨灰罈大。

現況

[编辑]

隨著時代變遷,有些地區因為墓地不易取得,或因為法律限制火葬以外的埋葬方式,有些傳統上實行拾骨葬的族群,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選擇將過世的親屬直接火葬。但目前還是有人選擇遵從土葬後撿骨的傳統。除了土地取得問題外,在新冠疫情衝擊後,大家也漸漸地接受了火葬方式。

資料來源

[编辑]
  1. ^主要習俗的是下四府地方的福州人泉漳人
  2. ^泰雅撿骨師10年經驗,破歧見盼傳承。. [201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3. ^阿凱撿骨師-最專業撿骨服務. www.akai.tw. [201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相關作品

[编辑]
  •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
  • 洗骨》,2018年日本電影

參閱

[编辑]
死亡及相關主題
醫學判定
死亡相關列表
死亡形態
死後
屍體腐爛階段
屍體处理
其他方面
超自然現象
法律相關
其他相關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拾骨葬&oldid=8629394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