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抽象与具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抽象实体

哲學各藝術領域中,抽象具体兩概念間具本質差異,兩者定調詞語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有實質的指示物英语referent。雖然沒有普世共通的判斷標準,仍可用常見的例子一窺其差異:如數字、集合和概念通常被歸類為抽象對象,而如植物、狗和行星則被歸為具體對象。两术语在哲学和语义学上皆十分常用。

抽象对象指不存在於特定時空,而是作为一种事物的类型存在,例如一个想法或者抽象本身[1]。抽象对象一術語据说由威拉德·范奥曼·蒯因发明[2]。有關抽象客体的研究,叫做抽象客体理论.

哲学

[编辑]

类型和个例的区别辨认出了物理对象,这个对象是诸多个例(tokens),诸个例是属于一个类型(type)的特别事物(identifies physical objects that are tokens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thing)[3] 它所属的“类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对象。抽象与具体的区别通常是根据每种对象的范式示例来引入和初步理解的:

抽象客体和具体客体的例子
抽象具体
网球比赛网球
红-性(Redness)由苹果反射出并直射人眼的,红色的光
五辆车
正义正义的行动
人性(Humanity),作为人类的性质人(Human population),所有人的集合

先谈谈抽象对象导致的错误:哲学家们一直对抽象对象感兴趣,因为这些对象总能导致很多流行的理论出错。首先,在本体论中,抽象对象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麻烦/问题(problem),也是自然主义的棘手之处——历史上,最重要的关于抽象对象的本体论争论,一直是共相問題。其次,在知识论中,抽象对象导致经验主义出现问题。如果诸抽象对象没有因果上的能力(power),或者是空间上的位置,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它们?我们很难断言,抽象对象如何影响我们的感觉经验,但是我们似乎对之有很多共识。

例如,爱德华·扎尔塔认为,柏拉图在他的理型論中提出,诸抽象对象构成了形而上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话题(the defining subject matter),或者更广泛地,起决定性作用的哲学探索。某种程度上,哲学是独立于经验的探究的,而且,诉诸经验的问题也不审视那些抽象对象,所以似乎正是哲学格外地适合回答关于抽象对象的问题。

在现当代哲学中,对于抽象和具体的区分,来自伊曼努尔·康德[4]以及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发现。[5]

戈特洛布·弗雷格说,抽象对象,例如诸数字等,是第三领域(英語:third realm)的东西),[6][7]与外部世界或内部的意识都不相同。[8]

抽象对象与因果性

[编辑]

另一个对于抽象-具体区分的提议关切,如果客体没有因果的能力,那么该客体就是抽象客体。因果的能力(causal power)指,在因果关系上有能力(ability)去影响某些事物。举例来说,空集就是抽象的,因为它不能对其他客体有任何行动(act)。

但是,这个观点也有问题,比如对“因果的能力”的界定问题:我们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才算是因果的能力。了解详情,请参考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相关条目“abstract objects”。[9]

准抽象客体

[编辑]

准抽象客体(英語:Quasi-abstract entity),是近来某些哲学家的兴趣所在。这是一种对客体的第三个分类(另外两个是抽象客体与具体客体)。准抽象客体在結構與能動性documentality英语documentality领域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论证说,对于柏拉图在抽象与具体上的二元论,我们太过依赖(over-adherence),这使得一种很大的分类即社会的客体,遭到了忽视。这些客体被拒绝,被当作不存在的东西看待,仅仅是因为旧有的二分(抽象与具体)是不完备的(incompatible)。[10] 特别是具有时间位置(temporal location)的能力(ability),而不是空间位置(spatial location)的能力(ability),以及因果能動(causal agency)的能力(ability)(即使只是通过代表(representatives)行事)。[11] 这些客体包括很多社会的客体,比如国际法律体系里的共同体(sta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等等。[12]

心理学

[编辑]

讓·皮亞傑用“具体”和“形式”("concrete" and "formal")描述学习(learning)的两种不同类型。具体的思考(Concrete thinking)包括关于对日常的、有形的客体的事实与描述,而抽象的(認知發展論)思考则包括心理过程。

具体观念抽象观念
稠密的东西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流体的密度,那么该物体下沉。
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在肺泡和血液中的空气那里发生。
植物用根吸水。植物的水分透过根里的细胞的细胞壁。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Abrams, Meyer Howard; Harpham, Geoffrey Galt.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2011 [18 September 2012].ISBN 0495898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2. ^Armstrong, D. M.Sketch for a systematic metaphys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ISBN 9780199655915. 
  3. ^Carr, Philip (2012) "The Philosophy of Phonology" in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 (ed. Kemp, Fernando, Asher), Elsevier, p. 404
  4. ^KrV A51/B75–6. See also: Edward Willatt,Kant, Deleuze and Architectonics, Continuum, 2010 p. 17: "Kant argues that cognition can only come about as a result of the union of the abstract work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concrete input of sensation."
  5.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逻辑学 (黑格尔著作)|]],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609. See also: Richard Dien Winfield,Hegel's Science of Logic: A Critical Rethinking in Thirty Lectures,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2, p. 265.
  6. ^[[戈特洛布·弗雷格|]], "Der Gedanke. Eine logische Untersuchung," in: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1 (1918/19), pp. 58–77; esp. p. 69.
  7. ^Cf.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8. ^Rosen, Gideon.Abstract Object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1 January 2014 [1 Jan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9. ^Rosen, Gideon.Abstract Objects.扎尔塔, 爱德华·N (编).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10. ^B. Smith (2008), "Searle and De Soto: The New Ont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InThe Mystery of Capit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Open Court.
  11. ^E. H. Robinson,"A Theory of Social Agentivity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Descriptive Ontology for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Engineer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emantic Web and Information Systems英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emantic Web and Information Systems7(4) (2011) pp. 62–86.
  12. ^E. H. Robinson (2014), "A Documentary Theory of States and Their Existence as Quasi-Abstract Entities,"Geopolitics19 (3), pp. 1–29.

外部链接

[编辑]
学者
古代
中世纪
近代
18~19世纪
19~20世纪
当代
理论
概念
相关话题
概念
一元论
二元論
思想實驗
其他
心灵哲学家
内德·布洛克 -泰勒·伯吉 -戴维·查尔莫斯 -保罗·丘奇兰德日语ポール・チャーチランド -帕特里夏·丘奇兰德日语パトリシア・チャーチランド -唐纳德·戴维森 -丹尼爾·丹尼特 -杰瑞·福多 -法兰克·杰克逊日语フランク・ジャクソン -金在权 -柯林·麦金日语コリン・マッギン -露絲·密立根 -湯瑪斯·內格爾 -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 -吉尔伯特·赖尔 -约翰·罗杰斯·希尔勒 -威尔弗里德·塞拉斯 -史蒂芬·史迪奇日语スティーヴン・スティッチ -弗雷德·德雷特斯基日语フレッド・ドレツキ -大森荘蔵日语大森荘蔵 -岡潔 -金杉武司日语金杉武司 -河野哲也日语河野哲也 -柴田正良日语柴田正良 -永井均日语永井均 -信原幸弘日语信原幸弘 -山口尚日语山口尚 -ユウジン・ナガサワ日语ユウジン・ナガサワ
相关学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抽象与具体&oldid=8999021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