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扬州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扬州府在江苏省的位置(1820年)

扬州府中国时设置的清朝时,扬州府的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以南、长江以北,东台市以西、仪徵市以东地。当运河交通冲要,为明清两淮盐运中心。1912年废。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丙午年,1366年)正月,朱元璋政权改维扬府置,治所江都县(今江苏省扬州市)。明朝建国后,属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在明代,扬州府是今江苏长江以北仅有的2个府之一(另一个是淮安府),下辖高邮州泰州通州3州和江都县仪真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泰兴县如皋县海门县7县,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南部以及安徽省天长市东南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编户一十二万三千九十七,人口七十三万六千一百六十五。弘治四年(1491年),户一十万四千一百四,口六十五万六千五百四十七。万历六年(1578年),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

清朝扬州府范围有所收缩,评价:冲,繁,疲,难。隶淮扬海道两淮盐运使驻。初年,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扬州府归属江苏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门县坍塌于海,并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讳,改仪真县为仪徵县。三年(1725年),通州升为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泰兴县属通州直隶州。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析泰州置东台县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讳,改仪徵县为扬子县。下辖高邮州、泰州2州和江都县、甘泉县、扬子县(今仪徵市)、宝应县、兴化县、东台县6县。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2年废扬州府。

参考文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揚州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中央直隶地区
朝廷(北京六部南京六部等机构)直辖
直隶南直隶
北平等处布政
使司→北直隶
布政使司辖区
直隸州羁縻性军政机构
陝西布政司
山西布政司
山東布政司
河南布政司
浙江布政司
江西布政司
湖广布政司
四川布政司
广東布政司
广西布政司
福建布政司
雲南布政司
貴州布政司
交趾布政司
五軍都督府
中军都督府
直属在京卫所 | 直属南直隶在外卫所 | 中都留守司 | 河南都指挥使司
左军都督府
右军都督府
前軍都督府
后军都督府
西八卫
奴儿干
都指挥使司
建州三衛
朵颜三卫
西番
各都司府所
西南等地另有隶属于都司行都司土司系统羁縻军政机构
江寧布政使司
江寧道
淮揚海道
淮徐道
常鎮通海道
江蘇布政使司
常鎮通海道
蘇松太道
註:江蘇省及其前身江南省為大清全國唯一下分二布政使司的省份。1905年初以江寧布政使司轄區置江淮省,约三個月后恢复原状。布政使江苏巡抚治下,同受两江总督节制。
江苏行政区划史
直隶
1368–1421

南直隶
1421–1644
江南省
1645–1667
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左右布政使分署;康熙六年(1667年),以安徽巡抚江南左布政使辖境为安徽省江宁巡抚江南右布政使辖境为江苏省
江南左布政使司
1661–1667
江南右布政使司
1661–1667
江苏省
1667–1760
江苏布政使司
江苏省
1760–1911
江苏布政使司
江宁布政使司
江淮省
1905年1–4月
光绪三十年末(1905年1月27日)析置江淮省,三十一年初(1905年4月21日)并回江苏省。
江宁布政使司
中華民國江苏省
1912–1913
临时政府南京府
江宁府
松江府
苏州府
淮安府
扬州府
徐州府
太仓直隶州
海门直隶厅
中華民國江苏省
1913–1914
上海观察使
淮扬观察使
徐州观察使
中華民國江苏省
19141927
金陵道
滬海道
蘇常道
淮揚道
徐海道
中華民國江苏省
19271950
省政府直轄
第一行政督察區
第二行政督察區
第三行政督察區
第四行政督察區
第五行政督察區
第六行政督察區
第七行政督察區
第八行政督察區
第九行政督察區
华东大行政区
1949–1952
今江苏省地域分属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南京市皖北行政区山东省管辖。
苏南行政区
苏北行政区
江苏省
1953–1970
江苏省
1970–1979
江苏省
1980
7省辖市
7地区
江苏省
1990–1996
11地级市
江苏省
1996年至今
13地级市
注:省会加框。参见:江苏历史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扬州府&oldid=80289617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