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 (英語:Psychologist )是研究心理學 的學者,透過觀察 、測驗 、實驗 等手段,使用統計學 與科學方法 ,探討人類或動物的心智運作與行為 ,涵蓋了生命科學 、認知科學 、行為科學 及社會科學 等多種領域[ 1] 。
心理學家可分為進行基礎研究的研究心理學家,以及進行實際應用的應用心理學家兩大類[ 2] 。研究心理學家通常在研究機構中工作,如學校 、研究機構;而應用心理學家除了在研究機構中工作外,也常在人群聚集的單位工作,如學校、公司 、醫院 、診所 、監獄 或與運動員相關的組織。
在大眾印象中,心理學家的工作常被認為僅限於教育學 與醫療衛生 領域,並與心理師 混淆[ 3] 。事實上心理學家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科學研究、工商產業等;而根據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法令,許多心理學家其實並不具備執行心理治療 的資格,需要接受進一步的培訓或考核,獲得執照後才能成為合法的心理師 [ 4] 。
威廉·馮特 被認為是現代心理學的創建者。研究心理學家透過科學方法 建立假設,並以實驗或調查等方式檢驗假設。研究心理學家一般需要大學研究所 以上的學位,並在研究機構中工作。研究心理學家大多不直接對客戶或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治療,但透過研究心理學家的研究,應用心理學家可將這些研究作為可靠的理論基礎以進行治療[ 5]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 對職業心理學家的分類,研究心理學家可分為以下幾種[ 2] :
認知心理學 家與知覺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對外在世界的感受,以及內在的心智運作方式。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注意力 、記憶 、語言 、創造力 與問題解決的決策等。他們也常與其他領域的心理學家合作,以了解人類心智運作的生物基礎,或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等。
發展心理學 家研究人一生中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況。童年與青春期被認為是人類成長的重要時期,也一向是發展心理學家的關注焦點。然而隨著人口快速高齡化 ,發展心理學家也逐漸關切成年人與老年人的心理狀況。
行為主義 實驗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後方單膝跪地者)與同事正在進行小艾伯特實驗 。實驗心理學 家感興趣的心理學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認知 過程、比較心理學 、古典制約 與操作制約 等,研究人類與非人類的對環境中事件的偵測與反應能力。實驗心理學家使用科學方法 與經驗主義 法則進行心理學實驗。除了在研究機構中工作外,實驗心理學家也常在製造業、動物園和工程公司等不同的地方工作。
神經心理學 家研究中樞神經系統 與行為間的關係,尤其是腦部結構。神經心理學家常使用神經影像 了解大腦各部位的功能,也研究腦傷或疾病如何影響情緒、行為與認知功能。
演化心理學 家研究基因突變 、適應 、選擇 等演化 觀點如何影響人類的心理。包括交配、攻擊、幫助行為、人際交流等,都是演化心理學家的關注重點。
計量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如何設計實驗與分析實驗數據。相關研究內容包括開發分析方法、評估教學法以及心理治療療法的效果,或是使用數學模型模擬心理現象。
社會心理學 家研究人的心理如何與社會群體互動。社會心理學家對個人和群體的心理都有研究,並尋求改善其間互動的方法。他們的工作環境從研究機構、廣告與行銷公司、或企業與政府單位。
一幅1966年的漫畫 ,描繪了一位坐在辦公室裡的應用心理學家。 應用心理學 家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協助人們應對生活中的狀況。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心理學家即屬於應用心理學家[ 6] 。各國政府對於不同領域的應用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規範與資格認定,所需的學位也各有不同。應用心理學家常在治療機構如學校、醫院、診所等單位為客戶執業治療,也常在大學中授課。根據美國心理學會 對職業心理學家的分類,應用心理學家可分為以下幾種[ 2] :
臨床心理學 家預防、評估與治療精神、情緒與行為障礙,並使用心理學的工具與理論進行診療。其業務範圍從短期的危機,如青少年與父母的家庭衝突,直到嚴重的慢性疾病 都包括在內,如思覺失調症 。有些臨床心理學家專門治療特定的心理疾病,如恐慌症 、憂鬱症 等,而有的臨床心理學家則針對特定人群進行治療,如家庭或夫妻、少數民族 、LGBTQ 族群、年輕人或老年人。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教育尚未奠基之時,早期的臨床心理學家通常是精神科醫師 或神經內科 醫師,如佛洛伊德 、榮格 等人;加上今日許多國家的臨床心理師 與醫師同樣需要具備博士 學位,因此常用「心理醫生」的俗稱取代臨床心理學家的稱呼[ 7] 。儘管今日的臨床心理師 與醫師已有明顯差異,並具有不同的職責與教育要求[ 8] ,但凡是從事臨床心理學診斷與治療的工作者或學者,無論是臨床心理師 還是醫師,都可以被稱為臨床心理學家[ 9] 。
諮商心理學 家(輔導心理學家)協助人們認識自我的優點與缺點,以應對生活中的問題。他們對不同族群的人們進行諮詢、心理治療與科學研究等。諮商心理學家特別關注每個人與他人的差異之處,如性別、文化、職業、種族與宗教信仰等。
社區心理學 家關注人與社區、環境之間的關係,並致力於加強社會系統 對社會成員的支持能力。他們不只協助個體應對貧困、創傷等需求,而更聚焦在使社會能提供資源並預防這些狀況的發生。其工作內容可能包括改善社區對天災受災戶的支持,與政府合作防止犯罪或霸凌等。
一位澳大利亞 的教育心理學家(右)。 教育心理學 家研究人們如何有效的進行教學與學習。主要透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等方式,改善學生的求知動機與面對挑戰的能力。教育心理學家也探討不同文化與種族、以及有特殊教育 需求的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性。相較於學校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多半從事研究工作,不直接在學校中面對學生。
學校心理學 ( 英语 : School psychology ) 家為學校環境中的學生與家長提供心理學的建議。工作場所多在學校等教育機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評估和諮詢,也進一步輔導家長與教職人員,提供建議,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干預。
工程心理學家,又被稱為人因工程學 家,專門研究人們使用工具與機器的方式,並試圖改善使用經驗,以達到最大的安全性、舒適性與使用效率。可能的工作內容包括螢幕如何避免使用者眼睛疲勞,生產線如何佈置能使生產效率最高等。除了受雇於業界,也常受雇於政府,尤其是國防單位。
工商心理學家,又被稱為工業與組織心理學 家,主要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在職場與組織等工作場所中,以提高生產力、工作品質以及員工的身心健康。在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中,心理學家可以進行員工分配、培訓和未來發展等業務,例如在招聘員工和晉升過程中提供有效的測試方法;除此之外,也常在企業品管、策略規劃、處理組織變革等領域擔任管理顧問。
環境心理學 家研究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環境的定義十分廣泛,包括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建成環境 、文化環境與資訊環境等,其研究的規模也有大有小,包括本土化 與全球化 在內。環境心理學家通常需要與其他領域的專家合作,如社會學 、人類學 、建築學 、設計學 等。除了探討環境資源的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外,現代的環境心理學家也關注環境保育與恢復的議題。
法庭心理學 家將心理學理論應用在法律領域中,是刑事司法系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可能的工作內容包括評估被告接受審判的心理能力、衡量陪審團行為或目擊者證詞等。
健康心理學 家研究生物、心理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生活健康。有一些疾病看似是生理因素引起,但其實與心理因素有關。他們研究患者如何處理疾病、如何提供適當的醫療建議、如何改變不良健康習慣的有效方法,也參與制定促進康的醫療策略。健康心理學家多在醫院或診所中與其他醫療人員合作,除了針對患者提供醫療建議外,也可以提供醫療人員壓力問題的建議。對於社會群體而言,健康心理學家也能對社會議題進行研究,制定適當的解決計劃,如藥物濫用、缺乏運動和不良飲食等。
運動心理學 家透過研究運動員的心理與行為,協助運動員達成其比賽目標。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可能影響運動表現,而運動表現也會反過來影響心理。運動心理學家研究的可能方向包括動機、情緒、應對失敗與壓力等。
心理學家的數個著名獎項皆由美國心理學會 所頒發,包括桑代克獎 ( 英语 : E. L. Thorndike Award ) 、國際人道主義獎 ( 英语 : APA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ward ) 、心理學傑出科學貢獻獎 ( 英语 : APA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 等,其中最高榮譽為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 英语 : APA Award for Lifetime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 [ 10] 。
諾貝爾獎 中並無心理學獎,但仍有數名心理學家獲獎,包括生理醫學獎 的巴甫洛夫 、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康拉德·洛倫茲 、羅傑·斯佩里 、約翰·奧基夫 、邁-布里特·莫澤 與愛德華·莫澤 ;經濟學獎 的司馬賀 、康納曼 ;文學獎 的特朗斯特羅默 等[ 11] 。
在心理學尚未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以前,已有許多學者開始從事心理學相關研究,因而在今日也被認為是心理學家,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笛卡兒 ,生物學家蓋倫 、達爾文 ,或物理學家 亥姆霍茲 、費區納 等人[ 12] 。
1909年攝於克拉克大學 。前排左起:佛洛伊德 ,霍爾 ,榮格 ;後排左起:亚伯拉罕·布里尔 ( 英语 : Abraham A. Brill ) ,欧内斯特·琼斯 ,桑多尔·费伦齐 ( 英语 : Sándor Ferenczi ) 。 現代心理學起源於1870年代的威廉·馮特 ,他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並於萊比錫大學 創辦心理學實驗室,建立了心理學的結構主義學派 ,心理學也因此成為獨立的學門,展開了實驗與科學方法的研究[ 13] 。馮特的許多學生們也成為了心理學發展早期重要的心理學家,如美國第一位心理學教授卡特爾 、發明因素分析 的史皮爾曼 ( 英语 : Charles Spearman ) 、鐵欽納 、以及美國心理學會 的首任主席霍爾 等。
20世紀初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 首倡心理學的機能主義學派 ,著重於尋找意識的結構與成分,而德國的心理學家韋特墨 等人也創建了格式塔學派 ,講求意識的整體論 。同時心理學家們也逐漸開展實用取向的研究,如勒溫 的社會心理學 研究、杜威 的教育心理學 研究等。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因佛洛伊德 創始的精神分析學派 而興起,也影響了榮格 、阿德勒 、艾瑞克森 等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學派 則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見解,認為與其探討與推論心理結構 ,不如直接觀察外在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 在約翰·華生 的倡導下盛極一時,以巴甫洛夫 的古典制約 研究與桑代克 的效果律 等理論為主,並發展出新行為主義的托爾曼 、激進行為主義的B·F·史金納 等衍生流派[ 14] 。
現今心理學的主流為認知主義學派 ,如早期的艾賓浩斯 記憶研究、皮亞傑 的發展心理學 研究等,在諾姆·杭士基 、烏里克·奈瑟 ( 英语 : Ulric Neisser ) 等人的提倡下逐漸取代了行為主義學派 的理論,轉而繼續對心理的運作過程進行研究[ 15] 。
2002年時,普通心理學評論 ( 英语 :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 期刊登載了一篇調查,列出了20世紀 最知名的100名心理學家。其主要依據包含五個指標:在期刊中被引用的頻率、在心理學課本中被提及的頻率、對美國心理學會 會員進行的意見調查、其姓氏是否曾被用以命名某種心理學現象、是否曾獲得獎項或其他榮譽(如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 院士、美國心理學會 主席等)。此篇調查似乎有公平性問題,顯得更有利於美國 籍或英語系國家 的心理學家,但仍可提供相當參考[ 16] 。以下列出前十名的心理學家:
^ StudentScholarships.Psychologists - What They Do . [2021-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12). ^2.0 2.1 2.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areers in Psychology . [2021-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24). ^ Kanning, Uwe Peter.Über das Image der Psychologie (PDF) . Report Psychologie. 2014,1 (39) [2021-10-16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10-16). ^ Plotnik, Rod; Kouyoumdjian, Haig. Chapter 1: Introducing Psychology.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 Wadsworth Pub Co. 2014.ISBN 9781133939535 . ^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What research psychologists do . [2021-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29). ^ Psychology School Guide.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earch Psychology and Applied Psychology? . [2021-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29).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Yes, the 'Dr.' is in . 2008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2-18). ^ Psychology.org.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2021-09-29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2-18). ^ Joel Greenberg.A PSYCHIATRIST WHO WOULD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 The Nwew York Times. 1981-08-11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4).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ward for Outstanding Lifetime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 [2021-10-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14). ^ Ardila, Rubén.Psychology and the Nobel Prize . Universitas Psychologica. 2016-07-15,15 (4) [2021-10-20 ] .doi:10.11144/Javeriana.upsy15-4.pnp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08). ^ Charles Stangor; Jennifer Walinga.1.2 The Evolution of Psychology: History, Approaches, and Questions .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3). ^ Saul McLeod.Wilhelm Wundt . 2008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1). ^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neobehaviorism .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1). ^ Rachita.Difference between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 [2021-10-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0-21). ^ Haggbloom, Steven J.; Warnick, Renee; Warnick, Jason E.; Jones, Vinessa K.; Yarbrough, Gary L.; Russell, Tenea M.; Borecky, Chris M.; McGahhey, Reagan; Powell, III, John L.; Beavers, Jamie; Monte, Emmanuelle.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2-06-01,6 (2): 139–152 [2021-10-12 ] .doi:10.1037/1089-2680.6.2.13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