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德里克·巴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2023年5月24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因為沒有文內引註而使來源仍然不明(2023年5月24日)
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許不适合百科全書。(2023年5月24日)
請根據指南協助改善这篇条目,並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加以改善。
爵士
德里克·巴顿196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Derek Barton

FRS FRSE
出生(1918-09-08)1918年9月8日
 英國英格蘭肯特郡格雷夫森德
逝世1998年3月16日(1998-03-16)(79歲)
 美国德克薩斯州大學城
国籍 英国
母校伦敦帝国学院
知名于巴顿反应
巴顿脱羧反应
巴顿–凯洛格反应
巴顿-麦康比去氧反应
巴頓-扎德反應英语Barton–Zard reaction
氫氧化鈉碘化英语Hydrazone iodination
奖项科迪-摩根獎英语Corday–Morgan Prize(1949)
皇家學會院士(1954)
歐內斯特·根特獎英语Ernest Guenther Award(1957)
戴維獎章(1961)
196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诺贝尔化学奖(1969)
皇家獎章(1972)
下級勳位爵士(1972)
科普利奖章(1980)
普利斯特里獎(1995)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有机化学
机构倫敦帝國學院
自然物質化學研究所英语Institut de Chimie des Substances Naturelles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
博士導師伊恩·海尔布伦英语Ian Heilbron
博士生傑克·鮑德溫英语Jack Baldwin (chemist)
安東尼·巴瑞特英语Anthony Barrett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爵士,FRS(英語:Sir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年9月8日—1998年3月16日),英国化学家,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德里克是二十世纪的有机化学研究者。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贡献。他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早年经历

[编辑]

巴顿出生于英国一个木匠家庭,祖上三代皆是木匠,他是第四代。巴顿在中学毕业后也確實从事了一年木匠生涯。当时他父亲亡故,家里指望着他继承祖业。然而一年后巴顿就厌烦了木工生活,于是報考大学学習化学。

学术生涯

[编辑]

巴顿在進入倫敦帝國大學之前,就先后在很多小学校任職。他还一度在一个私人企业做过技术人员,他在私人企业工作时跟一个德国老技工学会了很多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而这些經驗在他后期研究自由基化学时產生影響並提供幫助。他60岁的时候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被强制退休,然后到法国国立科研中心CNRS),工作到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最后至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他在那裡進行12年研究,直到1998年逝世。

学术贡献

[编辑]

巴顿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构象分析;二是自由基化学。巴顿是构象分析的主要奠基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的理论从建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内没什么大的更动,為指导有机合成的理论。之前,自由基化学反应因缺乏约束条件被普遍认为无合成价值。經巴頓的研究,这个观点被推翻。在现代有机合成中自由基化学在很多场合发挥了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避免了酸碱的反应氛围,使得对酸碱敏感的化学合成研究得到了巨大的进展。事实上巴顿也是现代糖化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巴顿在有机化学领域提出了“发明化学反应”的研究概念。他通过大量的亲身经历證明,只要通过合理的逻辑思辨和相关的知识,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发明、而不是发现新的化学反应。

轶事

[编辑]
  • 1965年巴顿发明了一个自由基反应用于远端碳氢键活化。而该反应的发明源于当时的一个研究的需要。当时某公司研究所在探索一个方法将普通廉价的类固醇原料转换成另一个极珍贵的类固醇激素。巴顿作为特聘技术顾问就根据需要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了一个思路,然后找了一个研究员助手下去验证。很快该公司就通过这个技术制备了60克激素。在当年的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当巴顿在讲台上摸出一瓶装有这60克激素的瓶子时,底下全惊呆了。因为当时世界上这种激素在实验室里分离的量加起来不超过10毫克。
  • 巴顿的妻子是法国人,因此巴顿的法语也很不錯。
  • 巴顿跟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关系极佳,俩人在学术上也互有促进。
  • 巴顿曾说: 我研究一个题目,等到这个题目下别人发的文章我自己已经数不过来的时候,就放弃,找新的题目做(言下之意这个领域已经被研究徹底了)。

由巴顿名字命名的反应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腳註

[编辑]
  1.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2-13.

其他

[编辑]

出自巴顿的自传:

  • Derek H. R. Barton: Some Recollections of Gap Jumping (Profiles, Pathways, and Dreams),ISBN 084121770X,A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ublication (May 5, 1991)

外部链接

[编辑]
1994年
1996年
1998年
2000年
2002年
2004年
2006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013年
2015年
2017年
2019年
2021年
2023年
注:杨振宁、姚期智、蒲慕明、孙立成、谢晓亮因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依《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已逝世

1901年-1925年

1901年:范托夫 /1902年:费歇尔 /1903年:阿伦尼乌斯 /1904年:拉姆齐 /1905年:拜尔 /1906年:莫瓦桑 /1907年:布赫纳 /1908年:卢瑟福 /1909年: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瓦拉赫 /1911年:居里 /1912年:格林尼亚萨巴捷 /1913年:维尔纳 /1914年:理查兹 /1915年:维尔施泰特 /1918年:哈伯 /1920年:能斯特 /1921年:索迪 /1922年:阿斯顿 /1923年:普雷格尔 /1925年:席格蒙迪

1926年-1950年

1926年:斯韦德贝里 /1927年:威兰 /1928年:温道斯 /1929年:哈登奥伊勒-切尔平 /1930年:费歇尔 /1931年:博施贝吉乌斯 /1932年:朗缪尔 /1934年:尤里 /1935年:F·约里奥-居里I·约里奥-居里 /1936年:德拜 /1937年:霍沃思卡勒 /1938年:库恩 /1939年:布特南特鲁日奇卡 /1943年:德海韦西 /1944年:哈恩 /1945年:维尔塔宁 /1946年:萨姆纳诺思罗普斯坦利 /1947年:魯賓遜 /1948年:蒂塞利乌斯 /1949年:吉奥克 /1950年:迪尔斯阿尔德

1951年-1975年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1952年:马丁辛格 /1953年:施陶丁格 /1954年:鮑林 /1955年:迪维尼奥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1957年:托德 /1958年:桑格 /1959年:海罗夫斯基 /1960年:利比 /1961年:卡尔文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1963年:齐格勒纳塔 /1964年:霍奇金 /1965年:伍德沃德 /1966年:马利肯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1968年:昂萨格 /1969年:巴顿哈塞尔 /1970年:莱洛伊尔 /1971年:赫茨贝格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1974年:弗洛里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1976年-2000年

1976年:利普斯科姆1977年:普里高津 /1978年:米切尔 /1979年:布朗维蒂希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1982年:克卢格 /1983年:陶布 /1984年:梅里菲尔德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1990年:科里 /1991年:恩斯特 /1992年:马库斯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1994年:欧拉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1998年:科恩波普 /1999年:兹韦勒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2001年-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2006年:科恩伯格 /2007年:埃特尔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2011年:谢赫特曼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2025年:北川進羅布森亞基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皇家奖章获得者
1820年代
1830年代
1840年代
1850年代
1860年代
1870年代
1880年代
1890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戴维奖章获得者
1870年代
1890年代
1890年代
1900年代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主分类:戴维奖章
1951年至200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德里克·巴顿&oldid=8963891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