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德國軍事顧問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擴充。(2013年11月27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中德關係

中華民國

德國
中德關係

中華民國

德国
中德關係

中華民國

德意志國
中德關係

中華民國

西德
系列条目
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國防部部徽
臺灣軍事
中華民國軍事史
臺灣現行軍事編制
臺灣主題

德國軍事顧問團,為德國協助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團。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8年開始,一直到1938法肯豪森將軍被召回德國為止,在中國協助蔣中正進行德國軍火買賣相關事宜及軍隊現代化的顧問團。第二階段則是指戰後西德協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軍訓練軍官的「明德專案」,始於1963年,終於1975年。

德國軍事顧問團(1928-1938)

[编辑]
参见:中德關係 (1911年-1941年)

1938年6月27日,纳粹德国外交部严令在华的全部德籍军事顾问一律停止活动,立即离开中国,否则视为叛国。1938年7月5日,全体德国军事顾问借道香港归国。

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總顧問

[编辑]

[註 2]

級職譯名[1]原名任職時間離職時間
上校總顧問馬克斯·鮑爾Max Hermann Bauer民國17年(1928年)11月民國18年(1929)年4月
上校代總顧問赫爾曼·克禮拜爾Hermann Kriebel民國18年(1929年)4月民國19年(1930年)5月
中將總顧問喬治·魏澤爾Georg Wetzell民國19年(1930年)5月民國23年(1934年)4月
上將總顧問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民國23年(1934年)5月民國24年(1935年)3月
上將總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民國24年(1935年)3月民國27年(1938年)7月
参见: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第1任總顧問是马克斯·鲍尔上校,1928年11月至1929年5月在华,由於《凡爾賽條約》等因素,這段時期表面是以經濟顧問而非軍事顧問名義來華,主要貢獻也是在軍火生產及買賣上,他最終在參與蔣桂戰爭期間因感染天花死於中國。在第2任總顧問到來前,由赫爾曼·柯利伯爾中校代理總顧問,由1929年5月至1930年5月。[1]

第2任總顧問為喬治·魏澤爾(佛采爾)中將[註 1],1930年5月至1934年4月在华,他同時也參與了中原大戰第五次剿共戰爭[1]

第3任總顧問為汉斯·冯·塞克特上將,1934年5月至1935年3月在华,他被譽為德意志國防軍之父,雖然來華不到一年,但在他任內仍奠定了不少國軍現代化的基礎,如倡議建立德械化的教導總隊等,但因健康因素,在推薦法肯豪森作為他的下任顧問後離華,並於隔年過世。[1]

第4任同時也是最後一任總顧問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上將,1935年3月至1938年7月在华,他趕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加速進行了中央軍的德械化,並在抗日戰爭初期大力協助蔣中正在對日戰略、戰術上的部署,他所留下的戰略部署如影響在離華後仍持續發生作用。[1]

明德專案(1963-1975)

[编辑]

「明德專案連絡人室」簡稱「明德小組」(德語:Ming-teh-Gruppe),成立於1963年7月2日,1975年12月31日解散,共歷時12年半。當時在臺已有美軍顧問團白團兩個外國顧問團,明德專案與白團一樣是屬於非公開的秘密顧問團,主要貢獻於對軍官之教育,首任顧問為曾歷經兩次大戰,又參與過西德聯邦國防軍建軍的孟澤爾少將。後來又歷經若爾丹(Paul Jordan)和考夫曼(Kurt Kauffmann[註 3]兩任顧問。臺灣方面的主要聯絡人則為曾留學德國的蔣緯國中將。在明德專案外,另有派軍官赴德培訓的「培德案」,前後合計共培訓了25位軍官(前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殷宗文與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孟澤爾將軍侍從官王玉麒[6]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1.01.1馬文英的1994年德國博士論文將「Georg Wetzell」譯名為「佛采爾」;傅寶真在「近代中國雜誌社」1997年論文,譯名為「喬治·魏澤爾」[2][3]。《俞大維傳》並未記載。黃慶秋[4]、宋啟成[5]:43,則採取譯名為「佛采爾」
  2. ^原爭取埃里希·鲁登道夫,因故改派退役校級軍官以「工業顧問」身份擔任,而非「軍事顧問」[1]
  3. ^參見德國陸軍第2裝甲旅德语Panzerbrigade 2事略;勿與奧地利政治家Kurt Kaufmann德语Kurt Kaufmann相混淆。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1.01.11.21.31.41.5俞大維傳》.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臺灣日報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頁;(繁體中文)0102增訂版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1.
  2. ^李曼、魏澤爾、史迪威(Otto Liman von Sanders、Georg Wetzell、Joseph W. Stiwell):三位在東方具有爭議性外國軍事顧問的比較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3. ^Georg Wetze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家圖書館
  4. ^黃慶秋 1969.
  5. ^宋啟成 2012.
  6. ^王慶偉.蔣介石 曾聘德軍顧問訓練國軍.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美國史丹福:北美世界日報. May 15,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2日)(中文).  引文格式1维护:日期与年 (link)

来源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政治
中国驻德使领馆[註1]
德国驻华使领馆[註2]
在华德国租借地
在华德租界
历史事件
对话机制
军事
经济
文化
人物
註1^ :此處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駐在德國的正式外交使領館。關於與德國未有邦交的中華民國政府駐德辦事機構,請見「駐德國台北代表處」。
註2^ :德國僅於中国大陆香港設有正式的外交使領館,關於其對台灣派出的非邦交代表機構,請見「德國在台協會」。
歷史
交流
組織
機構
武器
運輸
其他
人物
民國
駐德國使節處長武官
在德中華民國/臺灣人
留學德國
生於德國/血統
其他
德國
駐中華民國使節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在華德國人/传教士漢學家
在臺德國人
华裔德国人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德國軍事顧問團&oldid=8863356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