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 | |||||||||||||||||||||
|---|---|---|---|---|---|---|---|---|---|---|---|---|---|---|---|---|---|---|---|---|---|
| 東漢至清朝的州 | |||||||||||||||||||||
| 188年-607年 619年-742年 758年-1348年 1366年-1733年 | |||||||||||||||||||||
| 坐标:34°15′40″N117°11′09″E / 34.2611°N 117.1858°E /34.2611; 117.1858 | |||||||||||||||||||||
| 國家 | 東漢至清朝 | ||||||||||||||||||||
| 人口 | |||||||||||||||||||||
• 282年 | 81021戶[1] | ||||||||||||||||||||
• 464年 | 23485戶,175967口[2] | ||||||||||||||||||||
• 549年 | 37812戶,108787口[3] | ||||||||||||||||||||
• 639年 | 8162戶,45537口[4] | ||||||||||||||||||||
• 1102年 | 64430戶,152237口[5] | ||||||||||||||||||||
| 歷史 | |||||||||||||||||||||
• 成立 | 188年 | ||||||||||||||||||||
• 废除 | 1733年 | ||||||||||||||||||||
| |||||||||||||||||||||
| 今属于 | |||||||||||||||||||||
徐州,中国古代的州,前身為監察區徐州刺史部。早期幅员广袤,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山东省西南部和安徽省小部,南北朝時期轄境逐漸縮小,北朝後期以後轄境僅限於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帶。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設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徐州刺史部地處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西南部地区。但此时的徐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徐州治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領二郡三國:東海郡、琅邪國、彭城國、廣陵郡、下邳國[8]。建安三年(198年)前後,分琅邪、東海、下邳等郡國置城陽郡、利城郡、昌慮郡、東莞郡、東安郡、东城郡。後省併昌慮、東安、东城三郡。至漢末,徐州領六郡二國:彭城國、廣陵郡、下邳郡、東海國、琅邪郡、城陽郡、利城郡、東莞郡。[9]
曹魏時,併利城郡入東海國,併東莞郡入琅邪國。至魏末,徐州領三郡三國:彭城國、廣陵郡、下邳郡、東海國、琅邪國、城陽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分琅邪國置東莞國,割城陽郡屬青州。咸寧三年(277年),併東莞國入琅邪國。太康元年(280年),分下邳國置臨淮郡。太康十年(289年),分琅邪國、青州之城陽郡復置東莞郡,屬徐州。至此,徐州領三郡四國:彭城國、廣陵國、下邳國、臨淮郡、東海郡、琅邪國、東莞郡。
元康元年(291年),分東海郡置蘭陵國,分東莞郡置東安國。永寧元年(301年),分臨淮郡置淮陵國。永興元年(304年),分臨淮郡置堂邑郡。至此,徐州領三郡八國:彭城國、廣陵國、下邳國、臨淮郡、淮陵國、堂邑郡、東海國、蘭陵國、琅邪國、東莞郡、東安國。[10]
東晉時期,徐州北部諸郡屢陷屢復,治所也頻繁遷徙,或治廣陵郡廣陵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或治下邳郡下邳縣(今江蘇省邳州市南),或寄治揚州晉陵郡丹徒縣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10]。永昌元年(322年),琅邪國陷於後趙。太寧二年(324年),彭城、下邳、東海、蘭陵、東莞、東安六郡國陷於後趙。咸和元年(326年),臨淮、淮陵二郡陷於後趙。至此,徐州僅餘廣陵、堂邑二郡[11]。
永和七年(351年),收復彭城、下邳、臨淮、淮陵、東海、蘭陵六郡國。永和十二年(356年),收復琅邪國。咸安二年(372年),琅邪國陷於前秦。太元四年(379年),彭城、下邳、淮陵、東海、蘭陵五郡國陷於前秦。太元九年(384年),收復徐州全境,並以前秦南兗州(領梁、譙、沛三郡)併入徐州。太元十九年(394年),琅邪國陷於後燕。隆安二年(398年),收復琅邪國。隆安三年(399年),琅邪、東莞、東安三郡國陷於南燕。元興二年(403年),梁國陷於後秦。義熙五年(409年),再次收復徐州北部諸郡國(梁國除外)。[11]
義熙七年(411年),以淮水為界將徐州一分為二,淮南為徐州(治廣陵),淮北為北徐州(治彭城)。北徐州領九郡三國:彭城國、下邳郡、東海郡、譙國、沛郡、蘭陵郡、琅邪國、東莞郡、東安郡、淮陽郡、陽平郡(僑郡)、濟陰郡(僑郡)[10]。義熙十二年(416年),收復梁國[11]。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北徐州為徐州。景平元年(423年),梁、譙二郡陷於北魏。孝建元年(454年),置北濟陰郡。大明元年(457年),割下邳郡使僑置的濟陰郡成實土郡。至此,徐州領十二郡:彭城郡、下邳郡、東海郡、沛郡、蘭陵郡、琅邪郡、東莞郡、東安郡、淮陽郡、陽平郡、濟陰郡、北濟陰郡。泰始二年(466年),彭城、沛、陽平三郡陷於北魏。泰始三年(467年),下邳、東海、淮陽、濟陰四郡陷於北魏,割東莞、東安二郡置東徐州。泰始四年(468年),徐州全境陷於北魏。[10]
後趙四年(322年)至八年(326年),先後佔領東晉徐州九郡,仍治彭城。後改蘭陵郡為武興郡。至此,徐州領九郡:彭城郡、下邳郡、臨淮郡、淮陵郡、東海郡、武興郡、琅邪郡、東莞郡、東安郡。冉魏永興二年(351年),琅邪、東莞、東安三郡陷於段龕,其餘六郡陷於東晉。
前燕元璽五年(356年),佔領段龕所據徐州之東莞、東安二郡,改屬青州。前秦建元八年(372年),佔領東晉徐州之琅邪國,改屬青州。建元十五年(379年),佔領東晉徐州五郡,以彭城、東海、蘭陵三郡仍置徐州(治彭城),以下邳、淮陵二郡置揚州。建元二十年(384年),徐州陷於東晉。[11]
北魏天安元年(466年),佔領南朝宋徐州之彭城、沛、陽平三郡,仍治彭城,改陽平郡為南陽平郡。皇興元年(467年),又佔領下邳、東海、淮陽、濟陰四郡,改濟陰郡為南濟陰郡。二年(468年),佔領徐州全境,分彭城郡置建昌郡,割豫州梁、譙二郡屬徐州。至此,徐州領十三郡:彭城郡、建昌郡、下邳郡、東海郡、沛郡、蘭陵郡、琅邪郡、淮陽郡、南陽平郡、南濟陰郡、北濟陰郡、梁郡、譙郡。後分淮陽郡置宿豫郡,分陽平郡置臨潼郡。
孝文帝時,割宿豫郡置南徐州。太和十五年(491年),併建昌郡入彭城郡。太和十八年(494年),割梁、譙二郡屬南兗州。正光五年(524年),淮陽郡陷於南梁。孝昌元年(525年),割下邳、東海二郡置東徐州。孝昌三年(527年),分彭城郡置蕃郡;臨潼、陽平、南濟陰三郡陷於南梁,分別改屬潼州、西豫州、睢州,遂僑置南陽平郡(治沛南界,後寄治彭城)。永安二年(529年),割琅邪郡置北徐州。至此,徐州領六郡:彭城郡、南陽平郡、蕃郡、沛郡、蘭陵郡、北濟陰郡。
東魏初,省蘭陵郡。後割南兗州之碭郡屬徐州。武定五年(547年),復置蘭陵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併蕃、碭二郡入彭城郡,改北濟陰郡為永昌郡。北周時,併南陽平、沛二郡入彭城郡。至此,徐州領三郡:彭城郡、蘭陵郡、永昌郡。[11]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徐州三郡領縣直屬於州,故永昌郡所領成武縣改屬曹州;廢睢州為符離縣,屬徐州。至此,徐州領八縣:彭城、沛、承高、龍城、豐、蕃、承、符離。
開皇六年(586年),併龍城縣入承高縣,改為龍城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蕃縣為滕縣,分沛縣置留縣,分承縣置鄫城縣、蘭陵縣,割鄫城、承、蘭陵三縣置鄫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龍城縣為臨沛縣。大業二年(606年),廢鄫州為承縣,屬徐州;廢仁州,其所領蘄縣、穀陽縣(臨淮縣併入)改屬徐州;廢戴州,其所領方與縣改屬徐州。至此,徐州領十一縣:彭城、臨沛、豐、沛、留、滕、承、符離、蘄、穀陽、方與。
大業三年(607年),改徐州為彭城郡,臨沛縣為蕭縣,承縣為蘭陵縣。後廢沛、留二縣。[12]
許天壽元年(618年),得隋之彭城郡。鄭开明元年(619年),佔領彭城郡,改為徐州,分符離縣置諸陽縣。至此,徐州領十縣:彭城、蕭、豐、滕、蘭陵、符離、諸陽、蘄、穀陽、方與。
|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 |||||||||
|---|---|---|---|---|---|---|---|---|---|
| 区划 | 開皇元年 | 区划 | 大業3年 | ||||||
| 州 | 徐州 | 仁州 | 睢州 | 譙州 | 郡 | 彭城郡 | |||
| 郡 | 彭城郡 | 蘭陵郡 | 永昌郡 | 蘄城郡 | 穀陽郡 | 睢南郡 | 龙亢郡 | 县 | 彭城县沛县 蕭县蘭陵县 滕县丰县 蘄县穀陽县 符離县留县 方与县 |
| 县 | 彭城县 沛县 承高县 呂县 | 承县 蕃县 | 丰县 | 蘄县 | 高昌县 臨淮县 | 符離县 竹邑县 | 龙亢县 | ||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佔領徐州,置總管府,分豐縣復置沛縣,分蘄縣置龍亢縣,割蘄縣屬北譙州,割龍亢、穀陽二縣屬仁州,割蘭陵縣屬鄫州,割方與縣屬金州。武德七年(624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併諸陽縣入符離縣。貞觀十七年(643年),罷徐州都督府,徐州直隸於河南道;廢北譙州,其所領蘄、穀陽二縣改屬徐州。顯慶元年(656年),併穀陽縣入蘄縣。至此,徐州領七縣:彭城、蕭、豐、沛、滕、符離、蘄。天寶元年(742年),改徐州為彭城郡。天寶十五載(756年)後,彭城郡(徐州)隸於河南節度使、武寧軍節度使等使。乾元元年(758年),復彭城郡為徐州。
唐朝寶應元年(762年),復彭城郡為徐州,割泗州宿預縣(改為宿遷縣)屬徐州。元和四年(809年),割符離、蘄二縣置宿州,割泗州下邳縣屬徐州。元和十四年(819年),割兗州魚臺縣屬徐州。元和十五年(820年),魚臺縣還屬兗州。長慶元年(821年),廢宿州,其所領符離、蘄二縣改屬徐州。大和七年(833年),割符離、蘄二縣屬宿州。至此,徐州領七縣:彭城、蕭、豐、沛、滕、宿遷、下邳。[13]
| 唐朝徐州辖县 | |
|---|---|
| 618年 | 彭城县、符离县、谷阳县、蕲县、萧县、丰县、方与县、滕县、兰陵县 |
| 619年 | 彭城县、符离县、谷阳县、蕲县、萧县、丰县、方与县、滕县、兰陵县(新设诸阳县[14]) |
| 621年 | 彭城县、符离县、萧县、丰县、滕县、诸阳县(蕲县改属北谯州,谷阳县改属仁州,方与县改属金州,兰陵县改属鄫州,新设沛县[15]) |
| 627年 | 彭城县、符离县[16]、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废除诸阳县) |
| 643年 | 彭城县、符离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蕲县、谷阳县来属) |
| 656年 | 彭城县、符离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蕲县[17](废除谷阳县) |
| 762年 | 彭城县、符离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蕲县(宿迁县来属) |
| 809年 | 彭城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宿迁县(下邳县来属,符离县、蕲县改属宿州) |
| 819年 | 彭城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宿迁县、下邳县(鱼台县来属) |
| 820年 | 彭城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宿迁县、下邳县(鱼台县改属兖州) |
| 821年 | 彭城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宿迁县、下邳县(符离县、蕲县来属) |
| 833年 | 彭城县、萧县、丰县、滕县、沛县、宿迁县、下邳县(符离县、蕲县改属宿州) |
北宋開寶元年(968年),置京東路,徐州屬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分彭城縣置利國監。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割下邳、宿遷二縣置淮陽軍。熙寧七年(1074年),分京東路為兩路,徐州屬京東東路。元豐元年(1078年),徐州改屬京東西路。元豐六年(1083年),置寶豐監。元豐八年(1085年),廢寶豐監。至此,徐州領五縣一監:彭城、蕭、豐、沛、滕、利國監。
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佔領徐州。天會八年(1130年),賜徐州予劉齊。後割滕、沛二縣置滕陽軍。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齊,佔領徐州,隸山東西路。貞祐三年(1215年),徐州改隸南京路。元光二年(1223年),分彭城縣置永固縣。至此,徐州領四縣:彭城、蕭、豐、永固。開興二年(1233年),徐州降於大蒙古國,不久又降於南宋。[18]
大蒙古國窩闊臺汗六年(1234年),佔領徐州。蒙哥汗二年(1252年),割豐縣屬濟州。至元二年(1265年),廢彭城、蕭、永固三縣入州。至元八年(1271年),徐州隸歸德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分徐州復置蕭縣(故蕭、永固二縣轄境),為州之屬縣。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為徐州路。至正十三年(1353年),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復屬歸德府。[19]
龍鳳十二年(丙午歲,1366年),朱元璋佔領武安州,復名徐州[20]。吴元年(1367年),割濟寧路沛縣、豐縣、碭山縣屬徐州。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歸德府為開封府歸德州,徐州改屬開封府,割濟寧府魚臺縣屬徐州。洪武二年(1369年),魚臺縣還屬濟寧府。洪武四年(1371年),徐州改屬臨濠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升徐州為直隸州,直隸於京師。至此,徐州領四縣:蕭、沛、豐、碭山。[21]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佔領徐州,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置江蘇省,徐州屬之。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為徐州府。[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