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彭孟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23年3月2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彭孟緝"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2023年3月21日)
請根据格式指引,移除重复、標題链接以及任何与内容无关的链接。
此條目或許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2025年5月18日)
请细阅有关合理使用媒体文件的方针指引,并协助改正违规內容,然后移除此消息框。条目讨论页可能有更多資訊。
彭孟緝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8-09-12)1908年9月12日
清朝湖北省武昌府江夏縣
逝世1997年12月19日(1997-12-19)(89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贯湖北武昌
国籍中華民國
政党中國國民黨
儿女彭蔭剛彭蔭宣
获奖青天白日勋章
(1965年7月授勳)
军事背景
效忠中華民國
服役中華民國陸軍
军衔一級上將
参战中國抗日戰爭
二二八事件
第二次國共內戰
经历

彭孟緝(1908年9月12日—1997年12月19日),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第5期砲兵科畢業,復興社初創時籌備委員之一,屬軍統系,曾任臺灣高雄要塞司令、臺灣防衛司令、臺灣警備司令、臺灣保安司令、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駐泰國大使、駐日本大使、總統府戰略顧問。其於高雄要塞司令任內期間爆發二二八事件,因強硬鐵腕鎮壓造成大量高雄民眾傷亡而得「高雄屠夫」一稱。[1][2]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彭孟緝生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十七日,肄業於湖北漢陽文德書院、廣州中山大學黃埔軍校第五期砲兵科畢業後,參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後奉派赴日本野戰砲兵學校進修,返國後任陸軍砲兵學校主任教官。

二戰

[编辑]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淞滬戰役。1938年任炮兵十团团长。参加長沙會戰,而升任陸軍總司令部中將砲兵指揮官。

遷臺

[编辑]
金華官邸,1947年至1994年間彭孟緝的住所,現址於2002年以後主要作為行政院院長官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台灣日治時期結束。1946年,彭孟緝赴台擔任高雄要塞中將司令[3][4]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由於彭孟緝奉命平亂,深受最高當局賞識,先升任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之後出任台灣省保安副司令、台北衛戍司令、參謀總長等要職。[5]

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陳誠決定展開鎮壓,下令當時擔任警備副總司令的彭孟緝緝拿「主謀份子」。12月16日,任命彭孟緝、李友邦楊肇嘉李翼中游彌堅朱文伯劉兼善杜聰明陳啟清李連春華清吉林日高陳尚文陳天順陳清汾顏欽賢鄒清之為台灣省政府委員;任命彭孟緝兼副司令[6]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台灣後,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於1950年成立,彭孟緝任主任,此後並成立高級班及石牌班等訓練機構。1952年,彭孟緝擔任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

參謀總長

[编辑]

1954年,擢升為副參謀總長。8月,參謀總長桂永清病故,蔣中正以副參謀總長彭孟緝接代理參謀總長[7]:78

1957年,彭孟緝調任陸軍總司令並兼台灣防衛總司令。1959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再任參謀總長。1963年5月,蔣介石明令發表參謀總長彭孟緝連任一次[7]:104。1965年6月,蔣明令以彭孟緝為總統府參軍長[7]:110

駐外大使

[编辑]

1967年,彭孟緝先後出任中華民國駐泰國日本大使,駐日期間與日本斷交。

總統府戰略顧問

[编辑]

1972年,彭孟緝擔任戰略顧問,退休後住於台北。1997年逝世,安葬於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上將區[8][9]

二二八事件

[编辑]
此章节或許過份仰賴和所述主體或當事方有過密涉入關係的來源,有違可供查證中立觀點的方針要求。
請替換為可靠的獨立的第三方來源加以改善。讨论页也許會有详情。

二二八事件事件發生期間,彭孟緝擔任高雄要塞司令。當時的國民政府監察院報告表示,3月3日台北動亂蔓延及高雄,暴徒百餘人駕卡車3輛開始在市區騷動,晚8時於北野、鹽埕集合3、4千人圍攻警察局,掠劫及毆辱外省人[10]。據彭孟緝的說法,全市7、8百外省籍公務員逃入高雄要塞避難。逃避不及者被集中禁閉於高雄中學。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在3月4日指派彭孟緝擔任「台灣南部防衛司令」,指揮所有南部軍事單位,包含駐在鳳山的21師一個獨立團的輸送營及第3營[11]

根據彭孟緝的說法,3月5日群眾開始攻擊要塞司令部,並包圍105後方醫院,要求奪取槍械、物資,並未得逞。後因傳聞有民衆要放火燒山,準備用澆上汽油的稻草繩子燒山,要塞司令部遂派兵封鎖山下町一帶(現今的鼓山路)。高雄市市長黃仲圖、高雄市參議會議長彭清靠、苓雅區長林界及高雄中學自衛隊代表凃光明、范滄榕、曾豐明求見彭孟緝被拒。3月6日黃市長再度請求見面之後,上午9時彭孟緝在會客室接見與談代表(林界未參加與談,台電高雄辦事處主任李佛續為搶修中斷電路一起上山),會中涂光明提出9項「和平條款」,市長黃仲圖所提的要求彭約束其巡邏隊禁止繼續射殺高雄市民遭到拒絕。談判破裂後,彭孟緝要求官兵對代表一一搜身,並逮捕范滄榕、曾豐明與凃光明三人,其餘人士則於監視下待於原處,於下午2時下令陳國儒帶領1大隊300餘人下山進攻以市參議員為主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在的高雄市政府,同時命令21師第3營進攻高雄火車站及高雄中學。此軍隊一到達就開始掃射及丟擲手榴彈攻擊,當場有五、六十名在市府的民眾喪命。當天晚上及隔天早上,士兵再攻擊躲在愛河及地下室的民眾,讓待在市府的民眾死傷慘重。大隊於下午4時返回高雄要塞,留下第3營看守高雄市政府、高雄火車站及高雄中學。扣留人員凃光明、范滄榕、曾豐明經3月7日判決死刑,於3月9日在高雄要塞內槍決。3月12日21師抵達高雄,彭孟緝將綏靖工作移交給21師。[11]

彭孟緝自己撰寫的二二八事變回憶,自承在大屠殺前兩天就做好了出兵部署,「堅定非用武力不足平定叛亂的信念」、第一天代表「離去以後,更加連夜細心策劃行動計畫」但是,同樣在回憶中又說是市長黃仲圖要他出兵的,連1993年接受學者賴澤涵、許雪姬訪談時(刊於《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記錄》),都矢口否認是他主動出兵,而把責任全推給黃仲圖.然根據1947年3月5日彭孟緝發給台灣省警備總部的電文「高雄警戒部署完畢後,據高雄市長及市參議會稱高雄市區安靜,軍隊不必過問,並謂警備總部參謀長曾廣播軍隊一律移回營房等語」[12]明確指出,黃仲圖並沒有要他出兵,反而是請軍隊不必過問.[來源請求]

評價

[编辑]

1946年至1947年擔任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在二二八事件以及之後的「澎湖七一三事件」、「師大四六事件」、「清鄉」中,鐵腕鎮壓造成成千上萬民眾傷亡,因而得「高雄屠夫」之稱[1][13]

國民黨內,曾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同為蔣中正手下要員的,前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夫人表示蔣中正甫來台時驚魂未定,居停孫公館期間,彭孟緝每天早上提著一鍋人蔘燉土雞的補品呈獻給蔣先生享用。在蔣中正失去中國大陸江山、最落難之時,彭孟緝以高雄要塞少將司令之姿呈雞獻媚,因此人云彭孟緝乘雞飛上天。[14]

作家江南的《蔣經國傳》曾載吳國楨視彭孟緝「獐頭鼠目」,[15]然而因為彭孟緝有蔣經國做後盾,又有陳誠做靠山,因此彭反而爬得越快。1974年江南訪問吳國楨時,吳國禎仍重複十年前告訴江南的話「這個人獐頭鼠目,我一再告訴蔣先生,不可重用」。[16]孫立人事件後,彭孟緝上升至二級上將,以黃埔六期的小弟身分繼桂永清任參謀總長,江南認為此代表蔣經國勢力的上升,所以出現情報人員掌握軍事。[17]

著名作家李敖亦曾批評彭孟緝「因為來台灣最早、主持情報機關最久,所以一手造出的冤案、假案、錯案最多」。[18]李敖指稱彭在任駐泰大使時,就曾指派特務製造冤案,綁票華僑舒家棟來臺,導致舒家棟家破人亡、岳父母雙雙上吊自殺。[19]

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前夕,彭孟緝之子、擔任海基會董事的彭蔭剛在報紙刊登全版給裴洛西的公開信,稱她此行恐使兩岸局勢更緊張。立委王定宇對此在個人臉書批評彭蔭剛「這位台灣二二八事件的屠夫之子,附和中國恐嚇台美關係,自己請辭滾蛋吧」,引起彭蔭剛自訴控告王定宇涉及刑法312條之1項對死者公然污辱妨害名譽。2023年1月18日,臺北地方法院判決王定宇無罪。[20][21]

爭議事件

[编辑]

2006年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朱浤源訪問彭孟緝之子彭蔭剛,獲得他提供的8種新資料後,認為於二二八事件一部分的民國36年3月6日高雄事件歷史真相有必要修正[22]。但在原文目的寫道「消除對外省人的誤會,為中國統一促進」以及「彭孟緝處理高雄事件未犯錯」為結論,至今仍受到爭議[來源請求]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以及民間團體長期傳言,彭孟緝死後入祀於忠烈祠是對他們的傷痛,因此應該將彭氏移出忠烈祠。但中華民國國防部出面釐清,國防部發言人虞思祖少將表示,彭孟緝的家屬至今都沒有向國防部申請入祀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忠烈祠,也沒有彭孟緝入祀的紀錄。[23]

家庭

[编辑]

子女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1.01.1高雄市做為東亞人權軸心城市之探討,第69頁,陳清泉,城市學學刊 第2卷第1期,2011-03
  2. ^解讀二二八(節錄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筱峰,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2009-02-28
  3. ^臺灣省二二八事件回憶錄 彭孟緝
  4. ^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 一 柯遠芬報告
  5. ^百年追求:卷一 自治的夢想,第1卷,第262頁,陳翠蓮,衛城出版,2013-10-08
  6. ^總統府第五局 (编). 《總統府公報》第貳肆伍號. 1949-12-31. 
  7. ^7.07.17.2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8. ^國軍示範公墓管理組.陸軍一級上將彭孟緝. 新北市: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 [202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9. ^黃東新.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二). 新北市. 2016-08-08 [202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0). 
  10. ^監察院闌臺監察使署楊亮功、何漢文調査報告 七、高雄市 1947.04.16
  11. ^11.011.1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上 彭孟緝先生訪問紀錄 1992.4.8 pp 99-131
  12. ^檔案管理局檔號:A305550000C=0036=9999=4=1=022=0001
  13. ^解讀二二八(節錄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筱峰,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2009-02-28
  14. ^《碧海鉤沉回憶思錄:孫立人將軍功業與冤案真相紀實》,頁313,鄭錦玉,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07-15
  15. ^《蔣經國傳》 第17章 吳國楨事件 這位吳眼中“獐頭鼠目”的彭副司令,因功而上將銜副參謀總長代參謀總長。 p271
  16. ^〈吳國禎八十億往〉,《江南文選》,鄭南榕發行。臺北:自由時代出版。頁134。
  17. ^江南,《蔣經國傳》,頁251。
  18. ^李敖,《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年初版。頁183
  19. ^李敖,〈彭孟緝與舒家棟案〉、〈華僑掀出彭孟緝綁票舊案〉,收於氏著《白色恐怖述奇》,臺北:李敖出版社。2002年初版。頁183-211
  20. ^指彭蔭剛二二八屠夫之子被控誹謗 王定宇獲判無罪. 中央社.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21. ^挨轟「屠夫之子」 彭蔭剛怒提告 法院判王定宇無罪. 自由電子報. 202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9). 
  22. ^人間福報.二二八歷史人物功過 可能翻案. 人間福報. [202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7)(中文(臺灣)). 
  23. ^中華民國國防部針對「彭孟緝上將應移出忠烈祠」新聞稿.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军职
中華民國國防部
前任:
黃杰
陸軍總司令
第十任

1957年7月 - 1959年6月
繼任:
羅列
前任:
桂永清
中華民國參謀總長
第五任

1954年8月18日-1957年6月30日
繼任:
王叔銘
前任:
王叔銘
中華民國參謀總長
第七任

1959年7月1日-1965年6月30日
繼任:
黎玉璽
政党职务
中國國民黨
新頭銜革命實踐研究院軍官訓練團主任
第一任

1950年 - 1952年
繼任:
??
新頭銜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
第一任

1952年-1954年
繼任:
楚嵩秋

外部連結

[编辑]
陸軍一級上將




海軍一級上將
空軍一級上將
行憲後
前身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52年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設立,簡稱「國民黨中常委」,組成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國民黨中常會」)。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1952-1957
一中全會(10人)
1952.10.23
二中全會(10人)
1953.5.7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10人)
1953.11.14
上屆連任(吳國楨於1954.3解職)
四中全會(10人)
1954.8.5
五中全會(10人)
1955.3.3
六中全會(10人)
1955.10.5
上屆連任
七中全會(10人)
1956.5.8
八中全會(10人)
1957.3.7
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1957-1963
一中全會(15人)
1957.10.26
二中全會(15人)
1959.5.19
三中全會(15人)
1960.10.2
四中全會(15人)
1961.11.16
五中全會(15人)
1962.11.15
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1963-1969
一中全會(15人)
1963.11.23
二中全會(17人)
1964.11.28
三中全會(17人)
1966.3.10
上屆連任
四中全會(19人)
1966.12.29
五中全會(19人)
1967.11.23
第十屆中央委員會
1969-1976
總裁蔣中正(1975.4逝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蔣經國(1975.4當選)
一中全會(21人)
1969.4.10
二中全會(21人)
1970.4.2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21人)
1972.3.10
四中全會(21人)
1973.11.15
五中全會(21人)
1974.11.27
上屆連任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1976-1981
一中全會(22人)
1976.11.19
二中全會(22人)
1978.2.15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22人)
1978.12.18
上屆連任
四中全會(27人)
1979.12.14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1981-1988
主席蔣經國(1988.1逝世)李登輝(1988.1代理)
一中全會(27人)
1981.4.6
二中全會(31人)
1984.2.15
三中全會(31人)
1986.3.31
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1988-1993
一中全會(31人)
1988.7.14
二中全會(31人)
1989.6.5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31人)
1992.3.16
上屆連任 (陳履安於1993.1辭職,鄭為元於1993.8逝世)
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1993-1997
主席李登輝
副主席李元簇郝柏村 (1995.12解職)林洋港 (1995.12解職)連 戰俞國華 (1996.8代理)邱創煥 (1996.8代理)
一中全會(31人)
1993.8.23
二中全會(31人)
1994.8.1
三中全會(31人)
1995.8.24
四中全會(31人)
1996.9.4
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1997-2001
主席李登輝 (2000.3辭職)連 戰 (2000.3代理至2000.6)
副主席連 戰 (2000.6卸任)李元簇 (2000.6卸任)俞國華 (2000.6卸任)邱創煥 (2000.6卸任)
一中全會(33人)
1997.8.28
二中全會(33人)
1998.9.2
三中全會(33人)
1999.9.8
主席:連 戰 (2000.6當選)
副主席:蕭萬長 (2000.6通過)王金平 (2000.6通過)蔣仲苓 (2000.6通過)吳伯雄 (2000.6通過)林澄枝 (2000.6通過)
四中全會(31人)
2000.6.28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彭孟緝&oldid=88249911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