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張其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名为张晓峰的其他人物,請見「张晓峰」。
張其昀
中華民國學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1年9月29日
 大清浙江省寧波府鄞縣
逝世1985年8月26日(1985-08-26)(83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贯浙江省鄞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龔柏英
儿女張鏡湖
宗教信仰全神教
学历
经历

張其昀(1901年9月29日—1985年8月26日),曉峰浙江鄞縣人,中国史學家地學家教育家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等要職,亦為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之創辦人。

生平

[编辑]

1919年,浙江省立第四中學畢業,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於史地部,與繆鳳林陳訓慈范希曾張廷休等人同学。當時的南高聲譽蜚騰,公認為中國南方第一學府,名師薈萃,師從哲學家劉伯明、史學家柳詒徵、地學家竺可楨等人。1923年畢業時,正好是南高改制易名東大,出於對南高的摯愛,堅持領取了南高最後一屆畢業生文憑。

張其昀畢業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其間編的新學制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地理》,成為當時全國的通用教材,對中學教育發揮了很好的提升作用。1927年,起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學系任教,曾主講中國地理,為中國人文地理學之開山大師。1935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中央評議會聘任評議員,是從未出國留學的當選評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1936年,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長,後又兼任文學院院長。1941年,當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總幹事。1943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聘,在哈佛大學研究講學一年。

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因東南戰事不利,出現了西撤西北或西南的提議,張其昀等則以「台湾海峡海阔浪高,只有它才能暂时阻止没有海、空军优势的解放军的乘胜追击」、「把台湾作为『反共救国』的复兴基地,有着大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台湾地处中国东南部,……,热带亚热带的气候适合动植物的生长,物产丰富,全岛土地利用率高,植被茂密,粮食等农产品基本可满足军民所需」、「台岛内部交通便利,工业有日本殖民时代留下的基础,若善于经营,经济可望起飞」、「在军事上,台岛有海峡与大陆相隔,易于防守;台岛位于太平洋西缘,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美国不会弃之不顾,若得美援,台湾防守将万无一失」、「台湾居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50年,回到祖国怀抱后,会对中央政权有一种回归感,这种心理正可用来稳定社会秩序」、「尤其是台岛受『红色污染』不多,中共组织与人员活动较少。未来即使社会稍有动荡,台岛四面环海,呈封闭形,境内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农村都已开发,政府极易镇压不稳定因素以稳定社会」等優勢提出東撤論,蔣介石因此逐步将党、政、军、财、文中心遷往台灣[1]

1949年,隨國民政府到台灣,曾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又創辦了中國新聞出版公司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發起創辦《學術季刊》等多種學術期刊以及中國歷史學會等組織,對台灣的文化教育事業貢獻甚巨。

1985年8月26日因心肺功能衰竭於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9月15日遺體在臺北市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祭禮後火化,暫奉於陽明山山腰永明寺永明樓。11月3日,靈骨正式奉安於中國文化大學境內「曉園」。[2]1996年1月7日,張其昀夫人龔柏英辭世後與先夫合葬。

事略

[编辑]
張其昀於1959年冬季為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題「中樞玄覽」匾額

身爲學者,張其昀是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創人,也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在自然地理學方面也有貢獻。方志學領域,其主編的《遵義新志》,在地方誌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開創了中國人進行土地利用調查研究的先河。並曾本著“恢復舊時書院之精神,提倡自由講學之風氣”,創辦中國人地學會,出版《方志月刊》。

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1932年,張其昀發起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擔任《科學的中國》總編輯[3]。張其昀亦曾積極參與中國科學社的活動,為《科學》雜誌撰稿[4]

張其昀也是中國第一位研究現代國家戰略學的學者。

張其昀在臺灣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期間,促成多所大學的在臺復校和新學校、學系的建立,開創博士學位教育,著力中小學基礎義務教育,奠定了臺灣的教育格局,也促進了台灣地理學的發展。期間將當時南海學園規模大幅擴張成為「南海五館」,亦即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等,並於1955年在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成立了地理學系(今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1958年7月,陳誠組閣,由梅貽琦出任教育部長。當時殷海光即於《自由中國》十九卷發表〈對梅部長的低調希望〉,稱「其中最得人心的決定,是把前任教育部長換掉了。前任教育部長之換掉,教育學術界凡屬稍明事理的人士,無不額手稱慶,無不稍微鬆了一口氣,無不對自由中國教育的前途寄予一點新希望。」殷海光更在文中批評「前任教育部長」的四大作風為「個人創霸」(利用職權的便利和公家的金錢創辦一些品質低劣的刊物,雇用小嘍囉來自我歌頌)、「好大喜功」(樹立機構如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藝術館等,只有形式而無內容)、「政教不分」(對「黨化教育」雷厲風行,在學校灌輸青年部族思想)、公私不分(毫無國家體制、法令,將原有編制七十人的教育部擴充為三百人,把大筆教育經費撥給他私人所主持的出版機構訂購書刊)。認為撤換教育部長是「教育界的剋星已去」。[5]:1065-1078

其後張其昀於1961年前後在国防研究院的主持下以關內本《清史稿》為藍本監修《清史》,并於1962年創辦了中國文化大學;另在獻堂館成立國立音樂研究所

張其昀對中華文化眷戀傾恭,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坚,時間之長、影響之遠,令人感念。張其昀早年是南高史地學派學衡派的重要成員;嗣後中大時代成爲國風社的一位靈魂人物;再後于浙大創辦《思想與時代》,匯集了張蔭麟谢幼伟郭斌龢熊十力钱穆陳康贺麟馮友蘭等學者,世人評說當時浙大蔚然有重振東大學衡之風、復興人文主義之勢。在臺灣,張其昀除著書《中華五千年史》外,還創辦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學院,執教的文史學者便有钱穆杨家骆黎东方梁嘉彬蔣復璁陈立夫高明宋晞曾虛白謝然之等人;張其昀設立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中華叢書》、《華學月刊》,形成了研究中國文化之中心。

張其昀自喻,一生治學,不外五事:

  • 一曰國魂,以謀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 二曰國史,探索中華文化之淵源;
  • 三曰國土,研究中國在世界之地位;
  • 四曰國力,衡斷經濟建設對國計民生之關係;
  • 五曰國防,以喚起愛國思想與民族正義,培養新生力量。

提倡華學

[编辑]

張其昀提倡華學。他認爲,以「漢學」稱中國學,造成中國學和與宋學等並稱之漢學的混淆,且西方學者以「漢學」稱中國學,將漢族之學等同中國學(英語:Sinology),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外,無以含括全部中國之學。滿、蒙、藏等中國各族群和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地理上有著最密切的交融關係,這些研究也共同構成了中國學。華學不僅是漢學,不僅研究漢族之學,也研究中國少數族群之學。

創立全神教

[编辑]
主条目:全神教

張其昀創立全神教。他認爲,各種宗教的良好精神都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尊重世界各種宗教所具有的相通的良好精神,另一方面,摒棄造成紛爭的各種「人格神」教及一神教的弊端,尊重多元文化和包容的「多神教」。中國的儒教道教佛教是「非人格神」的多神教,可以和諧共容兼包並蓄,「道並行而不悖」。「全神教」之教育,以儒家文化為中心,以先賢聖哲以來人類共通的良好精神,培養宗教情操,即為「聖教育」。「宗教是學術研究的最高境界和最後目的」,「科學愈進步,宗教愈重要。敬天愛人,乃萬事之表,萬福之源」,認為教育之最高境界為「聖教育」。全神教之所謂「宗教」,實指信仰、教化。

著作

[编辑]
  • 主編書籍
    • 《金史》
    • 《元史》
    • 《清史》
    • 《國父全書》
    • 《抗日戰史》
  • 中華五千年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巨著 (全書總目初分為三十二冊)
    • 《華夏远古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一冊)
    • 《西周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二冊)
    • 《春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三冊:春秋史前篇,第四冊:春秋史中篇,第五冊:春秋史后篇 -孔學今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戰國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六冊:戰國史前篇,第七冊:戰國史后篇 -戰國學術
    • 《秦代史》(中華五千年史 第八冊)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經盛鴻. 1949年國共軍事戰略及其得失. 二十一世紀. 2002年, (61): 95–105.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 ^創辦人移靈安厝儀典 今日上午假本校舉行(PDF). 華夏導報. 1985-11-03 [2024-03-21].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4-04-20)(中文(臺灣)). 
  3. ^彭光華:《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的創建、活動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科技史料》第13卷第1期(1992年)
  4. ^《中國科學社第二十一次年會報告》(民國25年(1936年)10月)中記載:“張其昀先生一年以來,每期投稿,從無間斷,斯不僅應特別致謝,實創立二十年來《科學》投稿之一新記錄,彌可珍貴。 ”
  5. ^殷海光. 殷海光全集10 政治與社會(下).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1年6月出版.ISBN 978-986-02-8332-7.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来源

[编辑]
  • 康僑:《文化復興巨擎——張其昀》.《中外雜誌》,62年13卷第3期.
  • 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浙江人民出版社.

外部連結

[编辑]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前任:
程天放
教育部部長
第五任

1954年5月27日-1958年7月14日
繼任:
梅貽琦
中国近现代文学流派和社团
文学流派
甲寅派
前期
后期
学衡派
论语派
战国策派
鸳鸯蝴蝶派
初期白话诗派
新月派
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
九叶派
七月派
心理分析派
流亡文学
京派
海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晋察冀诗派
民歌叙事体诗潮
里下河派
白洋淀诗群
朦胧诗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派
痞子文学
荒诞文学
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语丝社
莽原社
未名社
狂飚社
浅草社
沉钟社
弥洒社
湖畔诗社
南国社
太阳社
蒋光慈 ·杨邨人 ·孟超 ·钱杏邨(阿英) · 林伯修(杜国庠 ·夏衍 ·洪灵菲 ·戴平万 ·楼适夷 ·顾仲起 ·刘一梦 ·殷夫 ·冯宪章 ·祝秀侠 ·王艺钟 ·徐迅雷 · 圣悦(李平心 ·任钧 ·童长荣
我们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鲁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扬 ·田汉 ·蒋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郑伯奇 ·洪灵菲 ·陈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关露 ·胡风 ·胡也频 ·李伟森 ·楼适夷 ·柔石 ·沙汀 ·谢冰莹 ·徐懋庸 ·阳翰笙 ·叶以群 ·殷夫 ·于伶 ·郁達夫 ·张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冯乃超 ·马加 ·马子华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彦 ·方土人 ·方之中 ·丘东平 ·叶灵凤 ·叶紫 ·田间 ·白薇 ·任白戈 ·任钧 ·许幸之 ·孙席珍 ·杨骚 ·杨刚 ·李辉英 ·丽尼 ·邱韵铎 ·何家槐 ·林淡秋 ·欧阳山 ·周立波 ·周而复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聂绀弩 ·夏征农 ·陶晶孙 ·萧三 ·舒群 ·蒲风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芜 ·吴奚如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国诗歌会
穆木天 ·任钧 ·杨骚 ·蒲风 ·白曙 ·杜淡(窦隐夫) ·王亚平 ·温流 ·关露 ·石灵 ·田间 ·柳倩 ·辛劳 ·洪道 ·苏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
中国文艺社
六一社
东北作家群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讲学社
民國14年08月01日
謝持(民國14年8月25日辭) ·林祖涵(民國15年6月1日辭) ·黃昌穀 ·甘乃光 ·陳秋霖(民國14年8月20日逝)
民國14年09月26日
民國15年05月27日
民國15年06月01日
民國16年11月05日
民國16年11月15日
民國16年11月19日
民國20年02月16日
劉三 ·朱慶瀾(民國21年5月4日免) ·周覺 ·周利生 ·劉成禺(民國36年11月29日免) ·蕭萱 ·于洪起 ·吴忠信(民國21年5月4日免) ·高一涵(民國25年4月20日辭) ·袁金鎧 ·李夢庚 ·姚雨平 ·叶荃(民國20年7月13日辭) ·王平政 ·劉莪青(民國27年2月22日辭) ·田炯錦(民國25年3月18日辭) ·邵鴻基(民國23年7月14日辭) ·高友唐 ·樂景濤(民國31年4月8日辭) ·奇子俊 ·羅介夫 ·謝无量(民國34年10月15日辭) ·鄭螺生
民國20年08月10日
民國21年10月28日
李元鼎(民國22年2月24日辭) ·嚴莊(民國36年3月11日辭) ·谷正鼎(民國22年7月18日辭) ·王士鐸(民國22年1月17日辭) ·王子壯(民國25年12月7日辭)
民國22年02月24日
熊育錫 ·王斧 ·杜羲 ·楊譜笙 ·楊天驥(民國24年8月19日辭) ·楊亮功(民國27年2月22日辭) ·胡伯岳 ·何輯五(民國23年2月7日辭) ·李世軍(民國28年4月25日免) ·呂志伊(民國22年3月10日辭) ·白瑞 ·巴文峻(民國34年10月9日辭) ·朱雷章 ·曾道(民國36年2月25日免) ·楊仁天 ·黎丹 ·王廣慶(民國28年3月9日辭) ·劉覺民 ·童冠賢(民國22年5月6日辭) ·麥煥章 ·程運鵬(民國28年7月25日辭) ·李正樂 ·吳瀚濤(民國27年2月22日辭) ·廣祿 ·馬良(民國22年9月8日免) ·梅公任
民國22年03月10日
民國22年05月06日
民國22年09月30日
民國22年12月16日
朱宗良(民國36年11月18日免)
民國23年01月12日
民國23年02月07日
民國23年07月14日
李嗣璁(民國27年2月22日辭) ·毛思诚
民國24年05月11日
王祺 ·李宗黄(民國28年10月31日辭)
民國25年04月20日
喇世俊(民國27年6月25日辭) ·童冠賢(民國29年11月20日辭) ·梁建章 ·王新令
民國26年02月06日
民國27年02月22日
苗培成(民國29年10月24日辭) ·戴愧生 ·李培基(民國28年7月10日辭) ·黃少谷(民國29年11月20日辭) ·燕樹棠(民國28年9月20日免) ·張其昀(民國27年6月25日辭) ·杜重遠(民國27年5月17日辭) ·謝樹英(民國28年6月27日辭)
民國27年05月17日
田炯錦(民國35年2月26日免)
民國27年08月12日
民國27年10月08日
劉世傳(民國31年12月11日辭) ·汪東(民國36年4月12日辭) ·韓駿傑(民國34年11月27日辭)
民國28年01月20日
民國28年03月09日
民國28年07月10日
何基鴻(民國34年1月22日辭) ·沈尹默(民國36年10月7日辭)
民國28年10月28日
民國28年11月28日
林和成(民國33年7月24日辭)
民國29年02月17日
民國29年03月02日
民國29年04月02日
民國29年04月13日
民國29年08月07日
吳瀚濤(民國34年11月27日辭)
民國29年10月24日
民國29年11月20日
民國29年12月18日
俞奮 ·邓春膏(民國36年3月11日辭)
民國31年05月07日
民國31年05月20日
民國31年08月08日
葉元龍(民國34年12月28日辭)
民國31年08月22日
民國31年09月12日
林翼中(民國32年12月3日辭)
民國31年10月02日
民國32年01月08日
民國32年03月20日
民國32年06月12日
民國34年03月21日
民國34年08月17日
民國34年09月15日
石熲(民國37年3月5日辭)
民國34年09月29日
金毓黻(民國36年6月17日辭)
民國35年01月15日
民國35年02月12日
民國35年02月26日
民國35年03月21日
民國35年04月12日
紀貞甫(民國36年9月19日免)
民國36年02月07日
民國36年02月25日
民國36年03月01日
民國36年03月11日
民國36年03月28日
民國36年06月06日
黃紹竑〔監察院副院長民國36年10月27日免〕
民國36年06月07日
民國36年07月19日
民國36年08月02日
民國36年09月13日
民國36年09月27日
民國36年09月29日
民國36年10月18日
民國36年10月27日
劉哲〔監察院副院長〕
民國36年11月29日
民國37年02月07日
1940年(民國29年)12月23日公布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
江蘇省(4)
浙江省(4)
安徽省(4)
江西省(4)
湖北省(4)
湖南省(4)
四川省(4)
河北省(4)
山東省(4)
河南省(4)
廣東省(4)
山西省(3)
陝西省(3)
福建省(3)
廣西省(3)
雲南省(3)
貴州省(3)
甘肅省(2)
綏遠省(2)
新疆省(2)
青海省(1)
西康省(1)
寧夏省(1)
西京市(1)
察哈爾省(2)
遼寧省(2)
吉林省(2)
南京市(2)
上海市(2)
北平市(2)
黑龍江省(1)
熱河省(1)
天津市(1)
青島市(1)
重慶市(2)
乙項遴選者
蒙古(4)
西藏(2)
丙項遴選者
海外僑民(6)
丁項遴選者
努力國事(100)
1942年(民國31年)7月27日公布,240名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164)
四川省(8)
湖南省(8)
浙江省(8)
江蘇省(8)
廣東省(8)
安徽省(8)
河北省(8)
山東省(8)
河南省(8)
湖北省(8)
江西省(8)
陝西省(6)
福建省(6)
廣西省(6)
雲南省(6)
貴州省(4)
山西省(4)
甘肅省(4)
遼寧省(4)
吉林省(4)
察哈爾省(3)
綏遠省(3)
新疆省(3)
上海市(3)
重慶市(3)
青海省(2)
西康省(2)
寧夏省(2)
黑龍江省(2)
熱河省(2)
南京市(2)
北平市(2)
天津市(1)
青島市(1)
西京市(1)
乙項遴選者(8)
蒙古(5)
西藏(3)
丙項遴選者(8)
海外僑民(8)
丁項遴選者(60)
努力國事(60)
1945年(民國34年)4月23日公布,290→314→358名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199→223)
四川省(10)
湖南省(10)
浙江省(10)
廣東省(10)
安徽省(10)
山東省(10)
河南省(10)
湖北省(10)
江西省(10)
江蘇省(8)
河北省(8)
陝西省(8)
福建省(8)
廣西省(8)
雲南省(8)
貴州省(6)
甘肅省(6)
山西省(4→8)
遼寧省(4→3)
吉林省(4→3)
新疆省(4)
重慶市(4)
察哈爾省(3)
綏遠省(3)
上海市(3)
青海省(3)
西康省(3)
寧夏省(3)
黑龍江省(2)
熱河省(2)
南京市(2)
北平市(2)
天津市(2)
青島市(1)
張樂古
西京市(1)
安東省(0→3)
  • 劉博崑(36年1月7日補高惜冰)
  • 包一民
  • 顧耕野
  • 松江省(0→3)
    遼北省(0→2)
    合江省(0→2)
    嫩江省(0→2)
    興安省(0→2)
    臺灣省(0→8)
    大連市(0→2)
    哈爾濱市(0→2)
    乙項遴選者(8)
    蒙古(5)
    西藏(3)
    丙項遴選者(8)
    海外僑民(8)
    丁項遴選者(75→119)
    努力國事(75)
    增額(38)
    1948年7月15日公佈(10)
    1949年3月30日公佈(9)
    教育部教育總長
    臨時政府時期
    蔡元培范源廉刘冠雄(代理)陳振先(代理)董鴻褘(代理)汪大燮
    北洋政府時期
    汪大燮严修(未就任)蔡儒楷(代理)汤化龙章宗祥(代理)張一麐张国淦吳闓生(代理)范源廉袁希濤(代理)傅增湘袁希濤(代理)傅嶽棻(代理)范源廉马邻翼(代理)黄炎培(未就任)齊耀珊(代理)周自齊(代理)黄炎培(未就任)高恩洪(代理)湯爾和(代理)王寵惠(代理)湯爾和(代理)彭允彝(代理)黄郛(代理)范源廉张国淦黄郛易培基(代理)王九齡(代理)马叙伦(代理)章士釗(代理)易培基马君武胡仁源王寵惠任可澄劉哲
    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
    大學院院長
    教育部部長
    國民政府時期
    蒋梦麟高魯(未就任)蔣中正(代理)李书华朱家驊段锡朋(代理)翁文灝(未就任)朱家驊王世杰(代理)陳立夫朱家驊
    中華民國政府時期
    1948年依據《總統府組織法》設立,由總統聘任,無定額,無聘期限制,一般為終身任職;
    1996年修法改為有給職、無給職者各不超過15人,聘期不超過總統任期;2008年起不再聘任有給職資政;2010年修法後均為無給職。
    1948-1996年
    蔣中正聘任
    1948-1949
    李宗仁聘任
    1949-1950
    蔣中正聘任
    1950-1975
    嚴家淦聘任
    1975-1978
    蔣經國聘任
    1978-1988
    李登輝聘任
    1988-1996
    1996年後
    李登輝重聘
    1996-2000
    1996.5
    (26人)
    1997.5
    (27人)
    1998.5
    (29人)
    1999.5
    (28人)
    陳水扁聘任
    2000-2008
    2000.5
    (28人)
    2001.5
    (23人)
    2002.5
    (30人)
    2003.5
    (28人)
    2004.5
    (27人)
    2005.5
    (26人)
    2006.5-
    2008.5
    從缺
    馬英九聘任
    2008-2016
    2008.5-
    2008.12
    從缺
    2009.1
    (13人)
    2010.1
    (14人)
    2011.1
    (24人)
    2012.8
    (21人)
    2015.3
    (27人)
    蔡英文聘任
    2016–2024
    2016.5–
    2016.11
    從缺
    2016.11
    (20人)
    2018.5
    (17人)
    2021.2
    (26人)
    2022.9
    (27人)
    賴清德聘任
    2024–現在
    2024.5–
    2024.7
    從缺
    2024.8
    (27人)
    1924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設立,簡稱「國民黨中常委」,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國民黨中常會」)。
    1952年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改設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24-1926
    總理孫 文 (1925.3逝世)
    一中全會(3人)
    1924.1.31
    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26-1929
    一中全會(9人)
    1926.1.22
    臨中全會(9人)
    1926.7.6
    三中全會(9人)
    1927.3.11

    1927.9.16停止行使職權,1928.1.7恢復開會

    四中全會(5人)
    1928.2.7
    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29-1931
    一中全會(9人)
    1929.3.28
    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31-1935
    一中全會(9人)
    1931.12.28
    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35-1945
    一中全會(9人)
    1935.12.7
    四中全會(15人)
    1938.4.8
    六中全會(19人)
    1939.11.20
    十中全會(19人)
    1942.11.27
    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1945-1950
    一中全會(25人)
    1945.5.31
    二中全會(36人)
    1946.3.17
    三中全會(36人)
    1947.3.24
    四中全會(55人)
    1947.9.13

    1950.7.22停止行使職權

    1950年8月-1952年11月
    總裁
    中央改造委員(16人)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前身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52年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設立,簡稱「國民黨中常委」,組成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國民黨中常會」)。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1952-1957
    一中全會(10人)
    1952.10.23
    二中全會(10人)
    1953.5.7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10人)
    1953.11.14
    上屆連任(吳國楨於1954.3解職)
    四中全會(10人)
    1954.8.5
    五中全會(10人)
    1955.3.3
    六中全會(10人)
    1955.10.5
    上屆連任
    七中全會(10人)
    1956.5.8
    八中全會(10人)
    1957.3.7
    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1957-1963
    一中全會(15人)
    1957.10.26
    二中全會(15人)
    1959.5.19
    三中全會(15人)
    1960.10.2
    四中全會(15人)
    1961.11.16
    五中全會(15人)
    1962.11.15
    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1963-1969
    一中全會(15人)
    1963.11.23
    二中全會(17人)
    1964.11.28
    三中全會(17人)
    1966.3.10
    上屆連任
    四中全會(19人)
    1966.12.29
    五中全會(19人)
    1967.11.23
    第十屆中央委員會
    1969-1976
    總裁蔣中正(1975.4逝世)
    中央委員會主席:蔣經國(1975.4當選)
    一中全會(21人)
    1969.4.10
    二中全會(21人)
    1970.4.2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21人)
    1972.3.10
    四中全會(21人)
    1973.11.15
    五中全會(21人)
    1974.11.27
    上屆連任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1976-1981
    一中全會(22人)
    1976.11.19
    二中全會(22人)
    1978.2.15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22人)
    1978.12.18
    上屆連任
    四中全會(27人)
    1979.12.14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1981-1988
    主席蔣經國(1988.1逝世)李登輝(1988.1代理)
    一中全會(27人)
    1981.4.6
    二中全會(31人)
    1984.2.15
    三中全會(31人)
    1986.3.31
    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1988-1993
    一中全會(31人)
    1988.7.14
    二中全會(31人)
    1989.6.5
    上屆連任
    三中全會(31人)
    1992.3.16
    上屆連任 (陳履安於1993.1辭職,鄭為元於1993.8逝世)
    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1993-1997
    主席李登輝
    副主席李元簇郝柏村 (1995.12解職)林洋港 (1995.12解職)連 戰俞國華 (1996.8代理)邱創煥 (1996.8代理)
    一中全會(31人)
    1993.8.23
    二中全會(31人)
    1994.8.1
    三中全會(31人)
    1995.8.24
    四中全會(31人)
    1996.9.4
    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1997-2001
    主席李登輝 (2000.3辭職)連 戰 (2000.3代理至2000.6)
    副主席連 戰 (2000.6卸任)李元簇 (2000.6卸任)俞國華 (2000.6卸任)邱創煥 (2000.6卸任)
    一中全會(33人)
    1997.8.28
    二中全會(33人)
    1998.9.2
    三中全會(33人)
    1999.9.8
    主席:連 戰 (2000.6當選)
    副主席:蕭萬長 (2000.6通過)王金平 (2000.6通過)蔣仲苓 (2000.6通過)吳伯雄 (2000.6通過)林澄枝 (2000.6通過)
    四中全會(31人)
    2000.6.28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張其昀&oldid=88774960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