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张金鉴 (行政学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与「张金鉴 (行政学家)」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张金鉴」。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13年11月1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张金鉴 (行政学家)"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张金鑑
出生光緒二十九年十月十七日〔1903年12月5日〕
 大清河南省彰德府安阳縣
逝世1989年10月22日(1989-10-22)(85歲)
臺灣
国籍 中華民國
别名张明诚
母校开封明诚预备中学
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
北京大学
中央党务学校
斯坦福大学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行政学政治学
机构国民政府中央组织部
江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
西北日报
河南大学
南开大学
国立政治大学
中华学术院行政管理研究所
中华民国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
台北市豫剧改进会

张金鑑(1903年12月5日—1989年10月22日),幼名清林,初字自善,亦字正之,又字亮公,後明诚河南安阳人,中华民国行政学家。主要从事与行政学有关的教学与研究,成绩卓著,被誉为“中国行政学之父”[1]

生平

[编辑]

1903年12月5日,張金鑑生於安陽夏寒集。祖父是生員,而父親幼年失怙,以農耕為業。十歲始入私塾,同時幫助家中務農。1918年,到安陽縣城讀私塾,師從程翰臣。

1919年9月,进入开封明誠預備中學肄業。1920年夏,考入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但因經濟困難沒有入學次年夏正式入學。期間當選彰德学生联合会会长,參與五四之後激起的愛國運動,亦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五卅慘案後,安陽學生成立反帝國主義大同盟,作為聲援,並發動學生驅逐林縣知事。6月,畢業後,家中經濟無法支撐學業。其時,中學老師常壽祺被任為獲嘉縣知事而到公署做收發員,後又隨老師貢沛誠新鄉縣辦社會教育。1926年1月,返回安陽縣公署工作。

1926年夏,考入國立北京大學,但因北大欠薪風潮未能上課,後因家事返回安陽。1927年2月,東交民巷案發生,張作霖在北京大學搜捕革命黨人。因此向國民黨北京黨部申請擬往廣州投考中央軍校。此時北伐軍已佔領武漢,到中央軍校武漢分校訪中學同學郭聲鏞,在武漢小住,感到中共對武漢政府的影響,決心離開。7月下旬,至南京借住金陵大學宿舍。8月15日,中央党务学校招考,由周宣德王開基做保,參加考試並錄取。11月22日,參與谷正綱段錫朋領導的打倒國民黨特別委員會運動,促成蔣介石復職。1928年3月,北伐繼續,被派至劉峙第一軍政治部工作。5月3日,濟南慘案發生,隨軍親歷。6月,北伐告成後返校畢業,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工作。12月,和張明經一起到隴海鐵路沿線整理黨務,登記黨員。1929年,隨駱美奐到濟南任山東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指導科長。4月,與陳調元何思源等同被任為黨務整理委員會委員,主管組織訓練和宣傳工作。1930年8月,到天津北方黨務行動部交通組工作,對抗汪精衛召開擴大會議後成立的改組派組織。1931年1月,奉派視察湖南、湖北黨務。

1931年6月,考取河南省留学欧美公费。9月,與張之程馬純德同赴美国,10月,入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學習。同時也在聖荷西州立大學暑校修課。1934年1月,畢業後入斯坦福大學政治研究所攻讀行政學

1935年3月,畢業回國,受時任江蘇省主席陳果夫推薦到江寧縣任縣務指導委員,同時兼中央政治學校講師。時任江寧黨部主任委員是李宗黃、縣長是梅思平。5月,被推薦給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至蘭州後任西北日報總編。9月,被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李敬齋招攬,任河南大學教授兼訓育主任。為團結愛國學生,在校內組織忠義青年聯盟會而被藍衣社劉藝舟調查。1936年4月,被其扣押,由陳果夫、劉健群來電報救出。

1936年7月,被聘為天津南開大學教授兼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負責地方行政研究和大學部行政學課程。同時,南開、燕京清華金陵晏陽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進會鄒平鄉政學院合組華北農村建設協進會,亦參加推行鄉村建設運動,與張鴻鈞章元瑋楊開道梁仲華同事,以濟寧縣實驗鄉村建設。1937年12月,至貴州貴陽開展實驗工作。

1938年7月,到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與陳之邁尹文敬李企泰同事。1944年5月,被陳果夫任為中央組織部黨員訓練處處長。11月,赴河南視察黨務並競選國民參政員。1945年2月25日,當選國民參政員並赴中央訓練團受訓。後任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主任。5月5日,當選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47年元旦,公佈中華民國憲法後開始選舉民意代表,接續國民參政員,參選立法委員並當選。夏,中央政治學校改制為國立政治大學,任政治學系主任。1948年5月8日,立法院開議,參加法制委員會,與楊幼炯金鳴盛等任召集委員。1949年2月,隨政大赴台。[2]

在台湾曾任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并兼政治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所主任,中华学术院行政管理研究所理事长,中华民国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后亦担任台北市豫剧改进会理事长,创办了《民主宪政》半月刊及《中原文献》月刊。

1969年3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3年其80岁生日之际,成立“张明诚先生行政学术基金会”,募集新台币120余万元,奖励台湾各大学研究行政学的优秀学生。

1989年10月22日,病逝于台湾[1]

家庭

[编辑]

其子張潤書也是行政學家。

学术成就

[编辑]

张金鑑出版过40余部专著。主要代表作品有:

  • 《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
  • 《行政学典范》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中国文官制度史》
  • 《西洋政治思想史》
  • 《政治学概论》
  • 《人事行政学》
  • 《当代美国左翼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主要观点

[编辑]

关于行政职能

[编辑]

张金鑑在其所著《行政学典范》一书中,对行政职能进行了相关阐述,将行政职能大体分为维持、保卫、扶助、管制、服务、发展六个范畴。

  • 维持(maintenance)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律典章、维持国家基本制度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稳定的职能。
  • 保卫(protection)职能:即对外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对内保卫公民生命、财产等基本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 扶助(assistance)职能: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 管制(regulation)职能:即为了实现公共利益,限制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 服务(direct service)职能:即通过兴办公立学校、公共交通等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 发展(development)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积极引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进、推动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3]

关于行政领导

[编辑]

在著作《行政学新论》中,张金鑑对行政领导的定义做了界定:“行政领导就是机关的各级主管适应部属的心意与需要,运用思想沟通、人格感召、智能表现及管理措施,促使之踊跃热烈地共赴事功,以协同一致的努力,有效地完成机关的使命与任务。”[4]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张金鑑:中国行政学之父. 河南日报 (郑州: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2012-08-02: 11 [2013-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中文(中国大陆)). 
  2. ^張金鑑. 明誠七十自述. 台北: 中國行政學會. 
  3.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2:72-73.ISBN 978-7-301-11524-4(中文(中国大陆)). 
  4.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2:135.ISBN 978-7-301-11524-4(中文(中国大陆)). 
1945年(民國34年)4月23日公布,290→314→358名
議長: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199→223)
四川省(10)
湖南省(10)
浙江省(10)
廣東省(10)
安徽省(10)
山東省(10)
河南省(10)
湖北省(10)
江西省(10)
江蘇省(8)
河北省(8)
陝西省(8)
福建省(8)
廣西省(8)
雲南省(8)
貴州省(6)
甘肅省(6)
山西省(4→8)
遼寧省(4→3)
吉林省(4→3)
新疆省(4)
重慶市(4)
察哈爾省(3)
綏遠省(3)
上海市(3)
青海省(3)
西康省(3)
寧夏省(3)
黑龍江省(2)
熱河省(2)
南京市(2)
北平市(2)
天津市(2)
青島市(1)
張樂古
西京市(1)
安東省(0→3)
  • 劉博崑(36年1月7日補高惜冰)
  • 包一民
  • 顧耕野
  • 松江省(0→3)
    遼北省(0→2)
    合江省(0→2)
    嫩江省(0→2)
    興安省(0→2)
    臺灣省(0→8)
    大連市(0→2)
    哈爾濱市(0→2)
    乙項遴選者(8)
    蒙古(5)
    西藏(3)
    丙項遴選者(8)
    海外僑民(8)
    丁項遴選者(75→119)
    努力國事(75)
    增額(38)
    民國37年(1948年)選出
    院長孫科童冠賢劉健群黃國書張道藩→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
    副院長陳立夫→劉健群→黃國書→倪文亞→劉闊才→梁肅戎→劉松藩
    江蘇省(38)
    第一區(5)
    第二區(5)
    許聞天 ·張道行 ·薛明劍 ·宗伯宣 ·張九如 ·陳桂清(補) ·陳 洪(補) ·李煥之(補)
    第三區(5)
    王艮仲 ·吳紹澍 ·嚴欣淇 ·仲肇湘 ·狄 膺 ·徐漢豪(補) ·彭利人(補)
    第四區(5)
    第五區(6)
    第六區(4)
    第七區(5)
    婦女(3)
    浙江省(23)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5)
    鄭文禮 ·樓桐蓀 ·姜卿雲 ·陳正修 ·胡維藩 ·姜紹謨(補) ·劉子鵬(補)
    婦女(2)
    安徽省(25)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5)
    朱子帆 ·徐君佩 ·汪少倫 ·王培仁 ·范春陽 ·朱世龍(補) ·陳 鐵(補)
    第四區(6)
    婦女(2)
    江西省(22)
    第一區(6)
    第二區(6)
    第三區(4)
    第四區(4)
    婦女(2)
    湖北省(28)
    第一區(4)
    劉先雲 ·鄧翔宇 ·錢雲階 ·金紹先 ·萬 燦(補) ·艾 時(補)
    第二區(5)
    第三區(5)
    黃建中 ·晏勳甫 ·王孟鄰 ·楊玉清 ·湯汝梅 ·鍾樸生(補) ·胡 淳(補)
    第四區(4)
    第五區(4)
    第六區(4)
    婦女(2)
    湖南省(33)
    第一區(7)
    第二區(5)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3)
    第六區(3)
    第七區(3)
    婦女(3)
    四川省(53)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4)
    第五區(6)
    第六區(5)
    劉明揚 ·高新亞 ·王兆榮 ·謝星曲 ·馮家邦 ·劉文質(補) ·許大川(補)
    第七區(5)
    第八區(5)
    第九區(4)
    第十區(4)
    婦女(5)
    黃穉荃 ·趙懋華 ·鄧季惺 ·聶仰華 ·王純碧 ·皮以書(補) ·喻孝權(補)
    河北省(31)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6)
    婦女(3)
    山東省(40)
    第一區(5)
    第二區(5)
    第三區(5)
    第四區(6)
    第五區(5)
    韓方正 ·潘維芳 ·杜光塤 ·張靜愚 ·傅斯年 ·熊夢賓(補) ·田誼民(補)
    第六區(5)
    第七區(5)
    婦女(4)
    山西省(16)
    第一區(5)
    王竹咸 ·楊思誠 ·武和軒 ·孫慧西 ·武誓彭 ·馬木齋(補) ·馬濟霖(補)
    第二區(5)
    趙仲容 ·劉 傑 ·張子揚 ·鄧勵豪 ·冀浴泗 ·張志智(補) ·朱 點(補)
    第三區(5)
    婦女(1)
    劉慕真 ·傅晉媛(補)
    河南省(36)
    第一區(5)
    第二區(6)
    第三區(6)
    第四區(5)
    簡貫三 ·李雅仙 ·鄭若谷 ·劉 暨 ·易伯堅 ·張鴻烈(補) ·張其彭(補)
    第五區(6)
    第六區(5)
    婦女(3)
    陝西省(13)
    第一區(6)
    第二區(4)
    劉楚材 ·于振瀛 ·劉次楓 ·黃 統 ·楊迺儒(補) ·楊覺天(補)
    第三區(2)
    婦女(1)
    甘肅省(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2)
    第四區(2)
    婦女(1)
    福建省(14)
    第一區(4)
    第二區(2)
    第三區(4)
    第四區(3)
    婦女(1)
    廣東省(33)
    第一區(6)
    吳鐵城 ·鄭彥棻 ·黃元彬 ·高廷梓 ·謝保樵 ·王光海 ·張超良(補) ·李雨田(補) ·伍藻池(補) ·劉崇齡(補)
    第二區(4)
    第三區(6)
    第四區(3)
    第五區(4)
    陳 衡 ·司徒德 ·梁寒操 ·鄧澂濤 ·梁朝威(補) ·張希哲(補) ·何 適(補)
    第六區(5)
    第七區(2)
    婦女(3)
    廣西省(16)
    第一區(5)
    第二區(5)
    黃紹竑 ·陳錫珖 ·林 虎 ·陳克文 ·蘇汝洤 ·滿擊雲(補) ·馬曉軍(補)
    第三區(5)
    婦女(1)
    雲南省(14)
    第一區(5)
    安恩溥 ·裴存藩 ·楊天理 ·段克武 ·孫東明 ·竇子進(補) ·廖行超(補)
    第二區(4)
    第三區(4)
    李培天 ·李希泌 ·馬崇六 ·李元凱 ·蔣公亮(補) ·趙 澍(補) ·沈 沅(補)
    婦女(1)
    貴州省(12)
    第一區(5)
    第二區(6)
    婦女(1)
    西康省(5)
    青海省(5)
    趙 珮 ·高文遠 ·冶存禮 ·馬世俊 ·丑輝瑛 ·韓樹淼(補) ·謝剛傑(補)
    臺灣省(8)
    遼寧省(13)
    安東省(5)
    遼北省(5)
    吉林省(9)
    松江省(6)
    合江省(5)
    黑龍江省(5)
    嫩江省(5)
    興安省(5)
    熱河省(8)
    察哈爾省(5)
    綏遠省(5)
    寧夏省(5)
    新疆省(6選出5)
    南京市(5)
    上海市(7)
    王新衡 ·鄭毓秀 ·朱文德 ·顏惠慶 ·方志超 ·馬樹禮 ·王劍鍔 ·曹 俊(補) ·謝仁釗(補) ·錢劍秋(補)
    北平市(5)
    青島市(5)
    姜黎川 ·李宗理 ·胡道遠 ·崔紉秋 ·戰慶輝 ·張曉古(補) ·吳竹銘(補)
    天津市(5)
    重慶市(5)
    大連市(5)
    哈爾濱市(5)
    漢口市(5)
    廣州市(5)
    孫 科 ·鍾天心 ·伍智梅 ·許崇清 ·吳尚鷹 ·黃仲榆(補) ·鄒志奮(補) ·袁良驊(補) ·伍根華(補)
    西安市(5)
    趙和亭 ·楊大乾 ·王普涵 ·李芝亭 ·陳建晨 ·馮大轟(補) ·趙文藝(補)
    瀋陽市(5)
    蒙古各盟旗(22)
    呼倫貝爾部(2)
    依克明安特別旗(1)
    哲里木盟(2)
    卓索圖盟(2)
    昭烏達盟(2)
    錫林郭勒盟(1)
    察哈爾部(1)
    烏蘭察布盟(1)
    伊克昭盟(1)
    土默特旗(1)
    綏東四旗(1)
    阿拉善特別旗(1)
    額濟納旗(1)
    嘎瓦 ·達瓦(補)
    青海左翼盟(1)
    青海右翼盟(1)
    巴圖塞特奇勒圖中路盟(1)
    烏拉恩素珠克圖四路盟(1)
    青塞特奇勒圖盟(1)
    西藏地方(15選出12)
    西藏地方(5選出3)
    暫時旅居內地西藏人員(由班禪堪布會議廳選出)(5)
    省區藏民(5)
    青海省(2)
    西康省(2)
    甘肅省(1)
    各民族於邊疆地區選出者(6)
    雲南省(1)
    貴州省(1)
    西康省(1)
    四川省(1)
    廣西省(1)
    湖南省(1)
    僑居國外國民(19選出8)
    第一區(2)
    第二區(1)
    第三區(1)
    第四區(1)
    第五區(1)
    第六區(1)
    未開票
    第七區(1)
    未開票
    第八區(1)
    未開票
    第九區(1)
    未開票
    第十區(1)
    未開票
    第十一區(2)
    未開票
    第十二區(2)
    未開票
    第十三區(2)
    未開票
    第十四區(1)
    劉如心 ·周庭和(補)
    第十五區(1)
    職業團體(89)
    農業團體(18)
    農會東區(3)
    農會北區(2)
    喬啟明 ·牛進祿 ·冷彭(補)
    農會中區(3)
    農會南區(2)
    農會西區(2)
    農會西北區(2)
    農會東北區(2)
    農會婦女(2)
    漁業團體(3)
    漁會一區(1)
    漁會二區(1)
    漁會三區(1)
    工人團體(18)
    工會東區(3)
    工會北區(2)
    工會中區(1)
    張劍白 ·田亞丹(補)
    工會南區(2)
    工會西區(1)
    工會西北區(1)
    工會東北區(1)
    鐵路工會(1)
    海員工會(1)
    孫履平 ·何蓋民(補)
    公路工會及電信工會(1)
    礦業工會及鹽業工會(1)
    工會婦女(3)
    商業團體(10)
    商會東區(2)
    商會北區(2)
    商會中區(1)
    商會南區(2)
    商會西區(1)
    商會西北區(1)
    商會東北區(1)
    傅汝霖 ·馬俊德(補)
    工礦團體(10)
    工礦東區(2)
    工礦北區(1)
    工礦中區(1)
    工礦南區(2)
    工礦西區(1)
    工礦西北區(1)
    工礦東北區(2)
    教育團體(15)
    教育會東區(2)
    教育會北區(1)
    教育會中區(1)
    夏開權 ·劉樹仁(補)
    教育會南區(1)
    教育會西區(1)
    教育會西北區(1)
    教育會東北區(1)
    教育會婦女(2)
    大學獨立學院教員團體(5)
    周鴻經 ·歐元懷 ·胡庶華 ·程其保 ·程毅志 ·張雲(補) ·薩孟武(補) ·黃龍先(補) ·任培道(補)
    自由職業團體(15)
    新聞記者公會(5)
    律師公會(3)
    端木愷 ·江一平 ·方冀達 ·劉蓬瀛(補) ·王夢雲(補)
    會計師公會(1)
    技師公會(2)
    農礦業(1)
    工業(1)
    醫藥團體(4)
    中醫師(2)
    其他(2)
    註:標註「補」者為遞補當選
    該屆立法委員任期理論上為民國37年(1948年5月18日至民國40年(1951年5月17日,但因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導致無法改選,任期因而延長
    訓政時期第四屆
    行憲第一屆增選 ·第一次增額 ·第二次增額 ·第三次增額 ·第四次增額 ·第五次增額 ·第六次增額 ·改選前名單行憲第二屆
    国际
    各地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金鉴_(行政学家)&oldid=8203975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