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张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名为张澜的其他人物,請見「张澜 (消歧义)」。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2015年7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15年7月10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张澜
性别
出生(1872-04-02)1872年4月2日
 大清四川省順慶府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张观沟
逝世1955年2月9日(1955-02-09)(82歲)
 中国北京市北京醫院
别名张表方
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
配偶杨氏
刘慧征
亲属子:张乔啬 张崿 张晓岩 张崙
女:张茂延 张继延 张淑延 张惠延
孫女 张梅颖
学历
  • 成都尊经书院
    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
经历
  • 秀才
    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学监
    川汉铁路特别股东会副会长
    川北宣慰使
    众议院议员
    嘉陵道道尹
    四川省长
    国立成都大学校长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员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字表方,男,四川省順慶府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县莲池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原正国级领导人

生平

[编辑]

张澜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1872年4月2日)。其父张文倬为秀才,在农村当塾师。张澜自幼随父读书,1894年中秀才,旋补廪生。1902年,入四川成都尊经书院学习。1903年,被选派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1904年,因发表慈禧太后应归政光绪帝的言论,而被清朝驻日本公使遣送归国。此后,任南充顺庆府中学堂教习。1906年任该校监督,同时创办了南充民立二等小学,南充县高等小学。1909年10月,被推举为四川谘议局议员,但张澜坚辞不就。[1]

1909年起,张澜参与立宪运动。1911年,被选为南充股东代表,赴成都参加四川保路运动,随即出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参与领导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爆发,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张澜被军政府任命为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在川西参与讨。1917年11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18年2月19日,与四川督军刘存厚从成都逃往绵阳[2],后奉命到北京[3]。1919年,张澜支持新文化运动,支持四川籍学生留法勤工俭学[1]

1920年,张澜回到四川南充投身教育。1925年7月起,担任成都大学校长。在校长任内,他提倡思想和学术自由,允许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国家主义派的惕社、中国国民党的健行社并存。该校还办有刊物《科学思想》,邀进步人士撰文宣传科学与民主。1930年,为抗议中国国民党压制思想和学术自由,张澜辞职回到南充,继续在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934年,张澜应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之邀,出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四川时,张澜同中国共产党方面进行联系,促成四川地方实力派同中国工农红军达成联合反蒋协议。[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澜获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投身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11月,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人在重庆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该会宗旨为“促进团结,共同抗日,实施宪政”。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张澜出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张澜继续任主席。1943年,张澜发表了《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呼吁中国实行民主,反对中国国民党的独裁。蔣中正看完后,当面要张澜“不要上共产党的当!”同时下令禁止发行。延安的《解放日报》则在1944年2月22日发表《参政员张澜著文抨击一党执政,要求实行真正民主政治》,对该文进行详细报導。[1]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澜代表民盟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坚持维护政协决议。1946年11月,國民政府决定召开制宪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及民盟都表示反对,张澜率民盟抵制大会。随后,民盟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非法团体”。张澜等民盟领导人被迫于1947年11月发表《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1948年初,沈钧儒等民盟领导人在香港决定恢复民盟总部,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实行新政治路线。张澜在政治及经济上对新的民盟总部给予支持。1949年春,中国国民党方面将张澜软禁于上海虹桥疗养院,計畫將张澜非公開處決,后来经过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营救而脱险。[1]

1949年6月,张澜等人自上海来到北平,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在会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12月20日,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张澜继续当选为民盟主席。1954年,张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张澜当选为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1954年9月,他出席第一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期间并发言[4]

张澜墓,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内

1955年2月9日,张澜在北京市北京醫院病逝,享年83岁。[1]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内。

家庭

[编辑]

著作

[编辑]
  • 《墨子贵义》
  • 《说仁·说义》
  • 《四勉·一戒》
  • 《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
  • 《论五常》
  • 《张澜诗集》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1.11.21.31.41.51.61.7张澜,北方教育,于2012-11-28查阅[永久失效連結]
  2. ^四川近訊二則. 北京日報 (北京). 1918-03-23.劉存厚張瀾養日又自綿陽拍來一電,略謂:呈報敵軍直迫省城,不得已皓日暫離城都,禡日行署移抵綿陽 
  3. ^電促張省長來京. 北京日報 (北京). 1918-04-15. 
  4. ^张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08: 657.ISBN 978-7-5098-0341-7.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职务
新頭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与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高岗同时在任)
1949年-1954年
繼任:
朱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中華民國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前任:
戴戡
四川省长公署省长
1917年11月-1918年2月
(1917年8月-1917年11月护理)
繼任:
但懋辛
(熊克武任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党派职务
前任:
黃炎培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1年-1955年
繼任:
沈鈞儒
现任校长:汪劲松历任校长;党委书记:甘霖
歷史沿革
四川中西学堂(1896)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6)国立四川大学(1931)→ 四川大学(1950)→ 四川大学 + 【成都工學院(1954)成都科技大学(1978)】→ 四川聯合大學(1994)→ 四川大學(1998) +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2000)
校長
原四川大学
原成都科技大学
原华西医科大学
三校合并之后
人物
風貌景觀
校區
景觀古蹟
院系
經濟學院
  • 法學院
  • 輕紡與食品學院
  • 文學與新聞學院
  •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學院
  • 歷史文化學院(旅遊學院)
  • 外國語學院
  • 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
  • 華西臨床醫學院
  • 華西口腔醫學院
  • 華西公共衛生學院
  • 華西藥學院
  • 藝術學院
  • 數學學院
  •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核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
  • 化學學院
  • 生命科學學院
  • 公共管理學院
  • 電子信息學院
  • 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
  • 商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體育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製造科學與工程學院
  • 電氣信息學院
  • 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 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 建築與環境學院
  • 匹茲堡學院
  • 水利水電學院
  • 吳玉章學院1
附属机构
附属医院
附属学校
重点实验室
1:吳玉章學院爲該校榮譽學院
四川大学网站
四川行政长官(1912年至今)
大漢四川軍政府
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都督
中華民國四川行政公署民政長
附:中華民國 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附:中華民國 崇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周骏(署)
附:中華民國 益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中華民國四川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陳廷傑陈宧(署)黃國瑄(署)劉體乾(署)蔡锷
附:中華民國四川督軍府督軍
蔡锷罗佩金護)罗佩金(署)戴戡(署)周道刚(代)周道刚劉存厚(1917年任)熊克武(1918年护法军政府任命)劉存厚(1919年任) ·熊克武(1920年护法军政府任命)
附:中華民國四川靖國軍總司令
熊克武(1918年公推)
附:中華民國川軍總司令
劉湘(1919年公推)吕超(1920年)劉湘(1921年公推)王陵基(代)劉成勳(公推,臨時總司令)
附:中華民國四川清鄉督辦
附:中華民國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附:中華民國 四川討賊軍總司令
附:中華民國督理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附:中華民國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
楊森劉湘(署)鄧錫侯(吳佩孚任命)
附:中華民國四川清鄉督辦
中華民國四川省長公署省長
蔡锷罗佩金(署)戴戡(署)(张澜護)张澜但懋辛(熊克武任命)杨庶堪護法軍政府任命,黃復生代)熊克武(自任,暫兼)熊克武(未任)劉湘(公推)向楚(代)劉成勳(公推,臨時省長)劉湘楊森(劉湘、袁祖銘等公推主持)鄧錫侯賴心輝楊森(吳佩孚任命)
附:國民革命軍軍長
楊森(廿軍軍長) ·劉湘(廿一軍軍長) ·賴心輝(廿二軍軍長) ·劉成勳(廿三軍軍長) ·刘文辉(廿四軍軍長)
中華民國四川省政府主席
附: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省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四川總督 ·四川行政长官列表
各省行政长官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港 ·澳 ·
1938年(民國27年)6月20日公布
議長:汪兆銘蔣中正;副議長:張伯苓
甲項遴選者
江蘇省(4)
浙江省(4)
安徽省(4)
江西省(4)
湖北省(4)
湖南省(4)
四川省(4)
河北省(4)
山東省(4)
河南省(4)
廣東省(4)
山西省(3)
陝西省(3)
福建省(3)
廣西省(3)
雲南省(3)
貴州省(3)
甘肅省(2)
綏遠省(2)
新疆省(2)
青海省(1)
西康省(1)
寧夏省(1)
西京市(1)
察哈爾省(2)
遼寧省(2)
吉林省(2)
南京市(2)
上海市(2)
北平市(2)
黑龍江省(1)
熱河省(1)
天津市(1)
青島市(1)
乙項遴選者
蒙古(4)
西藏(2)
丙項遴選者
海外僑民(6)
丁項遴選者
努力國事(100)
张澜在中国民主同盟的职务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
1941年3月-1944年9月
1941年3月19日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前身
主席
总书记
常务委员
委员
  1. ^注1:1941年3月当选,同年10月辞职
  2. ^注2:1941年10月当选
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
1949年12月-1956年2月
主席
副主席
秘书长
常务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秘书长

  1. ^注1:张澜于1949年12月20日民盟一届第四次及第五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主席,1955年2月9日逝世
  2. ^注2:沈钧儒于1955年2月10日民盟中常会临时扩大会议上被推举为代理主席
  3. ^注3:沈钧儒于1949年12月20日一届第四次及第五次(扩大)会议上当选副主席
  4. ^注4:章伯钧、罗隆基、马叙伦、史良、高崇民于1953年6月8日民盟一届七中全会当选副主席
  5. ^注5:胡愈之于1953年民盟一届中常会第42次会议当选秘书长
  6. ^注6:张东荪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954年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1949-1954,6人共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54年至今
朱德(1954-1959)宋庆龄董必武(1959-1975,2人共任)未设置1(1975-1982)乌兰夫(1983-1988)王震(1988-1993)荣毅仁(1993-1998)胡锦涛(1998-2003)曾庆红(2003-2008)习近平(2008-2013)李源潮(2013-2018)王岐山(2018-2023)韩正(2023-)
注1:1975年宪法废除国家主席、副主席建制,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元首职权;1982年宪法恢复设置。
注2:粗体字为任内当选国家主席的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下午选举产生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
  1. 朱德
  2. 刘少奇
  3. 宋庆龄(女)
  4. 张澜(民盟)
  5. 李济深(民革、致公)
  6. 高岗(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56人)
  1. 陈毅
  2. 贺龙
  3. 李立三
  4. 林伯渠
  5. 叶剑英
  6. 何香凝(女,民革)
  7. 林彪
  8. 彭德怀
  9. 刘伯承
  10. 吴玉章
  11. 徐向前
  12. 彭真
  13. 薄一波
  14. 聂荣臻
  15. 周恩来
  16. 董必武
  17. 赛福鼎(维吾尔族)
  18. 饶漱石
  19. 陈嘉庚(无党派)
  20. 罗荣桓
  21. 邓子恢
  22. 乌兰夫(蒙古族)
  23. 徐特立
  24. 蔡畅(女)
  25. 刘格平(回族)
  26. 马寅初(无党派)
  27. 陈云
  28. 康生
  29. 林枫
  30. 马叙伦(民进)
  31. 郭沫若(无党派)
  32. 张云逸
  33. 邓小平
  34. 高崇民(民盟)
  35. 沈钧儒(民盟)
  36. 沈雁冰(无党派)
  37. 陈叔通(无党派)
  38. 司徒美堂(致公党)
  39. 李锡九(民革,1952年3月10日病逝)
  40. 黄炎培(民建)
  41. 蔡廷锴(民促)
  42. 习仲勋
  43. 彭泽民(农工党)
  44. 张治中(民革)
  45. 傅作义(无党派)
  46. 李烛尘
  47. 李章达(救国会,1953年12月9日病逝)
  48. 章伯钧(农工党)
  49. 程潜(民革)
  50. 张奚若(无党派)
  51. 陈铭枢(民联)
  52. 谭平山(民联)
  53. 张难先(无党派)
  54. 柳亚子(民革)
  55. 张东荪(民盟)
  56. 龙云(民革)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互选产生)
第一届 初13人
-逝世1人
+补选1人
第二届 初16人
-逝世3人
-撤职2人
第三届 初18人
-逝世6人
第四届 初22人
-逝世2人
+补选1人
第五届 初20人
-逝世3人
-辞职6人
+补选10人
  1. 宋庆龄
  2. 聂荣臻(辞职)
  3. 刘伯承(辞职)
  4. 乌兰夫
  5. 吴德(辞职)
  6. 韦国清
  7. 陈云
  8. 郭沫若
  9. 谭震林
  10. 李井泉
  11. 张鼎丞(辞职)
  12. 蔡畅(辞职)
  13. 邓颖超
  14. 赛福鼎·艾则孜
  15. 廖承志
  16. 姬鹏飞(辞职前兼秘书长
  17. 阿沛·阿旺晋美
  18. 周建人(辞职)
  19. 許德珩
  20. 胡厥文
  21. 彭真(补选,兼代秘书长
  22. 肖劲光(补选)
  23. 朱蘊山(补选)
  24. 史良(补选)
  25. 彭冲(补选)
  26. 习仲勋(补选)
  27. 粟裕(补选)
  28. 杨尚昆(补选,兼秘书长
  29.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补选)
  30. 朱學範(补选)
第六届 初20人
-逝世2人
+增选1人
第七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八届 初19人
-逝世3人
第九届 初19人
-逝世1人
-撤职1人
第十届 初15人
-逝世1人
第十一届 13人
第十二届 13人
第十三届 14人
第十四届 14人
第一届 5人
第二届 初16人
第三届 初14人
第四届 22人
第五届 初22人
第六届 初29人
第七届 初28人
第八届 初25人
第九届 初31人
第十届 初24人
第十一届初25人
第十二届初23人
第十三届24人
第十四届2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1954年9月8日完成宪法草案起草,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主席
委员
秘书处[注 1]
秘书长
李维汉(兼)
副秘书长
  1. ^1954年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修改宪法起草委员会(1970年)»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澜&oldid=8878831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