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張人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张人骏
关于名为张健庵的其他人物,請見「张健庵」。
关于名为张千里的其他人物,請見「张千里」。
张人骏
两江总督
籍貫直隶丰润县大齐坨村人
族裔汉族
字號字健庵、千里
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
出生 清朝大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正月二十九日辰時
西元1846年2月24日(星期二)
直隸遵化州豐潤縣
逝世 中國中华民国民国十五年丁卯年正月初七日寅時
1927年
天津
配偶韩氏、陈氏
親屬父張澤仁、母佟氏;子张允言(光緒戊子舉人己丑進士)、張允襄、張允方、張允齊、張允亮、張允庠、张允恺;孫張恭頤、張恭頲;(侄女)张爱玲
出身
  • 同治甲子科舉人
著作
《张人骏家书日记》

張人駿(1846年2月24日—1927年2月8日)[1],字健庵,改字千里,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遵化丰润县(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大齐坨村人,中國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编修。歷任給事中、監察御史。光緒中葉,任廣西桂平鹽道,歷升廣西、廣東、山東布政使,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廣西巡撫等職。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接替岑春煊擔任兩廣總督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调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響應,一向仇視革命黨人的張人駿及張勳頑強抵抗,最終未能守住江寧。12月1日,江浙联军攻城时,張人駿坐在篮子里缒下城墙,逃進停泊於下关的日本軍艦,逃往上海,以遺老自居。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天津逝世,卒年82岁。 遺疏入,頒御書「忠貞清亮」匾額,賜祭一壇,予諡文貞[2]

歷任陸軍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兼管巡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兼理提督,山西巡撫兼理提督,廣東巡撫,山東巡撫兼理提督,漕運總督,山東布政使,廣東布政使,廣東按察使,廣西桂平梧鹽法道,截取記以繁缺道員用,戶科給事中,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湖廣道監察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翰林院編修,庶吉士;歷署山西巡撫兼理提督,廣東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按察使,兵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掌四川道監察御史,山東道監察御史;歷充南洋大臣,會辦鹽務大臣,南洋勸業會正會長,暫管粵海關稅務;光緒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知貢舉,癸卯科河南鄉試監臨,丙戍科會試同考官,壬午科四川鄉試副考官,國史館協修。

家庭

[编辑]

張人駿是晚清名臣張佩綸的堂侄,其子娶袁世凯长女为妻。女兒張允淑嫁王懿榮長子王崇燕,崇燕早亡,庚子年張允淑與王懿榮及夫人謝氏一起投井殉國。其堂侄女爲著名作家張愛玲

參考文獻

[编辑]
  1. ^『張人駿訃文』:不孝承重孫象昺,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祖考,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賞戴花翎,賞加太子少保銜,特派鎮國將軍奠綴,賞給陀羅經被,御筆「忠清貞亮」匾額,賜祭一壇;大婚禮成,分賞御筆「風曜穆清」匾額,甲子年鄉舉重逢,思賞御筆「燕桂重芳」匾額,福字、壽字;乙丑八十生日,賜「壽」、「恩」,御筆「碩德遐齡」匾額,福壽直幅、玉如意.大卷紅綢袍褂料,頒賞《欽定大清會典》;疊蒙孝欽顯皇后頒賞御筆慶壽直幅、壽字直幅、福字、壽字、玉如意、蟒袍、大卷紅綢袍褂料,大卷八絲緞袍褂料;德宗景皇帝頒賞御筆福字、壽字,《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欽定剿平捻匪方略》、《欽定平定回匪方略》;歷任陸軍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兼管巡撫等,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兼理提督,山西巡撫兼理提督,廣東巡撫,山東巡撫兼理提督,漕運總督,山東布政使,廣東布政使,廣東按察使,廣西桂平梧鹽法道,截取記以繁缺道員用,戶科給事中,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湖廣道監察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翰林院編修,庶吉士;歷署山西巡撫兼理提督,廣東布政使,廣西布政使,廣西按察使,兵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掌四川道監察御使,山東道監察御史;歷充南洋大臣,會辦鹽務大臣,南洋勸業會正會長,暫管粵海關稅務;光緒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知貢舉,癸卯科河南鄉試監臨,丙戍科會試同考官,壬午科四川鄉試副考官,國史館協修,同治戊辰科貢士,甲子科舉人,國學生安圃府君痛於丁卯年正月初七日寅時壽終津寓正寢,距生於道光丙午年正月廿九日辰時享壽八十有二歲。不孝承重孫象昺,不孝男允方等隨侍在側,親視含殮,即日尊制成服,擇期安葬,哀此訃聞。承重孫張象昺泣血稽顙;繼慈侍下孤哀子允方、允愷、允亮、允靖泣血稽顙;齊衰期服孫象昀、春、昱、昶、暉、昇、照、晉、曜、昉、耆、暄泣稽首;齊衰五月曾孫守廉,守慎、守怡泣稽首;期服侄允高稽首;小功服侄孫象旭、時、晟、暻、昭、曧、愔抆淚頓首;緦服侄曾孫守寬、勤抆淚頓首;功服弟恂拭淚頓首;小功服侄允斌、允顏、允斐拭淚頓首;小功服弟志潛、志潭、志澄、志沂拭淚頓首;緦服侄允傒、允伋、允伊、允僑、允偉、允侃、允倓、允億、允佶拭淚頓首。二月二十日領帖,二十一日發引。
  2. ^『『七月癸酉,薨於津寓,春秋八十有二。 遺疏入,天子手之垂涕,優詔矜恤,即日命鎮國將軍奠醊,並頒御書「忠貞清亮」匾額,賜祭一壇,予諡文貞,禮也。』。先府君行述

延伸閱讀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外部連結

[编辑]
官衔
前任:
岑春煊
兩廣總督
光緒三十三年-宣統元年五月己未
(1907年8月12日-1909年6月28日)
繼任:
袁樹勛
前任:
樊增祥
兩江總督
宣统元年五月己未-宣统三年十二月戊戌
(1909年6月28日-1912年1月23日)
繼任:
張勳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27名
許有麟 -吳寶恕 -王壽國 -錫 珍 -吳大澂 -寶 廷 -孫慧基 -周崇傅 -張登瀛 -鄭嵩齡
吳華年 -胡喬年 -譚承祖 -陳啟泰 -閻迺兟 -陳壽昌 -焦肇駿 -鮑存曉 -林祖述 -劉廷枚
邵曰濂 -劉常德 -周 璜 -李肇錫 -陳寶琛 -沈受謙 -何如璋 -赵继元 -梁仲衡 -李郁華
熊汝梅 -杜瑞麟 -周 騏 -張人駿 -魯琪光 -顧樹屏 -苑棻池 -施廷弼 -魯宗周 -丁雲翰
楊廷傳 -劉海鼇 -慕榮榦 -秦鍾簡 -高 紀 -何萊福 -陶 模 -隋聿修 -關朝宗 -黃 湘
李瑞裕 -沈善登 -潘衍桐 -胡泰福 -馨 德 -鳴 泰 -孫欽晃 -林懋祉 -許景澄 -蔡以瑺
徐祥麟 -邵積誠 -張清元 -鄭訓承 -葉大焯 -張喬芳 -戚人銑 -李振南 -陸芝祥 -吳士愷
張惟儁 -周芳杏 -蒲預麟 -汪彤程 -黃 翊 -李培元 -王瑞星 -劉治平 -袁誠格 -凌忠鎭
高萬鵬 -戴 恒 -徐鼎琛 -徐兆瀾 -余 鑑 -徐文泂 -張賡颺 -姚協贊 -魏弼文 -楊鼎來
廣 照 -許振祥 -張元普 -胡功祁 -陳欽銘 -劉至喜 -王鵬運 -陸嗣齡 -劉春霖 -方瑞麟
馮芳緝 -程澤霈 -沈鎔經 -徐家鼎 -余 烈 -張文璿 -徐會灃 -張丕績 -方汝紹 -洪良品
劉 鑑 -宗丙壽 -嚴必大 -歐陽銜 -賀爾昌 -陳 達 -姜 球 -張士煐 -凌心垣 -孫永治
文 琦 -林生澤 -曹燮湘 -沈詠彤 -楊春富 -皇甫治 -程志和 - --- - --- - ---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140名
鄭賢坊 -汪文樞 -祝世功 -孫汝明 -蘇汝恒 -葉蔭昉 -鄢鳴雝 -王裕嶸 -喬 駿 -陳以咸
李應鴻 -吳應揚 -謝鴻誥 -張朝漟 -朱世簠 -路青雲 -劉履安 -丁 維 -王懋修 -張志賢
崔國榜 -鞠捷昌 -藍瑾章 -楊際春 -魏迺勷 -楊誠一 -蘇大治 -王國均 -孫儒卿 -趙時熙
陳惺馴 -鄭揚芳 -鄧佐槐 -陽肇先 -黃元文 -殷 謙 -李 昶 -嵩 申 -胡廷瑔 -汪 鑑
林之升 -章淡如 -陳作霖 -薛振鈺 -聯 元 -蘇 冕 -陳兆翰 -吉 紳 -滕希甫 -王必名
陳翔墀 -特 秀 -陳受梁 -鍾廷瑞 -張鑑堂 -徐德裕 -溫黻廷 -孫承烈 -徐作梅 -劉昌嶽
尹 果 -岑傅霖 -孟繼震 -夏玉瑚 -鄧 明 -馮錫綸 -宗室恩景-嚴蔚文 -林步瀛 -李宗鄴
慕芝田 -張佩訓 -趙從佐 -徐鳴皋 -吳聯奎 -慶振甲 -陳 𣏌 -文 榮 -黃兆槐 -蕭振漢
黎淞慶 -高蔚光 -邱 璜 -趙汝臣 -袁思幹 -朱成棠 -易學清 -梁 琛 -于萬川 -熊鳳儀
辛孚德 -郭乃心 -吳紹正 -田逢年 -嚴兆麒 -華懋欽 -趙國藺 -王慶霖 -黃燦章 -彭潤章
郭 椿 -鄧 煐 -黃維翰 -張之堂 -蔣繼芳 -陳 瑜 -蕭宗瑀 -湯銘新 -延 譽 -汪以誠
扎拉芬 -林灼三 -丁 翥 -江 琛 -金兆基 -王 煦 -李凌霄 -楊士芳 -易鑑章 -术其黌
孫炳煜 -馮佐熙 -黃長森 -彭輝昇 -馮慶長 -譚培堃 -王金鼎 -劉承矩 -華 煜 -羅德綍
楊桂芳 -朱乃恭 -龔鎮湘 -王逢年 -徐煥奎 -周譓枝 -馬應午 -夏肇庸 -曾福善 -韓樹猷
规范控制数据库:人物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張人駿&oldid=8865256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