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文式羅馬字(日语:ヘボン式ローマ字/ヘボンしきローマじ Hebon-shiki Rōmaji */?)是日語羅馬字拼寫方案之一,為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日語羅馬字表記法。其由幕末時代至日本行醫的長老教會美國籍牧师詹姆斯·柯蒂斯·赫本所设计,首見於他在1867年所撰著的日英辭典《和英語林集成》,是首套在假名與羅馬拼音之間有嚴格的一對一關係之日語標音系統。
平文式羅馬字又經常譯為赫本式羅馬字或黑本式羅馬字,但由於在初版的《和英語林集成》封面作者欄,赫本是採用「美國平文」這漢字名稱自稱,而成為「平文式」這譯法的典故。日本政府雖曾在1937年時頒佈訓令式羅馬字嘗試取代平文式羅馬字的使用,但伴隨著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要求各市鎮的道路入口需以平文式羅馬字標示地名,平文式的使用不減反增,於是日本政府又在1954年時推出改版的訓令式羅馬字。與全面排除平文式拼法的第一版不同,第二版的訓令式羅馬字允許在牽涉到國際場合或遇到既有的慣例時,承認平文式拼法的有效性,因此今日可以在許多由政府發行的法定文件(例如日本護照)中,看到以平文式羅馬字拼寫的日本地名或人名。
豐岡站月臺上的舊國鐵式站名板,相鄰的兩站中玄武洞站的羅馬字採用舊平文式的“GEMBUDŌ”,而國府站的羅馬字則採用訓令式“KOKUHU”平文式罗马字的拼写基于英语发音。因此对不熟悉日语的人而言,平文式罗马字的发音将更接近日语发音,如将“し”转写成“shi”而不是“si”。
- 当“he”(へ)用作助词时,写作“e”。
- 当“ha”(は)用作助词时,写作“wa”。
- 当“wo”(を)用作助词时,写作“o”。
在舊平文式(旧ヘボン式,traditional Hepburn)和修正平文式(修正ヘボン式,modified Hepburn或revised Hepburn)中:
- 长音“a”、“o”和“u”使用长音符号表示:長音“a”寫作“ā”,长音“o”写作“ō”,長音“u”寫作“ū”。
- 长音“e”写作“ei”。
- 长音“i”写作“ii”。
- 外來語中,所有长音都用長音符號表示。
在舊平文式(旧ヘボン式,traditional Hepburn)中:
- 在子音前写作“n”,但在唇音(ま行、ば行與ぱ行)前写作“m”,在母音和や行之前使用連字號「-」。例如:
- 案内:annai
- 簡易:kan-i
- 群馬:gumma
- 信用:shin-yō
在修正平文式(修正ヘボン式,modified Hepburn)中:
- 在子音前写作“n”,母音和や行之前使用隔音号「'」。例如:
- 案内:annai
- 簡易:kan'i
- 群馬:gunma
- 信用:shin'yō
在平文式罗马字中,双写后续假名的子音表示促音っ,如后续假名的子音有两个字母的,变换规则如下:sh →ssh、ch →tch、ts →tts。
- 一緒:issho
- 切符:kippu
- 結果:kekka
- こっち:kotchi
- さっさと:sassato
- 雑誌:zasshi
- ずっと:zutto
- 抹茶:matcha
- 三つ:mittsu
平文式罗马字有许多變體,主要和长音的表示有关。在“東京”一词中,长音“ō”分别写作:
- Tōkyō:使用长音符号。舊平文式及修正平文式皆採用此寫法,最为常用。
- Tokyo:不使用任何记号。日语词吸收进英语时使用。在英文文章中是事实上的标准。
- Tôkyô:使用扬抑符号(^)。在文字处理器不支持长音符号会使用,但随着Unicode的普及变得少见。
- Tohkyoh:长音“o”表示为“oh”,有時被稱為護照平文式(passport Hepburn),在日本國護照中使用此寫法,但非強制性[1]。
- Toukyou:直接按照假名逐字转写,区别“おう”(如:東京→Toukyou)和“おお”(遠い→tooi)。这种规则来自罗马字输入法,在不方便输入长音符号时很常用。
- Tookyoo:雙寫母音,在某些字典中使用,在拼写外国人名时也很常用。
| 五十音 | 拗音 |
|---|
| あアa | いイi | うウu | えエe | おオo | |
| かカka | きキki | くクku | けケke | こコko | きゃ(日语:ゃ)キャkya | きゅ(日语:ゅ)キュkyu | きょ(日语:ょ)キョkyo |
| さサsa | しシshi | すスsu | せセse | そソso | しゃシャsha | しゅシュshu | しょショsho |
| たタta | ちチchi | つツtsu | てテte | とトto | ちゃチャcha | ちゅチュchu | ちょチョcho |
| なナna | にニni | ぬヌnu | ねネne | のノno | にゃニャnya | にゅニュnyu | にょニョnyo |
| はハha | ひヒhi | ふフfu | へヘhe | ほホho | ひゃヒャhya | ひゅヒュhyu | ひょヒョhyo |
| まマma | みミmi | むムmu | めメme | もモmo | みゃミャmya | みゅミュmyu | みょミョmyo |
| やヤya | | ゆユyu | | よヨyo | |
| らラra | りリri | るルru | れレre | ろロro | りゃリャrya | りゅリュryu | りょリョryo |
| わワwa | ゐヰ(w)i † | | ゑヱ(w)e † | をヲ(w)o ‡ | |
| んンn | |
| 濁音/半濁音 |
|---|
| がガga | ぎギgi | ぐグgu | げゲge | ごゴgo | ぎゃギャgya | ぎゅギュgyu | ぎょギョgyo |
| ざザza | じジji | ずズzu | ぜゼze | ぞゾzo | じゃジャja | じゅジュju | じょジョjo |
| だダda | ぢヂji | づヅzu | でデde | どドdo | ぢゃヂャja | ぢゅヂュju | ぢょヂョjo |
| ばバba | びビbi | ぶブbu | べベbe | ぼボbo | びゃビャbya | びゅビュbyu | びょビョbyo |
| ぱパpa | ぴピpi | ぷプpu | ぺペpe | ぽポpo | ぴゃピャpya | ぴゅピュpyu | ぴょピョpyo |
- † 在现代日语中已被淘汰,罗马字为“i”(ゐ/ヰ)和“e”(ゑ/ヱ)。用来表记外来词的“wi”和“we”通常写作“ウィ”和“ウェ”[2][3][4]。
- ‡ 在现代日语中,假名を/ヲ作助词时通常写成“o”,を/ヲ的其他用途已经消失,用来表记外来词的“wo”通常写作“ウォ”[3][4]。
这些片假名组合通常用来表记外来语。
橙色背景广泛用于表记外来语,蓝色背景能更准确地转写外语发音,都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的[5]。淡棕色背景是美国国家标准协会[3]和英国标准协会提出的[4]。紫色背景出现于1974年的标准式罗马字[6]。
| イィ(日语:ィ)yi | | イェ(日语:ェ)ye | |
| ウァ(日语:ァ)wa | ウィwi | ウゥ(日语:ゥ)wu * | ウェwe | ウォ(日语:ォ)wo |
| ウュwyu | |
| ヴァva | ヴィvi | ヴvu ** | ヴェve | ヴォvo |
| ヷ(日语:ヷ)va † | ヸ(日语:ヸ)vi † | | ヹ(日语:ヹ)ve † | ヺ(日语:ヺ)vo † |
| ヴャvya | | ヴュvyu | ヴィェvye | ヴョvyo |
| キェkye | |
| ギェgye | |
| クァkwa | クィkwi | | クェkwe | クォkwo |
| クヮ(日语:ヮ)kwa | |
| グァgwa | グィgwi | | グェgwe | グォgwo |
| グヮgwa | |
| シェshe | |
| ジェje | |
| スィsi | |
| ズィzi | |
| チェche | |
| ツァtsa | ツィtsi | | ツェtse | ツォtso |
| ツュtsyu | |
| ティti | トゥtu | |
| テュtyu | |
| ディdi | ドゥdu | |
| デュdyu | |
| ニェnye | |
| ヒェhye | |
| ビェbye | |
| ピェpye | |
| ファfa | フィfi | | フェfe | フォfo |
| フャfya | | フュfyu | フィェfye | フョfyo |
| ホゥhu | |
| ミェmye | |
| リェrye | |
| ラ゚゚la | リ゚li | ル゚lu | レ゚le | ロ゚lo |
| ラ゚゚lya | | ル゚lyu | レ゚lye | ロ゚lyo |
- * 对于“wu”这个发音,更常用“ウー”(ū)表示,如“woman”表记为ウーマン(ūman)。
- **ヴ的平假名是ゔ,在现代日语中不使用。
- † 在现代日语中已被淘汰,转而使用ヴ加元音表示(上表第5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