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英語: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 5] ),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 a] ,缩写为PNG;巴布亞皮欽語 :Papua Niugini ;希里木托語 :Papua Niu Gini ),简称巴新 ,是位于大洋洲 的岛国 ,由新几内亚岛 东半部及周边美拉尼西亚 地区的离岛组成,地处澳大利亚 以北的西南太平洋 。西与印度尼西亚 接壤 ( 英语 : Indonesia–Papua New Guinea border ) ,南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东邻所罗门群岛 。首都为莫尔兹比港 。该国领土面积462,840平方公里(178,700平方英里),包括一片广阔的主岛陆地及数百个外围岛屿。
19世纪80年代,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土被划分为北部的德属新几内亚 和南部的英属巴布亚领地 ,后者于1902年割让予澳大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全境归澳大利亚管辖,但仍分属两个独立行政区。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新几内亚战役 中此地发生激烈战斗;战后两个行政区合并 。197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独立的英联邦王国 ,由总督 代表君主 行使职权。政治体制沿袭威斯敏斯特体系 ,由政府首脑总理 领导。国民议会议员同时兼任省级 领导人。
该国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地区,2023年城市化率仅14%。巴布亚新几内亚宪法 ( 英语 : Law of Papua New Guinea#Constitution ) 明文保护传统社群与生活方式的存续。虽然官方人口统计约为1180万,但卫星数据测算结果接近1700万。人口结构极具多样性,现存已知语言达840种 ( 英语 : Languages of Papua New Guinea ) ,为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文化习俗同样多元,多数文化和语言群体规模较小,英语和皮钦语 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这种多样性导致摩擦频生,政治领域尤为明显,政府始终难以有效遏制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该国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 ,分属不同教派。
乡村化与人口多样性源于其多山地形。这片土地滋养着全球约5%的已知物种,出口导向型经济也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巴布亚新几内亚属发展中经济体 ,近40%人口为自给农 ,基本脱离货币经济体系 。该国与澳大利亚保持紧密联系 ( 英语 : Australia–Papua New Guinea relations ) ,同时不断深化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纽带。
巴布亞 源自於當地語言 ,但確切來源仍不清楚。[ 7] 葡萄牙 史家安東尼奧·加爾旺 ( 英语 : António Galvão ) 曾於著作中道:
The people of all these islands are blacke, and have their haire frisled, whom the people ofMaluco do call Papuas.[ 8]
新幾內亞 (英語:New Guinea 、西班牙語:Nueva Guinea )則是源於西班牙 探險家Yñigo Ortiz de Retez ( 英语 : Yñigo Ortiz de Retez ) ,在1545年提到該地的人種與他先前於非洲 幾內亞地區 所觀察到的人種之間的相似之處,因此命名為新幾內亞。幾內亞最初為柏柏語 中的詞彙,意為黑人,被葡萄牙語 借用後,又傳入其他語言廣為使用。
萨沃斯人(Sawos )女性山墙雕像,毕夏普博物馆 中的大洋洲艺术藏品 考古证据显示,现代人类约在4.2万至4.5万年前首次抵达现今的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及俾斯麦群岛 地区。布干维尔岛 约于2.8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定居,更偏远的马努斯岛 则约在2万年前出现人类活动踪迹。这些迁徙属于人类最早走出非洲的迁徙 之一,所形成的种群在史前时期基本与外界隔绝。[ 9] :11 [ 10] 约1万年前,因海平面上升 ( 英语 : Past sea level ) ,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分离,但澳大利亚原住民 与新几内亚居民 的分化早在约3.7万年前就已形成[ 11] 。
约公元前7000年,新几内亚高地独立发展出农业,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植物独立驯化中心 [ 12] 。在全面农业形成之前,当地已成功驯化多种植物,包括西米 、东印度橄榄 和卡鲁卡 ( 英语 : Karuka ) [ 9] :13 。考古研究证实,说南岛语 的拉皮塔文化 人群于3300年前抵达俾斯麦群岛[ 13] :252 。目前尚不清楚他们是否同期登陆新几内亚主岛,但有确凿证据显示其约在公元前500年已活跃于沿海地区[ 13] :256 。这些社群与更广阔的贸易网络保持往来[ 14] ,香蕉 与甘蔗 很可能正是通过这些贸易路线从新几内亚传播至世界其他地区[ 15] :52–53 。
公元300年左右,随着商品需求转向马鲁古群岛 和帝汶岛 ,该地区贸易活动逐渐减少。16世纪后,欧洲势力对此地的兴趣与日俱增,荷兰对蒂多雷苏丹国 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荷兰殖民当局对新几内亚日益关注,他们承认并扩展了该苏丹国对新几内亚西部的主权主张。[ 15] :16–17 至17世纪末,达玛树脂 ( 英语 : Dammar gum ) 、海参 、珍珠 、椰子核 、贝类与极乐鸟 羽毛等商品需求上升,促使贸易活动再度活跃,并逐渐延伸至新几内亚东部[ 15] :18 。
新几内亚岛上的各个社群虽通过贸易网络保持经济联系,但除少数政治联盟外,各社群大体维持自治,依靠自给农业 维持生计。[ 16] :51 货物通常沿固定路线交易,部分村民熟悉邻近村落语言,甚至能够掌握使用(但语言本身并非政治归属的标志)。在沿海及岛屿地区,则形成了更广泛的贸易网络。[ 17] :132–133 虽然民众很少长途迁徙,但货物通过本地交换实现了远距离流通,文化习俗很可能也借此途径传播[ 18] :19–20 。尽管存在这些联系,欧洲统治下建立的更大政治实体并无先例,且往往将历史上相互敌对或毫无关联的社群强行聚合[ 19] :11 。
可能有中国及东南亚船只偶尔抵达该岛,并与新几内亚社群发生零星接触[ 20] :10 。葡萄牙探险家安东尼奥·迪阿布雷乌 ( 英语 : António de Abreu ) 是首位发现新几内亚岛的欧洲人[ 21] :152 。葡萄牙商人 ( 英语 : Portuguese maritime exploration ) 将番薯 从南美引入马鲁古群岛 ,约在17或18世纪时,番薯很可能由此传入今日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最初从南部海岸登陆,随后迅速向内陆高地扩散,逐渐成为主食 作物[ 15] :165, 282–283 。番薯的引入,可能与其他农业变革共同作用,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与社会结构,很可能推动了“大人物 ( 英语 : Big man (anthropology) ) ”社会制度的普及。番薯基本取代了旧主食芋头 ,[ 22] 并促进了高地人口的显著增长[ 23]
到19世纪,新几内亚与荷属东印度 之间已存在一定贸易往来。自19世纪60年代起,新几内亚居民被大量强征为奴,通过“黑鸟贸易 ( 英语 : Blackbirding ) ”运往昆士兰 和斐济 ,这一行径于1884年终止。[ 24] 大多数被掳掠者来自巴布亚沿海地区。这些返回新几内亚的人带回了接触西方文化的经历,但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催生了一种美拉尼西亚皮钦语 ( 英语 : Melanesian Pidgin ) ,该语言最终演变为巴布亚皮钦语 。[ 25] :9–10
1884年至1919年间的新几内亚,德国 与英国 控制着新几内亚东部地区 1847年9月15日,一批马利诺会 ( 英语 : Society of Mary (Marists) ) 传教士抵达伍德拉克岛 ,基督教由此传入新几内亚[ 26] [ 27] 。传教活动成为西方文化及宗教传播的主要渠道[ 25] :9 。荷兰于1848年吞并 该岛西部[ 15] :278 。昆士兰 于1878年兼并邻近的托雷斯海峡群岛 [ 15] :280 ,并于1883年试图吞并新几内亚部分区域[ 21] :152 [ 28] :227 。1884年,新几内亚岛东部分割,北部归德国,南部属英国[ 29] :302 。德国新几内亚公司 ( 英语 : German New Guinea Company ) 最初尝试开发种植园未获成功,转而从事易货贸易[ 15] :219–221 。在英国控制区,1895年在曼贝尔河 ( 英语 : Mambare River ) 附近发现金矿[ 30] 。
英国 吞并 新几内亚东南部,1884年1888年,英国 正式吞并该保护国。1902年,巴布亚实际管辖权移交给新成立的 英国自治领 澳大利亚 。随着《1905年巴布亚法案 》通过,该地区正式更名为巴布亚领地 ,[ 28] :227 澳大利亚行政管理体系于1906年正式确立[ 30] ,巴布亚由此成为澳大利亚完全兼并的领土[ 28] :225 。
欧洲殖民统治改变了新几内亚当地居民的社会关系。部落冲突减少,而随着人们为参与经济作物 生产迁往新兴城镇,城市区域出现更频繁的交流融合。殖民管理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催生了被殖民政府称为“货物崇拜 ”的社会现象。[ 16] :52–53 最具深远影响的变革体现在出行方式上。殖民当局明令禁止部落战争,人口因务工需要开始常态性流动,道路建设则增强了内陆地区之间的连通性。[ 18] :20–22
殖民当局通常与个别村庄代表合作,但德国与英国政府均未建立有效的间接统治体系[ 31] :209–210 。在德属新几内亚,巴布亚皮钦语 开始被当地人采用并传播,德国当局虽不情愿但仍予以使用[ 17] :135–137 。在英国及后续澳大利亚管辖区域,基于莫图语 ( 英语 : Motu language ) 形成的皮钦语——希里莫图语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官方语言[ 17] :137–139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澳大利亚军队占领德属新几内亚 ( 英语 : Allied occupation of German New Guinea ) 并持续管辖至战争结束[ 32] 。战后,国际联盟 于1921年5月9日授权澳大利亚将该地区作为第三等托管地 管辖,由此形成新几内亚领地 [ 21] :152 [ 28] :228 [ 30] 。巴布亚领地与新设的新几内亚托管地实行分治管理[ 28] :228 。1920年代在布洛洛 发现金矿后,探矿者开始在全岛范围内搜寻矿藏。至1930年代,探矿者对高地山谷 的勘探揭示该地区居住着超过百万人口。[ 30]
1943年1月7日布纳-戈纳战役 ( 英语 : Battle of Buna–Gona ) 期间,澳大利亚军队攻击日军阵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军试图攻占莫尔兹比港,于1942年中期经陆路入侵并沿科科达小径 向南推进。澳军在撤退至莫尔兹比港附近过程中实施了多次后卫 ( 英语 : Rearguard ) 战斗。同年9月,澳军发起反攻,日军在北撤过程中持续进行后卫抵抗。[ 33] 此战役期间,当地士兵与后勤人员为澳军提供了重要支援[ 24] 。正当科科达战役持续之际,日军发动米尔恩湾战役 ( 英语 : Battle of Milne Bay ) ,其进攻被澳美联军击退。这些军事行动连同邻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共同标志着太平洋战争 的转折点。[ 34] 消耗战 持续至1944年,盟军最终完全收复巴布亚与新几内亚[ 35] 。整个新几内亚战役 期间,总计约有21.6万名日、澳、美军官兵在新几内亚主岛及周边离岛阵亡[ 36] 。
战争期间,两处领地的文官政府中止运作,由联合军政府接管[ 28] :228 。二战打破了本土居民与外国人之间存在本质差异的观念,增进了民众对外部世界及现代社会与经济理念的认知。战争还引发大规模人口流动,初步构建起两个澳属领地居民的共同身份认同。[ 16] :53 为便利沟通,巴布亚皮钦语与希里莫图语使用范围扩大,并开始应用于无线电广播[ 17] :139 。此战是巴布亚皮钦语首次在巴布亚地区广泛传播[ 21] :149, 152 。战时建立的两领地联合治理模式在战后得以延续[ 17] :134 [ 29] :302 。
1946年,联合国宣布新几内亚为托管领土 ,由澳大利亚管辖[ 24] 。1949年,巴布亚居民正式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 28] :223 ,澳大利亚正式将巴布亚与新几内亚合并 为巴布亚和新几内亚领地 [ 24] 。巴布亚和新几内亚立法委员会 ( 英语 : Legislative Council of Papua and New Guinea ) 于1951年11月成立[ 30] 。自1949年起,巴布亚与新几内亚开始设立乡村理事会,其数量逐年稳步增加[ 37] :174–175 。此举构建了替代性权力结构,虽然有时由传统领袖充任,但标志着领导权开始向具有行政或商业经验的人士转移[ 31] :211 。
澳大利亚统治的政治目标尚不明确,独立或成为澳大利亚联邦州 均被视为潜在发展方向[ 29] :303–305 。1960至1970年代,随着更多民众参与正规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地方行政体系逐步发展。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行政当局致力于培育共有的民族认同。[ 16] :57 澳大利亚当局引入英语作为潜在的统一语言,许多巴布亚新几内亚人视其为声望语言 [ 17] :150 。
1964年的澳大利亚巡逻官 ( 英语 : Kiap ) 1950年代,航空勘察在高地地区发现更多有人居住的山谷[ 30] 。战后澳大利亚重建行政管理体系,随之将控制范围扩大至此前基本未受管辖的高地区域[ 17] :134 [ 29] :303 [ 38] 。部分部落直至1960至1970年代才首次与西方接触 [ 21] :149 。高地地区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咖啡种植在该区域的大规模扩展[ 29] :303 。1964年 ( 英语 : 1964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及1968年 ( 英语 : 1968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的大选在引入政治体系的宣传运动中相继举行[ 39] :107 。1968年选举筹备期间,首个政党潘古党 ( 英语 : Pangu Pati ) 宣告成立[ 29] :306 。
力拓集团 于1964年在布干维尔岛启动矿产勘探。尽管遭到部分土地所有者反对,布干维尔铜业公司 ( 英语 : Bougainville Copper ) 仍宣告成立并开始运营大型矿场 ( 英语 : Panguna mine ) 。当地抵抗运动逐渐与争取更大自治权的诉求紧密结合。[ 40] 布干维尔在地理上接近英属所罗门群岛 ( 英语 : British Solomon Islands ) ,其居民文化渊源与所罗门群岛的关联度远超领地内其他地区[ 41] 。然而该矿场被视为推动巴布亚新几内亚经济基础从单纯农业向多元化转型的关键项目[ 29] :306 。
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高夫·惠特拉姆 于1969年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惠特拉姆将该领地自治列为竞选议题,并呼吁最早于1972年实现自治。[ 38] 1971年3月,立法议会 ( 英语 : House of Assembly of Papua and New Guinea ) 建议领地在下一届议会期间寻求自治,该提议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同意[ 39] :110–111 。同年6月,国旗与国徽正式采纳[ 28] :229 。7月,领地名称中的“and ”被去除,简化为“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 )[ 30]
1971年布干维尔岛的潘古纳矿场 ( 英语 : Panguna mine ) 自惠特拉姆首次访问后,政治辩论随着重大社会变革显著激化[ 29] :306 。在1972年7月举行的大选 ( 英语 : 197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中,迈克尔·索马雷 当选首席部长 ( 英语 : Chief Minister of Papua and New Guinea ) [ 32] [ 42] :17 。索马雷着力改善与地区运动的关系,此举虽促使地方团体数量增加,却也降低其突出性并推动它们融入国家政治体系[ 16] :75–77 。同年12月,惠特拉姆在澳大利亚联邦大选 中当选总理。惠特拉姆政府 ( 英语 : Whitlam government ) 随即于1973年末确立自治政府[ 38] 。1975年4月,基那 作为独立货币开始流通[ 43] :377 。
推动独立的主要动力来自惠特拉姆政府的内部决策,而非巴布亚新几内亚本土的具体诉求[ 28] :224 。“国家”的概念对该领地多数居民仍属陌生,尚未形成强烈的共同民族认同[ 28] :229 。1970年代初期,社会普遍担忧独立可能导致大部落支配小部落,并增加外国资本收购土地的风险。后来形成的独立共识主要依靠当地政治领袖的积极推动。[ 24] 1975年9月1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预定独立日前夕,布干维尔当局单方面宣布独立 [ 16] :72 [ 25] :45 [ 32] 。作为回应,中央政府随即中止向该省份拨付财政资金[ 30] 。独立前夕还出现了其他地区运动:巴布亚贝塞纳运动 ( 英语 : Papua Besena ) 主张将巴布亚地区从新几内亚分离,高地解放阵线(Highlands Liberation Front )旨在抵制沿海地区对高地的主导权,另有小型团体倡导设立新省份[ 16] :72–74 。尽管存在这些分歧,澳大利亚议会仍于1975年9月通过《197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法案 》,正式确定9月16日为独立日[ 25] :45 [ 44] 。索马雷继续担任该国首任总理[ 32] 。
1973年迈克尔·索马雷 与惠特拉姆政府 ( 英语 : Whitlam government ) 外部领地部长比尔·莫里森 ( 英语 : Bill Morrison (politician) ) 独立之初,包括农业、经济、教育和医疗人员在内的大多数澳大利亚官员撤离该国。接替岗位的本地人员几乎未经过系统培训。[ 38] 由此引发的机构重组导致行政效率下降,特别是面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滑坡[ 42] :18 。到1980年代,包括军队在内的整个公务员体系出现政治化倾向,削弱了治理效能与问责机制[ 19] :13 。
选举制度改为简单多数制 ,旨在推动形成界限清晰的两党制 但未果[ 45] :3 。国家政府均通过宪法规定的方式实现更迭。索马雷在1977年大选 ( 英语 : 197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后继续担任总理,但于1980年遭不信任投票罢免,由陈仲民 接任。索马雷在1982年大选 ( 英语 : 198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后再度出任总理,却在1985年再次失利于不信任投票。[ 42] :18, 20
1976年8月布干维尔与中央政府达成协议,平息了其首次宣布独立引发的危机[ 25] :45 ,但独立后矛盾依然延续[ 41] 。1975至1976年布干维尔岛 的分离主义运动促使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修宪程序,并制定《省级政府组织法》(Organic Law on Provincial Government ),依法向19个省级行政区下放权力[ 37] :179 [ 42] :26 。随着省级政府管理不善的现象屡次出现,索马雷提出削减省级政府权力的方案,反而招致部分岛屿省份 ( 英语 : Islands Region ) 以分离主张相抗衡[ 37] :189 [ 42] :27 [ 46] :257 。
在澳大利亚管辖期间,尽管大规模战事显著减少,但20世纪70年代高地地区的部落冲突却日趋激化。这些地区受外部管控的时间较短,原有的部落纷争记忆犹新,随着国家独立而再度爆发。1979年当地首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此类干预始终未能平息暴力冲突。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与性别比例失衡,使得部落冲突逐渐演变为帮派 ( 英语 : Raskol gangs ) 横行。1984年莫尔兹比港因帮派暴力宣布紧急状态,巴布亚新几内亚国防军 随即介入。此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使得警方 ( 英语 : Royal Papua New Guinea Constabulary ) 与军方在其他地区也展开了更多干预,但两者却逐渐政治化且纪律松弛。与此相应,民间对私人安保的需求激增,外资投入也因此却步。[ 42] :29, 32 [ 45] :8–9 [ 46] :260–261, 264, 270 [ 47] :239–241 1995年,省级政府实施改革,由相关国会议员与若干任命成员共同组成。部分职能下放至地方政府后,由于预期基层治理能力不足而引发重大争议。这种能力缺口使得国会议员在地方层面获得了超常的权力影响力。[ 37] :174 [ 45] :11
阿拉瓦镇 在布干维尔冲突期间被摧毁随着布干维尔矿场建设完工,就业需求骤减,当地年轻一代几乎未能从矿区发展中获益。1988年布干维尔再度爆发起义 ,反抗对象同时指向布干维尔地方政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政府。1989年5月矿场关闭后,布干维尔革命军 宣布独立,中央政府于1990年撤出该地区并实施封锁,冲突由此演变为复杂的内部内战。1990年底政府军重新登陆该岛,在与当地盟友的配合下逐步扩大控制范围。[ 24] [ 41] [ 46] :266–267 1994年10月政府与部分反叛势力达成协议,次年成立布干维尔过渡政府,但政府军与布干维尔革命军的交战仍在持续[ 30] 。1997年,因雇佣国际佣兵介入布干维尔冲突而引发的“桑德莱恩事件 ( 英语 : Sandline affair ) ”直接导致中央政府垮台。经新西兰主持的和谈斡旋,各方于1998年1月达成停火协议。[ 32] [ 45] :12
独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该国经济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态势。奥克特迪矿场 ( 英语 : Ok Tedi Mine ) 于1982年正式投产。尽管澳大利亚对财政预算的贡献率从1975年占政府收入的40%降至1988年的17%,但通过完善税收体系,政府成功维持了支出规模。[ 29] :312–313 布干维尔矿场的关闭虽引发财政困难,但随着石油、矿产和林木产品出口的扩大,国民经济在1990年代初实现复苏。不过这种增长并未缓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反而出现下滑。[ 46] :263–264 由于政府开支持续扩大及其引发的债务攀升,该国陷入严重经济困境 ( 英语 : 1994 Papua New Guinea financial crisis ) 。1994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那 被迫贬值并实行浮动汇率制 ,次年政府向世界银行 申请了紧急贷款。[ 29] :313–314
在1997年举行的大选 ( 英语 : 199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中,仅有4名候选人获得绝对多数票,95名(占87%)当选者的得票率均未超过30%。1999年议会中期发生政府更迭后,该国成立了宪法发展委员会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据此制定的《政党与候选人廉政组织法 ( 英语 : Organic Law on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Candidates ) 》确立了三大机制:为注册政党提供公共资金、激励女性候选人参选、对跳槽 ( 英语 : Party switching ) 行为实施惩戒。该法还明确规定,无党派议员不得参与总理选举投票,亦不得在总理产生前加入政治联盟。[ 45] :3–7 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将选举制度从简单多数制转向限制性优先投票制——这种制度实质是选择性投票制 的演变形式[ 19] :17 [ 48] :2 。
2001年各方签署《布干维尔和平协议》(Bougainville Peace Agreement ),规定该地区将获得超越其他省份的自治地位,并在未来适时举行独立公投[ 30] [ 32] [ 41] 。2002年大选 ( 英语 : 200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期间,暴力事件呈现升级态势[ 30] 。2004年澳大利亚派遣警力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警务培训。虽因最高法院裁决多数澳方警力于次年撤离,但此举开启了澳大利亚在该国的长期警务合作机制。[ 32] 2009年,议会正式批准设立两个新省份:从南高地省 划设的赫拉省 ,以及由西高地省 分立而成的吉瓦卡省 [ 49] 。
2011年,巴布亚新几内亚陷入宪法危机 ( 英语 : 2011–2012 Papua New Guinean constitutional crisis ) :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彼得·奥尼尔 出任总理,而最高法院则裁定迈克尔·索马雷仍为合法总理。议会随后通过决议试图推迟大选,但此举缺乏宪法授权,巴布亚新几内亚选举委员会 ( 英语 : Papua New Guinea Electoral Commission ) 仍按原计划推进筹备工作。[ 50] :207–211 2012年全国大选 ( 英语 : 201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如期举行,奥尼尔再度获得议会多数支持,当选总理。索马雷选择加入奥尼尔政府,针对最高法院法官及其他索马雷支持者的指控被撤销,此前通过的涉司法权及总理职权的相关法案也宣告废止。[ 32] [ 50] :207–211
2014年,该国启动 ( 英语 : Natural gas in Papua New Guinea ) 液化天然气 出口,但由于天然气和石油价格持续低迷,政府财政收入不及预期。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攀升,截至2019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太平洋地区仍位列末位。[ 48] :4 2015年3月颁布的《布干维尔矿业法》(Bougainville Mining Act )将矿业管理权从中央政府移交布干维尔政府。法案还规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属于传统土地主 ( 英语 : Customary land ) ,而非国家,这赋予土地主对未来采矿项目的否决权。[ 41] [ 51]
2012至2017年奥尼尔政府执政期间,屡遭腐败丑闻困扰[ 30] 。2017年大选 ( 英语 : 201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 ) 后,奥尼尔虽成功连任,但其执政联盟在初始阶段席位有所减少。本次选举在部分区域出现大规模选民恐吓现象,议席结果统计也出现延误。[ 52] :253–255 此后,金融丑闻以及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期间采购豪华车辆引发的批评,使奥尼尔承受巨大压力,并导致执政联盟成员倒戈[ 52] :255–258 。2019年5月,奥尼尔宣布辞去总理职务,由詹姆斯·马拉佩 接任[ 53] 。
政府将2019年11月23日[ 54] 定为布干维尔自治区 独立公投 的投票日,此次公投结果不具法律约束力[ 55] [ 56] 。公投中以98.31%的压倒性比例支持独立[ 57] [ 58] 。在2022年大选中,詹姆斯·马拉佩总理领导的潘古党赢得议会最多席位,使其得以连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 59] 。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英联邦王国 成员,以查尔斯三世 为国王 。君主的代表为由一院制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议会 选举产生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 。[ 60] :9 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 ,随后由总督正式任命。其他部长由总督根据总理建议任命,共同组成作为国家内阁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执行委员会 ( 英语 : National Executive Council ) 。国民议会每届任期最长为五年。[ 60] :9 [ 61] 国民议会设118个席位,其中96席代表县 ,22席代表省级选区(20个巴布亚新几内亚行政区划|省 、国家首都区 和布干维尔自治区 ),这些代表同时担任相应省份的省长[ 62] 。
自独立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始终保持民主选举的连续性和政府的和平更迭[ 19] :10 [ 48] :1 。尽管席位结果常受争议,但选举的总体结果均获接受[ 48] :7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选举候选人数量众多[ 19] :17 。选举采用限制优先投票制(Limited Preferential Vote system ),此为排序复选制 的一种形式[ 19] :17 [ 48] :2 。在此制度下,选民须为至少三名候选人标明偏好顺序投票[ 63] 。
尽管存在政党,但它们并非基于意识形态区分,而主要反映成员间的联盟关系,且在选举之外影响力有限。自1972年以来的所有政府均为联合政府 。此类联盟在组建后常因潜在的跳党 ( 英语 : Party switching ) 行为而不稳定,[ 45] :3 [ 48] :7 此现象被称为“悠悠球政治”。几乎所有政党都曾相互结盟,[ 19] :13 部分联盟甚至由多达10个独立政党组成。部长职位具有重要价值,[ 60] :9 选民通常对其选举代表跳党加入政府的行为并无太大异议,因为这能为其选区争取更多代表权[ 64] :94 。部长任期普遍较短,1972年至2016年间平均仅为议会任期的一半[ 60] :17 。部长在特定职位上的平均任职时间更短,仅16个月[ 60] :18 。政党可能出现部分议员在政府任职而其他议员留在反对派的情况[ 52] :255, 269 。反对派议员亦曾被任命入阁[ 52] :262 。在独立后的头20年里,每个议会任期内至少发生一次政府更迭[ 45] :4 总计仅有两位总理完成从当选到下届选举的完整任期[ 48] :7 。[ 65] 不信任动议 十分常见,尽管成功率不高[ 60] :12 [ 66] ,但多位总理曾为试图操纵重新当选而提前辞职,或通过休会来规避不信任动议[ 45] :5 [ 60] :20 。
巴布亚新几内亚选举 ( 英语 : Elections in Papua New Guinea ) 吸引大量候选人参与政府更迭主要影响庇护关系和个体职位,而非改变政府优先事项和计划[ 60] :6 。正因如此,尽管政治纷争不断,政策却相对稳定[ 67] :62 。许多政党可能提出相似政纲,削弱了政策辩论,因为候选人竞选时更侧重于地方代表性而非政治分歧[ 64] :95 。政党的支持基础通常基于个人或地域关系。即使名义上的全国性政党出现,也往往在特定区域实力强劲[ 19] :15 [ 68] :45 。大多数政党存续时间短暂,且高度依赖其领导人[ 67] :64 。缺乏在选举间歇期持续存在的强大政党导致财务状况不佳,意味着政党除领导人个人资金外难以有效支持候选人[ 67] :60 。虚弱的议会也强化了行政部门的权力,这一过程因政府使用程序手段控制议会而加剧[ 50] :247 。对司法手段的依赖与日俱增,用以对抗政府,此举恐将使司法机构被贴上“政治化工具”的标签[ 50] :247–248 。
政治文化受现存亲属和乡村纽带影响,鉴于存在众多小型且分散的社区,集体主义成为重要的文化因素[ 68] :38–40 。地区和地方认同感强烈,传统政治已与现代政治体系相融合[ 68] :46 。存在广泛的南方大区 ( 英语 : Southern Region, Papua New Guinea ) 认同,某种程度上也存在高地认同,可能影响政治[ 64] :93 。然而,除布干维尔外,地区政治多为自治主义而非分离主义,分离主义常被用作修辞手段而非终极目标[ 16] :71 。社区与其土地联系的重要性体现在法律体系中,全国97%的土地被划定为习惯土地 ( 英语 : Customary land ) ,由社区集体持有。许多此类有效所有权仍未登记,实质上处于非正式状态。[ 25] :53–54
投票常沿部落界线进行[ 69] ,这一问题因政客可能依靠统一部落提供的少量选票即可获胜而加剧。政治恐吓和暴力事件频发。政客在部落支持竞争对手的地区常被阻止竞选,对手有时会推出候选人来分割其他部落的选票。[ 19] :14, 18 [ 45] :5 部分社区,尤其是高地地区,实行全票制 [ 64] :96 。大量独立候选人的存在意味着获胜者常以极低票数当选,包括得票率不足10%的情况。此类结果引发了对选举所提供授权合法性的担忧。[ 45] :4–5
巴布亚新几内亚议会中女性议员比例极低 截至2004年,此前的历次选举中大多数现任议员均未能成功连任。这种状况促使新当选的政客倾向于在任期内竭力谋取私利。[ 45] :4 每位议员掌握着所属选区的农村发展基金支配权,为腐败行为滋生了空间[ 45] :10 。这也导致许多议员将重心放在新增项目拨款上,而非保障现有公共服务[ 70] :445 。全球范围内,该国议员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额度位居前列[ 65] 。这种现象不仅引发民众强烈质疑,更损害了国家政府的公信力[ 29] :318 对此类资金的掌控权还可能导致选举暴力事件更加频发和激化[ 65] 。选举面临的其他挑战还包括行政管理漏洞、选民名册 ( 英语 : Electoral roll ) 问题以及买票 行为[ 48] :7 [ 71] :5 。总理曾通过延迟拨付选区资金的方式,影响政党联盟的组建过程[ 60] :9 。
腐败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普遍存在的现象 ( 英语 : Corrup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 。虽然一些知名公众人物的腐败案件引人注目,但蔓延的轻度腐败 ( 英语 : Petty corruption ) 对政府服务质量的损害实则更为严重。部分腐败行为出于个人牟利目的,另一些则源于“瓦托克体系”(wantok system )的社会义务——选民期望通过其民选官员以及社区和亲属网络中其他人获得利益回报与忠诚承诺。[ 72] :155–156 一些曾因腐败入狱的政客得以再次当选,因为他们的腐败行为在当地被视为服务社区的应有之举。这种地方社区对所谓腐败的接受态度,与全民对系统性腐败的普遍失望形成冲突,这可能是反腐败行动往往难以兑现政治承诺的原因之一。[ 72] :157–158 这些文化期望有时也会与承袭澳大利亚模式的正式法律和政治体系产生矛盾[ 25] :41–42 。而对精英阶层和明显不平等现象的不满,也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庇护主义的期待[ 73] :209 。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图 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土面积达462,840平方公里(178,704平方英里),涵盖一片广阔的大陆主岛及众多离岛。该国地处赤道 以南,[ 74] :1 与印度尼西亚陆地接壤,与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隔海相望[ 46] :254 。新几内亚岛 位于马来群岛 以东[ 21] :147 。该国与澳大利亚的约克角半岛 之间相隔浅水的托雷斯海峡 ,宽152公里(94英里)。海峡以西为浅水区阿拉弗拉海 ,以东则为深水区珊瑚海 。[ 21] :147 [ 75] :26, 28 南部海岸大部分为巴布亚湾 水域[ 21] :148 ,主岛以东则濒临所罗门海 [ 20] :11 。
其海岸线总长超过10,000公里(6,200英里)[ 76] :1 ,专属经济区 面积达2,396,575平方公里(925,323平方英里)[ 77] [ 78] 。全国分属两个时区 ( 英语 : Time in Papua New Guinea ) ,其中布干维尔自治区 较该国其他地区早一小时[ 20] :11 。
新几内亚的地质构造复杂[ 75] :23 。该区域处于北移的印澳板块 与西移的太平洋板块 交汇处。致使大陆主岛及各离岛地貌变化显著。频繁的构造运动还导致该国火山活跃且地震频发。[ 18] :3 该国全境坐落于环太平洋火山带 之上,共有14座已知活火山和22座休眠火山[ 20] :12 。中央山脉以南属澳大利亚克拉通 组成部分,而北部多数陆地则属增生地体 [ 18] :3 [ 79] :286 。无论主岛还是俾斯麦群岛 与布干维尔岛 等主要岛屿,均以高大山脉为主要地貌[ 74] :1 。山地占国土总面积至少72%。其余土地中平原占15%,沼泽 占11%[ 18] :9 。全国包含四个较大岛屿(布干维尔岛 、马努斯岛 、新不列颠岛 、新爱尔兰岛 )及600余个较小岛屿;后者多具陡峭斜坡与狭小沿海区域[ 80] :1 [ 81]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高地地区 新几内亚高地 沿该岛中央的山脊分布,此山脊从巴布亚新几内亚最东南端的米尔恩湾 ( 英语 : Milne Bay ) 绵延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的西端。其中威廉峰 海拔4,509米(14,793英尺),为全国最高峰。群山之间是陡峭的峡谷,地质背景多样。作为人口稠密区的高地,其山势较西北和东南部更为低缓,山间散布着一些相对平坦的区域。[ 18] :4
中央山脉带北侧有一片广阔的沉降带,塞皮克河 流经西部,东部则由拉穆河 与马克姆河 穿越一处地堑 。此沉降带向东延伸至主岛外海,形成了新不列颠海沟 ( 英语 : New Britain Trench ) 。西北海岸坐落着贝瓦尼山脉 、托里切利岭 和亚历山大亲王山脉 ( 英语 : Prince Alexander Mountains ) ,塞皮克河将其与更东边的阿德尔伯特岭 分隔。继续向东,休恩半岛 包含菲尼斯特雷岭 和萨鲁瓦吉德岭 。此段北部海岸线的主要由抬升的古海床构成,该区域构造活动依然活跃,常发生地震和山体滑坡。[ 18] :8 塞皮克河以西的北岸直面海洋,既无外围岛屿屏障,亦缺岸礁防护,仅存锡萨诺潟湖 ( 英语 : Sissano Lagoon ) 这一处避风海湾[ 13] :253 。不过,塞皮克河约半数河段可供通航 [ 21] :148 。
塞皮克河—拉穆河水系贯穿主岛北部,而弗莱河 则向南奔流。两大水系沿岸均为低地平原和沼泽地带。[ 74] :1 它们共同构成主岛九个流域 之其二。另有两个主要盆地分别环绕普拉里河 和马克姆河 。境内分布着5000多个湖泊,其中仅22个面积超过1,000公頃(2,500英畝),最大者为默里湖 ,面积达64,700公頃(160,000英畝)。[ 74] :4
弗莱河 流经该国最大的连片低地地区全国唯一地质稳定区位于西南部低地,此区域构成最大的连片低地[ 18] :3 ,并广布多处洪泛平原 和沼泽[ 80] :1 。火山博萨维山 耸立于这些平原的北部,沿海地带略有起伏,弗莱河 河口附近尤为明显。高耸的南部褶皱山脉构成该地区与高地内陆之间的天然屏障。库图布湖 即坐落于此山脉之中。[ 18] :4 弗莱河发源于中部山区,大部分河道可通行船只[ 21] :148 。
东部的巴布亚半岛 (因形似岛尾,亦称“鸟尾半岛”)[ 18] :4 [ 75] :25 其北侧耸立着拉明顿火山 和水文家岭 ( 英语 : Hydrographers Range ) 。继续东行,纳尔逊角 ( 英语 : Cape Nelson (Papua New Guinea) ) 周边聚集着更多火山,包括维克托里山 ( 英语 : Mount Victory (Papua New Guinea) ) 和特拉法尔加山 ( 英语 : Mount Trafalgar ) 。[ 18] :8 半岛中部纵贯着欧文·斯坦利岭 [ 21] :148 ,并拥有多个天然良湾,包括米尔恩湾 ( 英语 : Milne Bay ) 、古迪纳夫湾 ( 英语 : Goodenough Bay ) 、科灵伍德湾 ( 英语 : Collingwood Bay ) 和休恩湾 [ 21] :148 。东南沿海星罗棋布着当特尔卡斯托群岛 、特罗布里恩群岛 、伍德拉克岛 和路易西亚德群岛 等小岛,总面积略高于7,000平方公里(2,700平方英里)[ 21] :152–153 。
主岛东北部的主要岛屿沿两条弧形链分布。其一涵盖靠近主岛的小岛和新不列颠 这座大岛。尽管新不列颠岛大部分非火山成因,但其北岸,尤以拉包尔 所在的加泽尔半岛 ,火山活动造就了肥沃土壤。另一条岛链串联起马努斯岛 、新汉诺威岛 、新爱尔兰岛 和布干维尔岛 。布干维尔岛上矗立着三座大型火山。[ 18] :6, 8–9 这些岛屿的总面积约为68,000平方公里(26,000平方英里)[ 21] :153 。
首都莫尔斯比港 坐落于南部海岸。莱城 则位于东部偏北的沿海地区。[ 21] :152 全国仅约2%的土地用于定期耕作[ 74] :2 。该国常面临地震、海啸 、火山喷发、洪水、山体滑坡和干旱的威胁[ 20] :12 [ 82] :169 。气候变化 ( 英语 : Climate change in Papua New Guinea ) 引发海平面上升。预计不久,布干维尔部分区域(例如卡特雷特群岛 ( 英语 : Carteret Islands ) )的居民将不得不搬迁。[ 82] :169
米尔恩湾省 阿洛陶 附近海域该国全境处于热带 [ 18] :9 ,更精确地位于热带暖池 ( 英语 : Tropical Warm Pool ) 范围内[ 80] :2 ,该海域海面至200米(660英尺)深度的水温全年多数时间维持在28 °C(82 °F)以上[ 83] 。气候总体属热带类型,但因地貌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呈现显著差异[ 74] :1 。沿海地区平均最温约32 °C(90 °F),内陆高地平均26 °C(79 °F),极高山区则降至18 °C(64 °F)[ 80] :2 。沿海平均最低温为23 °C(73 °F)。在海拔2,100米(6,900英尺)以上的高地,夜间结霜实属常见,而白天气温无论季节均罕有超过22 °C(72 °F)。[ 84] 气温分布大致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85] :13 。
该国5月至10月间盛行东南风,12月至次年3月转西北风为主。此规律主导全国降水模式,然而,宏伟的山脉与破碎的地形塑造了局地天气,致使年降雨量差异悬殊。莫尔斯比港周边地处雨影 区,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39英寸),而部分高地区域年降水量却逾8,000毫米(310英寸)。低地平均相对湿度约80%,[ 74] :1 [ 80] :3 且多云天气极为普遍。部分地区降水季节性强,5月至11月为旱季,其他地区降水则分布较均匀。降水峰值出现时段因地点而异。[ 18] :10 不同区域分别受热带辐合带 、南太平洋辐合带 ( 英语 : 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和季风 的影响[ 20] :12 [ 80] :2 。热带气旋 偶于12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侵袭该国[ 80] :2 。与更西部的海岸相比,巴布亚半岛的气候较为温和[ 21] :149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树袋鼠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一个超级生物多样性国家 ,拥有全球约5%的已知现存物种[ 76] :1 ,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特有物种 [ 80] :2 。该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占全球4.5%,并拥有近3万种维管植物 [ 20] :11 。新几内亚的森林位居世界第三大连片热带雨林区,这片广袤林海不仅蕴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对维持全球气候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85] :9 其植被按海拔梯度大致可分为低地、低山、亚高山和高山植物群落[ 80] :2 [ 85] :10 。这些森林持续为众多社区提供食物、自然资源及其他生态系统服务 [ 85] :9 。复杂的地质背景,加上温度、降水和海拔的显著局地差异,共同催生了多样的微气候环境与众多孤立栖息地,进而孕育出独特的动植物群落[ 85] :10–11 。此类局域生物多样性可进一步归类为沿海地区、山地环境及不同岛屿群落等更广泛的生态类型[ 85] :12 。
该国植物区系丰富多元,既受亚洲与澳大利亚植物区系双重影响,又因崎岖地形与多样局地气候而更具异质性。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常见以白茅属 与菅属 植物为主的草场。[ 18] :10 植被清除后的土地上还生长着藤状禾草 ( 英语 : Cane (grass) ) ,高地以芒属 为优势种,低地则以甘蔗属 为主。这类草场多形成于休耕 10至15年的土地。[ 18] :10–14 海岸地带分布着约4,800平方公里(1,900平方英里)的红树林 [ 76] :1 。该国属于马来植物亚区 ( 英语 : Malesia ) 生物地理区域,其植物组成与东亚地区的相似度高于澳大拉西亚,但高海拔地区存在例外[ 85] :10 。布干维尔群岛在生物地理上与所罗门群岛 主体关系最为密切,明显区别于该国其他地区[ 75] :23 。
深黑紫石斛 ( 英语 : Dendrobium atroviolaceum ) 为该地特有种 ,仅见于米尔恩湾省 部分群岛该国热带雨林内已记录兰花 2,000余种,蕨类植物约2,000种[ 85] :10 。据估算,境内栖息着昆虫15万种、鸟类813种、淡水鱼类 314种、两栖动物352种、爬行动物335种、陆生哺乳动物298种[ 80] :2 。科学界普遍认为尚存大量未记录动植物物种[ 86] ,且不断有新物种被发现[ 20] :11 。尽管该国西部内陆研究基础薄弱,但极乐鸟和园丁鸟 等类群的研究可能已较充分[ 79] :286 。特定动物类群呈现区域聚集特征:昆虫与蜥蜴多样性在中央山脉北侧显著偏高;有袋类 、蛇类及淡水鱼类多样性则在山脉南侧(如弗莱低地)为最高;蛙类多样性普遍在大陆山区和布干维尔岛达到峰值(唯多样性突出的休恩半岛例外)[ 79] :287–290 。
该国许多动物与澳大利亚物种属于相同的生物分类群 [ 87] [ 88] 。东北部大型岛屿从未与新几内亚或其他大型陆块连接,故而演化出独特的动植物区系[ 75] :26 。大陆广布类群在这些岛屿上极为稀少甚至绝迹,知名类群如极乐鸟、园丁鸟和单孔类 动物在此完全缺失。这些岛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特有动物,例如果蝠和特定蛙类群。各岛屿间动物类群分布差异的成因尚未明确,[ 79] :290–291 学界推测与地质历史及物种扩散过程密切关联[ 89] 。位于休恩半岛与新不列颠岛之间的群岛构成部分物种迁移的通道。东南部小岛可能曾与大陆相连,因而保有相似的野生动植物组成。[ 75] :26 环抱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珊瑚礁群 至少达13,840平方公里(5,340平方英里)(实际面积可能更大)。这些礁体构成生物多样性热点“珊瑚大三角 ”的重要组成部分。[ 76] :1
1972年至2002年间,该国近四分之一雨林遭到破坏,其中约15%被完全清除[ 85] :9 [ 90] 。全国近四分之一森林可能属次生林 ,覆盖着历史上的垦殖地。这些区域常采用长达50年的轮作休耕制。森林采伐仅使极少量林区退化为疏林草原 。[ 18] :14
莫尔兹比港市中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将巴布亚新几内亚列为发展中经济体 [ 91] 。该国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 [ 73] :127 ,资本多投向采矿和石油行业,大部分劳动力则以务农为生[ 80] :iv 。2018年时,自然资源开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其中矿产 ( 英语 : Mining in Papua New Guinea ) 、石油和天然气 ( 英语 : Natural gas in Papua New Guinea ) 为主要贡献领域[ 73] :128 。资源依赖型经济易扭曲国内生产总值 数据,致使经济增长难以准确衡量,国民总收入 等其他指标也不易测算[ 73] :127 。历史上对该国生产总值的估算就曾出现大幅修正[ 73] :128 。2019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8%,通货膨胀率为4.3%[ 92] 。其法定货币为基那 ,由巴布亚新几内亚银行 监管,该行在汇率 管理上采取过多种策略[ 93] [ 94] 。该国正规就业比例不高,虽实施最低工资 制度,但其实际价值自独立以来持续走低[ 73] :139–141 。2010年代末,城镇就业人口中约40%从事非农工作,农村地区该比例仅为20%左右[ 73] :167 。
木材与海洋资源亦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重要出口产品[ 73] :133 ,该国为全球少数热带木材 ( 英语 : Tropical timber ) 供应地之一[ 73] :138 。林业是重要经济部门,但技术和半技术投入水平低,产品限于锯材、单板、胶合板、块状板、模塑件、杆柱及木片,成品出口量少。自动化机械匮乏及本地技术人才培训不足,制约了自动化设备与设计的引进。[ 95] :728 林业领域腐败现象存在,多个项目面临法律不确定性,高达70%的采伐可能属非法[ 73] :205 。该国海洋渔业产量约占全球10%[ 20] :12–13 。
该国农业涵盖国内销售与出口作物种植及自给农业 [ 73] :128 。椰干 、椰油、橡胶 、茶叶 、可可 和咖啡 等农产品出口未见增长[ 73] :135 ,但转用林地开发油棕种植园以生产棕榈油 ,逐渐成为就业与收入的重要来源[ 76] :2 [ 73] :135 。该国棕榈油产量占全球1.6%,咖啡占1%。农业虽非最大经济部门,却是就业主渠道,占全部岗位约85%。[ 20] :12
贫困评估表明,贫困 现象在农村最为普遍[ 70] :487 。近40%人口为自给农,生活相对独立于货币经济[ 96] ,农业因此成为最广泛的经济活动。耕作多依靠简易雨养地表灌溉 ( 英语 : Surface irrigation ) ,具体技术因地而异[ 74] :5 。芋头 为传统作物,而主食番薯 的引入使耕作海拔延伸至2,700米(8,900英尺);提取西米的西谷椰子 也广泛种植[ 18] :17–18 。
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南部的奥克泰迪矿场 ( 英语 : Ok Tedi Mine ) 该国主要出口矿产包括黄金 、铜 、钴 和镍 。石油 与液化天然气 亦为重要出口商品。[ 73] :136 矿产能源类资源占出口总额的86%[ 20] :23 ,其高价值使该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顺差[ 73] :141 。规模最大的矿场为利希爾島 私营金矿,其次为国营奥克泰迪矿场 ( 英语 : Ok Tedi Mine ) ,波尔盖拉矿场 ( 英语 : Porgera Mine ) 位列第三[ 20] :12 。液化天然气出口始于2014年,然因收益分配争议,新项目投产屡遭推迟[ 20] :10, 12 。
该国多山的地形导致交通基础设施 发展困难,致使航空运输成为最高效可靠的交通方式。全国共有五条主要公路,其中仅两条延伸至内陆地区,国内航运也十分有限。[ 97] 虽设有22个国际港口,但并非全部投入运营。其中最大的莱城港处理约半数国际货物。[ 70] :481 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国拥有500多个机场,大多数跑道未铺砌[ 98] 。许多道路养护状况不佳,部分雨季无法通行。尽管如此,全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距国道5公里(3.1英里)范围内,更多人毗邻区级或乡村公路。[ 70] :478
西里努穆水坝 ( 英语 : Sirinumu Dam ) 与扬开水坝 ( 英语 : Yonki Dam ) 提供部分水力发电[ 74] :4–5 。污水处理设施有限,首都地区亦不例外。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污染问题。[ 74] :9 可再生能源 占电力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 95] :726 。
整体住房质量较低,2010年代末期仅15%的房屋铺设完工地面[ 73] :168 。2016年,城市地区55%的房屋接通电力。农村地区仅为10%,但较1996年的3%已有显著提升。过半城市房屋接通管道供水,农村地区仅15%具备该条件,但农村房屋更多使用井水。平均每间房间居住人数为2.5人。[ 73] :169–70
全国超过97%的土地被划定为习惯土地 ( 英语 : Customary land ) ,由社区集体 ( 英语 : Aboriginal title ) 持有。许多此类实际权利仍未登记,实质上属于非正式状态。[ 25] :53–54 土地登记工作成效甚微[ 25] :54, 66 。巴布亚新几内亚立法机构通过法律确认“习惯土地所有权”这一保有权形式,赋予原住民 传统土地不可剥夺的法定保有权。此类习惯土地名义上覆盖全国大多数可用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7%);[ 99] 被让与 ( 英语 : Alienation (property law) ) 的土地或由国家租约下的私人持有,或属政府土地。绝对所有权 ( 英语 : Fee simple ) (或称自由保有权)仅限巴布亚新几内亚公民持有。[ 100] :9–13 [ 101]
高地大區
群島大區
莫美斯大區
巴布亞大區
巴布亞新幾內亞分為四個大區 (Region),雖然這並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但在政府,商業,體育和其他活動的許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以下列出4個大區,以及其所屬的省份。
巴布亞紐幾內亞行政區劃圖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首都為摩斯比港 ,全國共有22個省級行政區,包含20個省、1個自治區(布干維爾自治區 )以及國家首都區 。每個省可分為一個或多個區(District),一個區又分為一個或多個地方行政區域。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省級行政區列表如下:
中央省 (Central)欽布省 (Chimbu)東高地省 (Eastern Highlands)東新不列顛省 (East New Britain)東塞皮克省 (East Sepik)恩加省 (Enga)海灣省 (Gulf)馬當省 (Madang)馬努斯省 (Manus)米爾恩灣省 (Milne Bay)莫雷貝省 (Morobe)新愛爾蘭省 (New Ireland)北部省 (Oro)Northern布干維爾自治区 (Autonomous Region of Bougainville)南高地省 (Southern Highlands)西部省 (Western)西高地省 (Western Highlands)西新不列顛省 (West New Britain)桑道恩省 (Sandaun)West Sepik國家首都區 (National Capital District)赫拉省 (Hela)吉瓦卡省 (Jiwaka)巴布亚新几内亚是議會民主制 的君主立憲 國家,国家元首是國王查理三世 ,國王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時由總督代爲行使元首職責。巴布亚新几内亚立法機構為一院制議會,政府首腦是總理,由議會内多數黨的領袖擔任。議會的111個議席中有22席為21個省和首都區的22名地方首長的官守議席。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40多個政黨 ,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政黨有國民聯盟黨、人民行動黨 、聯合資源黨、聯合黨、潘古黨、人民全國代表大會黨、人民民主運動黨、人民勞動黨、人民進步黨 、巴布亞新幾內亞黨 及新一代黨等。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英联邦王國 。
来自南高地省 的胡利 ( 英语 : Huli people ) 头饰舞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全球民族异质性 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102] :205 。除了可能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语言外,地理环境、亲属纽带与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进一步分化了该国的族群认同[ 103] :47–48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2020年的人口估算为895万居民[ 104] ,而该国政府2021年的估算则达到1180万[ 105] 。原定于2020/2021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被推迟,官方理由为COVID-19大流行,期间转而采用卫星图像进行了中期评估。2022年12月,联合国与南安普敦大学 合作,基于卫星图像和实地核查的调查报告提出,该国人口可能高达1700万,近乎官方估计值的两倍。[ 106] [ 107] 直至2023年7月,联合国才正式将其估算值修订为1180万[ 108] 。尽管自1961年起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但过往普查数据的可靠性仍存疑问[ 73] :126 。普遍认为,自独立以来人口已大幅增长,但城市化水平却基本停滞或仅略有提高[ 73] :127 。截至2015年,国际移民约占人口总数的0.3%[ 109] 。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乡村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仅有1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心[ 110] 。最大城市为首都莫尔兹比港 ,其他主要城镇包括莱城 、芒特哈根 、马当 和韦瓦克 。2000年时,全国共有40个人口超过1000的城镇。[ 20] :11 [ 111] :31 绝大多数居民生活在传统社区 ( 英语 : Customary land ) 中[ 112] 。高地大区 ( 英语 : Highlands Region ) 人口最为稠密,占全国人口的43%。莫美斯大区 ( 英语 : Momase Region ) 占25%,南方大区 ( 英语 : Southern Region, Papua New Guinea ) 占18%,群岛大区 ( 英语 : Islands Region ) 占14%。[ 20] :13 传统的小型社区通常不足300人,其形态多是一个极小的核心村落,周围散布着农田和园圃,其中零星分布着其他住所。居民一年中部分时间居住于此,并且可能拥有多处居所。在那些需要在大片区域狩猎或耕作的社区,主村落可能小到仅有一两座建筑。[ 18] :18 全国高达三分之二的区域可被视为无人区[ 111] :47 。城市以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小型岛屿[ 111] :48 。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城市平均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则普遍有所改善[ 73] :177–181 。尽管人口分布广泛,超过五分之四的居民居住在距离政府服务中心8小时行程范围之内[ 111] :117 。
2016年的人口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1%,女性占49%。由男性担任户主的家庭占82.5%,由女性担任户主的家庭占17.5%[ 73] :177–178 。平均初婚年龄为20岁,有18%的女性处于一夫多妻 关系中[ 73] :179 。该国人口结构年轻化,2011年年龄中位数低于22岁,当时有36%的人口年龄在15岁以下[ 20] :13 。2010年代末,城市地区抚养比 为64%,而乡村地区则为83%[ 73] :178 。截至2016年,总和生育率 为4.4[ 73] :177 。
该国的医疗卫生 ( 英语 : Health in Papua New Guinea ) 基础设施整体发展不足。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 英语 : HIV/AIDS in Papua New Guinea ) 较高,并曾暴发霍乱 和结核病 等疫情。[ 82] :169 2016年的疫苗覆盖率为35%,有24%的儿童未接种任何疫苗[ 73] :175 。截至2019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为63岁,女性为67岁[ 113] 。2014年,政府卫生支出占总支出的9.5%,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3%[ 113] 。2023年,每1万人拥有0.61名医生[ 114] 。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每10万例活产250人死亡;2005年为270人;1990年为340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9‰,新生儿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37%。每千例活产对应1名助产士,孕妇的终生死亡风险为1/94。[ 115] 儿童死亡率的全国性改善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部分城市地区则变化不大或略有恶化[ 73] :174 。
2010年代末,未接受教育 的男性比例约为32%,女性则为40%[ 73] :171 。2015年识字率 为63.4%[ 116] 。该国大部分教育服务由教会机构提供[ 117] 。2012年学费取消后,入学率有所上升,但效果参差不齐,2019年部分恢复了收费[ 73] :170, 208 。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4所公立大学和2所私立大学,以及其他7所高等教育机构[ 118] 。
根据蒂莫西·厄舍(Timothy Usher )研究成果绘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语系分布图 罗斯(Ross )提出的跨新几内亚语系 分布。其中部分东部语支的归属未获普遍认可 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约840种已知语言 ( 英语 : Languages of Papua New Guinea ) (包括英语),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 119] 。该国的语言总数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120] ,其中土著语言超过820种,占全球语言总数的12%,但大多数语言的使用者不足千人,每种语言平均仅有7000人使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语言密度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瓦努阿图 。[ 121] [ 122] 使用最广泛的土著语言是恩加语 ( 英语 : Enga language ) ,使用者约20万人,其次为梅尔帕语 ( 英语 : Melpa language ) 和胡利语 ( 英语 : Huli language ) [ 123] 。然而,即使是恩加语也存在不同的方言分化[ 17] :134 。土著语言可分为两大群系:南岛语系 和巴布亚诸语言 。需注意的是,“巴布亚”仅是对当地非南岛语系语言的便利性统称,并不定义实际的语言亲缘关系。[ 124]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四种语言因其广泛的文化认同而被视为国家语言:英语、巴布亚皮钦语 、希里莫图语 以及自2025年起新增的手语(实践中指巴布亚新几内亚手语 ( 英语 : Papua New Guinean Sign Language ) )[ 17] :151 [ 125] 。然而,目前并无专门立法宣告任何官方语言[ 19] :21 。宪法仅简要提及语言问题,要求“普及巴布亚皮钦语、希里莫图语或英语的读写能力”,并提及“tok ples ”和“ita eda tano gado ”(分别为巴布亚皮钦语和希里莫图语中对地方语言的称谓)。宪法还规定,申请归化入籍者需具备当地语言能力,被逮捕者有权以理解的语言获知相关讯息。[ 17] :143
英语是商业和教育系统使用的语言,而该国最主要的通用语 为巴布亚皮钦语[ 19] :21 。议会辩论通常混合使用英语和巴布亚皮钦语[ 17] :143 。国家司法体系使用英语,而省和地方法院通常使用巴布亚皮钦语或希里莫图语。乡村法庭可使用当地语言。大多数全国性报纸使用英语,但有一份全国周报《Wantok ( 英语 : Wantok Niuspepa ) 》使用巴布亚皮钦语。国家广播和电视使用英语和巴布亚皮钦语,辅以少量希里莫图语。省级广播除使用上述语言外,还会加入地方语言。[ 17] :147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布亚皮钦语持续普及为最常用语言,逐步取代了希里莫图语的地位[ 17] :146 ,即便在曾以希里莫图语为主的首都莫尔兹比港亦是如此[ 126] 。
大多数省份并无占主导地位的地方语言,但也有例外。恩加省 以恩加语使用者为主,但该省于1976年采用巴布亚皮钦语作为官方语言。东新不列颠省 以库阿努阿语 使用者为主,这导致使用拜宁语系 ( 英语 : Baining languages ) 或苏尔卡语 ( 英语 : Sulka language ) 的少数民族群体面临沟通困境。[ 17] :147–148 然而,语言问题通常并非冲突根源,冲突可能发生在使用同种语言的社区之间,而区域认同往往融合了多种不同的语言群体[ 17] :153 。英语和巴布亚皮钦语普遍被视为中立语言,地方语言则被认为具有文化价值,政府亦鼓励多元语言能力的发展[ 17] :154 。
目前几乎所有地方语言及希里莫图语的使用率都在下降[ 17] :148 ,部分地方语言的使用者已不足百人[ 17] :135 。政府鼓励使用地方语言,独立后即制定政策,用地方语言教授早期读写和算术。截至2000年4月,已有837种语言获得教学支持,涵盖两种不同地方语言社区的学校很少报告问题。但在2013年,为改善较弱的英语读写能力,教育政策重新转向以英语为主。[ 17] :151–152
曾为该国最大建筑的道格拉 ( 英语 : Dogura, Papua New Guinea ) 圣彼得圣保罗主教座堂 ( 英语 : Ss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 Dogura ) 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95.6%的公民自认为基督徒 ,1.4%信奉其他宗教,3.1%未作回答。几乎无人声称无宗教信仰[ 127] 。宗教综摄 现象普遍,许多公民将基督教信仰与部分传统土著宗教实践相结合。国内存在众多基督教教派且影响广泛。[ 20] :13 最大教派为天主教会 ,信众占人口26.0%;其次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福音信义会 ( 英语 :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 ) (18.4%)、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12.9%)、五旬节派 各教会(10.4%)、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联合教会 ( 英语 : United Church in Papua New Guinea and Solomon Islands ) (10.3%)、“其他基督教”(9.7%)、福音联盟 ( 英语 : Evangelical Alliance ) (5.9%)、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公会 ( 英语 : Anglic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 ) (3.2%)、巴布亚新几内亚浸信会联会 ( 英语 : Baptist Union of Papua New Guinea ) (2.8%)及规模较小的群体[ 127] 。
政府与司法系统维护宪法规定的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权利[ 128] 。随着美国成功神学 通过访客与电视布道 ( 英语 : Televangelism ) 传播,基督教基要主义 与基督教锡安主义 日益盛行。这种现象既挑战主流教会的传统主导地位,也削弱了前基督教时代某些文化特征的表达。[ 129] 。2025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巴布亚新几内亚确立为基督教国家,特别提到“上帝,圣父;耶稣基督,圣子;圣灵”,并将《圣经 》列为国家象征[ 130] 。
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东南海岸博加-博加村(Boga-Boga )的居民 由于新几内亚在地理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美拉尼西亚 文化得以在不受重大外部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该文化高度重视人际关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连结。[ 25] :21–22 这种对关系的珍视体现在库拉环 交易中,其物品交换的核心目的在于维系社会纽带,而非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 25] :23 。土地归属权及其情感联结至关重要,但通常属于集体而非个人。强烈的内部群体意识构成“瓦托克体系”(wantok system )的核心特征,导致个体对待本社群成员与外部社群成员时存在显著差异。[ 25] :26 对个人行为的评价,通常主要乃至完全取决于其对所属本地社群产生的影响[ 25] :41 。
传统美拉尼西亚社会通常由被称为“大人物 ( 英语 : Big man (anthropology) ) ”的领导者主导小型社群。这些地位普遍被认为需凭个人能力获取,社会结构因而相对平等,尽管世袭因素偶尔也起作用;除年龄与性别差异外,还存在不同的社会分层。总体而言,高地社会可能比低地社会更具个人主义倾向。[ 31] :207–209 正如传统“大人物”需通过慷慨分配剩余财富来巩固地位,现代的文化期望也促使人们将政治与经济职位用于恩庇关系。该体系的主导地位制约了现代性别角色的发展,导致男性依然占据了政界领袖的绝大多数。[ 25] :27–28 性别差异是传统社群中最为突出的不平等根源[ 18] :18–19 。成功跻身“大人物”之列者或能终身保有威望,但若被他人超越,其地位也可能不保[ 18] :19 [ 25] :27–28 。亲属关系既可源于血缘,也可来自情感认同[ 18] :19 。传统社群的权威有时也会与更高层级的治理概念产生冲突[ 18] :22 。
阿萨罗泥人 ( 英语 : Asaro Mudmen ) 该国社会仍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强烈的地方认同感与忠诚度同薄弱的国族认同 形成鲜明对比[ 19] :21–22 。极乐鸟 是共同的国家象征之一,出现在国旗与国徽上,其羽毛在传统仪式和“sing-sing ( 英语 : Sing-sing (New Guinea) ) ”歌舞集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15] :104 。该国拥有一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 ,即于2008年列入名录的库克早期农业遗址 这[ 131] 。海贝 在历史上极具价值,在欧洲人初抵远离海岸的高地地区时,贝壳的价值甚至被认为超过钢铁[ 18] :20 。贝壳至今保留着仪式用途,在东新不列颠省 的部分地区,它们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货币职能 [ 132] [ 133] [ 134] 。该国国家货币 的名称“基那”便源于一种金唇珍珠贝 [ 135] [ 136] 。
音乐形态因语言社群而异,但也存在区域共性,常作为文化知识传递载体,并在仪式与习俗中扮演重要角色。广泛使用的传统乐器包括加拉穆特鼓 (木鼓 )、昆杜鼓 ( 英语 : Kundu (drum) ) (单面鼓)、竹笛和苏萨普(susap ,口簧琴)。其他本土乐器的使用范围较为有限。[ 137] 二战后,吉他、尤克里里 等外来乐器广泛普及。现代音乐深受多语种基督教音乐 的影响。1970年代,竹乐队(bamboo band )的音乐风格风靡一时,而本地音乐的录制早在独立之前便已开始。该国的第一部音乐录像于1990年在电视上播出。早期的桑古玛 ( 英语 : Sanguma ) 乐队于1977年在国家艺术学院 ( 英语 : National Arts School (Papua New Guinea) ) 成立,并进行了国际巡演。传统音乐表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以阿萨罗泥人 ( 英语 : Asaro Mudmen ) 与胡利族 ( 英语 : Huli people ) 的表演最为著名。[ 138]
体育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英语 : Sport in Papua New Guinea ) ,既为群体间的冲突提供了宣泄渠道,也能成为凝聚国家的纽带[ 139] [ 140] 。联盟式橄榄球 ( 英语 : Rugby league in Papua New Guinea ) 极为流行,堪称国家的统一性体育运动[ 141] [ 142] 。球迷的热情极为高涨,甚至曾因支持不同球队而引发致命的暴力冲突[ 143] 。
独特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文学 ( 英语 : Papua New Guinean literature ) 体系在独立前夕逐渐形成,1968年阿尔伯特·毛利·基基 ( 英语 : Albert Maori Kiki ) 出版的自传《一生万年 ( 英语 : Ten Thousand Years in a Lifetime ) 》(Ten Thousand Years in a Lifetime )被视为首部重要作品[ 144] :379 。政府从1970年开始积极扶持文学创作,推动多语种作品出版,早期作品大多充满民族主义与反殖民色彩[ 144] :381–384 。1970年,该国出现了首批地方报纸,同时出版了第一部由文森特·埃里 ( 英语 : Vincent Eri ) 所著的本土小说《鳄鱼》(Crocodile )[ 144] :84 。
全国性报刊 ( 英语 : List of newspapers in Papua New Guinea ) 包括两份英文日报、两份英文周报及一份巴布亚皮钦语周报。电视服务由地方机构提供,广播电台则分属政府与私营。[ 73] :227–228 在该国三家移动运营商中,Digicel 其在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更广,占据了92%市场份额[ 73] :240 。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拥有移动通信服务,尽管信号可能时断时续[ 73] :241 。
^ Somare, Michael.Stabl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itiatives, and Economic Growth . Keynote address to the 8th Papua New Guinea Mining and Petroleum Conference. 2004-12-06 [2007-08-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6-28). ^ Never more to rise . The National. 2006-02-06 [2005-01-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7-13). ^ National Profiles | World Religion . The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Data Archives (the ARDA). [2025-04-05 ] (英国英语) . ^4.0 4.1 4.2 4.3 Papua New Guinea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 April 2022 [2022-05-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5-29)(英语) . ^ Constitution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 (PDF) . [2022-02-25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2-25)(英语) . ^ Jones, Daniel , Peter Roach; James Hartmann; Jane Setter , 编, 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17],ISBN 978-3-12-539683-8 ^ Pickell, David & Müller, Kal.Between the Tides: A Fascinating Journey among the Kamoro of New Guinea . Tuttle Publishing. 2002: 153 [2015-10-18 ] .ISBN 978-0-7946-0072-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7). ^ Galvão, António (1862).The discoveries of the world, from their first original unto the year of Our Lord 1555 , London: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p. 203. ^9.0 9.1 R. Michael Bourke.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Papua New Guinea. R. Michael Bourke; Tracy Harwood (编).Food and Agriculture in Papua New Guinea . ANU Press. August 2009.ISBN 9781921536618 .doi:10.22459/FAPNG.08.2009 (英语) . ^ O'Connell, James F.; Allen, Jim.Pre-LGM Sahul (Australia-New Guinea) and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modern humans (PDF) . Rethinking the Human Revolution: New Behavio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 and Dispersal of Modern Humans. 2007: 395–410 [2024-05-14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4-12-03)(英语) . ^ Klein, Christopher.DNA Study Finds Aboriginal Australians World's Oldest Civilization . History. 2016-09-23 [2022-07-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26)(英语) .Updated Aug 22, 2018 ^ Diamond, J.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W.W. Norton & Company. 1997-03.ISBN 0-393-03891-2(英语) . ^13.0 13.1 13.2 Glenn R. Summerhayes.Austronesian Expansions and the Role of Mainland New Guinea: A New Perspective . Asian Perspectives. 2019,58 (2): 250–260.JSTOR 26792734 .doi:10.1353/asi.2019.0015 .hdl:10125/76784 (英语) . ^ Dylan Gaffney; Karen Greig; Debbie Stoddart; Monica Tromp; Judith H. Field; Sindy Luu; Adelle C. F. Coster; Tristant Russell; Herman Mandui; Glenn R. Summerhayes.Tropical Foodways and Exchange along the Coastal Margin of Northeastern New Guinea .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2020,45 (6): 498–511.doi:10.1080/00934690.2020.1786285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Swadling, Pamela.Plumes from Paradise (PDF) 2019.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1996.ISBN 978-1743-32-545-2(英语)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R.J. May. 4. Micronationalism in Papua New Guine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R.J. May. 8. Harmonis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Papua New Guine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Bryant Allen.Human geography of Papua New Guinea .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1983,12 (1): 3–23.Bibcode:1983JHumE..12....3A .doi:10.1016/s0047-2484(83)80010-4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R.J. May. 2. Political change in Papua New Guinea: Is it needed? Will it work?.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Oliver Cornock.The Report: Papua New Guinea 2020 . Oxford Business Group. 2020.ISBN 9781912518562(英语)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ottman200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Tim Denham.Ancient and historic dispersals of sweet potato in Oceania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110 (6): 1982–1983.Bibcode:2013PNAS..110.1982D .PMC 3568348 .PMID 23355678 .doi:10.1073/pnas.1221569110 (英语) . ^ C. Roullier; R. Kambouo; J. Paofa; D. McKey; V. Lebot.On the origin of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genetic diversity in New Guinea, a secondary centre of diversity . Heredity. 2013,110 (6): 594–604.Bibcode:2013Hered.110..594R .PMC 3656641 .PMID 23531982 .doi:10.1038/hdy.2013.14 (英语)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Papua New Guinea - a brief history . Radio New Zealand. [2025-05-21 ]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David Lea.Papua New Guine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truggle for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ce . Rowman & Littlefield. 2023-04-24.ISBN 9781666917390(英语) . ^ Lutheran church prepares for celebration . The National. 2011-04-12 [2025-04-28 ] (英语) . ^ History of evangeliz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 LiCAS.news. 2021-03-10 [2025-04-28 ] (英语)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Helen Gardner; Jonathan Ritchie; Brad Underhill; Keimelo Gima.Wan Solwara: New Histories of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 .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2024-05-24,55 (2): 223–232.doi:10.1080/1031461X.2024.2335179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R.J. May. 15. From Promise to Crisi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apua New Guine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30.00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30.06 30.07 30.08 30.09 30.10 30.11 Papua New Guinea profile - Timeline . BBC News. 2018-02-14 [2025-05-27 ] (英语) . ^31.0 31.1 31.2 R.J. May. 9. (Re?)Discovering Chiefs: Traditional Authorit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Local Level Government in Papua New Guine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Timeline of key events: Papua New Guinea's road to independence . ABC News. 2015-09-15 [2025-04-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02)(英语) . ^ Kokoda Trail Campaign .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025-07-13 ] (英语) . ^ Kokoda Trail . National Museum Australia. [2025-07-13 ] (英语) . ^ Edward J. Drea.New Guinea 24 January 1943–31 December 1944 (PDF) .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37. 2019 [2025-07-13 ] (英语) . ^ Fenton, Damien.How many died? (QnA) . Australian War Memoria. [2012-08-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7-05)(英语) . ^37.0 37.1 37.2 37.3 R.J. May. 8. Decentralisation: Two Steps Forward, One Step Back.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38.0 38.1 38.2 38.3 Dorney, Sean.Australia's ignorance about Papua New Guinea is a loss for both nations .The Guardian . 2016-02-19 [2025-04-28 ] (英语) . ^39.0 39.1 R.J. May. 5.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 May, Ronald. 13. The Bougainville Crisis.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2004 [2024-04-30 ] .ISBN 978186333204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30)(英语) . ^41.0 41.1 41.2 41.3 41.4 Keri Phillips.Bougainville at a crossroads: independence and the mine . ABC News. 2015-06-02 [2024-04-29 ] (英语)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R.J. May. 2. Port Moresby and the Bush: Papua New Guinea's First Post-Independence Decad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 R.J. May. 17. Negget, Pike, Et Al.: The Role of the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in Papua New Guinea's Decolonisation.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Independence Act 1975 . Federal Register of Legislation. 1975-09-09 [2025-07-19 ] (英语) . ^45.00 45.01 45.02 45.03 45.04 45.05 45.06 45.07 45.08 45.09 45.10 45.11 R.J. May. 1. Introduction: Papua New Guinea at Twenty-Fiv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46.0 46.1 46.2 46.3 46.4 R.J. May. 12. Challenging the Stat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 R.J. May. 10. The PNGDF in Troubled Times.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R.J. May. 1. Introduction.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 Kolo, Pearson.Jiwaka, Hela set to go! . Postcourier.com.pg. 2009-07-15 [2009-08-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16)(英语) . ^50.0 50.1 50.2 50.3 R.J. May. 14. Papua New Guinea under the O’Neill government: Has there been a shift in political styl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 Jemima Garrett.PNG's Bougainville to pass world first mining law . ABC News. 2013-03-07 [2025-04-29 ] (英语) . ^52.0 52.1 52.2 52.3 R.J. May. 15. Politics in Papua New Guinea: From O’Neill to Marape.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 Lyons, Kate.Papua New Guinea MPs elect James Marape to be next prime minister .The Guardian . 2019-05-30 [2021-07-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30)(英语) . ^ Gorethy, Kenneth.B'ville Referendum Dates Changed . Papua New Guinea Post-Courier. 2019-08-05 [2019-09-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04)(英语) . ^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not binding – PM .Radio New Zealand . 2019-03-11 [2019-09-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3-14)(英语) . ^ Westbrook, Tom.Bougainville independence vote delayed to October .Reuters . 2019-03-01 [2019-03-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02)(英语) . ^ Lyons, Kate.Bougainville referendum: region votes overwhelmingly for independence from Papua New Guinea .The Guardian . 2019-12-11 [2019-12-12 ] .ISSN 0261-307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11)(英国英语) . ^ Bougainville referendum: PNG region votes overwhelmingly for independence .BBC News . 2019-12-11 [2022-07-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2-12)(英语) . ^ James Marape returned as PNG's prime minister after tense election . ABC News. 2022-08-09 [2022-09-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9-23)(英语)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Henry Ivarature.Unravelling Parliamentary Instability: Ministerial Durations in Papua New Guinea, 1972–2012 (PDF) . International IDEA. 2016-12-13 [2025-05-14 ] . ^ About Our Parliament . National Parliament of Papua New Guinea. [2025-05-14 ] . ^ Michael Kabuni.With elections looming, PNG rushed to create seven new districts . The Interpreter. 2022-04-19 [2025-08-23 ] . ^ R.J. May. 7. Assessing the shift to limited preferential voting in the 2007 national election.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 118.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 ^64.0 64.1 64.2 64.3 R.J. May. 5. Political parties since 2002.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65.0 65.1 65.2 Michael Kabuni.Papua New Guinea: Reining in MP slush funds . The Interpreter. 20 February 2023 [13 May 2025] . ^ Scott Waide.Why does the Pacific have so many votes of no confidence? . ABC News. 2024-09-11 [2025-05-14 ] (英语) . ^67.0 67.1 67.2 R.J. May. 4. Political parties in Papua New Guinea (to 2002).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 ^68.0 68.1 68.2 R.J. May. 3. Political Style in Modern Melanesi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 Natalie Whiting.Tribal fighting over PNG election leaves dozens dead and villages deserted . ABC. [2023-03-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2-27)(英语) . ^70.0 70.1 70.2 70.3 Bryant All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Governance. R. Michael Bourke; Tracy Harwood (编).Food and Agriculture in Papua New Guinea . ANU Press. August 2009.ISBN 9781921536618 .doi:10.22459/FAPNG.08.2009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RI201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2.0 72.1 R.J. May. 9. Formulating a strategy for research on corruption in Papua New Guinea.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73.00 73.01 73.02 73.03 73.04 73.05 73.06 73.07 73.08 73.09 73.10 73.11 73.12 73.13 73.14 73.15 73.16 73.17 73.18 73.19 73.20 73.21 73.22 73.23 73.24 73.25 73.26 73.27 73.28 73.29 73.30 Stephen Howes; Lekshmi N. Pillai (编).Papua New Guinea: Gover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 ANU Press. 2022.ISBN 9781760465032(英语) . ^74.00 74.01 74.02 74.03 74.04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Papua New Guinea (PDF) . Secretariat of thePacific Regional Environment Programme . 2011 [2025-05-28 ] (英语) .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Mark O'Shea; Simon Maddock.Serpents of Paradise .Islands and Snakes: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Volume 2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ISBN 9780197641521(英语) . ^76.0 76.1 76.2 76.3 76.4 Emre Turak; Lyndon DeVantier; Robert Szava-Kovats; Jon Brodie.Impacts of coastal land use change in the wet tropics on nearshore coral reefs: Case studies from Papua New Guinea .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uly 2021,168 .Bibcode:2021MarPB.16812445T .PMID 33991988 .doi:10.1016/j.marpolbul.2021.112445 (英语) .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cle-number= (帮助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 Papua New Guine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2025-05-31 ] (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 MRGID 8324 .Flanders Marine Institute . [2025-05-31 ] (英语) . ^79.0 79.1 79.2 79.3 Michael Heads.Regional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in New Guinea animals .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2-03-11,29 (2): 285–294.Bibcode:2002JBiog..29..285H .doi:10.1046/j.1365-2699.2002.00666.x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80.00 80.01 80.02 80.03 80.04 80.05 80.06 80.07 80.08 80.09 80.10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Papua New Guinea First Biennial Update Report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on Climate Change (PDF) . Government of Papua New Guinea. December 2018.ISBN 978-9980-905-08-6(英语) . ^ Alex Chapman; William Davies; Ciaran Downey; MacKenzie Dove.Climate Risk Country Profile Papua New Guinea (PDF) . World Bank Group: 2. 2021 [2025-07-15 ] (英语) . ^82.0 82.1 82.2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ay2022chapter10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Patrick De Deckker.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critical to world oceanography and world climate. Geoscience Letters. 2016-06-29,3 (1): 1–2.Bibcode:2016GSL.....3...20D .doi:10.1186/s40562-016-0054-3 (英语) .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cle-number= (帮助 ) ^ Papua New Guinea – Climate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20-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5)(英语)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Phil Shearman; Jane Bryan.A bio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orest cover,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 Austral Ecology. 2011-01-25,36 (1): 9–24.Bibcode:2011AusEc..36....9S .doi:10.1111/j.1442-9993.2010.02111.x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 Gelineau, Kristen.Spiders and frogs identified among 50 new species .The Independent . 2009-03-26 [2009-03-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24)(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 Ronald Strahan; Pamela Conder.Dictionary of Australian and New Guinean Mammals . CSIRO Publishing. 2007.ISBN 9780643100060(英语) . ^ Glenn Shea; Richard Shine; Jeanette C. Covacevich.35. Family Elapidate (PDF) . Fauna of Australia, Volume 2.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87: 34–35.ISBN 9780644324298(英语) . ^ Michael Heads.Birds of paradise, vicariance biogeography and terrane tectonics in New Guinea .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02-03-11,29 (2): 261–283.Bibcode:2002JBiog..29..261H .doi:10.1046/j.1365-2699.2002.00667.x (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 Satellite images uncover rapid PNG deforestation . ABC News. 2008-06-02 [2025-10-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29)(英语)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5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5-10-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1-01)(英语) . ^ Data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12-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13)(英语) . ^ Martin H. Davies; Marcel Schröder.The Path to Kina Convertibility: An Analysis of Papua New Guinea's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 June 2022.doi:10.22617/WPS220228-2 (英语) . ^ Thomas Wangi.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Kina Since the Recent Exchange Rate Reform? (PDF) . Spotlight. 2023,18 (5)(英语) . ^95.0 95.1 UNESCO Science Report: towards 2030 (PDF) . Paris: UNESCO. 2015: 693–731 [2017-03-17 ] .ISBN 978-92-3-100129-1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06-30)(英语) . ^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报告) (Washington DC). 2010. ^ Harriman, Bethanie.Airlines grounded across Papua New Guinea due to fuel shortage .The Guardian . 2023-01-05 [2023-0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5)(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The World Factbook . Langley, Virginia: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2012 [2012-10-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2)(英语) . ^ Armitage, Lynne.Customary Land Tenure in Papua New Guinea: Status and Prospects .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07-15 ] (英语) . ^ HBW International Inc.Facilitating Foreign Investment through Property Lease Options (PDF) : 9. 2003-09-10 [2007-08-28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09-25)(英语) . ^ Satish Chand; Justin Ondopa; Logea Nao.Use of Land Leases as Collateral for Accessing Formal Sector Finance in Papua New Guinea (PDF) .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4, 10. March 2014 [2025-07-10 ] (英语) . ^ James Fearon.Ethn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y Country (PDF) .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3,8 (2): 195–222 [2017-03-15 ] .S2CID 152680631 .doi:10.1023/A:1024419522867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05-12)(英语) . ^ Benjamin Reilly.Ethnicity,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in Papua New Guinea . Pacific Economic Bulletin. 2004,19 (1): 46–54(英语) . ^ Total Population-Both Sexes (XLSX, 2.4 MB)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04)(英语) . ^ Population .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2025-07-10 ] (英语) . ^ Lagan, Bernard.Papua New Guinea finds real population is almost double official estimates .The Times . 2022-12-05 [2022-12-06 ] .ISSN 0140-046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2-06)(英语) . ^ Fildes, Nic.Papua New Guinea's population size puzzles prime minister and experts . Financial Times. 2022-12-05 [2022-1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2-05)(英语) . ^ Maholopa Laveil.The Fix: We still really don't know PNG . The Interpreter. 2023-08-16 [2025-08-23 ] (英语) . ^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 of population) – Papua New Guinea . worldbank.org. [2023-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0)(英语) . ^ Urban population (% of total population) – Papua New Guinea . data.worldbank.org. [2025-06-03 ] (英语) . ^111.0 111.1 111.2 111.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llen2009ch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James, Paul ; Nadarajah, Yaso; Haive, Karen; Stead, Victoria.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ther Paths for Papua New Guinea .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 [2017-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09)(英语) . ^113.0 113.1 Papua New Guinea . WHO. [2018-11-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18). ^ Medical doctors (per 10 000 popul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2025-07-10 ] (英语) . ^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Midwifery – Papua New Guinea (PDF) .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11-08-02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10-05)(英语) . ^ Kilala Devette-Chee.Illiteracy: A Growing Concern in Papua New Guinea (PDF) . Spotlight. June 2021,14 (7)(英语) . ^ Kichte-in-not.de . Kirche-in-not.de. 2009-03-06 [2010-06-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11-20)(德语) . ^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Papua New Guinea . Commonwealth Network. [2025-05-31 ] (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 Ethnologue. [2025-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03)(英语) . ^ Alfred Kik; Martin Adamec; Alexandra Y. Aikhenvald; Vojtech Novotny.Language and ethnobiological skills decline precipitousl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world's most linguistically diverse n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5-26,118 (22).Bibcode:2021PNAS..11800096K .PMC 8179190 .PMID 34039709 .doi:10.1073/pnas.2100096118 (英语) . 已忽略未知参数|article-number= (帮助 ) ^ Translations, Pangeanic.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language diversity: Papua New Guinea – Pangeanic Translations . Pangeanic.com. [2018-03-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08)(美国英语) . ^ Fèlix Marti; Paul Ortega; Itziar Idiazabal; Andoni Barrenha; Patxi Juaristi; Carme Junyent; Belen Uranga; Estibaliz Amorrortu.Words and worlds: world languages review .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5: 76 [2020-03-18 ] .ISBN 185359827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10-08)(英语) . ^ Languages on Papua vanish without a whisper . 2011-07-21 [2011-07-2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1-11)(英语) . ^ Ger Reesink; Michael Dunn.Contact Phenomena in Austronesian and Papuan Languages . Bill Palmer (编).Th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of the New Guinea Area: A Comprehensive Guide . De Gruyter Mouton. 2018: 939.ISBN 9783110295252 .doi:10.1515/9783110295252-009 (英语) . ^ Sign language is the fourth national language in PNG . Post-Courier. 2019-09-12 [2025-05-31 ] (英语) . ^ Craig Alan Volker.Why don't so many people speak Hiri Motu these days? .The National ( 英语 : The National (Papua New Guinea) ) . 2017-10-06 [2025-05-31 ] (英语) . ^127.0 127.1 Papua New Guinea 2011 National Report (PDF)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 英语 :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Papua New Guinea ) : 33. [2025-05-31 ] (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eport 2003.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 [2019-05-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1)(英语) . ^ R.J. May. 11. The Zurenuoc affair: The politics of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2001–2021 . ANU Press. August 2022: 182–183.ISBN 9781760465216 .doi:10.22459/SSPNG.2022 (英语) . ^ Waide, Scott.Papua New Guinea declares Christian identity in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 RNZ. 2025-03-13 [2025-09-23 ] (英语) .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 . whc.unesco.org. [2018-05-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5-24)(英语) . ^ Claudio Sieber.In Papua New Guinea, a Tribe Still Uses Shells as Money . Vice. 2025-01-24 [2025-07-10 ] (英语) . ^ Shell money 1953–98 .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25-07-10 ] (英语) . ^ Kalolaine Fainu.The return of shell money: PNG revives old ways after Covid's blow to economy . The Guardian. 2020-08-21 [2025-07-10 ] (英语) . ^ Ingrid Gascoigne.Papua New Guinea revised. Marshall Cavendish. 2009: 69.ISBN 9780761434160(英语) . ^ Currency . Bank of Papua New Guinea. [2025-07-10 ] (英语) . ^ Neil R. Coulter.Papua New Guinea: History, Culture, and Geography of Music . Janet Sturman (编).The SA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Culture . SAGE Publications. 2019: 1656–1658.ISBN 9781506353371 .doi:10.4135/9781483317731.n548 (英语) . ^ Neil R. Coulter.Papua New Guinea: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Practice . Janet Sturman (编).The SA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usic and Culture . SAGE Publications. 2019: 1658–1660.ISBN 9781506353371 .doi:10.4135/9781483317731.n549 (英语) . ^ Yoko Kanemasu (编).Towards a Pacific Island Sociology of Sport: Seeking New Horizons .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24: 149.ISBN 9781837530861(英语) . ^ Papua New Guinea is granted a National Rugby League team starting in 2028 . Associated Press. 2024-12-12 [2025-07-10 ] (英语) . ^ Hadfield, Dave.Island gods high in a dream world .The Independent . 1995-10-08 [200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24)(英语)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 ^ Marian Faa.In a contest of influence in 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 triumphed over China through our shared love of footy . ABC News. 2024-12-12 [2025-07-10 ] (英语) . ^ Three dead in PNG after State of Origin violence . Brisbane Times. 2009-06-26 [2010-06-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13). ^144.0 144.1 144.2 R.J. May. 18. Nationalism and Papua New Guinea Writing.State and Society in Papua New Guinea: The First Twenty-Five Years . ANU Press. May 2004.ISBN 9781920942052 .doi:10.22459/SSPNG.05.2004 (英语) .
经济体
峰会 其他 1. 香港最初是以「香港(Hong Kong)」名义加入,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 後改用「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 2.中華民國 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名义加入
現存 歷史 註1:1949年併入加拿大 註2:1965年單方面獨立為自治領但未獲承認,1970年改制為共和國
9°30′S 147°07′E / 9.500°S 147.117°E /-9.500; 147.117 (巴布亚新几内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