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长州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山口藩
关于与「长州藩」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长州」。
長州藩 外様 36萬9千石在日本的位置
長州藩 外様 36萬9千石
長州藩
外様
36萬9千石
長州藩的位置
萩城是長州藩的藩廳、藩主毛利氏的居城
長州藩於幕府末期的藩廳-山口城
戊辰戰爭中的長州藩軍旗。

长州藩(日语:長州藩ちょうしゅうはん Chōshū han */?),歷史可溯至日本江户幕府时期,位于日本本州最西(當時的周防國長門國)。藩主是外樣大名毛利氏。藩廳設在萩城(现山口县萩市),所以又叫毛利藩萩藩幕末,藩廳移轉至周防山口山口城(山口政事堂),所以稱周防山口藩(すおうやまぐちはん)。一般將萩藩・(周防)山口藩時代總稱「長州藩」。藩領石高36萬石,是位居全國規模第九大的雄藩

幕末時期,长州藩與萨摩藩組成萨长同盟,为讨幕运动的中心。后来的明治维新时期,长州藩政治家形成了藩阀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長州閥」。時至現代,长州山口縣出身的政治家仍長期把持日本政府。例如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等,山口縣出身的内阁总理大臣達9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

歷史

[编辑]

長州藩距離江户較遠,毛利輝元關原之戰中擔任西軍總大將,與石田三成反對德川家康,西軍戰敗后毛利輝元被大幅減封,因此歷代藩主與德川幕府不睦。

幕末

[编辑]

幕末時期,長州藩後來和薩摩藩结成薩長同盟,共同討伐幕府。長州藩奇兵隊明治维新中新政府軍的主要力量,因此長州藩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内掌握日本陸軍,並壓制力挺幕府的會津藩

幕府末期長州藩的著名思想家吉田松陰提出“一君萬民論”,主張天皇之下萬民平等。其門下出現許多明治维新的政治家及軍人。

軍隊

[编辑]

長州藩兵是日本最早的軍隊,在下關戰爭期間曾與等四國交戰。在長州征討之中,長州藩以四千名藩兵擊退十五萬名德川幕府軍。在戊辰戰爭,長州藩聯合薩摩藩土佐藩肥前藩組成的新政府軍,對抗德川家。

高杉晉作在1865年在民間建立長州藩諸隊擊倒俗論派(保守派),成立正義派(倒幕派)。

長州藩諸隊包括奇兵隊、報國隊、南園隊等隊伍,成員包括武士農民町人等。採用了西式軍制和德萊賽針發槍米尼槍英语Minié rifle等新式武器,並改革戰術;打破只有武士才能當兵的規矩,為後來明治維新推行徵兵制開了先例。

長州藩諸隊:

藩領

[编辑]

支藩

[编辑]

藩主一覽

[编辑]
  1. 毛利秀就 1625年-1651年
  2. 毛利綱廣 1651年-1682年
  3. 毛利吉就 1682年-1694年
  4. 毛利吉廣 1694年-1707年
  5. 毛利吉元 1707年-1731年
  6. 毛利宗廣 1731年-1751年
  7. 毛利重就 1751年-1782年
  8. 毛利治親 1782年-1791年
  9. 毛利齊房 1791年-1809年
  10. 毛利齊熙 1809年-1824年
  11. 毛利齊元 1824年-1836年
  12. 毛利齊廣 1836年
  13. 毛利敬親 1836年-1869年
  14. 毛利元德 1869年-1871年

著名藩士

[编辑]

由於長州藩在討幕運動中立下大功,所以明治維新之中有很多前長州藩士加入新政府,導致形成了日本藩閥政治中佔主導地位的「長州閥」。

吉田松陰門下:

其他著名的長州藩出身的名人有:

等等。

参考文献

[编辑]
  • 末松謙澄著・編纂『防長回天史』1911年、 1991年復刻
  • 時山弥八『もりのしげり』1916年
  • 『萩市史 第一巻』 萩市史編纂委員会
  • 橋本博『大武鑑・中巻』名著刊行会、1965年
  • 児玉幸多北島正元監修『藩史総覧』新人物往来社1977年
  • 『別冊歴史読本㉔ 江戸三百藩 藩主総覧 歴代藩主でたどる藩政史』新人物往来社、1977年
  • 中嶋繁雄『大名の日本地図』文春新書2003年

關連項目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长州藩
山陽道的藩
播磨國
美作國
備前國
備中國
備後國
安藝國
周防國
長門國
山陽道的藩
播磨國
美作國
備前國
備中國
備後國
安藝國
周防國
長門國
北海道地方
东北地方
關東地方
北陸地方
甲信越地方
中部地方
近畿地方
中国地方
四國地方
九州地方
 日本主題
歷史
年表
主题类
政治
政府
地理
經濟
文化
社會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长州藩&oldid=88351748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