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行星光譜類型是根據小行星光譜的發射光譜、顏色,有時還參考反照率分辨其類型。這些類型被認為對應於小行星的表面組成。對於沒有內部分異的小天體,其表面和內部成分可能是相似的,而如穀神星和灶神星等大型天體已知具有內部結構。多年來,進行了一些調查,產生了幾套不同的分類系統,例如托倫,SMASS和巴斯–德梅奧(Bus–DeMeo)等分類[1]。
1975年,天文學家克拉克·查普曼、戴維·莫里森和本·澤爾納(英語:Ben Zellner)根據顏色、反照率和光譜形狀開發了小行星的簡單分類系統。這三類被標記為“C”用於暗碳質天體,“S”為石質(矽質)天體,以及“U”用於不適合C或S的天體[2]。這種小行星光譜的基本劃分日後得到了擴展和闡明[3]。現時存在許多分類方案[4],雖然它們努力保持一些相互一致性,但相當多的小行星根據特定的方案被分為不同的類別。這是因為每種方法使用不同的標準。下面介紹了兩種最常用的分類:
| 托倫分類 | SMASSII (巴斯分類) | 反照率 | 光譜特徵 |
|---|---|---|---|
| A | A | 溫和 | 短距為0.75μm非常陡峭的紅色斜率;長至0.75μm中等深度吸收特徵。 |
| B、F | B | 低 | 線性,通常無特徵的光譜。紫外吸收特徵的差異在接近0.7μm存在/不存的窄吸收特徵。 |
| C、G | C、Cb、Ch、Cg、Chg | 低 | 線性,通常無特徵的光譜。紫外吸收特徵的差異在接近0.7μm存在/不存的窄吸收特徵。 |
| D | D | 低 | 相對無特徵的光譜,具有非常陡峭的紅色斜率。 |
| E、M、P | X、 Xc、Xe、Xk | 從低(P) 至非常高(E) | 通常無特徵的光譜,具有微紅斜率;微妙的吸收特徵和/或光譜曲率和/或峰值相對反射率的差異。 |
| Q | Q | 溫和 | 短向的紅色斜率為0.7μm;長為0.75μm深,圓形的吸收特徵。 |
| R | R | 溫和 | 中等偏紅斜率,向下0.7μm;深度吸收長為0.75μm。 |
| S | S、Sa、Sk、Sl、Sq、Sr | 溫和 | 適度陡峭的紅色斜率,向下0.7μm;中度至陡峭的吸收,長為0.75μm;反射率峰值為0.73μm。巴斯子群組介於S和A、K、L、Q、R 類之間。 |
| T | T | 低 | 中度淡紅色,短距0.75μm;之後平坦。 |
| V | V | 溫和 | 淡紅色短距為0.7μm;極深的吸收長至0.75μm。 |
| — | K | 溫和 | 適度陡峭的紅色斜率,短距為0.75μm;最大平滑角度,平坦至藍色,長向為0.75μm,曲率很小或沒有曲率。 |
| — | L、Ld | 溫和 | 非常陡峭的紅色斜率,短距為0.75μm;平坦的長向為0.75μm;峰值水平的差異。 |
| — | O | — | 奇特的趨勢,到目前為止已知的小行星非常少。 |
太陽系小天體光譜調查(Small Solar System Objects Spectroscopic Survey,S3OS2或S3OS2),也稱為拉扎羅分類(Lazzaro classification)。在1996年至2001年使用拉西拉天文台的ESO 1.52米望遠鏡觀察了802顆小行星[1]。這項調查將托倫和巴斯-賓澤爾(Bus-Binzel,SMASS)分類法應用於觀察到的天體,其中許多以前沒有被分類過。對於托倫分類,這次調查引入了一種新的“Caa型”,它顯示了一個寬闊的吸收帶,指示天體表面的水性改變。Caa類對應於托倫的C型和SMASS'水合Ch型(包括一些Cgh、Cg-和C型),被調查天體的106個或13%屬於此一類型。此外,S3OS2將K-型用於兩種分類方案,這種類型在原始的托倫分類中並不存在[1]。
巴斯–德梅奧分類是由弗朗西斯卡·德梅奧(英语:Meanings of minor planet names: 8001–9000#8070)、舍爾特·巴斯和斯蒂芬·斯利文(英语:Meanings of minor planet names: 17001–18000#17215)於2009年設計的小行星分類系統[6]。它基於在0.45-2.45微米波長範圍內測量的371顆小行星的反射率光譜特性。這是由24個類別組成的系統,引入了一個新的“Sv”型,並且根據SMASS分類法,基於主成分分析。但SMASS分類法本身又基於托倫分類法[6]。
十多年來使用最廣泛的分類法是大衛·J·托倫於1984年提出的。這種分類是根據20世紀80年代八色小行星調查(ECAS,Eight-Color Asteroid Survey)期間獲得的寬頻光譜(0.31μm至1.06μm)結合反照率量測結果發展而來的[7]。最初的分類是基於978顆小行星。托倫分類包括14種類型,其中大多數小行星屬於三大類之一,還有一些較小的類型(另請參見上文托倫和SMASS概述)。其中最大的3群並再細分出子型,它們的類型如下,括弧中的範例是該型最大的小行星:
托倫分類法最多可能包含四個字母(例如"SCTU")。分類法使用字母"I"表示"不一致"("inconsistent")的光譜數據,不應與光譜類型混淆。一個例子是司理星族小行星515 阿塔利亞,因為天體的光譜和反照率分別是石質和碳質小行星的光譜和反照率,使得在分類時是不一致的[8]。當基礎的數值顏色分析不明確時,將對象分配為兩種或三種類型,而不僅僅是一種類型(例如"CG"或"SCT"),其中類型序列反映了數值標準差遞增的順序,首先提到的是最佳擬合光譜類型[8]。托倫分類法也有額外的符號,附加到光譜類型。字母"U"是一個資格標誌,用於具有"不尋常"光譜的小行星,這種光譜與確定的星團中心分析的數值相去甚遠。當光譜數據有雜訊或有很多雜訊時,分別添加符號":"(單冒號)和"::"(兩個冒號)。例如,穿越火星軌道的1747 賴特的類型為有一個冒號的"AU:",這意味著儘管具有不尋常且嘈雜的頻譜,它還是一個A-型小行星[8]。
這是美國天文學家舍爾特·巴斯和理查·賓澤爾(英语:Richard Binzel)基於對1,447顆小行星的小規模主帶小行星光譜調查(Small Main-Belt Asteroid Spectroscopic Survey,SMASS)在2002年引入的一種更新的分類法[9]。這項調查產生的光譜解析度遠遠高於ECAS(見上文托倫分類),並能够解析各種窄頻光譜特徵。然而,觀察到的波長範圍較小(0.44μm至0.92μm)。此外,反照率未被考慮。鑒於到數據的不同,為了盡可能保持托倫分類,小行星被分類為以下26種類型。至於托倫分類,大多數天體分為三大類:C、S和X群,少數不尋常的天體分為幾個較小的類型(請參閱前述托倫和SMASS概述):
發現大量小行星落在Q型、R型、和V型,但在托倫分類中只有一個類型代表。在巴斯和賓澤爾的SMASS分類方案中,只有一種類型被分配到任何特殊的小行星[來源請求]。

小行星的特徵包括量測其色指數,其來源於測光系統。這是通過一組不同波長的特定濾鏡,即所謂的通帶,量測物體的亮度來實現的。在UBV測光系統中,除經典小行星外,還用於表徵遠距離天體,三個基本濾鏡是:
| 顏色 | 紫色 | 藍色 | 綠色 | 黃色 | 橙色 | 紅色 |
|---|---|---|---|---|---|---|
| 波長 | 380–450 nm | 450–495 nm | 495–570 nm | 570–590 nm | 590–620 nm | 620–750 nm |
在觀察中,天體的亮度通過不同的濾鏡測量兩次,由此產生的幅度差異稱為色指數。對於小行星,U-B或B-V色指數是最常見的。此外,還使用了 V–R、V–I 和 R–I 指數,其中光度測量字母代表可見(V)、紅色 (R) 和紅外(I)。光度序列,如V-R-B-I,可以在幾分鐘內從觀察中獲得[10]。
| 色指數 | 冥族小天體 (Plutino) | QB1天體 (Cubewano) | 半人馬小行星 (Centaurs) | 離散盤 (SDOs) | 彗星 (Comet) | 木星特洛伊 (Jupiter trojan) |
|---|---|---|---|---|---|---|
| B–V | 6999895000000000000♠0.895±0.190 | 6999973000000000000♠0.973±0.174 | 6999886000000000000♠0.886±0.213 | 6999875000000000000♠0.875±0.159 | 6999795000000000000♠0.795±0.035 | 6999777000000000000♠0.777±0.091 |
| V–R | 6999568000000000000♠0.568±0.106 | 6999622000000000000♠0.622±0.126 | 6999573000000000000♠0.573±0.127 | 6999553000000000000♠0.553±0.132 | 6999441000000000000♠0.441±0.122 | 6999445000000000000♠0.445±0.048 |
| V–I | 7000109500000000000♠1.095±0.201 | 7000118100000000000♠1.181±0.237 | 7000110400000000000♠1.104±0.245 | 7000107000000000000♠1.070±0.220 | 6999935000000000000♠0.935±0.141 | 6999861000000000000♠0.861±0.090 |
| R–I | 6999536000000000000♠0.536±0.135 | 6999586000000000000♠0.586±0.148 | 6999548000000000000♠0.548±0.150 | 6999517000000000000♠0.517±0.102 | 6999451000000000000♠0.451±0.059 | 6999416000000000000♠0.416±0.057 |
隨著進一步的研究進展,這些分類方案有望得到改進和/或替換。然而,就目前而言,基於上世紀90年代兩次低解析度光譜調查的光譜分類仍然是標準。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就更好的分類系統達成一致,這主要是因為難以對大量小行星樣本進行一致的詳細量測(例如,更精細的解析度光譜,或密度等非常有用的非光譜數據)。
小行星的一些分類與隕石類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