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寿州 (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壽州隋朝時設置的

沿革

[编辑]

隋唐五代

[编辑]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改揚州(治壽春)為壽州,隸壽州總管府,治壽春(今安徽省壽縣),領四縣:壽春、安豐、小黃、長平。開皇十九年(599年),析置霍丘縣。大業元年(605年),廢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年),改壽州為淮南郡。後省長平縣。[1]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平杜伏威,改淮南郡(領壽春、安豐、霍丘、小黃四縣)復置壽州,隸和州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壽州改隸壽州總管府。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松滋、肥陵二縣,松滋、霍丘二縣改屬蓼州。武德七年(624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廢蓼州,其所領霍丘縣改屬壽州;省小黃、肥陵二縣。貞觀元年(627年),壽州直隸於揚州大都督府;廢霍州,其所領霍山縣改屬壽州。至此,壽州領四縣:壽春、安豐、霍丘、霍山。貞觀十年(636年),壽州直屬淮南道武周神功元年(697年),改霍山縣為武昌縣。

唐朝神龍元年(705年),復武昌縣為霍山縣。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改霍山縣為盛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壽州為壽春郡,析置霍山縣。天寶十五載(756年),壽春郡隸淮南節度使(駐揚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壽春郡為壽州。至此,壽州領五縣:壽春、安豐、霍丘、盛唐、霍山。乾元二年(759年),壽州改隸淮南西道節度使(駐壽州)。上元二年(761年),壽州還隸淮南節度使,又改隸舒廬壽都團練使(駐壽州),又還隸淮南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壽州改隸濠壽廬都團練觀察使(駐壽州)。貞元四年(788年),壽州還隸淮南節度使[2]

唐朝寿州辖县
618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小黄县[3]
621年寿春县安丰县小黄县霍丘县改属蓼州,新设肥陵县[4]
624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来属,废除小黄县肥陵县
627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5]来属)
697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改名武昌县
705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武昌县(改名霍山县
739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改名盛唐县
742年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盛唐县(新设霍山县[6]

五代十國時期,壽州先後為南吳(907年-937年)、南唐(937年-957年)、後周(957年-960年)的領土。南吳天祐十四年(917年),壽州改隸清淮軍節度使(駐濠州)。乾貞元年(927年),清淮軍節度使移駐壽州。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改清淮軍節度使為忠正軍節度使,壽州仍隸之;潁州下蔡縣改屬壽州,壽州移治下蔡(今安徽省鳳臺縣)。至此,壽州領六縣:下蔡、安豐、霍丘、壽春、盛唐、霍山。[7]

宋金

[编辑]

北宋時,壽州屬淮南路開寶元年(968年),霍山縣併入盛唐縣。開寶四年(971年),改盛唐縣為六安縣。至此,壽州領五縣:下蔡、安豐、霍丘、壽春、六安。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兩路,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8]

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佔領南宋壽春府淮北的下蔡縣,亳州蒙城縣改屬壽春府。劉齊阜昌元年(1130年),得金之壽春府,降為壽州金朝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劉齊,得壽州。天眷二年(1139年),歸還壽州予南宋,廢州,領縣併入壽春府(治下蔡)。皇統元年(1141年),佔領南宋壽春府下蔡、蒙城、安豐、霍丘四縣。同年議和,歸還淮南的安豐、霍丘二縣(置安豐軍)。

皇統二年(1142年),降壽春府壽州(刺史州),隸山東西路武寧軍節度使(駐徐州),領二縣:下蔡、蒙城。貞元元年(1153年),壽州改隸南京路宣武軍節度使(駐歸德府)。正隆六年(1161年),壽州陷於南宋,升為壽春府大定二年(1162年),奪回壽春府,復為壽州。泰和六年(1206年),升壽州為防禦州,同年陷於南宋後又奪回。天興元年(1232年),下蔡陷於大蒙古國,不久被棄。天興二年(1233年),下蔡陷於南宋,州治遷至蒙城,不久蒙城亦陷於南宋南宋改壽州為壽春府[9]

明清

[编辑]

吳元年(1367年),降壽春府復置壽州,屬江南行中書省臨濠府,治壽春(今安徽省壽縣),領五縣:壽春、安豐、下蔡、霍丘、蒙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壽州直隸於中書省。洪武四年(1371年),壽州還屬臨濠府,省附郭壽春縣及安豐、下蔡二縣入本州。至此,壽州領二縣:霍丘、蒙城。洪武六年(1373年),改臨濠府中立府,壽州仍屬之。洪武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鳳陽府,壽州仍屬之。[10]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佔領壽州。雍正三年(1725年),霍丘縣改屬潁州,蒙城縣改屬亳州,壽州不再領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分壽州置鳳台縣[11]

1912年,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12]

長官

[编辑]
隋朝壽州刺史(589年-607年)
唐朝壽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907年)
五代十國壽州刺史(907年-960年)
北宋知壽州軍州事(10世紀-1116年)
劉齊知壽州軍州事(1130年-1137年)
  • 王威
  • 宋超(?-1137年)[53]
金朝壽州刺史(1142年-1206年)
金朝壽州防禦使(1206年-1233年)
明朝壽州知州(1367年-1645年)
  • 夏侯顯(1369年出任)
  • 秦克用(1380年出任)
  • 錢唐(洪武時)
  • 王謙(1404年出任)
  • 惠理(1440年出任)
  • 甄譓(1445年出任)
  • 王長福(1445年出任)
  • 羅訓(1460年出任)
  • 楊晟(1465年出任)
  • 趙宗(1468年出任)
  • 陳鎰(1478年出任)
  • 李沖(1484年出任)
  • 劉㮣(1486年出任)
  • 劉瓚(1488年出任)
  • 王肅(1489年出任)
  • 王嘉慶(1493年出任)
  • 江潮(1501年出任)
  • 李昆(1503年出任)
  • 吳節(1509年出任)
  • 林僖(1513年出任)
  • 常龍(1516年出任)
  • 李鳳(1519年出任)
  • 鄭元深(1521年出任)
  • 河東萊(1524年出任)
  • 劉天民
  • 王鎣(1525年出任)
  • 戴奇(1533年出任)
  • 王重質(1535年出任)
  • 劉永準(1537年出任)
  • 錢雍熙(1539年出任)
  • 周宗正(1541年出任)
  • 史弘詢(1541年出任)
  • 栗永祿(1547年出任)
  • 鄭紹恷(1550年出任)
  • 鄭源彬(1554年出任)
  • 呂穆感(1559年出任)
  • 陳懋興(1560年出任)
  • 傅霖(1563年出任)
  • 楊惟喬(1566年出任)
  • 甘來學(1568年出任)
  • 南軒(1573年出任)
  • 楊潤(1573年出任)
  • 周以敬(1574年出任)
  • 鄭珫(1574年出任)
  • 莊桐(1576年出任)
  • 黃克纘(1583年出任)
  • 李聯芳(1585年出任)
  • 張允紳(1586年出任)
  • 李和(1589年出任)
  • 李邦潢(1595年出任)
  • 舒琛(1599年出任)
  • 郭蒙吉(1603年出任)
  • 徐來建(1604年出任)
  • 馬□□(1609年出任)
  • 彭汝賢(1610年出任)
  • 閻同賓(1615年出任)
  • 王□□(天啟時)
  • 李來鳳(天啟時)
  • 郭宗振(1627年出任)
  • 范紹裘(1627年出任)
  • 茅望之(1635年署任)
  • 劉純慶(崇禎時)
  • 朱大紱(崇禎時)
  • 袁翎(崇禎時)
  • 張鴻勳(崇禎時)
  • 李彬(崇禎時)
  • 趙□□(崇禎時)
  • 王□□(崇禎時)
清朝壽州知州(1645年-1912年)
  • 胡永善(1645年出任)
  • 劉士瑜(1645年出任)
  • 王棐(1646年出任)
  • 王業(1647年出任)
  • 于三躍(1651年出任)
  • 李大升(1653年出任)
  • 裘組(1658年出任)
  • 劉裴印(1660年出任)
  • 黎士毅(1663年出任)
  • 張希召(1668年出任)
  • 沈顯貴(1678年出任)
  • 甯養氣(1682年出任)
  • 王治國(1683年出任)
  • 佟山年(1687年出任)
  • 黃汝鈺(1694年出任)
  • 王永偀(1695年出任)
  • 傅君錫(1697年出任)
  • 王帝臣(1700年出任)
  • 徐國璽(1708年出任)
  • 祝鍾雋(1710年出任)
  • 謝亮揆(1712年出任)
  • 李孔嘉(1715年出任)
  • 鮑學灝(1722年出任)
  • 姚宗先(1728年出任)
  • 饒荷禧(1729年出任)
  • 王瓚(1731年出任)
  • 張毓珂(1732年出任)
  • 唐際運(1732年署任)
  • 周之晉(1734年署任)
  • 馮原(1734年出任)
  • 段文元(1735年署任)
  • 趙宗炅(1736年出任)
  • 范從轍(1737年出任)
  • 孔傳檀(1742年署任)
  • 金宏勳(1743年出任)
  • 王瓚(1744年出任)
  • 陳韶(1746年出任)
  • 馮源(1747年出任)
  • 郭瀛(1751年出任)
  • 朱扆(1753年出任)
  • 劉瑍(1754年出任)
  • 李天璽(1756年出任)
  • 王如玖(1757年出任)
  • 王心銘(1757年出任)
  • 徐廷琳(1761年出任)
  • 席芑(1765年出任)
  • 張肇揚(1767年出任)
  • 梁鈺(1767年出任)
  • 周錫疆(1769年署任)
  • 鄭基(1770年出任)
  • 亢愫(1770年署任)
  • 周錫疆(1770年署任)
  • 劉立詮(1772年署任)
  • 楊先儀(1773年署任)
  • 張佩芳(1774年出任)
  • 杜明德(1774年署任)
  • 徐紹基(1777年署任)
  • 黃周鼎(1778年署任)
  • 楊有源(1780年署任)
  • 林夢鯉(1783年出任)
  • 陳於禮(1786年署任)
  • 蔡必昌(1786年出任)
  • 姚繼祖(1787年署任)
  • 趙霖(1787年署任)
  • 李廷儀(1790年署任)
  • 何孝達(1791年署任)
  • 李法(1792年署任)
  • 彭同堉(1793年署任)
  • 周光鄰(1793年署任)
  • 黃繩祖(1794年署任)
  • 高質連(1794年出任)
  • 孫菖生(1797年出任)
  • 鄭泰(1799年出任)
  • 沈南春(1803年署任)
  • 玉福(1805年署任)
  • 靳天培(1807年署任)
  • 陳之揆(1810年出任)
  • 許鴻磐(1811年署任)
  • 沈南春(1811年署任)
  • 李兆洛(1812年兼理)
  • 靳天培(1813年署任)
  • 沈南春(1813年出任)
  • 杜茂材(1814年署任)
  • 姜廷燦(1816年署任)
  • 周恕先(1818年署任)
  • 龔式穀(1819年署任,1820年出任)
  • 張家檙(1822年兼理)
  • 王毓芳(1822年署任)
  • 王友仁(1823年署任)
  • 傅懷江(1825年署任)
  • 裘恩澍(1826年署任)
  • 朱士達(1826年出任)
  • 袁忠圖(1829年代理)
  • 高瑞慶(1830年出任)
  • 續瑞(道光時)
  • 王恩植(道光時)
  • 陸耀如(道光時)
  • 徐青照(道光時)
  • 陳葆森(道光時)
  • 許道藩(道光時)
  • 張清元(道光時)
  • 劉汝剛(道光時)
  • 楊斯熙(道光時)
  • 饒元英(1847年任)
  • 裕泰(1851年代理)
  • 李寶善(1851年任)
  • 金光筋(1852年任)
  • 黃元吉(1855年任)
  • 任春和(1857年任)
  • 毛維翼(1862年任)
  • 施照(1863年任)
  • 顏海颺(1868年出任)
  • 李蔚(1869年署任)
  • 陸顯勳(1870年出任)
  • 王寅清(1873年署任)
  • 金耀奎(1875年代理)
  • 何慶釗(1875年署任)
  • 陸顯勳(1876年出任)
  • 李祖福(1880年署任)
  • 覺羅錫光(1881年兼理)
  • 陸顯勳(1881年出任)
  • 沈慶立(1883年署任)
  • 周辛炳(1884年署任)
  • 王鼎臣(1885年出任)
  • 曾道唯(1887年出任)
  • 鄭思賢(1888年代理)
  • 曾道唯(1888年回任)
  • 宗能徵(1889年代理)
  • 王萬甡(1890年署任)[61]

註釋及徵引文獻

[编辑]
  1. ^《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3. ^安徽省寿县正阳关镇
  4.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孙庙乡
  5.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
  6. ^安徽省霍山县衡山镇
  7.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五代十國卷》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9.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
  10.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
  1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1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13. ^《隋書·卷二·帝紀第二》
  14. ^《隋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二十》
  15. ^《唐刺史考全編》
  16.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節傳第二十》
  17. ^《新五代史·卷二百五十二·列傳第十一》
  18.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第八》
  19. ^《宋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二十九》
  20. ^《宋史·卷二百七十六·列傳第三十五》
  21. ^《宋史·卷二百九十六·列傳第五十五》
  22. ^22.022.1《宋史·卷三百○四·列傳第六十三》
  23. ^《宋史·卷三百○七·列傳第六十六》
  24. ^《宋史·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九》
  25. ^25.025.1《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三》
  26. ^《宋史·卷三百○二·列傳第六十一》
  27.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傳第四十五》
  28. ^28.028.1《宋史·卷三百○一·列傳第六十》
  29. ^《宋史·卷二百九十七·列傳第五十六》
  30. ^30.030.1《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二》
  31. ^《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四十七》
  32.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
  3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二十四》
  34. ^《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列傳第二十八》
  35. ^《宋史·卷三百○九·列傳第六十八》
  36. ^《宋史·卷二百九十四·列傳第五十三》
  37.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傳第五十四》
  38. ^38.038.1《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
  39. ^《宋史·卷三百○三·列傳第六十二》
  40. ^《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傳第八十三》
  41.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42.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傳第九十》
  43.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列傳第九十二》
  44. ^《宋史·卷三百三十·列傳第八十九》
  45. ^《宋史·卷四百二十六·列傳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46. ^《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
  47. ^47.047.1《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48. ^《宋史·卷十八·本紀第十八·哲宗二》
  49.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
  50. ^《宋史·卷三百五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51. ^《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52.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傳第一百○五》
  53. ^《宋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高宗六》
  54. ^《金史·卷九十一·列傳第二十九》
  55. ^《金史·卷五·本紀第五·海陵》
  56. ^56.056.156.2《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五十九·忠義一》
  57. ^《金史·卷一百〇二·列傳第四十》
  58. ^58.058.1《金史·卷一百〇三·列傳第四十一》
  59. ^《金史·卷一百〇四·列傳第四十二》
  60. ^《金史·卷十六·本紀第十六·宣宗下》
  61. ^《光緒壽州志》
唐朝行政區劃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京畿道
关内道
都畿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
淮南道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陇右道
河西道
剑南道
黔中道
岭南道
留守
东都留守开封府崇德軍宋州亳州輝州) | 西都留守河南府汝州
節度使
宣武軍節度使宋州亳州輝州颍州) | 宣義軍節度使滑州鄭州濮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曹州齊州棣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军节度使匡國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保義軍節度使鎮國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阳节度使孟州懷州泽州) | 佑國軍節度使永平軍節度使京兆府大安府) | 匡國軍節度使忠武軍節度使同州華州) | 感化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翟州禧州) | 保塞軍節度使忠義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雄州警州盐州) | 義勝軍節度使靜勝軍節度使耀州崇州鼎州裕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晉州絳州) | 定昌軍節度使晉州绛州) | 匡義軍節度使潞州泽州) | 荆南节度使江陵府歸州峡州復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鄧州泌州隨州郢州復州) | 宣化軍節度使鄧州泌州隨州郢州) | 宣威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天雄军节度使魏州博州貝州相州澶州衛州) | 昭德軍節度使相州澶州卫州) | 保義軍節度使邢州洺州惠州) | 武順軍節度使鎮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義昌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留守
直屬京州
鄭州 | 耀州 | 鳳州 | 夔州 | 忠州 | 萬州 | 雲安監
節度使
東都留守宣武军节度使开封府汴州曹州) | 宣武军节度使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輝州單州颍州) | 宣義軍節度使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濮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匡國軍節度使忠武军节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國軍節度使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阳节度使孟州懷州) | 靜勝軍節度使順義軍節度使崇州耀州裕州) | 忠武軍節度使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感化軍節度使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忠義軍節度使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雄州警州盐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宣化軍節度使威勝軍節度使鄧州泌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宣威軍節度使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昭義節度使安義軍節度使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绛州) | 建寧軍節度使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绛州) | 大同軍節度使雲州蔚州應州朔州) | 彰國軍節度使應州寰州) | 振武軍節度使朔州麟州胜州安北都护府振武军) | 天德軍節度使豐州天德军中受降城西受降城) | 天雄军节度使東京留守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魏州興唐府博州貝州相州澶州卫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北都留守成德軍節度使鎮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横海军节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盧龍軍節度使幽州薊州涿州檀州順州瀛州莫州泰州平州營州新州媯州儒州武州) | 威塞軍節度使新州妫州儒州武州毅州武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义军节度使涇州行原州原州行渭州行武州) | 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嘉州陵州榮州资州戎州簡州維州茂州雅州邛州黎州) | 劍南東川節度使梓州绵州普州劍州龍州阆州果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果州徵州) | 寧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施州歸州) | 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府渠州開州巴州集州通州鳳州興州文州) | 昭武軍節度使利州巴州集州通州閬州果州徵州) | 保寧軍節度使阆州果州渠州開州蓬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阶州成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濮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 | 威信軍節度使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申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西京留守晉昌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 | 懷德軍節度使金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灵州威州鹽州雄州警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均州房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遼州沁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大同軍節度使雲州) | 彰國軍節度使應州寰州) | 振武軍節度使朔州麟州胜州) | 天雄军节度使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興唐府廣晉府博州貝州相州澶州衛州)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澶州衛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恒州冀州深州趙州) | 义武军节度使定州易州祁州) | 横海军节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盧龍軍節度使幽州薊州涿州檀州順州瀛州莫州) | 威塞軍節度使新州妫州儒州武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行渭州渭州行武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曹州贍國軍) | 威信軍節度使曹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晉昌軍節度使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商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商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節度使灵州威州鹽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勝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解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天雄军节度使廣晉府大名府)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深州趙州) | 義武軍節度使定州易州祁州泰州) | 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鳳翔節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渭州行武州
留守
直屬京州
節度使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亳州單州潁州) | 义成军节度使滑州卫州) |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齊州棣州贍國軍曹州) | 彰信軍節度使曹州單州) | 泰宁军节度使兗州沂州密州) | 平盧軍節度使青州登州萊州淄州) | 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宿州) |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陳州蔡州) | 鎮安軍節度使陳州潁州) |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虢州) | 河陽節度使孟州懷州) | 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金州)、商州) |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 | 鎮國軍節度使華州) |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寧州慶州衍州) | 保大軍節度使鄜州坊州) | 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丹州) | 朔方节度使靈州威州環州通遠軍鹽州) | 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均州房州復州) | 威勝軍節度使武勝軍節度使鄧州唐州隨州郢州) |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申州) |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勝州麟州) | 昭義節度使潞州泽州遼州) |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絳州解州) |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慈州隰州 | 靜塞軍節度使代州) | 寧化軍節度使汾州石州沁州) | 鄴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大名府貝州博州) | 永清軍節度使貝州博州冀州) |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 |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濮州) |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洺州磁州) | 成德軍節度使鎮州深州趙州冀州) | 義武軍節度使定州易州祁州泰州) | 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德州景州) | 凤翔节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彰義軍節度使涇州原州渭州行武州武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鳳州) | 淮南节度使揚州和州楚州泗州濠州海州泰州通州建武軍天长军) | 忠正軍節度使壽州光州) | 保信軍節度使廬州滁州舒州
注釋
注1:列出後梁龙德三年(923年)、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後晉天福十一年(946年)、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後周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淮南节度使→直隸地區
揚州江都府 | 和州 | 楚州 | 泗州 | 海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廬州 | 滁州 | 舒州
節度使
直隸地區(東都)
直隸地區(西都)
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南都)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武德軍節度使梓州绵州普州劍州龍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 | 永平軍節度使雅州邛州黎州) | 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巴州渠州開州) | 雄武軍節度使金州巴州渠州開州通州潾州) | 鎮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安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溱州南州) | 山南節度使天義軍節度使山南節度使興元府集州巴州渠州通州開州潾州興州文州扶州) | 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昭武軍節度使利州蓬州果州阆州徵州陵州榮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天雄军节度使秦州阶州成州鳳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直隸地區
成都府 | 汉州 | 彭州 | 灌州 | 蜀州 | 眉州 | 嘉州 | 陵州 | 榮州 | 资州 | 戎州 | 簡州 | 維州 | 茂州 | 雅州 | 黎州 | 邛州
節度使
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
節度使
節度使
羈縻州
辰州 | 叙州 | 溪州 | 錦州 | 奖州 | 懿州洽州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節度使
直隸地區
太原府 | 忻州 | 嵐州 | 宪州 | 遼州 | 隆州 | 麟州 | 代州 | 汾州 | 石州 | 沁州
節度使
注釋
注1:列出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開寶八年(975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閩天德三年(945年)、楚保大八年(950年)、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年)、南平建隆三年(962年)、吳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京畿路
开封府(東京)
京東東路
京東西路
應天府(南京)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河北東路
大名府(北京)
河北西路
河東路
永兴军路
秦凤路
两浙路
淮南东路
淮南西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荆湖北路
荊湖南路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其他地区
上京路
軍司
烏古迪烈統軍司
中都路
东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部族節度使
烏昆神魯 | 烏古里 | 石塁 | 助魯 | 孛特本 | 計魯 | 部羅火扎石合 | 土魯渾扎石合
詳穏
咩乣 | 木典乣 | 骨典乣 | 唐古乣 | 耶剌都乣 | 移典乣 | 蘇木典乣 | 胡都乣 | 霞馬乣
南京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大名府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京兆府路
咸平路
鳳翔路
鄜延路
庆原路
臨洮路
金国行政区域实行)、三级管理,路为一级行政区,共19个。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寿州_(隋朝)&oldid=84032002
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