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族拼音方案 |
|---|
| 漢字注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客家語拼音方案,原名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客語白話字:Thòi-vàn Hak-kâ-ngî Phîn(Piâng)-yîm Fông-on)為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公告的臺灣客家語羅馬拼音方案。
2008年之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係以2003年公告之「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為基礎進行修訂,並增加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五種方言而成。2009年修訂後再度公布。2012年增加南四縣腔,調整內容說明,並將「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改為「客家語拼音方案」。[1][2][3]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其中上排左為客家語拼音方案,上排右為國際音標,下排為臺灣方音符號。
下表以四縣腔為主,其它腔調另予標明。其中上排左為客家語拼音方案,上排右為國際音標,下排為臺灣方音符號。
|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 閉元音 | i [i] ㄧ | ii [ɨ] ㄭ | u [u] ㄨ | |
| 半閉元音 | e [e] ㄝ | er [ɤ] ㄜ | o [o] ㄛ | |
| 半開元音 | ee [ɛ] ㆤ | oo [ɔ] ㆦ | ||
| 開元音 | a [a] ㄚ | |||
下表上排左為客家語拼音方案,上排右為國際音標,下排為臺灣方音符號。
| 雙唇音 | 齒齦音 | 軟顎音 | |
|---|---|---|---|
| 鼻音 | -m [m] ㄇ | -n [n] ㄋ | -ng [ŋ] ㄫ |
| 塞音 | -b [p̚] ㄅ | -d [t̚] ㄉ | -g [k̚] ㄍ |
聲調標注於音節後之右上方。下表聲調資料取自客委會教材。[4]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備註 | |
|---|---|---|---|---|---|---|---|---|
| 四縣腔(苗栗) | vˊ 24 | vˇ 11 | vˋ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
| 南四縣腔(美濃) | v˖ 33 | vˇ 11 | vˋ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
| 海陸腔 | vˋ 53 | v 55 | vˊ 24 | vˇ 11 | v˖ 33 | vd 5 | vdˋ 2 | |
| 大埔腔 | v˖ 33 | vˇ 113 | vˆ 31 | vˋ 53 | vdˆ 21 | vdˋ 54 | 超陰平 vˊ35 | |
| 饒平腔(新竹) | vˇ 11 | v 55 | vˋ 53 | vˊ 24 | vdˋ 2 | vd 5 | ||
| 饒平腔(卓蘭) | vˇ 11 | vˋ 53 | vˆ 31 | v 55 | vdˋ 2 | vd 5 | 超陰入 vdˊ 24 | |
| 詔安腔 | vˇ 11 | vˋ 53 | vˆ 31 | v 55 | vdˊ 24 | vdˋ 43 | ||
以「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