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客家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菜系列
四大菜系
鲁菜 -川菜
粤菜 -淮扬菜
八大菜系
闽菜 -浙菜
湘菜 -徽菜
十大菜系
京菜 -滬菜
十二大菜系
秦菜 -豫菜
十四大菜系
辽菜 -楚菜
十六大菜系
津菜 -滇菜
新八大菜系
陇菜 -杭菜
吉林菜 -辽菜
浙菜 -秦菜
晋菜 -滬菜
閩系
福州菜 -莆田菜
閩南菜 -閩西菜
閩北菜
粵系
广州菜 -順德菜
客家菜 -潮州菜
淮扬系
淮扬菜-金陵菜
東北系
辽菜 -吉林菜 -龙江菜
其他菜系
新疆菜 -西藏菜
青海菜 -內蒙菜
冀菜 -贛菜
黔菜 -桂菜
瓊菜 -臺灣菜
香港菜 -澳門菜
特種私房菜
宮廷菜 -官府菜
谭家菜 -紅樓菜
宗教飲食
清真菜 -斋菜 -道教飲食
海外中國菜
日式中餐 -韩式中餐
娘惹菜 -馬來西亞中國菜英语Malaysian Chinese cuisine
印尼中国菜英语Chinese Indonesian cuisine -菲律賓中國菜
印式中餐 -巴式中餐
毛里裘斯中國菜英语List of Sino-Mauritian dishes -澳洲中國菜英语Australian Chinese cuisine
英式中国菜英语British Chinese cuisine -加拿大中国菜
美式中國菜 -加勒比中國菜
拉美式中國菜英语Chinese Latin American cuisine
(波多黎各式中國菜英语Puerto Rican Chinese cuisine -秘鲁中餐)
客家

客家菜客家话Hak-kâ chhoi),是指漢族客家民系飲食文化。由於客家地區主要是指位在中國大陸廣東省(粵省)、江西省(贛省)、福建省(閩省)之三省交界地區,所以該類飲食,亦常被稱為「東江菜」、「贛南菜」、「閩西菜」。在歷史上,客家族群經常遷徙並且居住在丘陵或山地,而其在遷徙的過程中,多會以來保存食物;其在勞動時,亦多須補充鹽分來維持體力。因此,該族群的飲食傾向,較偏向於多油多鹹,其並且好用各式處理後的醃製菜類(如酸菜福菜梅乾菜芥菜)來作為食材。

地位

[编辑]

中國的數個大菜系相比較,客家菜,是顯得具有山區地方菜的特色。在學術界中,有關客家菜的地位,並無形成統一的看法。學者楊彥杰認為,在歷史上,客家人,主要是聚居在廣東省福建省江西省的交界地區。而由於該地區內的交通不便利等多項原因,所以客家人之間的菜餚,一直是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體系。他們的菜餚,多是以其各自所聚居的地區,而分別的被納入當地的主流菜系中。例如,住在廣東的客家人,是以其「東江菜」聞名。東江菜,是同潮州菜廣州菜,一同構成了粵菜。住在福建的客家人,則是以其「閩西菜」聞名。閩西菜,是同閩東菜、閩南菜,一同構成了閩菜[1]

系列

[编辑]

閩西八大乾

[编辑]
主条目:閩西八大乾

客家人的醃漬類食物中,有所謂「閩西八大乾」的合稱,其分別是指永定菜乾、上杭蘿蔔乾、武平豬膽乾、連城地瓜乾、長汀豆腐乾、寧化老鼠乾、清流筍乾、明溪肉脯乾。而在臺灣客家庄中,除了老鼠乾之外,其它的食物皆有。[2]

四炆四炒

[编辑]

臺灣客家人的傳統菜餚中,以「四炆四炒」最是經典。它是包含了四道炆菜與四道炒菜的菜餚合稱。以烹煮方式言之,「」是指小火熬燉;「」則是指快火炒。其中,四道炆菜,分別是指炆封肉(又稱為「炆爌肉」)、鹹菜炆豬肚(又稱為「酸菜炆豬肚」)、排骨炆菜頭、肥湯炆筍乾;四道炒菜,則分別是指炒肉(又稱為「客家小炒」)、鴨血炒韭菜(又稱為「鴨紅炒韭菜」)、豬腸炒薑絲、豬肺鳳梨炒木耳(又稱為「鹹酸甜」或是「豬肺黃梨炒木耳」)。[3][4][5]於201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即將四炆四炒界定為客家菜的代表。[6]

菜式

[编辑]

主菜

[编辑]

小吃

[编辑]

圖庫

[编辑]
  • 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
  •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
  • 客家粄條
    客家粄條
  • 盆菜
    盆菜
  • 米篩目
    米篩目
  • 擂茶
    擂茶
  • 牛丸篩目
    牛丸篩目
  • 算盤子
    算盤子
  • 醃面
    醃面
  • 芋头扣肉
    芋头扣肉
  • 鹽焗雞
    鹽焗雞
  • 油豆腐
    油豆腐
  • 豆腐菜
    豆腐菜
  • 客家菜包
    客家菜包
  • 割稻飯
    割稻飯
  • 牛汶水
    牛汶水

参考文献

[编辑]
  1. ^楊彥杰. 《走進客家歷史田野:地方社會與文化傳統》.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8: 頁276–277.ISBN 9787218112039(中文). 
  2. ^何來美. 〈兩岸客家飲食的異同與變化〉. 《客·觀》 (苗栗縣銅鑼鄉: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2022, (期2): 頁67(中文). 
  3. ^周錦宏、賴守誠、江俊龍、丘尚英. 《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區域發展及變遷》. 南投市、新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客家委員會. 2018: 頁21–23.ISBN 9789860575651(中文). 
  4. ^陳玉箴. 《「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0: 頁265.ISBN 9789570855340(中文). 
  5. ^蕭新煌、周錦宏、張維安主編. 《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 苗栗縣銅鑼鄉: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2023: 頁28.ISBN 9786267242360(中文). 
  6. ^蕭新煌、周錦宏、張維安主編. 《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 苗栗縣銅鑼鄉: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2023: 頁83.ISBN 9786267242360(中文). 
主菜
主要飲茶點心
湯品
燒味
甜品和糕点
醬料
材料
其他
歷史
文化
菜餚
建築景觀
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
历史
古文明
政权/势力
封国
秘密结社政权
战事
帝王
年号/纪年
货币
海事
政治组织
代议机构
军队
典籍
族群
语言
已消亡
文化
高校
饮食
景点
世界遗产
特产
经济
交通
陆运
海运
空运
正餐料理
飯、粥類
麵食類
主菜、配菜類
湯、鍋類
小吃
甜點
飲料
原料與醬料
其他菜系
文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客家菜&oldid=87465049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