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定安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定安国
938—1010年代
国王 
• 938–976
烈万华
• 976–986
乌玄明
历史 
• 建国
938
• 灭亡
1010年代
前身
继承
渤海国
东丹国
高丽
辽朝
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半島歷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時代无文土器
傳說
时代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鮮
古朝鮮辰国箕子朝鮮
卫满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韩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国

时代
伽倻



熊津·安东
统一新罗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罗後百濟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东行省遼陽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朝鲜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蘇聯政廳·北朝鲜委會
大韩民国
(韩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君主 ·首都 ·
文学史 ·教育史
电影史 ·韩医史
陶瓷史 ·戏剧史
韩国国宝 ·朝鲜国宝

朝鲜半岛主题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中国东北史前史
燕国(辽西郡)箕子朝鮮东胡肃慎濊貊
(辽东郡)
秦朝(辽西郡)
(辽东郡)
西汉(辽西郡)卫满朝鲜匈奴
(辽东郡)
(漢四郡)扶餘國沃沮高句丽
东汉(辽西郡)乌桓鲜卑挹娄
(辽东郡)
(玄菟郡)
曹魏(昌黎郡)(公孫度)
(辽东郡)
(玄菟郡)
西晋(平州)
慕容部宇文部
前燕(平州)
前秦(平州)
后燕(平州)
北燕
北魏(营州)柔然契丹库莫奚室韦勿吉
东魏(营州)
北齐(营州)
北周(营州)
隋朝(柳城郡)突厥汗国靺鞨
(燕郡)
(辽西郡)
唐朝(营州)(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辽朝(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女真东丹国
定安国
(东京道)
金朝(东京路)(上京路)
東遼大真國
元朝(辽阳行省)
明朝(辽东都司)(奴尔干都司)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清朝(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龍江將軍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满洲地区)帝俄外满洲
中華民國
奉系军阀
远东共和国
苏联远东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中華民國
东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俄罗斯远东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参见

定安国(韓語:정안국羅馬化:chŏnganguk)是10世纪活跃于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的历史政权,由渤海国遗民烈万华建立于938年。

历史

[编辑]

定安国的早期历史大多不为人知。926年辽朝征服渤海国后,渤海人不断起义但多为辽朝镇压。辽朝最初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了东丹国,但是当东丹国废除、辽军主力离开后,渤海人烈万华于938年建立了定安国,定安国由此成为渤海人反抗契丹的基地。[1][2]根据日本学者和田清和日野开三郎考证,烈万华为渤海国南京府豪强,在渤海国灭亡前夕追随大氏致力于复兴渤海,随后以渤海国鸭绿府和南海府为基地建立了定安国。[3]

970年,定安国国王与邻近的女真人前往宋朝朝贡。定安国国力不足,在仅有的4次朝贡都是和女真人一起前往宋朝,没有独立的使团。[4][2]宋史》中,定安国百姓源自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由于定安国与马韩距离较远,中国学者多以元编《宋史》记载有误[2];而韩国学者则以渤海国继承自高句丽,而高句丽人有自称马韩之后,因此认可《宋史》的这种说法。[5]981年,定安国末代君主乌玄明在朝贡献表:

定安國王臣烏玄明言:伏遇聖主洽天地之恩,撫夷貊之俗,臣玄明誠喜誠抃,頓首頓首。臣本以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方隅,涉曆星紀,仰覆露鴻鈞之德,被浸漬無外之澤,各得其所,以遂本性。而頃歲契丹恃其強暴,入寇境土,攻破城砦,俘略人民。臣祖考守節不降,與衆避地,僅存生聚,以迄於今。而又扶餘府昨背契丹,並歸本國,災禍將至,無大於此。所宜受天朝之密畫,率勝兵而助討,必欲報敵,不敢違命。臣玄明誠懇誠願,頓首頓首。」其末題雲:「元興[6]六年十月日,定安國王臣玄明表上聖皇帝前。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宋太宗答以詔書:

敕定安國王烏玄明。女真使至,得所上表,以朕嘗賜手詔諭旨,且陳感激。卿遠國豪帥,名王茂緒,奄有馬韓之地,介於鯨海之表,強敵吞併,失其故土,沉冤未報,積憤奚伸。矧彼獯戎,尚搖蠆毒,出師以薄伐,乘夫天災之流行,敗衄相尋,滅亡可待。今國家已于邊郡廣屯重兵,只俟嚴冬,即申天討。卿若能追念累世之恥,宿戒舉國之師,當予伐罪之秋,展爾復仇之志,朔漠底定,爵賞有加,宜思永圖,無失良便。而況渤海願歸於朝化,扶余已背於賊庭,勵乃宿心,糾其協力,克期同舉,必集大勳。尚阻重溟,未遑遣使,倚注之切,鑒寐寧忘。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乌玄明在表中称自己的人民为“高麗舊壤,渤海遺黎”,并提议和宋朝结盟对抗契丹辽朝。[1][7]

契丹不承认定安国,《辽史》中也没有“定安国”之名。[8]燕颇原为辽国黄龙府(即渤海国扶余府)守将,在975年背叛辽国投奔乌舍城,同年契丹再次入侵定安国未成。[9][10]979年宋太宗北伐契丹,定安国“ 欲依王师以抒宿愤”,然而宋军在高梁河大败,作为战争盟友的定安国也应有一定损失,在981年的定安国国书中烈氏于976年为乌氏所代,新君乌玄明更是大段自白以求续盟,定安国内新主暗弱,宋廷反而青睐寄居定安国乌舍城的燕颇,许诺的封赏也更为优渥。[2][3]高丽史》记载979年有数万名渤海难民逃往高丽,这可能也反映了定安国政权更迭所引起的国内动荡。[11]985年,契丹欲征高丽,因为辽泽水涨而不得不改行另攻“女直”,与女真结盟的定安国也受到战争冲击,定安国989年和991年的国书表明其为王子太元执政,国内政局并不稳定;991年后定安国鲜见于史料,此时大概率已经瓦解。[2][12]

定安国瓦解后,渤海遗民仍在不断反抗。《辽史》载“兀惹乌昭度、渤海燕颇”于995年联合入侵契丹属部的铁骊,1003年“兀惹、渤海”朝贡于辽,这里的“兀惹”和“渤海”应该是乌氏兀惹和燕氏渤海。1015年辽圣宗亲征“渤海”,《高丽史》又有1017年定安国人投奔的记录,可见定安国尚有余绪[9];1020年又在燕氏起家的扶余府故地重设黄龙府,此时定安国残余的燕氏势力应该已经完全灭亡。[2]

学术争议

[编辑]
参见:兀惹燕颇

定安国先后有过烈氏、乌氏两代政权,其与乌氏兀惹部燕颇政权关系密切,这些政权之间的关系尚存争议。1940年代,日野開三郎日语日野開三郎提出了后渤海国理论,宣称渤海国灭亡后以兀惹部为核心的渤海遗民建立了后渤海国,而后渤海最后兼并了定安国。[12]韩国学者羅榮男认为所谓“后渤海国”纯属虚构,应该将其视作相互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一系列渤海国复兴运动。[12]

兀惹部和定安国是否为一国也存在争议。[12]由于《辽史》记载975年燕颇在扶余府起义后“走保乌舍城”,而在《宋史》中乌氏定安国981年的求盟国书中提及的“扶余府昨背契丹,并归本国”应为《宋史》燕颇起义之事,乌舍城似为定安国内某地。《辽史》记载“時黃龍府軍將燕頗弒守臣以叛,何魯不討之,破於鴨綠江”,那么燕颇所逃窜之地应该为鸭绿江流域,定安国和乌舍城也应该都在附近。[2]《宋史》中991年定安国最后一次朝贡宋朝之后,《辽史》记载了992年兀惹部首次来贡,995年女真告知契丹“宋人浮海赂本国及兀惹叛”,此事似乎又可以联系到定安国通过女真向宋朝朝贡和995年兀惹入侵铁骊一事,梁玉多等人即认为定安国与兀惹部为同一部。[9]

中国学者孙炜冉则反对定安国同兀惹部之所,首先《辽史》中仅有“破于鸭绿江”而不见定安国接纳燕颇之事,那么很有可能此时烈氏定安国已经灭亡,因此981年乌氏定安国的献表反而大费笔墨自我介绍,很可能兀惹乌氏和后来的定安国乌氏源出一家,兀惹部即渤海国豪族乌氏之本部,而乌氏在烈氏灭亡或衰落之后借用“定安国”的名号号召渤海国遗民。[3]韩国学者朴淳佑则以《辽史》中“走保乌舍城”与定安国国书相悖,认为《辽史》记载混乱、压缩了燕颇的早年经历,乌舍城应该在兀惹部内而与定安国无关,应该为燕颇先走定安国而后投奔乌舍城。[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1.01.1Crossley 2016,第18頁.
  2. ^2.02.12.22.32.42.52.6苗威.定安国考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21 (2): 110–118. 
  3. ^3.03.13.2孙炜冉. 兀惹、兀惹城与定安国考.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1 (4): 504–507.doi:10.13888/j.cnki.jsie(ss).2015.04.013.CNKI LNSW201504013. 
  4. ^Bielenstein 2005,第217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Bielenstein2005 (幫助)
  5. ^Kye, Won-Sook. A Study on Jeongan-guk (定安國) as the Land of Mahan (馬韓之地) : Re-examining the Records in the 『Songshi』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Jeongan-guk.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Research Institute. 2024, (83): Abstract. 
  6. ^元兴(976年-?)是定安国乌元明的年号。
  7. ^Twitchett, Denis; Tietze, Klaus-Peter. The Liao.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Liao (Chapter 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08: 43–88.ISBN 978-0-521-24331-5.doi:10.1017/CHOL9780521243315.003. 
  8. ^Kim, Alexander Alexeyvich.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Bohai state(PDF). Harvard Library. 2014. 
  9. ^9.09.19.2梁玉多. 定安国小考. 北方文物. 2010, (1): 68–72.doi:10.16422/j.cnki.1001-0483.2010.01.004.CNKI BJWW201001014. 
  10. ^Twitchett, Dennis. "The Lia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Alien Regime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2. 
  11. ^Kim, Jongseo; Jeong, Inji.고려사 (발해인 수만 명이 내투해오다). 고려시대. [29 January 2023]. 
  12. ^12.012.112.212.312.4박순우.遼代 ‘渤海人’ 정치체로서의 兀惹部 연구. 대동문화연구. 2020-03, (109) [2025-10-28].doi:10.18219/DDMH..109.202003.187. 

文献

[编辑]
  • Crossley, Pamela Kyle. Bohai/Parhae Identity and the Coherence of Dan gur under the Kitan/Liao Emp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orean History. 2016,21 (1): 11–44.doi:10.22372/ijkh.2016.21.1.11可免费查阅.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定安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91》,出自脱脱宋史
晚唐五代时期存在的君主制国家与藩镇等
五代
十国
王朝
华北
东北
西北
东南
西南
青藏高原
蒙古高原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定安国&oldid=89718296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