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 」重定向至此。关于中文姓氏,请见「
官姓 」。
「
官宦 」重定向至此。关于閹割後入職的男性官員,请见「
宦官 」。
明朝 的官員。當時葡萄牙人稱為Mandarin清朝 照片中身着补子 的官员官僚 ,亦稱官员 、官吏 或官宦 ,在现代公務員 体系中,一般是政府机构内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政府人员,在傳統東亞 政坛 則通常指有官品 的政府 行政 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公务员稱作吏 ,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 ,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 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各国政府对官员选拔、任命、升迁、职权、待遇会形成相应的制度。古代官员的任用除君主 任命外[ 1] :98 ,多来自于世袭 、蔭襲 、推荐、官職買賣 (捐納 )、科举 等途径。现代官员(公务员)的任用多来自公务员考试 、选举 等方式。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 ,經由馬來文 與葡萄牙文 ,輾轉傳入英文。
中国自先秦時代 起,朝廷 即形成稳定的官员任用制度。在中國歷史 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 ,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 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是谓加官 。在自秦以来的,中国專制皇權 、中央集权 下的官僚体系有等级森严、服从第一、变通有节等特点[ 2] :98 。中央官员个人的顶点,即是成为权臣 ,取代君权,掌握国家最高政治權力 。
兩漢 時代,機關長官獨稱「官」,屬官稱「吏」;合稱官吏 [ 3] 。汉武帝 时期的中央政府官员选拔制度开始使用察举制 。曹魏开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 沿袭到唐朝 。唐朝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 。至1905年的清末废除科举。除科举外,蔭襲 、推荐、官職買賣 (捐納 )亦是任用官员的形式。中国古代女性则不能参加科举,亦不能担任官职,在宫廷内服务的则是女官 。
唐朝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與以從事實務起家、数量更为庞大的胥吏 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 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 4] 。明成祖 時,規定曾當吏者不能當御史 、考進士 ,於中國人流品 觀念「吏」開始被人看不起[ 3] 。
中国自春秋时期 ,即豢养門客 之风,战国时期 进入高峰。秦汉以后,形成幕僚 阶层。在此背景下,中国古代地方政府设置官员编制过少。以清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县 为例,全国总计州 县数目1448个,包括学官 在内的辅助职官数目为5526员。一位知县 或知州 的辅助职官不超过四人[ 2] :98 。
17世纪中叶之前,英国为封建君主專制 国家。英国国王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官员由国王任命。官员的选用、升迁凭借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官员既是国王的臣仆。1688年,光荣革命 后,英国议会 成为英国最高权力机关,逐步获得最高国家权力。此时,英国国王尚拥有录用官员的权力。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税务人员不得参加议会的法令。《1701年嗣位法令 》规定,从汉诺威王朝 以后,凡领取皇家薪俸和养老金的官员都不能成为议员。此后规定政府部门官员除少数高级官员外,要保持行政中立 ,不得参加党派的政治活动。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法令,使政务官 和事务官 区分开[ 1] :98—99 。
英国的两党制在19世纪逐步成熟,而执政党更迭带来的官员大规模替换使政府工作混乱。1805年,为保证内阁 更迭时的政府工作稳定,英国财政部 首先任命了一位常务次官。这位常务次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亦不因内阁更迭而替换。其后,各部相继设立常务次官。19世纪中叶至1870年代初,英国文官制度 形成并确立。其后又有多次改革完善文官制度[ 1] :99—101 。
今日的公家 機關的管理人員稱為公務員 ,但也有不少民眾習慣稱之為官,或者「大人」,例如「市長 大人」,大多帶有諷刺蔑視之意味。在英國 、日本 這類保持君主 、帝王 稱號的國家,官員大都稱為大臣 、官。世袭政治家 亦是各国常见现象。
明朝1617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次出現“Mandarin”(拉丁語 :Mandarinos )這個詞, 從而證實Mandarin(曼達林、中國官僚、官話)和滿洲人毫無關係,更不是“滿大人”的意思 葡萄牙語 中的mandarim,後在多種歐洲語言拼寫mandarin。較早見於約1524-1536年[ 5] 葡萄牙皮莱资 使團在明朝被囚禁時寫的信札。[ 6] 信札中該詞以複數形式出現數次,有時以ĩ 以及ỹ 標注n/m鼻音化 尾音:mandarĩs ,manderĩs ,manderỹs ,有時沒尾音:mandaris ,manderys ,mandarys 。其詞源,早期學者望文生義誤以為是拉丁文mandare(指令)[ 7] 。現代字典同意葡萄牙人是從馬來語 menteri(朝臣、部長)借詞,馬來語menteri又借詞自梵語 mantrin (天城體 मंत्री,意為部長,與梵語mantra 曼怛罗 同源).[ 8] [ 9] [ 10] 該詞可能由住在馬六甲蘇丹國 的葡萄牙人造詞。[ 11]
在十六世紀中期Mandarin一詞尚未主流時,歐洲人旅行者圈中“Loutea”及類似拼寫指代明朝官僚。葡萄牙荷蘭殖民史專家博克舍 ( 英语 : C.R. Boxer ) 指出詞源是“老爹 ”(廈門話 :ló-tia ;泉州話 :lāu-tia )[ 12] 。
标题以「官僚」開頭的所有条目
^1.0 1.1 1.2 王铭.《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省沈阳市: 辽宁大学). 1989, (1989年第6期): 98–101.ISSN 1002-3291 (简体中文) . ^2.0 2.1 张作理.《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长官副职考述》 . 文史哲 (山东省济南市: 山东大学). 1998, (1998年第6期): 96–98.ISSN 0511-4721 (简体中文) . ^3.0 3.1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 《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 Boxer, Charles Ralph; Pereira, Galeote; Cruz, Gaspar da; de Rada, Martín,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ín de Rada, O.E.S.A. (1550–1575) , Issue 106 of Works issued by the Hakluyt Society,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xxi, 1953 [2012-04-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3-07) ^ TitleLetters from Portuguese captives in Canton, written in 1534 & 1536: with an introduction on Portuguese intercourse with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 Educ. Steam Press, Byculla. 1902 [2020-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9). ^ Johnson, Samuel.Diction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Lyon Public Library: Longman. 1827 [2020-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9). ^ Mandar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Mandar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rriam-Webster ^ "mandarin",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 6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ISBN 978-0-19-920687-2 . ^ Ku Seman Ku Hussain; Hafizahril Abdul Hamid. PPSMI satu kesilapan [PPSMI a mistake]. Minggu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Utusan Melayu (M) Berhad). 19 July 2009: 7(马来语) .Jadi perkataan menteri itu disebut kepada "menterin" dan apabila mereka pergi ke negeri China untuk berjumpa dengan pegawai tinggi akhirnya perkataan "menterin" tadi bertukar kepada "Mandarin".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 ^ Boxer, Charles Ralph; Pereira, Galeote; Cruz, Gaspar da; de Rada, Martín,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ín de Rada, O.E.S.A. (1550–1575) , Issue 106 of Works issued by the Hakluyt Society,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0sq. , 1953 [2020-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9) 。閩南語 (泉州)中的發音根據C.R. Boxer ,他的來源是Carstairs Douglas 的《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