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安條克的依納爵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提約基的聖依纳爵
聖依納爵殉道圖
宗徒教父,安提阿主教,殉道聖人
出生約67年
羅馬帝國叙利亚行省
逝世約110年
羅馬帝國意大利羅馬
敬礼於東正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亞述教會
天主教會
聖公宗
信義宗
封圣pre-congregation
宗徒聖若望
主要朝聖地義大利羅馬拉特朗聖格肋孟聖殿
瞻礼12月20日(按儒略曆算法;公曆則算為1月2日。東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印度正教會英语Indian Orthodox Church
10月17日(西方基督教敘利亞基督教
象徵英语Saint symbolism受獅子或鎖鏈包圍的主教
主保地中海東岸教會、北非眾教會

安提約基的聖依納爵(英語: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也稱作「懷主」(Theophorus),67年—110年[註 1]),為後使徒時代基督徒領袖之一,第三位安条克牧首(前兩位分別是聖伯多祿埃伏第烏斯英语Evodius)。他是第一位稱基督教會為“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英語:Catholic Church),相傳曾接受宗徒圣若望直接的教導,最终被罗马帝国皇帝投入野獸的籠中而殉道,死前深感能為主殉道為榮[1]。他在在被押往羅馬殉教途中寫了七封書信給小亞細亞和羅馬的教會,四封寫於士每拿,三封寫於特羅亞。透過這七封信,我們可以看見當時教會的情形,是現今認識公元2世紀初基督教會的著名重要資料[2]

他極力主張主教制度,因為這樣能避免教會分裂,基於當時諾斯底主義猶太化英语Judaizers兩種思想興起於教會中間。他自己是安提約基教會的主教監督,他也呼籲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士每拿教會信眾應團結在主教的帶領以確保教會團結。透過團結合一在主教帶領之下,防止教會免於異端的滲透。他曾在士每拿書信中寫到「要免除分裂,因分裂是萬惡之源。你們都要順服監督(主教)正如耶穌基督順服天主,正如長老順服宗徒,又要尊敬執事。」

依納爵也寫信給以弗所的基督徒說:「你們按照你們主教的意思行事是合宜的,而你們也照做了。你們這位聲譽卓著、合資格服事天主的司鐸群體,與主教的協作猶如豎琴上的琴弦,相得益彰。因此,在彼此和諧與協調的愛中,你們彷彿唱出了耶穌基督的旋律。一個接一個,你們匯聚成一個和聲樂團,在愛的和諧中,共同奏響讚美天主的歌曲,同心向天父歌唱⋯⋯」。[3]

生平

[编辑]

依納爵與坡旅甲同為聖若望的門徒,為圖拉真在位時期最有權威的宗徒教父,担任敘利亞安提阿教會的主教有40年之久。他的個性與對於信仰有極高的熱誠,並且具有使徒的品格。因此具有極高的聲譽 。[4]。他的言論和主張,主要為對於感恩禮(聖體聖事)、浸禮及教會組織都有清楚的主張,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在107年這位基督的精兵因基督徒的罪名,被帶到他雅努前在解押他到羅馬城路上,既使用十多個兵丁跟著他,經過了小亞細亞,受盡折磨,但是他在路上,仍然惦記著他的朋友和幾個教會,並寫信給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各教會都待他很好。可見他對於各教會合一的注重及他個人的評價 。[5]。在110-117年(也有人稱107年,或110年)時被帶到當時的皇帝圖拉真。[6]。他在圖拉真面前,當面指責皇帝所信的是魔鬼。並稱自己為胸中有基督的人,[7]更是對基督清楚的詮釋「其實只有一位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神,只有一位耶穌基督,祂是天主的獨生子,祂的國是我所熱切渴望的」。「指的就是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並且使凡接待祂在心中者,都能把撒但的欺騙和惡意踐踏在脚下的那一位」。[8]最後他激怒了圖拉真,被扔給飢餓兇猛野獸吃。那些獅子老虎瞬間就將他撕裂吞吃。

哲學與思想

[编辑]

雖然依納爵自認為自己靈性的理解與若望宗徒(使徒約翰)有相當的差距,但他擁有聖神所賜的“先知” 之恩,因此在書信中常有先知之言。在押解途中,到了坡旅甲那裡。依納爵將一些的屬靈的恩賜分賜給坡旅甲,並請坡旅甲為他禱告,希望「使即將離世的他,能顯現在基督的面前」,因此在亞細亞地區各地的主教、長老、執事都來見他,希望能聽依納爵的教訓及禱告,並希望他能分賜屬靈恩賜。他主張教會合一,也主張教會團體應由主教負責主持與帶領,以防止教會的分裂,並確保信仰的正统[9]。依納爵自己是安提約基的主教,深刻體認到分裂乃是萬惡之根,所以要「順服監督,正如耶穌順服天主一樣」。可以說是後代教會主教制的雛型。雖然當時還沒有所謂宗徒傳承(使徒统緒),但依納爵在維護信仰的純正上相當注重[9]

在書信中,依納爵是史上第一位指出教會中是神聖而大公教會(或普世教會)[5]。依納爵稱「基督在那裡,天主的教會也在那裡」。在整個教會中,不論是天主教新教或者東正教,這句話都非常重要。但各教會中亦有不同詮釋[10]

在感恩禮(聖體聖事)的主張中,基本上,他認為「是長生不死的藥,叫我們領受了可得不死,而且永遠活者」[11],並且認為可以藉此禮儀團結教會,並且可以令大家重視耶穌的道成肉身。

浸禮在110至117年時,依納爵主張「除主教以外,別人的施浸或舉行的愛筵,都是不合法的」,主要是為了教會的合一為出發點。[12]

基督論,在依納爵的書信中,已有很深的表達,對基督的捨己犧牲不啻是流「天主的血」。他向羅馬教會問安時,他已經用奉「我們的天主耶穌基督」、「按著肉體說,他真是屬乎達味的後裔;但就屬神的意志與能力言,他是天主的兒子。」。他明確反對幻影派的。依納爵指出:「天主藉著人身顯現於世,為要啟示出一種新的人類」。在基督以前,世界是掌握在魔鬼和陰間死亡的權柄之下,但因著基督的降世,絡我們人類帶來了一個永遠的生命[13]。從若望(約翰)與依納爵(伊格那丟)的著述了解,得救就得著生命,也就是說,從有罪,有死的生命中,變為永遠快樂不死的生命,這種思想是來自於保祿(保羅)的教導。這種得救的概念,後來由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學派介紹,在當時的希臘語教會[14]

主要作品

[编辑]
新约外典
《犹大福音》第一页
特哈科斯抄本英语Codex Tchacos第32页)
福音作品
犹太-基督福音英语Jewish–Christian gospels
前福音英语Infancy gospels
诺斯替福音
其他福音
已失传的福音
基督教主题

依納爵(伊格那丟),在押解途中,寫了七封遺書,其中一封為個人信件,是給當時的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外,其他六封是給教會的,有以弗所、馬內夏(Magnesia)、他拉勒、羅馬、非拉鐵非、與士每拿各教會,一直保留到現在,其中最有名的為[15]:「請你們替我禱告天主,使我身體和靈魂有能力實踐我以前的志願,免致言不顧行。」又說:「我寫給各處教會的信,告訴他們,我甘心為天主死,但願你們不阻攔我。我勸你們總不要用惡意愛我;讓我變為野獸的食物。藉野獸的口,得到天主面前。我是天主的麥子,野獸的牙齒要磨我的身體,為要使我做成基督清潔的麵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激動野獸,使野獸的腹可作我身體的墳墓;不要稍留一分,來勞別人埋葬。」[5]

注释

[编辑]
  1. ^根據一般的文獻估計大約在50年附近出生,在98年至117年之間過世,英文維基百科引用The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ed. Jerald Brauer (Philadelphia:Westminster, 1971)與David Hugh Farmer, "Ignatius of Antioch" i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Sain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的資料,判斷為35年—107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郝伯爾著,李林靜芝 譯:《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11-18。
  2. ^http://140.128.159.78/yldict/word.asp?w=Ignatius[永久失效連結]
  3. ^教宗本篤十六世,《教父:從聖克勉到聖奧斯定》,(台北市: 光啟文化,2012),14。
  4.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1-30
  5. ^5.05.15.2Sten Bugge穆斯新著,『Liker a Mustard Seed-Church History,像一粒芥菜種-教會史略』(道聲出版社,2001,第三版),P12
  6.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0
  7.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5
  8. ^John S. C. Abbott約翰 賈德納『Momentous Events form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基督教歷史上的重大事件』,Edited by Gordon P. Gardiner 歌登 賈德納,譯者:劉秀慧,(錫安堂出版社,1993,10月),P26-27
  9. ^9.09.1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73-74
  10. ^Alister E. McGrath麥格夫著,趙崇明譯『Historical Theology: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stian Thought,歷史神學』(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4年10月第二次印刷)p.388~392
  11.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158
  12.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154
  13.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1
  14. ^Williston Walker華爾克著,謝受靈譯,『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基督教會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2月,10版),P62
  15. ^陶理博士主編,李伯明、林牧野合譯『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二千年史』(海天書樓有限公司,2004,11月,普及版首印),P83

外部連結

[编辑]
綜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早期教会
君士坦丁大帝
教宗額我略一世
中世纪前期
中世紀中期
中世紀後期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巴洛克时期
法国大革命
修道制度修会
教育和科学
近代传教事业
19世纪
20世纪
21世纪以來
各地天主教史
相关主题
聖母瑪利亞
宗徒
总领天使
精修聖人
门徒
教會聖師
四圣史
教父
殉教者英语Christian martyrs
以色列先祖
教宗
聖經中的先知
童貞女英语Virgin (title)
国际
各地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安條克的依納爵&oldid=8822713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