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安德烈·葛罗米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可参照白俄羅斯語維基百科俄語維基百科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2024年6月29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安德烈·葛罗米柯
Андрей Громыко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任期
1985年7月27日—1988年10月1日
前任康斯坦丁·契尔年科
继任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苏联外交部长
任期
1957年2月14日—1985年7月27日
前任德米特里·谢皮洛夫
继任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个人资料
出生1909年7月18日
俄羅斯帝國莫吉廖夫省戈梅利
(今白俄羅斯
逝世1989年7月2日(1989-07-02)(79歲)
 苏联莫斯科
国籍 苏联
政党苏联共产党
配偶Lydia Grinevich(1931年結婚,1989年夫逝)
儿女2
获奖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1969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1979
列宁勋章 — 1944列宁勋章 — 1945列宁勋章 — 1959列宁勋章 — 1966
列宁勋章 — 1969列宁勋章 — 1979列宁勋章 — 1984卫国战争勋章 — 1985
劳动红旗勋章 — 1948荣誉勋章 — 1954紀念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獎章
列宁奖 — 1982苏联国家奖 — 1984

国外奖项:

大十字级波兰复兴勋章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勋章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俄語: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Громыко羅馬化:Andrey Andreyevich Gromyko;1909年7月18日—1989年7月2日),蘇聯外交官,曾任外交部長長達28年(1957年-1985年),後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5年-1988年)。

生平

[编辑]
从左起:卢埃林·汤普森、葛罗米柯和迪安·腊斯克
葛罗米柯记念邮票(2009)

葛罗米柯生于白俄罗斯戈梅利附近的一个村庄,1936年毕业于明斯克农业技术学院,1939年开始在外交部工作,不久被派往苏联驻美国大使馆,1943年經委任为苏联驻美大使。1946年他成为苏联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代表,期间因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代表苏联投下否决票而被称为“否决先生”(Mr. Нет),1952年至1953年间曾短暂出任苏联驻英国大使,之后返国出任外交部长。

葛罗米柯任外长期间曾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并为此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谈判。他也曾参与部分限武条约的谈判,包括《反弹道导弹条约》、《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中程核力量条约》、《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葛罗米柯协助构筑了大国之间的缓和政策

1985年,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接替葛罗米柯出任外长。同年葛罗米柯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三年后下台。1989年7月2日,已退休的葛羅米柯在莫斯科逝世,死因是腹部主動脈瘤破裂,去世當天距離他的80歲生日只差十六天,他是最後一批享用國葬的蘇聯高官,而蘇聯在他死後兩年解體。

荣誉

[编辑]
国外奖项

備注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Polish Perspectives29. Polski Instytut Spraw Międzynarodowych. 1986: 87. 
  2. ^Řád Klementa Gottwalda(PDF). 2015-01-17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9-06-27)(捷克语). 

外部链接

[编辑]
官衔
前任者:
契尔年科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1985年-1988年
繼任者:
戈尔巴乔夫
外交職務
前任者:
谢皮洛夫
苏联外交部长
1957年-1985年
繼任者:
谢瓦尔德纳泽
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俄语Председатель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總統
人民委员会主席
列宁(1923–1924)李可夫(1924–1930)莫洛托夫(1930–1941)斯大林(1941–1946)
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946–1953)马林科夫(1953–1955)布尔加宁(1955–1958)赫鲁晓夫(1958–1964)柯西金(1964–1980)吉洪诺夫(1980–1985)雷日科夫(1985–1991)帕夫洛夫(1991.1-8)西拉耶夫(1991.7–12)
第一副主席
古比雪夫(1934–35) ·沃兹涅先斯基(1941–46) ·莫洛托夫(1942–57) ·布尔加宁(1950–55) ·贝利亚(1953.3–6) ·卡冈诺维奇(1953–57) ·米高扬(1955–64) ·别尔乌辛(1955–57) ·萨布罗夫(1955–57) ·库兹明(1957–58) ·科兹洛夫(1958–60) ·柯西金(1960–64) ·乌斯季诺夫(1963–65) ·马茹罗夫(1965–78) ·波利扬斯基(1965–73) ·吉洪诺夫(1976–80) ·阿尔希波夫(1980–86) ·阿利耶夫(1982–87) ·葛罗米柯(1983–85) ·塔雷津(1985–88) ·穆拉霍夫斯基(1985–89) ·马斯柳科夫(1988–90) ·沃罗宁英语Lev Voronin(1989–90) ·尼基京英语Vladilen Nikitin(1989–90) ·韦利奇科(1991.1–11) ·多古日耶夫(1991.1–11)
冷战相关人物
北美洲
 美国
 加拿大
 古巴
 尼加拉瓜
南美洲
 阿根廷
 巴西
 智利
 英国
 法國
 西德
 義大利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西班牙
 土耳其
 聖座
 苏联
华沙条约组织
 东德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匈牙利
 阿尔巴尼亚
 南斯拉夫
亚洲
东亚
海峽兩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日本
朝鲜半岛
 朝鲜
 韩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东南亚
越南
 北越
 南越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菲律賓
 马来西亚
 新加坡
 緬甸
 柬埔寨
 老挝
南亚
 阿富汗
 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亞
中东及非洲
中东
 土耳其
 以色列
 埃及
 约旦
 叙利亚
 伊拉克
 沙烏地阿拉伯
伊朗 伊朗
利比亚 利比亞
 阿尔及利亚
 突尼西亞
也门
 北也門
 南也門
巴勒斯坦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撒哈拉以南
非洲
 南非
 塞内加尔
 几内亚
 科特迪瓦
 马里
 上沃尔特 布吉納法索
 加纳
 多哥
 達荷美 贝宁
 奈及利亞
 中非
 加彭
 刚果共和国 剛果人民共和國
 刚果民主共和国 扎伊尔
埃塞俄比亚 衣索比亞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安哥拉
 纳米比亚
 尚比亞
 羅德西亞 辛巴威
 马拉维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莫桑比克
 利比里亚
国际
各地
学术
人物
其他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安德烈·葛罗米柯&oldid=89525922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