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atterモバイル変換


[0]ホーム

URL:


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搜索

越南君主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安南王
注意: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𡗨𣉙𥘺𥚻𩡤𬓆𭴣」,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以下的列表列出越南歷史上的所有君主。越南統一王朝的歷代君主多採用「外王內帝」制度,在國內以皇帝為稱號,同時接受中原王朝冊封國王

雄王時代(鴻龐氏)

[编辑]
鴻龐氏雄王君主 编辑
稱號姓名備註
涇陽王祿續在位250年
雄賢王[1]
(貉龍君)
崇纜在位400年
( 傳說他在公元前2793年成為王 )
雄國王[1]雄麟在位221年
雄曄王[1]在位300年
雄曦王[1]在位200年
雄暉王[1]在位81年
雄昭王[1]在位200年
雄偉王[1]在位100年
雄定王[1]在位80年
雄威王[1]在位90年
雄禎王[1]在位107年
雄武王[1]在位96年
雄越王[1]在位105年
雄英王[1]在位99年
雄朝王[1]在位94年
雄造王[1]在位92年
雄毅王[1]在位160年
雄璿王[1]在位115年

甌貉

[编辑]
甌貉君主 编辑
稱號姓名備註
安陽王蜀泮前257年-前208年

趙朝南越國[2]

[编辑]
南越君主编辑
肖像諡號姓名在位時間
南越武王
(南越武帝)[a]
赵佗前204年[b]前137年
南越文王
(南越文帝)
赵眜
(赵胡)
前137年前125年
南越明王赵婴齐前125年前113年
南越哀王赵兴前113年前112年夏季[c]
术阳侯[d]赵建德前112年夏季—前112年冬季[e]

漢代時期越南起事人物

[编辑]
徵王编辑
封號姓名在位時間
威烈純貞夫人[3]徵側41年—43年

東漢末及東吳時期越南割據人物

[编辑]
士王编辑
封號姓名在位時間
嘉應善感靈武大王[4]士燮[5]187年—226年
士徽226年—227年

東吳時期越南起事人物

[编辑]
姓名在位時間
趙嫗248年

前李朝

[编辑]
前李朝君主年号 编辑
稱號封號姓名年號在位時間
前李南帝李賁天德544年-548年
趙越王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6][7]趙光復548年-571年
桃郎王李天寶548年-555年
後李南帝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6][8]李佛子555年-602年

唐代越南起事人物

[编辑]

梅氏

[编辑]
梅叔鸞起義编辑
稱號姓名在位時間
梅黑帝梅叔鸞[9]722年
梅少帝梅少帝[10]722年—723年

馮氏

[编辑]
馮興起義编辑
稱號封號姓名在位時間
布蓋大王
(馮安尊上)
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11]馮興[12]766年—791年[13]
馮安791年

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越南自主人物

[编辑]

曲氏

[编辑]
静海军節度使编辑
稱號姓名在位時間
曲先主曲承裕905年—907年
曲中主曲顥
(曲承顥)
907年—917年
曲後主曲承美917年—930年

楊氏和矯氏

[编辑]
楊氏矯氏節度使编辑
稱號姓名在位時間
楊正公楊廷藝
(楊延藝)
931年—937年
矯公羨937年—938年
        安南属明时期   越南南北朝  法属印度支那 
越南第三次北属时期吴朝 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後陳朝 后黎朝莫朝後黎朝西山朝阮朝现代共和国
                 
             郑主    
             阮主    
939   100912251400  142715271592178818581945

吳朝

[编辑]
吳朝君主 编辑
稱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
前吳王吳權898年-944年939年-944年
楊平王楊三哥?年-980年945年-950年
天策王
(與南晉王吳昌文並立)
吳昌岌?年-954年950年-954年
南晉王
(與天策王吳昌岌並立)
吳昌文934年-965年951年-965年

十二使君時期

[编辑]
十二使君列表 编辑
稱號姓名
吳使君吳昌熾
矫三制矯公罕
阮太平阮寬
吳覽公吳日慶
李朗公李奎
阮令公阮守捷
呂左公呂唐
阮右公阮超
矫令公矯順
范防遏范白虎
杜景公杜景碩
陳明公陳覽

丁朝

[编辑]
丁朝君主年号 编辑
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
先皇帝丁部領
(丁桓)
924年-979年968年-979年968年-970年
太平970年-979年
廢帝丁璿974年-1001年979年-980年979年-980年

前黎朝

[编辑]
前黎朝君主年号 编辑
稱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
長興王
(980年黎桓追諡)
黎覔?年-?年
大行皇帝黎桓941年-1005年980年-1005年天福980年-988年
兴统989年-993年
應天994年-1005年
中宗皇帝黎龍鉞983年-1005年1005年1005年
臥朝皇帝黎龍鋌
(黎至忠)
986年-1009年1005年-1009年1005年-1007年
景瑞1008年-1009年

李朝

[编辑]
李朝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號
-顯慶王
(1009年太祖李公蘊追諡)
李某[14]?年-?年
太祖
(1028年太宗李佛瑪尊上)
神武皇帝
(1028年太宗李佛瑪諡)
李公蘊974年-1028年1009年-1028年順天1010年-1028年壽陵[15]
太宗
(1054年聖宗李日尊尊上)
李佛瑪
(李德政)
1000年-1054年1028年-1054年天成1028年-1034年壽陵
通瑞1034年-1039年
乾符有道1039年-1042年
明道1042年-1044年
天感聖武1044年-1049年
崇興大寶1049年-1054年
聖宗
(1072年仁宗李乾德尊上)
仁孝文武皇帝
(李朝朝廷諡)
李日尊1023年-1072年1054年-1072年龍瑞太平1054年-1058年壽陵
彰聖嘉慶1059年-1066年
龍章天嗣1066年-1068年
天貺寶象1068年-1069年
神武1069年-1072年
仁宗
(1128年神宗李陽煥尊上)
孝慈聖神文武皇帝
(1128年神宗李陽煥諡)
李乾德1066年-1127年1072年-1127年太寧1072年-1076年壽陵
英武昭勝1076年-1085年
廣祐1085年-1092年
會豐1092年-1100年
龍符元化1101年-1109年
會祥大慶1110年-1119年
天符睿武1120年-1126年
天符慶壽1127年
-恭皇
(1130年神宗李陽煥諡)
李某[14]?年-1130年
神宗
(1138年英宗李天祚尊上)
廣仁崇孝文武皇帝
(1138年英宗李天祚諡)
李陽煥1116年-1138年1127年-1138年天順1128年-1132年壽陵
天彰寶嗣1133年-1138年
英宗
(1175年高宗李龍𣉙尊上)
李天祚1136年-1175年1138年-1175年紹明1138年-1140年壽陵
大定1140年-1162年
政隆寶應1163年-1174年
天感至寶1174年-1175年
高宗
(1210年惠宗李旵尊上)
李龍𣉙
(李龍翰)
1173年-1210年1175年-1210年貞符1176年-1186年壽陵
天資嘉瑞1186年-1202年
天嘉寶祐1202年-1205年
治平龍應1205年-1210年
--李忱[16]1202年-?年1209年---
惠宗
(1226年陳朝尊上)
李旵[17]
(李昊旵)
1194年-1226年1209年-1210年---
1210年-1224年建嘉1211年-1224年
-元皇
(《大越史略》記載稱號)
李某[14]?年-1221年1214年-1216年乾寧1214年-1216年-
-昭皇李天馨
(李佛金)
1218年-1278年1224年-1225年天彰有道1224年-1225年-
  • 《奉聖夫人黎氏墓誌》載有一追尊君主「譽宗正皇」,唯其身份及與各君主關係情況則不詳[18]

陳朝

[编辑]
陳朝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號
-懿王
(陳朝朝廷追諡)
陳京?年-?年
穆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懿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恭王
(陳朝朝廷追諡)
陳翕?年-?年
寧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恭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昭王
(陳朝朝廷追諡)
陳李?年-?年
元祖
(1312年英宗陳烇追尊)
昭皇帝
(1312年英宗陳烇改諡)
徽宗
(1234年太宗陳煚尊上)
開運立極弘仁應道純真至德神武聖文垂裕至孝皇帝
(1234年太宗陳煚諡)
陳承1184年-1234年徽陵[19]
太祖
(1248年太宗陳煚改尊)
太宗
(1277年聖宗陳晃尊上)
統天御極隆功茂德顯和佑順神文聖武元孝皇帝
(1277年聖宗陳晃諡)
陳煚[20]
(陳日煚、陳光昺、陳蒲)
1218年-1277年1225年-1258年建中1225年-1232年昭陵
天應政平1232年-1251年
元豐1251年-1258年
聖宗
(1290年仁宗陳昑尊上)
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
(1290年仁宗陳昑諡)
陳晃[21]
(陳日烜、陳威晃)
1240年-1290年1258年-1278年紹隆1258年-1272年裕陵
寶符1273年-1278年
仁宗
(1310年英宗陳烇尊上)
法天崇道應世化民隆慈顯惠聖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
(1310年英宗陳烇諡)
陳昑[22]
(陳日燇)
1258年-1308年1278年-1293年紹寶1279年-1285年德陵
重興1285年-1293年
英宗
(1320年明宗陳奣尊上)
顯文睿武欽明仁孝皇帝
(1320年明宗陳奣諡)
陳烇[23]
(陳日㷃)
1276年-1320年1293年-1314年興隆1293年-1314年泰陵
明宗
(1357年裕宗陳暭尊上)
章堯文哲皇帝
(1357年裕宗陳暭諡)
陳奣[24]
(陳日爌)
1300年-1357年1314年-1329年大慶1314年-1323年穆陵
開泰1324年-1329年
憲宗
(1341年裕宗陳暭尊上)
陳旺[25]
(陳日㷆)
1319年-1341年1329年-1341年開祐1329年-1341年昌安陵
裕宗
(1369年昏德公楊日禮尊上)
統天體道仁明光孝皇帝陳暭[26]
(陳日煃)
1336年-1369年1341年-1369年紹豐1341年-1357年阜陵
大治1358年-1369年
-昏德公
(1370年藝宗陳暊定)
楊日禮[27]
(陳日熞)
?年-1370年1369年-1370年大定1369年-1370年-
藝宗
(1394年順宗陳顒尊上)
光堯英哲皇帝
(1394年順宗陳顒諡)
陳暊[28]
(陳叔明)
1321年-1394年1370年-1372年紹慶1370年-1372年原陵
睿宗
(1377年廢帝陳晛尊上)
陳曔[29]
(陳日煓)
1337年-1377年1372年-1377年隆慶1373年-1377年熙陵
-靈德王
(1388年藝宗陳暊定)
陳晛[30]
(陳日煒)
1361年-1388年1377年-1388年昌符1377年-1388年安排山
順宗
(1399年少帝尊上)
陳顒[31]
(陳日焜)
1378年-1399年1388年-1398年光泰1388年-1398年
保寧大王
(1400年胡季犛定)
𭴣1396年-?年1398年-1400年建新1398年-1400年

胡朝

[编辑]
胡朝君主年号 编辑
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
胡一元
(胡季犛、黎季犛)
1336年-?年1400年聖元1400年
胡漢蒼
(胡𡗨)
?年-?年1400年-1407年紹成1401年-1402年
開大1403年-1407年

後陳朝

[编辑]
後陳朝君主年号 编辑
稱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
簡定帝陳頠?年-1410年1407年-1409年興慶1407年-1409年
重光帝陳季擴?年-1414年1409年-1413年重光1409年-1413年
屬明時期
陳暠[32]?年-1428年1426年-1428年天慶1426年-1428年

後黎朝

[编辑]

黎初朝

[编辑]
黎初朝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號
高上祖
(後黎朝朝廷追尊)
明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黎誨?年-?年
顯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昭德至仁澤皇帝
(歷代累諡)
黎汀?年-?年來聞陵
宣祖
(1428年太祖黎利追尊)
憲文睿哲福皇帝
(歷代累諡)
黎曠?年-?年佛皇陵
太祖
(1433年太宗黎元龍尊上)
統天啟運聖德神功睿文英武寬明勇智弘義至明大孝高皇帝[33]
(歷代累諡)
黎利1385年-1433年1428年-1433年順天1428年-1433年永陵
太宗
(1442年仁宗黎邦基尊上)
繼天體道顯德聖功欽明文思英睿仁哲昭憲建中文皇帝
(歷代累諡)
黎元龍
(黎麟)
1423年-1442年1433年-1442年紹平1433年-1439年祐陵
大寶1440年-1442年
仁宗
(1460年聖宗黎思誠尊上)
欽文仁孝宣明聰睿宣皇帝
(歷代累諡)
黎邦基
(黎濬)
1441年-1459年1442年-1459年大和1443年-1453年穆陵
延寧1454年-1459年
-厲德侯
(1460年聖宗黎思誠定)
黎宜民
(黎琮)
1439年-1460年1459年-1460年天兴1459年-1460年
聖宗
(1497年憲宗黎鏳尊上)
崇天廣運高明光正至德大功聖文神武達孝淳皇帝
(歷代累諡)
黎思誠
(黎灝)
1442年-1497年1460年-1497年光順1460年-1469年昭陵
洪德1470年-1497年
憲宗
(1504年肅宗黎敬甫尊上)
體天凝道懋德至仁昭文紹武宣哲欽聖彰孝睿皇帝
(歷代累諡)
黎鏳
(黎暉)
1461年-1504年1497年-1504年景統1498年-1504年裕陵
肅宗
(1505年威穆帝黎濬尊上)
昭義顯仁溫恭淵默惇孝允恭欽皇帝
(歷代累諡)
黎敬甫
(黎㵮)
1488年-1504年1504年泰貞1504年敬陵
-愍厲公
(1510年襄翼帝黎瀠定)
黎濬
(黎諠)
1488年-1509年1504年-1509年端慶1505年-1509年安陵
威穆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德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配天裕聖温良光明文哲寛弘彰信綏休睦孝建皇帝
(歷代累諡)
黎鑌1466年-1502年受節陵
-靈隱王
(1516年鄭惟㦃定)
黎瀠
(黎晭)
1495年-1516年1509年-1516年洪順1509年-1516年元陵
襄翼帝
(1517年昭宗黎椅諡)
--黎光治1509年-1516年1516年洪順1516年
明宗
(1517年昭宗黎椅追尊)
哲皇帝
(1517年昭宗黎椅追諡)
黎漴?年-1509年康陵
-陀陽王
(1523年莫登庸定)
黎椅
(黎譓)
1506年-1527年1516年-1522年光紹1516年-1522年永興陵
昭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神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恭王
(1527年莫登庸定)
黎椿
(黎懬)
1507年-1527年1522年-1527年統元1522年-1527年華陽陵
恭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南北朝

[编辑]

莫朝(北朝)

[编辑]
莫朝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號
-建始欽明文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挺之1280年-1346年
-弘基篤善宣休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瑤?年-?年
裕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肇福弘道積德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邃?年-1412年
懿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洪慶淵哲英睿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暠?年-?年
弘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淳憲綏休篤恭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萍?年-?年
昭祖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尊)
光烈基命皇帝
(1527年太祖莫登庸追諡)
莫檄?年-1412年西陵
太祖
(1541年憲宗莫福海尊上)
仁明高皇帝
(1541年憲宗莫福海諡)
莫登庸1470年-1541年1527年-1529年明德1527年-1529年安陵
太宗
(1540年憲宗莫福海尊上)
欽哲文皇帝
(1540年憲宗莫福海諡)
莫登瀛
(莫方瀛)
?年-1540年1530年-1540年大正1530年-1540年
憲宗
(1546年宣宗莫福源尊上)
顯皇帝
(1546年宣宗莫福源諡)
莫福海?年-1546年1540年-1546年廣和1541年-1546年
宣宗
(1564年莫茂洽尊上)
睿皇帝英毅皇帝
(1564年莫茂洽諡)
莫福源
(莫宏瀷)
?年-1564年1546年-1564年永定1547年-1548年
景曆1548年-1555年
光寶1555年-1564年
莫茂洽1563年-1592年1564年-1592年淳福1565年-1568年
崇康1568年-1578年
延成1578年-1585年
端泰1585年-1588年
興治1588年-1591年
洪寧1591年-1592年
莫全
(監國)
?年-1593年1592年武安1592年

黎中興朝(南朝)

[编辑]
黎中興朝君主年号 编辑
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陵號
莊宗
(1548年中宗黎暄尊上)
裕皇帝
(1548年中宗黎暄諡)
黎寧
(黎㫬)
?年-1548年1533年-1548年元和1533年-1548年景陵
中宗
(1556年英宗黎維邦尊上)
武皇帝
(1556年英宗黎維邦諡)
黎暄
(黎寵)
1535年-1556年1548年-1556年順平1549年-1556年延陵
孝宗
(後黎朝朝廷追尊)
仁皇帝
(後黎朝朝廷追諡)
黎維絖?年-?年華岳陵
英宗
(1573年世宗黎維潭尊上)
峻皇帝
(1573年世宗黎維潭諡)
黎維邦1532年-1573年1556年-1573年天祐1557年布衞陵[34]
正治1558年-1571年
洪福1572年
世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積純剛正勇果毅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35]
黎維潭1567年-1599年1573年-1599年嘉泰1573年-1577年華岳陵[36]
光興1578年-1599年
-簡輝帝
(1619年鄭松初諡)[37]
黎維新1588年-1619年1599年-1619年慎德1600年華巒陵[38]
敬宗
(1632年神宗黎維祺尊上)
顯仁裕慶綏福惠皇帝
(1632年神宗黎維祺改諡)
弘定1600年-1619年
神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淵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黎維祺1607年-1662年1619年-1643年永祚1619年-1629年群玉陵
德隆1629年-1635年
陽和1635年-1643年
1649年-1662年慶德1649年-1653年
盛德1653年-1658年
永壽1658年-1662年
萬慶1662年
真宗
(後黎朝朝廷尊上)
順皇帝
(後黎朝朝廷諡)
黎維祐
(黎維禔)
1630年-1649年1643年-1649年福泰1643年-1649年花浦陵[39]
玄宗
(1671年嘉宗黎維禬尊上)
豁達睿聰剛毅中正溫柔和樂欽明文思允恭克讓穆皇帝
(1671年嘉宗黎維禬諡)
黎維䄔
(黎維禧)
1654年-1671年1662年-1671年景治1663年-1671年果盛陵
嘉宗
(1675年熙宗黎維祫尊上)
寬明敏達英果徽柔克仁篤義美皇帝
(1675年熙宗黎維祫諡)
黎維禬
(黎維𬓆
1661年-1675年1671年-1675年陽德1672年-1674年福安陵
德元1674年-1675年
熙宗
(1716年裕宗黎維禟尊上)
聰敏英果敦豁寬裕偉度徽恭章皇帝
(1716年裕宗黎維禟諡)
黎維祫
(黎維禛)
1663年-1716年1675年-1705年永治1676年-1680年富寧陵
正和1680年-1705年
裕宗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尊上)
純正徽柔溫簡慈祥寬惠遜敏和皇帝
(1731年昏德公黎維祊諡)
黎維禟
(黎維祹)
1680年-1731年1705年-1729年永盛1705年-1720年金石陵[40]
保泰1720年-1729年
-昏德公
(1732年純宗黎維祥定)
黎維祊1709年-1735年1729年-1732年永慶1729年-1732年青池縣金縷社
永慶帝
阮朝改定)[41]
純宗
(1735年懿宗黎維祳尊上)
寬和敦敏柔遜謹恪沈潛坦易簡皇帝
(1735年懿宗黎維祳諡)
黎維祥
(黎維祜)
1699年-1735年1732年-1735年龍德1732年-1735年平吳陵
懿宗
(1759年顯宗黎維祧尊上)
溫嘉莊肅愷悌通敏寬洪淵睿徽皇帝
(1759年顯宗黎維祧諡)
黎維祳
(黎維禕)
1719年-1759年1735年-1740年永佑1735年-1740年扶黎陵
顯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尊上)
永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諡)
黎維祧
(黎維𥚻)
1717年-1786年1740年-1786年景興1740年-1786年盤石陵
佑宗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尊)
衍皇帝
(1786年愍帝黎維祁追諡)
黎維禕?年-1771年同陵
-愍皇帝
(1884年阮朝朝廷追諡)
黎維祁
(黎維缺字图片
1765年-1793年1786年-1789年昭统1787年-1789年盤石陵

鄭阮紛爭

[编辑]

鄭主

[编辑]
後黎朝鄭主 编辑
廟號封號爵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墓葬
淵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綏道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圓長鄭紀?年-?年永祿縣
穆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福蔭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圓崇鄭柳?年-?年
肇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演慶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圓道[42]鄭欄?年-?年
興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毓德王
(1782年聖祖鄭森追贈)[42]
直道[42]鄭樓?年-?年
明康太王
(1570年成祖鄭松初次尊封)
太國公忠勳鄭檢1503年-1570年1545年-1570年忭上鄉
世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明康仁智武貞雄略顯德豐功啟業宏謨濟世澤民
建謀匡辟肇祥裕國廣運洪謨裕後衍福靖難佐辟
垂休篤弼開國剛毅輔國贊治毅威耀武延慶永緒
經文綏祿耿光丕憲揚武扶祚興業垂統鴻休綿緒
篤裕衍嗣燕謀鴻業豁達寬容立極永興綏福至德
廣惠扶運資治洪恩積厚永德大功盛業制治服遠
立經陳紀剛明雄斷彰善耀威鎮國安疆光明睿智
恭懿果決創法開基景泰永光含章載物茂功宏憲
法天興運廓宏恢疆齊聖聰武英果避遠仗義平殘
聖神睿智剛健中正英雄豪傑建義造謀開先昌後
太始孚先崇基肇慶神武聖文雄才偉略立業配天
功高德厚兆謀啟運創業立本太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俊德侯鄭檜?年-1584年1570年安定縣場粮地
恭和寬正哲王
(1623年文祖鄭梉初次尊封)
平安王睿武鄭松1550年-1623年1570年-1623年槊山鄉
成祖
(1643年文祖鄭梉追尊)
恭和寬正明哲聰顯英毅剛斷奮武經文匡國衛民
雄才偉略厚功豐業威靈顯應護國紹祐受祿錫胤
綿祚延禧啟佑鴻勳茂功敷勇造謀兆武貽典肇迹
垂裕永命高行厚恩顯謨光緒撫業集慶保治造夏
潤物垂準憲天普惠略韜公直執柄扶綱奉親法古
振令攬權崇熙開慶普通光天繼天出治嘉惠洪恩
肇基永命握樞御宇廓容奮斷植國禦邊聰明勇決
神武雄斷靖內寧外正直忠厚創業垂統盛德茂功
桓武英謨徽恭神聖深略宏謨峻功茂德基命耿光
燕謀宏烈述事圖功奮威造宇哲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文祖
(1657年弘祖鄭柞尊上)
誼王
(1657年弘祖鄭柞初次尊封)
清王隆緒鄭梉1577年-1657年1623年-1657年瑞原縣九巷社
德威恩信睿文豁達量天準世昭善至孝純信篤寔
儼容廓度執中貽則重威厚福傳家謀國培基助勝
綏內治外敷教垂憲純嘏放勳立極垂統貽謀裕後
嚴敬韜略英斷靈威殄寇濟生遠謨宏略豐功偉績
保業守成立極陳紀溫恭仁恕明允宣哲寬洪威斷
廣博溫粹顯仁弘烈文德武功深圖遠算定功保大
延庥垂澤崇勳廣業顯謨承烈誼王[43]
(歷代累加美字)
-崇義王
(1642年文祖鄭梉尊封)
崇國公雄度鄭橋?年-1642年-
弘祖
(1682年昭祖鄭根尊上)
陽王
(1682年昭祖鄭根初次尊封)
西王聰憲鄭柞1606年-1682年1657年-1682年雷陽縣萬賴冊
洪謨遠略安國恢疆振綱興治雄度英威揆文奮武
惇大明作峻德巍功睿算神謀耿光大烈造夏肇基
垂庥闡範修內攘外保和致治陽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昭祖
(1709年僖祖鄭棡尊上)
康王
(1709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定王融斷鄭根1633年-1709年1682年-1709年永福縣金山社
洪猷神智雄才宣義敷道立政淵懿神智聖武文功
承烈顯謨監憲秉哲保國綏方光前振後制治垂準
盛業大功恢綱振紀綏內寧外康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淳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良穆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良郡公淳正鄭栐1651年-1678年農貢縣古汴社
裕仁偉量垂休篤祐延福錫功紹前昌後綏成嗣美
駿德燕謀夤和中正積慶純嘏良穆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睿祖
(1782年聖祖鄭森追尊)[42]
晉光王
(1711年僖祖鄭棡初次尊封)
晉國公明慶鄭柄1670年-1702年淳祿縣富田社
英明聰睿迪哲溫文積善培基貽謀裕後紹猷昌胤
篤祐延休廓度宏謨崇禧茂德晉光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僖祖
(1729年裕祖鄭杠尊上)
仁王
(1729年裕祖鄭杠初次尊封)
安王懿略鄭棡1686年-1729年1709年-1729年安定縣快樂社
溫穆莊肅寬裕徽濬經文緯武洪謨大略垂統憲天
神謀睿算闢國開彊耀武宣威輯鄰和夏振綱陳紀
和衷迓衡仁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裕祖
(1761年毅祖鄭楹尊上)
順王
(1761年毅祖鄭楹初次尊封)
全王頤穆鄭杠1711年-1761年1729年-1740年永祿縣本始社
恭讓寬惠純粹輝嘉廣淵博厚履道謙光宣慈愷悌
厚德遠謀順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毅祖
(1767年聖祖鄭森尊上)
恩王
(1767年聖祖鄭森初次尊封)
明王紹基鄭楹1720年-1767年1740年-1767年金城社
神謀睿算盛德放勳洪慈達孝宏謨大烈闡猷基績
定武開平迪文敷訓遠謨厚澤恩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聖祖
(1782年奠都王鄭檊尊上)
盛王
(1782年奠都王鄭檊初次尊封)
靖王鄭森1739年-1782年1767年-1782年汴上鄉
紹天興運制治開疆洪量英猷正誠仁孝盛王[44]
(歷代累加美字)
奠都王沖愍鄭檊1775年-1782年1782年
英烈靈王[45]
(1786年晏都王鄭槰尊封)
端南王鄭棕1763年-1786年1782年-1786年東山縣布衞總
晏都王鄭槰1749年-1791年1786年-1787年豐祿縣登陽社

阮主廣南國

[编辑]
後黎朝阮主 编辑
廟號諡號爵號稱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陵號
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太祖阮潢追諡)
昭勳靖公-阮淦1468年-1545年長原陵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偉績昭勳靖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肇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貽謀垂裕欽恭惠哲顯祐宏休濟世啟運仁聖靖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王
(熙宗阮福源追諡)
端國公仙主阮潢1525年-1613年1558年-1613年長基陵
烈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太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太祖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肇基垂統欽明恭懿謹義達理顯應昭祐耀靈嘉裕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都統鎮南方總國政翼善綏猷瑞陽王
(1635年神宗阮福瀾初諡)
瑞國公佛主阮福源1563年-1635年1613年-1635年長衍陵
宣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熙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顯謨光烈溫恭明睿翼善綏猷孝文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統率順化廣南等處掌國政威斷神武仁昭王
(1648年太宗阮福瀕初諡)
仁郡公上主阮福瀾1601年-1648年1635年-1648年長延陵
神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神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承基纘統剛明雄毅威斷英武孝昭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總國政功高德厚勇哲王
(1687年英宗阮福溙初諡)
勇國公賢主阮福瀕1620年-1687年1648年-1687年長興陵
毅祖
(1744年世宗阮福濶追尊)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太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尊)
宣威建武英明莊正聖德神功孝哲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總國政紹休纂業弘義王
(1691年顯宗阮福淍初諡)
弘國公義主阮福溙1649年-1691年1687年-1691年長茂陵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英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紹休纂業寬洪博厚溫惠慈祥孝義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都元帥總國政寬慈仁恕祚明王
(1725年肅宗阮福澍初諡)
祚國公國主
天縱道人
阮福淍1675年-1725年1691年-1725年長清陵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顯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英謨雄略聖文宣達寬慈仁恕孝明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都統總國政宣光紹烈鼎寧王
(1738年世宗阮福濶初諡)
鼎國公雲泉道人阮福澍1696年-1738年1725年-1738年長豐陵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王
(1744年世宗阮福濶改諡)
肅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宣光紹烈濬哲靜淵經文緯武孝寧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王
(1765年睿宗阮福淳初諡)
曉國公
國王
慈濟道人阮福濶1714年-1765年1738年-1765年長泰陵
世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乾剛威斷神毅聖猷仁慈睿智孝武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國王慶暊道人阮福淳1754年-1777年1765年-1776年長紹陵
睿宗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尊)
聰明寬厚英敏惠和孝定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孝宣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阮福昊1739年-1760年宣王墓
濬哲溫良英睿明達宣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孝惠王
(世祖阮福映初諡)
新政王阮福暘1759年-1777年1776年-1777年穆王墓
恭敏英斷玄默偉文穆王
(1804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慈祥澹泊寬裕溫和孝康王
(1778年世祖阮福映初諡)
阮福㫻1733年-1765年基聖陵
興祖
(1821年聖祖阮福晈追尊)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改諡)
大元帥攝國政阮福映[f]1762年-1819年1778年-1779年天授陵
國王1780年-1806年

莫氏高平

[编辑]
莫朝高平政權君主年号 编辑
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時間
安插高平前的世系
莫敬止?年-1593年1592年-1593年寶定1592年
康佑1592年-1593年
越南學者黎成麟根據越南史籍記載整理的世系
莫敬恭[46]?年-1625年1593年-1621年乾統1593年-1621年
莫敬寬[47]?年-1638年1621年-1638年隆泰1621年-1625年
-1625年-1638年
莫敬宇
(莫敬完、莫敬耀、莫元清)[48]
?年-1681年1638年-1677年順德1638年-1677年
中國學者牛軍凱根據中越檔案、史籍整理的世系
莫敬恭[46]?年-1625年1593年-1625年乾統1593年-1625年
莫敬用[49]?年-1598年1593年-1598年--
莫敬寬[50][47]?年-1638年1598年-1638年-1593年-1618年
隆泰1618年-1625年
-1625年-1638年
莫敬完
(莫敬耀)
?年-1661年1638年-1661年順德1638年-1661年
莫元清
(莫敬宇、莫敬瑞)
?年-1681年1661年-1681年永昌1661年-1679年
莫敬光
(莫敬晃)[51]
?年-1683年1681年-1683年--

裒主(世守宣光鎮

[编辑]
後黎朝裒主 编辑
稱號姓名在位時間
慶陽侯武文淵1527年-1557年
嘉國公武文密1557年-1571年
仁郡公武公紀1571年-1590年
和郡公武德恭1590年-1600年
宗郡公武公悳1600年-1669年
寬郡公武公俊1669年-1689年

西山朝

[编辑]

歸仁朝廷

[编辑]
西山朝歸仁朝廷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陵號
--阮岳
(阮文岳)
?年-1793年1778年-1793年泰德1778年-1793年-

富春朝廷

[编辑]
西山朝富春朝廷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在位時間年號及使用时间陵號
太祖武皇帝阮光平
(阮文惠、阮惠)
1753年-1792年1788年-1792年光中1788年-1792年丹陽陵
---阮光纘1783年-1802年1792年-1802年景盛1793年-1801年-
寶興1801年-1802年

阮朝

[编辑]
阮朝君主年号 编辑
肖像廟號諡號姓名在世年號在位時間陵號
-興祖
(1821年聖祖阮福晈追尊)
仁明謹厚寬裕溫和孝康皇帝
(1806年世祖阮福映追諡)
阮福㫻
(阮福椇)
1733年-1765年--基聖陵
世祖
(1820年聖祖阮福晈尊上)
開天弘道立紀垂統神文聖武峻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
(1820年聖祖阮福晈諡)
阮福映
(阮福暖、阮福種)
1762年-1819年嘉隆1802年-1819年天授陵
聖祖
(1841年憲祖阮福暶尊上)
體天昌運至孝純德文武明斷創述大成厚澤豐功仁皇帝
(1841年憲祖阮福暶諡)
阮福晈
(阮福膽)
1791年-1840年明命1820年-1840年孝陵
憲祖
(1847年翼宗阮福時尊上)
紹天隆運至善純孝寬明睿斷文治武功聖哲章皇帝
(1847年翼宗阮福時諡)
阮福暶
(阮福曧、阮福綿宗)
1807年-1847年紹治1841年-1847年昌陵
成祖
(1883年協和帝阮福昇尊上)
繼天亨運至誠達孝體健敦仁謙恭明略睿文英皇帝
(1883年協和帝阮福昇諡)
阮福時
(阮福洪任)
1829年-1883年嗣德1848年-1883年謙陵
翼宗
(1883年簡宗阮福昊改尊)
-恭惠皇帝
(1890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諡)
阮福膺禛
(阮福膺𩡤)
1852年-1884年-(1883年)[g]安陵
恭宗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追尊)
寬仁睿哲靜明惠皇帝
(1901年成泰帝阮福昭改諡)
-廢帝[h]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阮福昇
(阮福洪佚)
1847年-1883年協和[i]1883年協和帝墓
朗國公[j]
(1893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廢帝[h]
(1899年成泰帝阮福昭改定)
文朗郡王
(1909年維新帝阮福晃追贈)
簡宗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尊上)
紹德止孝淵睿毅皇帝
(1884年咸宜帝阮福明諡)
阮福昊
(阮福膺登、阮福膺祜)
1869年-1884年建福1884年陪陵
-出帝[k]
(1887年景宗阮福昪定)
阮福明
(阮福膺
1871年-1944年咸宜1885年咸宜帝墓
咸宜帝[l]
(1896年成泰帝阮福昭定)
景宗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尊上)
弘烈聰哲敏惠純皇帝
(1889年成泰帝阮福昭初諡)
阮福昪
(阮福膺豉、阮福膺禟)
1864年-1888年同慶1885年-1888年思陵
配天明運孝德仁武偉功弘烈聰哲敏惠純皇帝
(1916年弘宗阮福晙加諡)
-皇父皇帝[m]
(1907年維新帝阮福晃定)
阮福昭
(阮福寶嶙)
1879年-1954年成泰1889年-1907年安陵
懷澤公[n]
(1916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廢帝[o]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公子永珊[p]
(1916年弘宗阮福晙定)
阮福晃
(阮福永珊)
1900年-1945年維新1907年-1916年安陵
廢帝[q]
(1922年弘宗阮福晙改定)
弘宗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尊上)
嗣天嘉運聖明神智仁孝誠敬貽謀承烈宣皇帝[r]
(1925年保大帝阮福晪諡)
阮福晙
(阮福寶嶹)
1885年-1925年啟定1916年-1925年應陵
--阮福晪
(阮福永瑞)
1913年-1997年保大1926年-1945年保大帝墓

註释

[编辑]
  1. ^趙佗被越南陳朝敕封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2. ^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年代并没有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前203年(参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网站),一说是前204年(参见《南越国史》,张荣芳 黄淼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说是前207年,参见《大越史记全书·外紀·赵纪》。
  3.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載「呂嘉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又《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查《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元鼎五年夏四月等同格里曆西元前112年5月18日至6月15日
  4. ^趙建德在越南史籍中被稱作“術陽王”。
  5.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載「元鼎六年冬十月,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南越國亡於元鼎六年冬十月,換算成公元紀年應為前111年,但由於漢朝以十月為歲首,冬為一年開始,依《新編中國三千年曆日檢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等同格里曆公元前112年11月11日—12月10日。
  6. ^阮福映1778年稱“大元帥攝國政”,1780年正式即王位,1802年建元嘉隆,1806年正式稱帝。
  7. ^以嗣君身份非正式在位3天,隨後被廢,繼位前住在育德堂,故習稱“育德帝”。
  8. ^8.08.1非諡號,仿中國史書稱南朝宋劉昱、南朝齊蕭昭業為廢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附紀》稱“廢帝”。
  9. ^原擬定年號,以1884年為元年。但未及使用,協和帝便遭廢黜。
  10. ^非諡號,協和帝生前封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附紀》中改以封號“朗國公”稱呼協和帝。
  11. ^非諡號,咸宜帝被法國殖民者送離越南,仿中國《新五代史》稱後晉少帝石重貴為出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五紀附紀》中稱“出帝”。
  12. ^非諡號,仿中國《明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的例子,在《大南實錄正編第五紀附紀》中稱“咸宜帝”。
  13. ^非諡號,維新帝繼位後,按舊例應尊成泰帝為太上皇,但法國殖民政府不同意。後以成泰帝定居國外為由,稱為“皇父皇帝”。
  14. ^非諡號,維新帝被廢后,啟定帝所封爵位。
  15. ^非諡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中以“廢帝”稱呼成泰帝。
  16. ^維新帝被廢後,大臣上疏,多直呼成泰、維新二帝名字。啟定帝下令議定二帝稱呼,因為成泰帝是啟定帝同輩兄長,定親公之爵,改稱“懷澤公”。而維新帝是成泰帝之子,啟定帝之姪,屬於晚輩,不必封爵,稱作“公子永珊”。
  17. ^非諡號,在《大南實錄正編第六紀附編》中以“廢帝”稱呼維新帝。
  18. ^此據《應陵聖德神功碑》碑文,《大南寔錄正編第七紀》中,“謀”字作“謨”字。

参考文献

[编辑]
  1.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除涇陽王和貉龍君之外,所有其他十八世雄王的稱號及名字均不見於越南的正史。雄王名號、世系和在位年數各種資料記載不完全相同。此處所列的稱號及名字參考《雄王玉譜》和馬駿碩士論文《越南雄王玉譜注疏及研究》。
  2. ^南越國為秦末漢初嶺南地區的政權,因其轄境包括越南北部,故在越南被稱作「趙朝」。
  3.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徵聖王》,李英宗加封徵氏姐妹為“靈貞二夫人”。陳朝重興四年(1288年),加封徵側為“威烈夫人”。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再加封徵側為“威烈純貞夫人”。
  4.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嘉應善感靈武大王》,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士燮為“嘉應大王”,重興四年(1288年),加“善感”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靈武”二字,是為“嘉應善感靈武大王”。
  5. ^士燮並未建號稱尊,但古代越南認為“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所以追稱他為士王,在史書中為他列士王紀。
  6. ^6.06.1這是陳朝時封贈的神祇封號,並非諡號。
  7.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趙光復為“明道皇帝”,重興四年(1288年),加“開基”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聖烈神武”四字,是為“明道開基聖烈神武皇帝”。
  8.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趙光復為“英烈皇帝”,重興四年(1288年),加“仁孝”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欽明聖武”四字,是為“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
  9. ^阮朝時期,越南多部文獻將“梅”改為“枚”。
  10. ^中國史籍和越南《大越史記全書》都未記載此人。
  11. ^據《粵甸幽靈集·歷代人君·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陳朝重興元年(1285年),加封馮興為“孚祐大王”,重興四年(1288年),加“彰信”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崇義”二字,是為“布蓋孚祐彰信崇義大王”。
  12. ^中國史籍並未記載馮興的名字,都稱791年起事的首領為杜英翰
  13. ^《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大曆年間,馮興和弟弟馮駭降服周邊諸邑,自稱“都君”,進攻安南都護府。至791年攻克,但隨即就去世。
  14. ^14.014.114.2名字失傳。
  15. ^李朝歷代皇帝的皇陵,都稱「壽陵」。陳朝時期史家黎文休指出:「李家歷代陵,衹曰壽陵,……蓋時君不學,而儒臣不能潤色,或無稽古之力也。」見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太祖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20頁。
  16. ^大越史記全書》稱郭卜在京師昇龍擁立李忱,《越史略》則稱陳李在海邑擁立李忱,不久又改立李旵。
  17. ^越史略》記載,1209年,皇子李忱被陳李擁立,李旵的家臣劉紹勸其擁立嫡子李旵,於是陳李改擁立李旵,徽稱為勝王。次年(1210年)正月,蘇忠嗣將李旵擒拿回京。同年十月,李高宗去世,李旵以皇太子身份繼位。
  18. ^《奉聖夫人黎氏墓誌》:神宗仁孝皇帝夫人黎氏,諱蘭春,即輔天太王之季女也。好曰瑞聖公主,譽宗正皇之孟女也。
  19. ^初為壽陵,1248年改為徽陵。
  20. ^陳太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1頁)。(見同前書同頁)。光昺,(《安南志略》卷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310頁),中國學者武尚清指出這是陳太宗的越名(見同前書,315頁)。日煚(《宋史·外國列傳·交阯》,北京中華書局,14072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太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照(《宋史·歐陽守道列傳》,12365頁)。
  21. ^陳聖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聖宗皇帝》,341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聖宗的越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烜(《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36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聖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威晃,《元史·外夷列傳·安南》載:「日烜僭稱大越國主憲天體道大明光孝皇帝陳威晃」(4644頁)。
  22. ^陳仁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仁宗皇帝》,352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仁宗的越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日燇,(《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49頁)。武尚清指出這是陳仁宗的漢名(《安南志略》卷第十三,315頁) 。
  23. ^陳英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英宗皇帝》,373頁。)日㷃(《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51頁)。
  24. ^陳明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明宗皇帝》,396頁)。日爌(《元史·外夷列傳·安南》,北京中華書局,4652頁)。
  25. ^陳憲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憲宗皇帝》,413頁)。日㷆(《元史·外夷列傳·安南》,4652頁)。
  26. ^陳裕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裕宗皇帝》,420頁)。日煃(《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出版社,553頁)。
  27. ^昏德公的名諱有:楊日禮(《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裕宗皇帝》,436頁)。陳日熞(《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6頁)。
  28. ^陳藝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藝宗皇帝》,438頁)。叔明(《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7頁)。
  29. ^陳睿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睿宗皇帝》,444頁)。日煓(《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59頁)。
  30. ^陳廢帝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廢帝》,453頁)。日煒(《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61頁)。
  31. ^陳順宗的名諱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順宗皇帝》,462頁)。日焜(《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567頁)。
  32. ^陳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後陳朝君主。1426年十一月,黎利擁立陳暠為傀儡,後否認其陳氏後裔身份,並否定了他的正統性。
  33. ^黎貴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34. ^英宗是黎除後人,繼位之前,家族定居東山縣布衞社。自英宗開始,黎朝皇帝不再葬在藍山,而是葬在布衞社及其附近。
  35. ^引《黎朝帝王事業》·例祭奉事·顯光殿
  36. ^華岳陵在東山縣布衞社,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嵩陵”。
  37. ^《越史續編》卷二十<敬宗惠皇帝>:“……(鄭松)次日早召諸臣曰:‘天變不虛生,不意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諸臣皆曰:‘聖上至德,帝行不道,自絕于天。葬祭禮宜減削。’王曰:‘我心不忍。’命仍用天子禮。廷議不當入廟,立別殿享祀,諡為簡輝帝,葬布衛陵。”
  38. ^華巒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又稱“布衞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蠻陵”。
  39. ^花浦陵在東山縣布衞社富穀村,又稱“富穀陵”,阮朝明命年間所立石碑稱為“華浦陵”。
  40. ^原葬古都陵,後遷至金石陵。
  41. ^非諡號,仿中國《明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為「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的例子,在《後黎時事紀略》中稱「永慶帝」。
  42. ^42.0042.0142.0242.0342.0442.0542.0642.0742.0842.0942.1042.11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一·禮儀誌·宗廟奉祀之禮
  43. ^43.043.143.2南風》合刊第廿一卷·第一百二十四期·〈鄭氏世家〉
  44. ^44.044.144.244.344.444.544.644.7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
  45. ^歷朝憲章類誌》卷二十三·禮儀誌·鄭王諸陵
  46. ^46.046.1莫敬恭自立時,主要在諒山文蘭州(今文關縣)。1598年,後黎朝進攻高平,俘獲並殺害莫敬用後,明朝才要求將莫敬恭安插到高平。
  47. ^47.047.11625年,後黎朝進攻高平,俘獲並殺害莫敬恭。隨後,莫敬寬投降,被封為太尉通國公。
  48. ^大越史記全書》沒有記載莫敬寬之死和其後繼位之人。《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在1638年稱莫敬完繼莫敬寬之位,莫敬完一名莫敬宇。後又在1669年稱莫敬耀降清,未受封去世,子敬宇襲,又假名元清。《皇越地輿誌》則稱1638年敬寬死後,子敬宇繼位,1660年降清,改名莫敬耀。1667年以後,又改名莫元清。
  49. ^莫敬用並未自立,實際據有高平,明朝早期要求安插莫氏到高平的對象是他。
  50. ^莫敬寬是莫敬用之子,1598年莫敬恭安插高平後,莫敬寬仍然是當地有實權的莫氏領袖,並在1618年自立。
  51. ^莫元清1681年在中國去世後,清廷將他封為安南都統使。1683年,清廷決定將莫氏族人移交給後黎朝,莫敬光在南關(即鎮南關)自殺。

參見

[编辑]
检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越南君主列表&oldid=87372635
分类:​
隐藏分类:​

[8]ページ先頭

©2009-2025 Movatt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