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孫吳疆域的經略始於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策渡江,討平江東劉繇、嚴白虎等地方勢力,略有東漢揚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區,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以縣級政區為主。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孫權繼位。孫權時,鼎立局面逐漸形成,孫吳在原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出兵深入各郡險地征討山越,還向西向南拓展。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雖然劉備分得荊州南部,但是後來孫權跟劉備再訂和約,以湘水為界,最後在呂蒙擊敗關羽後,更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奠定了孫吳疆域的輪廓。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經過孫權的若心經營,孫吳疆域「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吳志·孫皓傳》注引陸機《辦亡論》)。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從郡縣深險之地及北界西界敵對勢力的經略著手。
孫亮、孫休在位期間,三國鼎立格局相對穩定,境內也相對安定,處於平穩發展時期,此時期的政區建置主要示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作局部調整。孫皓時期,三國鼎立局面瓦解,處於吳晉南北實力極不均衡的對峙局面,在外有西晉王朝勢力瀕瀕介入,及內部叛亂勢力與敵對政權遙相呼應的情形下,此時期的政區建置體現為統縣政區的劃小,其中廣、交二州在軍事行動中,孫吳投入大量的軍事和人力,刺激了地區開發,辟置了大量新縣及規劃新郡。至孫吳天紀四年(280年)降晉時,史載「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據近人陳健梅的統計,共領有4州、45郡、2都尉、1典農校尉、2屬國[註 1]及328縣[註 2]。
| 孫吳行政區 | |||
|---|---|---|---|
| 州名 | 郡數 (不含都尉 、屬國) | 郡名 郡級都尉 | 廢郡 |
| 揚州 | 15 | 廬江、蘄春、丹陽、新都、吳郡、吳興、會稽、東陽、臨海、建安、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安成 | 九江、廣陵、臨川、東安、雲陽、古鄣 |
| 毗陵典農、廬陵南部 | |||
| 荊州 | 15 | 南郡、宜都、建平、江夏、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始安、昭陵、桂陽、始興、臨賀 | 西陵、固陵、武昌、營陽 |
| 廣州 | 6 | 南海、蒼梧、鬱林、桂林、高涼、高興 | |
| 交州 | 7 | 合浦、珠崖、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 | 日南、寧浦 |
| 合浦北部、日南屬國 | |||
範圍相當於今天的江蘇(高郵、天長縣以南)、安徽(霍山、廬江縣以南)兩省南部部分及浙江、江西、福建3省全部。
東漢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向袁術借兵馬,率兵攻取揚州。平定江東後,在袁術自行稱帝後,與其決裂,自立門戶。曹操控制的許縣朝廷拜其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死後,其弟孫權繼位,繼承其兄遺志,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後孫權鎮壓揚州境內的山越反叛。赤壁之戰後,與曹魏長期在長江、淮河一帶對峙,雙方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吳軍皆未能攻克魏軍守勢,北進之路從未展開。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同年將都城從武昌遷往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新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晚年孫權在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發起朝中大臣因分別支持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而分裂,陸遜等重臣都受到牽連,使政局更加混亂。最終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改由幼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參 1]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後頗有眾望;但事後因輕敵徵調20萬大軍大舉進攻魏國,圍攻合肥新城久攻不下,最終大敗而回,漸失民心。建興二年冬(253年)為吳宗室孫峻所刺殺諸葛恪,並夷滅三族。孫峻誅殺諸葛恪後,升任丞相大將軍,都督國內外諸軍事,授予符節,封富春侯。[參 2]五鳳二年(255年),孫峻帶兵與魏國於淮河一帶交戰獲勝,魏將文欽投降。次年,孫峻派遣呂據等將領進攻魏國,但孫峻在戰爭期間病逝,死前將事託付給堂弟孫綝。後孫綝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不久又為孫休所殺。
元興二年(265年),曹魏丞相司馬昭滅蜀後病逝,其子司馬炎接任,並在同年廢魏帝自立,建立晉,遣使與吳講和。然孫皓即位期間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吳國政局逐步混亂。天紀三年(279年),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勢如破竹,吳軍毫無抵抗之力。天紀四年(280年)三月十五日(西曆5月1日)晉軍兵臨建業,吳主孫皓率太子孫瑾、魯王孫虔等21人出城投降。

孫吳揚州治建業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秣陵鎮)。[參 3]
孫吳時,據有東漢時期的丹陽郡、會稽郡、吳郡和豫章郡全部,及九江郡、廬江郡、廣陵郡的一部分,其中九江郡、廣陵郡為境上郡,建置不常。漢末置廬陵、新都、鄱陽、臨川、彭澤、蘄春6郡及地位相當於郡級政區的毗陵典農校尉(赤烏以前稱「吳郡西部都尉」),《建康實錄》卷一記黃武元年揚州「所統一十四郡,一百四十八縣」[註 3],14郡即上述所述的諸郡,而當中的彭澤、九江、廣陵、臨川4郡不常置,所置時間不久。三國時期新置有東安、故鄣、吳興、東陽、臨海,建安、臨川,安成8郡及廬陵南部都尉。僅東安、故鄣2郡,因建置時間不久而廢止。至孫吳末期,揚州轄有15郡、1都尉、1典農校尉。
| 揚州(州治:建業縣) | |||||
| 說明:本表為吳國天紀四年(280年)揚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 九江郡 | 阜陵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全椒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歷陽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廣陵郡 | 廣陵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參 24] | |||
| 江都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參 25] | ||||
| 高郵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堂邑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參 26] | ||||
| 海陵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輿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廬江郡 (1) | 皖縣 | 皖縣 | 今安徽省潛山縣 | 廬江郡(220-280) | |
| 臨湖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襄安縣 | 東漢末廢棄縣份。地為吳據。 | ||||
| 蘄春郡 (4) | 蘄春縣 | 蘄春縣 | 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北 | 蘄春郡(220-280) | |
| 安豐縣 | 疑今湖北省羅田縣內 | 蘄春郡(?-280) | 漢末吳時已置縣。[註 5] | ||
| 邾縣 | 今湖北省黃岡市 | 蘄春郡(220-280) | |||
| 尋陽縣 | 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 | 廬江郡(220-221)→武昌郡(221-222?)→蘄春郡(223?-280) | |||
| 丹陽郡 (22) | 建業縣(220年-222年) 蕪湖縣(222年-254年) 宛陵縣(254年-280年) | 建業縣 | 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秣陵鎮 | 丹陽郡(220-280) | |
| 丹陽縣 | 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丹陽鎮 | 丹陽郡(220-280) | 為孫胤、孫晞侯國。 | ||
| 蕪湖縣 | 今安徽省蕪湖市東 | 丹陽郡(220-280) | 為徐盛、徐楷侯國。 | ||
| 宛陵縣 | 今安徽省宣州市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前為諸葛瑾、諸葛融侯國,後為孫壹侯國。 | ||
| 宣城縣 | 今安徽省宣城市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為蔣壹侯國。 | ||
| 涇縣 | 今安徽省涇縣西北 | 臨川郡(220-229?)→丹陽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石城縣 | 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 | 臨川郡(220-229?)→丹陽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為韓當、韓綜侯國。 | ||
| 陵陽縣 | 今安徽省石台縣東北太平湖 | 臨川郡(220-229?)→丹陽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為周泰、周承侯國。 | ||
| 春穀縣 | 今安徽省繁昌縣四北、長江東岸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句容縣 | 今江蘇省句容市駐地華陽鎮 | 丹陽郡(220-280) | |||
| 永平縣 | 今江蘇省溧陽市南天目湖鎮古縣村附近 | 丹陽郡(220-280) | 為全尚、何洪侯國。 | ||
| 安吳縣 | 今安徽省涇縣西南黃村鎮安吳村 | 臨川郡(220-229?)→丹陽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寧國縣 | 今安徽省寧國市西南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廣德縣 | 今安徽省廣德縣西南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懷安縣 | 今安徽省寧國市東南寧墩鎮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臨城縣 | 今安徽省青陽縣南5里 | 臨川郡(220-229?)→丹陽郡(229?-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始安縣 | 今地無考 | 丹陽郡(232前-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80) | |||
| 臼陽縣 | 疑在今江蘇省茅山一帶。 | 丹陽郡(220-280) | 嘉禾元年(232年)以前置縣。[註 18] | ||
| 溧陽屯田都尉 | 今江蘇省高淳縣東、固城湖東北岸 | 丹陽郡(220-280) | 東漢為溧陽縣,吳時省為屯田都尉。[參 27]為潘璋、芮玄侯國。 | ||
| 湖熟典農都尉 | 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南湖熟街道 | 丹陽郡(220-280) | 東漢為湖熟縣,吳時省為典農都尉。[參 28] | ||
| 江乘典農都尉 | 今江蘇省句容市西北 | 丹陽郡(220-280) | 東漢為江乘縣,吳時省為典農都尉。[參 29] | ||
| 于湖督農校尉 | 今安徽省當塗縣 | 丹陽郡(?-280) | 吳時以丹陽縣境置督農校尉。[參 30] | ||
| 新都郡 (6) | 始新縣 | 黟縣 | 今安徽省黟縣東 | 新都郡(220-280) | |
| 歙縣 | 今安徽省歙縣駐地徽城鎮 | 新都郡(220-280) | |||
| 始新縣 | 今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西北南山島附近 | 新都郡(220-280) | |||
| 新定縣 | 今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西南 | 新都郡(220-280) | |||
| 黎陽縣[註 19] | 今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 | 新都郡(220-280) | |||
| 海陽縣 | 今安徽省休寧縣北 | 新都郡(220-280) | 東漢為休陽縣,永安元年(258年)左右改名海陽縣,避吳景帝孫休名諱。[參 31] | ||
| 吳郡 (13) | 吳縣 | 吳縣 | 今江蘇省蘇州市 | 吳郡(220-280) | 為孫紹、孫基侯國。 |
| 嘉興縣 | 今浙江省嘉興市南 | 吳郡(220-280) | 東漢為由拳縣,黃龍三年(231年)改名禾興縣,赤烏五年(242年)正月改名嘉興縣,以避太子孫和名諱。[參 32] | ||
| 海鹽縣 | 今浙江省平湖市 | 吳郡(220-280) | |||
| 富春縣 | 今浙江省富陽市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
| 婁縣 | 今江蘇省崑山市北 | 吳郡(220-280) | 為張昭、張休侯國。 | ||
| 錢唐縣 | 今浙江省杭州市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為全琮、全懌、孫德侯國。 | ||
| 建德縣 | 今浙江省建德市東梅城鎮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參 33]為孫越侯國。 | ||
| 桐廬縣 | 今浙江省桐廬縣東北橫村鎮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參 34] | ||
| 新昌縣 | 今浙江省建德市西南 | 吳郡(225-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280) | 黃武四年(225年)左右分富春縣置。[參 35] | ||
| 海昌屯田都尉 | 今浙江省海寧市西南鹽官鎮 | 吳郡(220-280) | |||
| 新城縣 | 今浙江省富陽市南 | 吳郡(220-226)→東安郡(226-228)→吳郡(228-?) | 黃武三年(224年)分富春縣置,後廢縣併入桐廬縣。[參 36] | ||
| 毗陵典農校尉 (毗陵縣) | 毗陵縣 | 今江蘇省常州市 | 吳郡(220-280) | 為朱治侯國。 | |
| 武進縣 | 今江蘇省鎮江市東丹徒區 | 吳郡(220-280) | 東漢為丹徒縣,嘉禾三年(234年)改名。[參 37]為孫桓侯國。 | ||
| 雲陽縣 | 今江蘇省丹陽市 | 吳郡(220-280) | 東漢為曲阿縣,嘉禾三年(234年)改名。[參 37]為朱據侯國。 | ||
| 無錫縣 | 今江蘇省無錫市 | 吳郡(220?-238?) | 吳時廢縣。[註 20] | ||
| 吳興郡 (9) | 烏程縣 | 烏程縣 | 今浙江省湖州市南 | 吳郡(220-266)→吳興郡(266-280) | 為孫皓侯國。 |
| 陽羨縣 | 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 | 吳郡(220-266)→吳興郡(266-280) | 為孫邵侯國。 | ||
| 餘杭縣 | 今浙江省餘杭市餘杭區西南餘杭街道 | 吳郡(220-266)→吳興郡(266-280) | |||
| 臨水縣 | 今浙江省臨安市北 | 吳郡(220-266)→吳興郡(266-280) | |||
| 永安縣 | 今浙江省德清縣西 | 吳郡(220-266)→吳興郡(266-280) | 為朱然、孫謙侯國。 | ||
| 故鄣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66)→吳興郡(266-280) | 為朱治、朱才、朱琬侯國。 | ||
| 於潛縣 | 今浙江省臨安市西 | 丹陽郡(220-226)→東安郡(226-228)→丹陽郡(228-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66)→吳興郡(266-280) | |||
| 安吉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南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66)→吳興郡(266-280) | |||
| 原鄉縣 | 今浙江省安吉縣北 | 丹陽郡(220-258?)→古鄣郡(258?-264?)→丹陽郡(264?-266)→吳興郡(266-280) | |||
| 會稽郡 (10) | 山陰縣 | 山陰縣 | 今浙江省紹興市 | 會稽郡(220-280) | 為賀齊侯國。 |
| 上虞縣 | 今浙江省上虞市 | 會稽郡(220-280) | 為孫紹、孫奉侯國。 | ||
| 餘姚縣 | 今浙江省餘姚市 | 會稽郡(220-280) | |||
| 句章縣 | 今浙江省餘姚市東南 | 會稽郡(220-280) | |||
| 鄞縣 | 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東北 | 會稽郡(220-280) | |||
| 鄮縣 | 今浙江省寧波市東,鄮山北麓 | 會稽郡(220-280) | |||
| 剡縣 | 今浙江省嵊州市 | 會稽郡(220-280) | |||
| 諸暨縣 | 今浙江省諸暨市城區 | 會稽郡(220-280) | |||
| 永興縣 | 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 會稽郡(220-280) | |||
| 始寧縣 | 今浙江省嵊州市和上虞市交界處 | 會稽郡(220-280) | |||
| 東陽郡 (9) | 長山縣 | 長山縣 | 今浙江省金華市 | 會稽郡(220-266)→東陽郡(266-280) | |
| 烏傷縣 | 今浙江省義烏市 | 會稽郡(220-266)→東陽郡(266-280) | |||
| 太末縣 | 今浙江省龍游縣城區 | 會稽郡(220-226)→東安郡(226-228)→會稽郡(228-266)→東陽郡(266-280) | |||
| 新安縣 | 今浙江省衢州市 | 會稽郡(220-226)→東安郡(226-228)→會稽郡(228-266)→東陽郡(266-280) | |||
| 豐安縣 | 今浙江省浦江縣南 | 會稽郡(220-266)→東陽郡(266-280) | |||
| 吳寧縣 | 今浙江省東陽市東北 | 會稽郡(220-266)→東陽郡(266-280) | |||
| 定陽縣 | 今浙江省江山市北 | 會稽郡(220-266)→東陽郡(266-280) | |||
| 永康縣 | 今浙江省永康市 | 會稽郡(245-266)→東陽郡(266-280) | 赤烏八年(245年)分烏傷縣上浦地置縣。[參 38] | ||
| 平昌縣 | 今浙江省遂昌縣 | 會稽郡(239-266)→東陽郡(266-280) | 赤烏二年(239年)分太末縣置縣。[參 39] | ||
| 武義縣 | 地望不詳 | 會稽郡(245-252?)→東陽郡(?) | 赤烏八年(245年)置,吳末時己廢縣。[參 40] | ||
| 臨海郡 (7) | 章安縣 | 章安縣 | 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江北章安街道 | 會稽郡(220-257)→臨海郡(257-280) | 為孫奮侯國。 |
| 永寧縣 | 今浙江省溫州市 | 會稽郡(220-257)→臨海郡(257-280) | |||
| 松陽縣 | 今浙江省松陽縣西北 | 會稽郡(220-257)→臨海郡(257-280) | |||
| 臨海縣 | 今浙江省臨海市東南 | 會稽郡(?-257)→臨海郡(257-280) | 孫權時分章安、永寧2縣置縣。[參 41] | ||
| 南始平縣 | 今浙江省天台縣 | 會稽郡(?-257)→臨海郡(257-280) | 一作始平縣,孫權黃龍三年(231年)以前分章安縣置。[參 42] | ||
| 安陽縣 | 今浙江省瑞安市西北西嶴高架橋一帶 | 會稽郡(?-257)→臨海郡(257-280) | 孫權時分章安縣置羅陽縣,孫皓時改名。[參 43] | ||
| 羅江縣 | 地望不詳,勞干考證當在福建省東北部沿海。 | 臨海郡(257-280) | 太平年間置縣。[參 44] | ||
| 建安郡 (8) | 建安縣 | 建安縣 | 今福建省建甌市南 | 會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 |
| 候官縣 | 今福建省福州市 | 會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 為吳廢帝孫亮最後的侯國。 | ||
| 建平縣 | 今福建省建陽市東 | 會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 |||
| 昭武縣 | 今福建省邵武市 | 會稽郡(220-257)→建安郡(257-280) | 東漢為南平縣,永安三年(260年)改名。[參 45] | ||
| 吳興縣 | 今福建省浦城縣 | 建安郡(257-280) | 東漢為漢興縣,永安三年(260年)改名。[參 46] | ||
| 將樂縣 | 今福建省將樂縣 | 建安郡(257-280) | 永安三年(260年)分建安縣校鄉置縣。[參 47] | ||
| 南平縣 | 今福建省南平市 | 建安郡(257-280) | 永安三年(260年)置縣。[參 48] | ||
| 東安縣 | 今福建省南安市東豐州鎮 | 建安郡(257-280) | 永安三年(260年)左右置。[參 49] | ||
| 豫章郡 (15) | 南昌縣 | 南昌縣 | 今江西省南昌市 | 豫章郡(220-280) | |
| 海昏縣 | 今江西省新建縣東北象山鎮 | 豫章郡(220-280) | |||
| 建城縣 | 今江西省高安市城區 | 豫章郡(220-280) | |||
| 建昌縣 | 今江西省奉新縣西 | 豫章郡(220-280) | 為孫慮侯國。 | ||
| 艾縣 | 今江西省修水縣西 | 豫章郡(220-280) | |||
| 彭澤縣 | 今江西省湖口縣東 | 豫章郡(220-280) | |||
| 新淦縣 | 今江西省樟樹市 | 豫章郡(220-280) | |||
| 永修縣 | 今江西省永修縣西北 | 豫章郡(220-280) | |||
| 新吳縣 | 今江西省奉新縣西會埠鎮 | 豫章郡(220-280) | |||
| 上蔡縣 | 今江西省上高縣 | 豫章郡(220-280) | |||
| 漢平縣[註 21] | 今江西省樟樹市西吳城鄉 | 豫章郡(220-280) | |||
| 西安縣 | 今江西省武寧縣西甫田鄉吳更名 | 豫章郡(220-280) | |||
| 富城縣 | 今江西省豐城市 | 豫章郡(220-280) | |||
| 宜豐縣 | 今江西省宜豐縣北 | 豫章郡(?-280) | 孫權時置縣。[參 50] | ||
| 陽樂縣 | 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北 | 豫章郡(222?-280) | 黃武中分上蔡縣置。[參 51] | ||
| 鄱陽郡 (9) | 鄱陽縣 | 鄱陽縣 | 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 | 鄱陽郡(220-280) | |
| 餘汗縣 | 今江西省餘干縣駐地玉亭鎮 | 鄱陽郡(220-280) | |||
| 鄡陽縣 | 今江西省新建縣東北鄱陽湖中 | 鄱陽郡(220-280) | |||
| 上饒縣 | 今江西省上饒市 | 鄱陽郡(220-280) | |||
| 葛陽縣 | 今江西省弋陽縣江北弋江鎮 | 鄱陽郡(220-280) | |||
| 樂安縣 | 今江西省德興市東北 | 鄱陽郡(220-280) | |||
| 鍾陵縣 | 今江西省進賢縣西羅溪鎮 | 鄱陽郡(220-280) | |||
| 廣昌縣 | 今江西省鄱陽縣北石門街鎮 | 鄱陽郡(220-280) | |||
| 歷陽縣[註 22] | 今江西省德安縣東北 | 鄱陽郡(220-280) | |||
| 東安縣 | 今江西省樂平市 | 鄱陽郡(220-?) | 吳時廢縣併入樂安縣。[註 23] | ||
| 廬陵郡 (16) | 高昌縣 | 高昌縣 | 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 | 廬陵郡(220-280) | |
| 石陽縣 | 今江西省吉水縣東北 | 廬陵郡(220-280) | |||
| 巴丘縣 | 今江西省峽江縣 | 廬陵郡(220-280) | |||
| 興平縣 | 今江西省永豐縣東北 | 廬陵郡(220-280) | |||
| 新興縣 | 今江西省萬安縣縣治贛江西岸 | 廬陵郡(220-280) | 東漢名遂興縣,孫權時改名。[參 52] | ||
| 陽城縣 | 今江西省吉水縣東北八都鎮 | 廬陵郡(?-280) | 吳時縣縣。[參 53] | ||
| 東昌縣 | 今江西省吉安市南永和鎮 | 廬陵郡(264?-280) | 孫皓時置縣。[參 54] | ||
| 西昌縣 | 今江西省泰和縣西 | 廬陵郡(?-280) | 吳時置縣。[參 55] | ||
| 吉陽縣 | 今江西省永豐縣東南古縣鎮 | 廬陵郡(265-280) | 甘露元年(265年)置縣。[參 56] | ||
| 廬陵南部都尉 (雩都縣) | 雩都縣 | 今江西省于都縣北 | 廬陵郡(220-280) | ||
| 贛縣 | 今江西省贛州市西 | 廬陵郡(220-280) | |||
| 南野縣 | 今江西省南康市南 | 廬陵郡(220-280) | |||
| 南安縣 | 今江西省贛州市西 | 廬陵郡(220-280) | |||
| 揭陽縣 | 今江西省寧都縣東南 | 廬陵郡(236-280) | 嘉禾五年(236年)置縣。[參 57] | ||
| 陽都縣 | 今江西省寧都縣南 | 廬陵郡(?-280) | 孫權時分贛縣置縣。[參 58] | ||
| 平陽縣 | 今江西省興國縣南 | 廬陵郡(?-280) | 吳時置縣。[參 59] | ||
| 臨川郡 (10) | 南城縣 | 南城縣 | 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 | 豫章郡(220-257)→臨川郡(257-280) | |
| 臨汝縣 | 今江西省撫州市西南 | 豫章郡(220-257)→臨川郡(257-280) | |||
| 東興縣 | 今江西省黎川縣東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左右分南城縣置。[參 60] | ||
| 南豐縣 | 今江西省廣昌縣東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分南城縣置。[參 61] | ||
| 宜黃縣 | 今江西省宜黃縣東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分臨汝縣置。[參 62] | ||
| 新建縣 | 今江西省樂安縣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分臨汝縣置。[參 63] | ||
| 安浦縣 | 今江西省樂安縣西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置縣,以安浦村為名。[參 64] | ||
| 西平縣 | 今江西省撫州市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置縣。[參 65] | ||
| 西城縣 | 今江西省崇仁縣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置縣。[參 66] | ||
| 永城縣 | 今江西省黎川縣北 | 臨川郡(257?-280) | 太平二年(257年)左右置縣。[參 67] | ||
| 安成郡 (6) | 平都縣 | 平都縣 | 今江西省安福縣東南,瀘水東岸 | 廬陵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 |
| 永新縣 | 今江西省永新縣西 | 廬陵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 |||
| 宜春縣 | 今江西省宜春市 | 豫章郡(220-267)→安成郡(267-280) | |||
| 安成縣 | 今江西省安福縣西北,瀘水北岸 | 長沙郡(220-267)→安成郡(257-280) | |||
| 新渝縣 | 今江西省新余市西 | 安成郡(267-280) | 孫皓時分宜春縣置,因縣境河水名渝水為名。[參 68] | ||
| 萍鄉縣 | 今江西省蘆溪縣 | 安成郡(267-280) | 寶鼎二年(267年)分宜春縣瀟鄉置。[參 69] | ||
範圍相當於今天的湖北大巴山─漢江一線以南,湖南全部及廣東(北部韶關一帶)、廣西(西北桂林一帶)、貴州(東部銅仁、黔東一帶)3省各一部分。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繼位,繼承其兄孫策遺志,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後三征黃祖,謀求據有荊州和江夏。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曹操也在這時率軍南征荊州。繼任的荊州牧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在獲得荊州之後,進一步謀取孫權佔據的江東。後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一戰大破曹操,曹操退守北方,僅能守住荊州北部的南陽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區;孫吳周瑜和韓當等將領攻下南郡江陵;劉備則攻打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4郡。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確認他分得荊南四郡,不過就收回長沙郡東北部設漢昌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取蜀之後,孫權向劉備爭奪荊州,劉備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由拒絕,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立即率兵五萬到公安,又令關羽進軍益陽,與孫軍對峙。因曹操佔領漢中,迫使劉備與孫權議和,雙方同意以湘江為界,以東長沙、桂陽、江夏屬孫權;以西零陵、武陵、南郡屬劉備。[參 70]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將關羽盡起荊州之兵進攻樊城,以致後防空虛,被吳將呂蒙趁機奇襲後方,荊州之地盡失,關羽兵敗被殺,至此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孫劉聯盟正式決裂。
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後,即以復仇之名向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先向曹丕稱臣,受封吳王,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以避免兩線作戰。黃初三年(222年),劉備在猇亭被吳鎮西將軍陸遜擊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於白帝城駕崩。戰後孫權加封遜為輔國將軍,改封江陵侯,鎮守西陵,使其長期鎮守荊州。永安七年(264年)步協奉吳帝孫休命溯江而上,圖謀西蜀,卻被巴東守將羅憲殺得大敗,使得孫休另派陸抗前來增援,最後因為晉軍攻打西陵而退兵。鳳凰元年(272年),孫皓徵調步闡入京,步闡懼怕孫皓對自己不利,便在西陵舉起叛旗,倒向晉國。最後陸抗擊敗了晉國楊肇、羊祜等多路援軍,攻克西陵,誅滅步闡三族。明年春,孫皓拜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
天紀三年(279年)十二月,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楊濟為副統領各軍,下令各軍開始攻勢,將20餘萬晉軍兵為六路出擊,其中王戎由項城向武昌方向進攻;胡奮由江夏出擊夏口;杜預自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濬、唐彬率水軍由蜀地浮順江流而下。天紀四年(280年)二月,王濬、唐彬所率的晉軍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置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放在江中,以為這樣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紮些草人立於筏上,派一些士卒以筏先行,鐵錐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樂鄉(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南)、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擒獲吳國鎮南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監軍陸晏、水軍督陸景、收降平西將軍施洪、游擊將軍張象等。所經之處,幾乎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吳軍甚至望旗而降。王濬獲封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而杜預南下佔領零陵、桂陽、衡陽,晉軍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的荊州地區。
傳統上認為吳國荊州治南郡江陵縣。然而孫權時,荊州牧陸遜、諸葛恪均駐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參 71]孫休時,孫綝為荊州牧,所屯當為武昌。孫皓立,陸凱領荊州牧,都督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鳳凰二年(273年),陸抗拜荊州牧,鎮樂鄉(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江南彌市鎮)。[參 72]終吳之世,荊州治在江南。[註 25]
建安十三年(208年),吳伐劉表,始得江夏郡之一部分。赤壁戰後,與劉備爭奪荊州諸郡。建安二十年(215年)雙方議定平分荊州,吳取得長沙、桂陽2郡,與新置郡漢昌合計有4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取得南郡、武陵、零陵、宜都4郡,廢漢昌郡,新置西陵、固陵2郡,計有9郡。三國鼎立後,新置有武昌、建平、天門、衡陽、湘東、營陽、始安、昭陵、始興、臨賀等,廢置有西陵、固陵、武昌、營陽等。至吳末時,荊州總計轄有15郡。
| 荊州(州治:江陵縣) | |||||
| 說明:本表為吳國天紀四年(280年)荊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 南郡 (5) | 江陵縣 | 江陵縣 | 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 | 南郡(220-280) | 為陸遜、陸抗侯國。 |
| 華容縣 | 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 | 南郡(220-280) | |||
| 枝江縣 | 今湖北省枝江市西北 | 南郡(220-280) | |||
| 作唐縣 | 今湖南省安鄉縣北 | 南郡(220-280) | |||
| 孱陵縣 | 今湖北省公安縣西 | 南郡(220-280) | |||
| 監利縣 | 今湖北省監利縣東北 | 南郡(222?-252?) | 吳時分華容縣置縣,後廢縣。[參 89] | ||
| 編縣 | 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北 | 南郡(220-?) | 吳時入魏。[註 29] | ||
| 臨沮縣 | 今湖北省遠安縣西北洋坪鎮,沮河西岸 | 南郡(220-?) | 吳時入魏。[註 30] | ||
| 當陽縣 | 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南 | 南郡(220-?) | 吳末時為西晉所取。[註 31]為施績侯國。 | ||
| 旌陽縣 | 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南 | 南郡(220-?) | 吳時入魏。 | ||
| 州陵縣 | 今湖北省洪湖市東北,長江北岸 | 南郡(220-222?) | 黃初二年(221年)左右廢縣。[參 90][註 32] | ||
| 宜都郡 (3) | 夷道縣 | 夷道縣 | 今湖北省宜都市 | 宜都郡(220-280) | |
| 西陵縣 | 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 | 宜都郡(220-280) | 東漢為夷陵縣,黃武元年(222年)入吳後改名。[參 91] | ||
| 佷山縣 | 今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清江北岸 | 宜都郡(220-280) | |||
| 建平郡 (2) | 巫縣(260年-269年) 秭歸縣(269年-280年) | 秭歸縣 | 今湖北省秭歸縣駐地茅坪鎮 | 宜都郡(220-260)→建平郡(260-280) | |
| 興山縣 | 今湖北省興山縣北 | 建平郡(260-280) | 永安三年(260年)分秭歸縣北界置縣。[參 92] | ||
| 巫縣 | 今重庆市巫山縣北 | 宜都郡(220-260)→建平郡(260-269) | 建衡元年(269年)為晉所攻佔。[參 93] | ||
| 沙渠縣 | 今湖北省恩施市 | 建平郡(260-269?) | 永安年間分巫縣置縣。[參 94]建衡元年(269年)以後入晉。 | ||
| 建始縣 | 今湖北省建始縣 | 建平郡(260-269?) | 永安年間置縣。建衡元年(269年)以後入晉。 | ||
| 信陵縣 | 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樂天溪鎮 | 建平郡(260-279) | 永安年間置縣。[參 95]吳末時入晉。 | ||
| 江夏郡 (7) | 沙羨縣(220年-221年) 魯山(221年-約228年) 武昌縣(約229年-280年) | 武昌縣 | 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 | 江夏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 東漢為鄂縣,黃初二年(221年)改名。[參 96] |
| 沙羨縣 | 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 江夏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 |||
| 竟陵縣 | 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 | 江夏郡(220-280) | |||
| 雲杜縣 | 今湖北省京山縣駐地新市鎮 | 江夏郡(220-280) | |||
| 柴桑縣 | 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 豫章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 |||
| 下雉縣 | 今湖北省陽新縣東,富水南岸 | 西陵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 |||
| 陽新縣 | 今湖北省陽新縣西,通山縣東交界處 | 西陵郡(220-221)→武昌郡(221-228?)→江夏郡(229?-280) | |||
| 安陸縣 | 今湖北省雲夢縣 | 黃武年間(222年-229年)入魏,嘉禾五年(236年)吳國一度收取該縣,後失。 | |||
| 新市縣 | 今湖北省京山縣東北 | 一作南新市縣。黃武年間(222年-229年)入魏,嘉禾五年(236年)吳國一度收取該縣,後失。 | |||
| 石陽縣 | 今湖北省漢川市西北麻河鎮 | 本魏國江夏郡領縣,嘉禾五年(236年)吳國一度收取該縣,後失。 | |||
| 武陵郡 (9) | 臨沅縣 | 臨沅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 | 武陵郡(220-280) | |
| 吳壽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 | 武陵郡(220-280) | 東漢為漢壽縣,吳取荊州以後改名。[參 97] | ||
| 沅陵縣 | 今湖南省沅陵縣南,沅江東岸 | 武陵郡(220-280) | |||
| 辰陽縣 | 今湖南省辰溪縣西南,辰江之北 | 武陵郡(220-280) | |||
| 酉陽縣 | 今湖南省永順縣東南 | 武陵郡(220-280) | |||
| 鐔成縣 | 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 | 武陵郡(220-280) | |||
| 沅南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西北,桃源縣東北 | 武陵郡(220-280) | |||
| 遷陵縣 | 今湖南省保靖縣東北 | 武陵郡(220-280) | |||
| 龍陽縣 | 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南 | 武陵郡(?-280) | 吳時分吳壽縣置。[參 98] | ||
| 黔陽縣 | 今湖南省保靖縣東北 | 武陵郡(?-280) | 吳時分酉陽縣置,吳末為西晉所佔。[參 99] | ||
| 天門郡 (3) | 零陽縣 | 零陽縣 | 今湖南省慈利縣東北 | 武陵郡(220-263)→天門郡(263-280) | |
| 充縣 | 今湖南省桑植縣 | 武陵郡(220-263)→天門郡(263-280) | |||
| 漊中縣 | 今湖南省慈利縣西,漊水南岸 | 天門郡(263-280) | 永安年間置縣。[參 100] | ||
| 長沙郡 (8) | 臨湘縣 | 臨湘縣 | 今湖南省長沙市 | 長沙郡(220-280) | 為步騭侯國。 |
| 攸縣 | 今湖南省攸縣東北 | 長沙郡(220-280) | |||
| 下隽縣 | 今湖北省通城縣西北 | 長沙郡(220-280) | |||
| 醴陵縣 | 今湖南省醴陵市 | 長沙郡(220-280) | 為顧雍侯國。 | ||
| 羅縣 | 今湖南省汨羅市西北 | 長沙郡(220-280) | |||
| 吳昌縣 | 今湖南省平江縣東南 | 長沙郡(220-280) | 東漢為漢昌縣,吳時改名。[參 101] | ||
| 劉陽縣 | 今湖南省瀏陽縣東北 | 長沙郡(220-280) | 為潘濬侯國。 | ||
| 建寧縣 | 今湖南省株洲市東北 | 長沙郡(220?-280) | 孫權時置縣。[註 33] | ||
| 蒲圻縣 | 今湖北省嘉魚縣西南陸溪鎮 | 長沙郡(223-?) | 黃武二年(223年)分武昌郡沙羨縣置,以蒲圻湖命名。[參 102]吳末時已廢縣。[參 103] | ||
| 容陵縣 | 今湖南省攸縣西南 | 長沙郡(220-222?) | 漢末吳初廢縣。 | ||
| 衡陽郡 (10) | 湘南縣 | 湘南縣 | 今湖南省湘潭縣東,漣水北岸古城 | 長沙郡(220-257)→衡陽郡(257-280) | |
| 連道縣 | 今湖南省漣源市東,漣水南岸 | 長沙郡(220-257)→衡陽郡(257-280) | |||
| 益陽縣 | 今湖南省益陽縣東 | 長沙郡(220-257)→衡陽郡(257-280) | |||
| 臨烝縣 | 今湖南省衡陽市 | 長沙郡(220-257)→衡陽郡(257-280) | |||
| 湘鄉縣 | 今湖南省湘鄉市 | 零陵郡(220-222?)→長沙郡(222?-257)→衡陽郡(257-280) | |||
| 重安縣 | 今湖南省衡陽縣西北 | 零陵郡(220-222?)→長沙郡(222?-257)→衡陽郡(257-280) | |||
| 烝陽縣 | 今湖南省邵東縣東南佘田橋鎮 | 零陵郡(220-222?)→長沙郡(222?-257)→衡陽郡(257-280) | |||
| 湘西縣 | 今湖南省株洲縣南王十萬鄉,湘江北岸 | 衡陽郡(257-280) | 孫亮時分湘南縣置。[參 104] | ||
| 衡陽縣 | 今湖南省衡山縣南 | 衡陽郡(257-280) | 孫亮時分湘南縣置。[參 105] | ||
| 新陽縣 | 今湖南省寧鄉縣西南 | 衡陽郡(257-280) | 孫亮時置縣。[參 106] | ||
| 湘東郡 (6) | 酃縣 | 酃縣 | 今湖南省衡陽市東 | 長沙郡(220-257)→湘東郡(257-280) | |
| 荼陵縣 | 今湖南省荼陵縣東北 | 長沙郡(220-257)→湘東郡(257-280) | |||
| 陰山縣 | 今湖南省衡東縣東南 | 桂陽郡(220-257)→湘東郡(257-280) | |||
| 新平縣 | 今湖南省常寧市東北 | 湘東郡(257-280) | 孫亮時分桂陽郡耒陽縣置。[參 107] | ||
| 梨陽縣 | 地望不詳 | 湘東郡(257-280) | 孫亮時置。[參 108] | ||
| 新寧縣 | 今湖南省常寧市西南 | 湘東郡(257-280) | 孫亮時分桂陽郡耒陽縣置。[參 109] | ||
| 零陵郡 (10) | 泉陵縣 | 泉陵縣 | 今湖南省永州市 | 零陵郡(220-280) | |
| 零陵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東北界首鎮 | 零陵郡(220-280) | |||
| 洮陽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西北 | 零陵郡(220-280) | |||
| 觀陽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東,灌江東岸 | 零陵郡(220-280) | |||
| 祁陽縣 | 今湖南省祁東縣東南 | 零陵郡(?-280) | 吳分泉陵縣置。[參 110] | ||
| 永昌縣 | 今湖南省祁東縣西 | 零陵郡(?-280) | 吳時置縣。[參 111] | ||
| 營浦縣 | 今湖南省道縣東北 | 零陵郡(220-265)→營陽郡(265-?)→零陵郡(?-280) | |||
| 營道縣 | 今湖南省寧遠縣東南 | 零陵郡(220-265)→營陽郡(265-?)→零陵郡(?-280) | |||
| 泠道縣 | 今湖南省寧遠縣東 | 零陵郡(220-265)→營陽郡(265-?)→零陵郡(?-280) | |||
| 舂陵縣 | 今湖南省寧遠縣西 | 零陵郡(?-265)→營陽郡(265-?)→零陵郡(?-280) | 吳分泠道縣舂陵鄉置縣。[參 112] | ||
| 始安郡 (6) | 始安縣 | 始安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 零陵郡(220-265)→始安郡(265-280) | |
| 荔浦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西南 | 蒼梧郡(220-265)→始安郡(265-280) | |||
| 平樂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東北沙子鎮 | 始安郡(265-280) | 甘露元年(265年)分荔浦縣置縣。[參 113] | ||
| 尚安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鹿砦縣東北 | 始安郡(265-280) | 甘露年間(265年-266年)分始安縣扶鄉置縣。[參 114] | ||
| 永豐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西北 | 始安郡(265-280) | 甘露元年(265年)分荔浦縣永豐鄉置縣。[參 115] | ||
| 始陽縣 | 地望不詳 | 零陵郡(?)→始安郡(265-280) | 吳時置縣。(不詳何時) | ||
| 昭陵郡 (6) | 昭陵縣 | 昭陵縣 | 今湖南省邵陽市 |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 |
| 都梁縣 | 今湖南省隆回縣 |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 |||
| 夫夷縣 | 今湖南省邵陽市西,資水西岸 |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 |||
| 昭陽縣 | 今湖南省邵東縣東北 | 零陵郡(220-266)→昭陵郡(266-280) | |||
| 高平縣 | 今湖南省隆回縣東北,新邵縣西交界處 | 昭陵郡(266-280) | 孫皓時置縣。[參 116] | ||
| 新城縣 | 今湖南省邵東縣東 | 昭陵郡(266-280) | 孫皓時置縣。[參 117] | ||
| 桂陽郡 (6) | 郴縣 | 郴縣 | 今湖南省郴州市 | 桂陽郡(220-280) | |
| 便縣 | 今湖南省永興縣駐地便江鎮 | 桂陽郡(220-280) | |||
| 耒陽縣 | 今湖南省耒陽市 | 桂陽郡(220-280) | |||
| 南平縣 | 今湖南省藍山縣東北古城 | 桂陽郡(220-280) | |||
| 臨武縣 | 今湖南省臨武縣東 | 桂陽郡(220-280) | |||
| 陽安縣 | 今湖南省資興市西南 | 桂陽郡(220-280) | 東漢為漢寧縣,孫權時改名。[參 118] | ||
| 始興郡 (6) | 曲江縣 | 曲江縣 | 今廣東省韶關市東南 | 桂陽郡(220-265)→始興郡(265-280) | |
| 桂陽縣 | 今廣東省連州市 | 桂陽郡(220-265)→始興郡(265-280) | |||
| 含洭縣 | 今廣東省英德市西北浛洸鎮 | 桂陽郡(220-265)→始興郡(265-280) | |||
| 湞陽縣 | 今廣東省英德市東 | 桂陽郡(220-265)→始興郡(265-280) | |||
| 中宿縣 | 今廣東省清新縣西北 | 南海郡→(縣廢)→始興郡(265-280) | 本南海郡轄縣,疑漢末吳初時廢縣併入四會縣,甘露元年(265年)左右分四會縣之北鄉復置縣。[註 34] | ||
| 始興縣 | 今廣東省韶關市東北 | 始興郡(265-280) | 甘露元年(265年)置縣。[註 35] | ||
| 臨賀郡 (6) | 臨賀縣 | 臨賀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東南 | 蒼梧郡(220-226)→臨賀郡(226-280) | |
| 封陽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東南信都鎮 | 蒼梧郡(220-226)→臨賀郡(226-280) | |||
| 馮乘縣 | 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南 | 蒼梧郡(220-226)→臨賀郡(226-280) | |||
| 富川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鍾山縣駐地鍾山鎮 | 蒼梧郡(220-226)→臨賀郡(226-280) | |||
| 謝沐縣 | 今湖南省江永縣西南 | 蒼梧郡(220-226)→臨賀郡(226-280) | |||
| 建興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東北桂嶺鎮 | 臨賀郡(226-280) | 約孫權時分臨賀縣置。[參 119] | ||
範圍為今天的廣東省(不含北部清遠、韶關部分及雷州半島)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不含西北部桂林部分及南部的防城港、欽州、北海)的大部分。
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以交趾3郡距離州治懸遠,於是分交州南海、蒼梧、鬱林、合浦、高涼、寧浦6郡置廣州,掃除交趾士燮家族勢力後便取消了廣州的建置。[參 120][註 36]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呂興起兵,導致交趾三郡一度入魏,甚至合浦以北也開始騷動。吳國感到合浦以南地區前途未卜,於是將交州一分為二,[註 37]以交州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復置廣州。
天紀三年(279年)夏,孫皓下令科實廣州戶口。合浦郡部曲督郭馬居廣州,與部下將領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發動兵變,殺廣州督虞授。郭馬自號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殷興稱廣州刺史,吳述稱南海太守。隨後何典率軍何典攻蒼梧,王族攻始興。八月,孫皓以司空滕脩為鎮南將軍,假節廣州牧,統軍一萬南討郭馬,在始興為王族所阻,不得前進。郭馬殺南海太守劉略,驅逐廣州刺史徐旗。孫皓又派遣徐陵督陶濬率兵七千從西路進兵,交州牧陶璜率部及發合浦、鬱林諸郡兵從西路赴南海,策應滕脩南下,準備東西兩路合擊郭馬。同年晉伐吳大軍出動,吳軍被迫北調。[參 121]
天紀四年(280年)三月,西晉兵抵建業,孫皓出降。滕脩北還,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綏降晉。[參 122]
廣州治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註 38]
永安六年(263年)置廣州,領原交州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後析置桂林郡(274年置)、高興郡(孫皓時置),吳末領有6郡。
| 廣州(州治:番禺縣) | |||||
| 說明:本表為吳國天紀四年(280年)廣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 南海郡 (7) | 番禺縣 | 番禺縣 | 今廣東省廣州市 | 南海郡(220-280) | 為呂岱侯國。 |
| 四會縣 | 今廣東省四會市城區 | 南海郡(220-280) | |||
| 增城縣 | 今廣東省增城市東北 | 南海郡(220-280) | |||
| 博羅縣 | 今廣東省博羅縣 | 南海郡(220-280) | |||
| 龍川縣 | 今廣東省龍川縣西 | 南海郡(220-280) | |||
| 揭陽縣 | 今廣東省揭陽市西北 | 南海郡(220-280) | |||
| 平夷縣 | 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西司前鎮 | 南海郡(222-280) | 吳時析番禺縣置縣。[參 127] | ||
| 蒼梧郡 (9) | 廣信縣 | 廣信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 蒼梧郡(220-280) | |
| 猛陵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西北、潯江北岸 | 蒼梧郡(220-280) | |||
| 端溪縣 | 今廣東省德慶縣城區 | 蒼梧郡(220-280) | |||
| 高要縣 | 今廣東省肇慶市 | 蒼梧郡(220-280) | |||
| 鄣平縣 | 地望不詳 | 蒼梧郡(220-280) | |||
| 臨允縣 | 今廣東省新興縣南 | 合浦郡(220-228?)→蒼梧郡(229?-280) | |||
| 建陵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西南 | 蒼梧郡(248前-280) | 赤烏十一年(248年)以前置縣。[參 128] | ||
| 新寧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蒼梧縣境 | 蒼梧郡(?-280) | 孫權時置。[參 129] | ||
| 豐城縣 | 地望不詳 | 蒼梧郡(?-280) | 孫權時置。[參 130] | ||
| 鬱林郡 (10) | 陰平縣 | 布山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南 | 鬱林郡(220-280) | |
| 臨浦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西南 | 鬱林郡(220-280) | |||
| 廣鬱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東南 | 鬱林郡(220-280) | |||
| 阿林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東南 | 鬱林郡(220-280) | |||
| 安廣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西北 | 鬱林郡(220-280) | |||
| 陰平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 | 鬱林郡(220-280) | |||
| 新邑縣 | 地望不詳 | 鬱林郡(220-280) | |||
| 長平縣 | 地望不詳 | 鬱林郡(220-280) | |||
| 建始縣 | 地望不詳 | 鬱林郡(220-280) | |||
| 懷安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南 | 鬱林郡(220-280) | |||
| 臨塵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 | 鬱林郡(220-?) | 吳初廢縣。 | ||
| 定周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駐地慶遠鎮 | 鬱林郡(220-?) | 吳初廢縣。 | ||
| 增食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東 | 鬱林郡(220-?) | 吳初廢縣。 | ||
| 桂林郡 (7) | 武安縣 | 武安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西 | 鬱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 |
| 潭中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東南 | 鬱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 |||
| 中留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宣縣東南 | 鬱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 |||
| 桂林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東南 | 鬱林郡(220-274)→桂林郡(274-280) | |||
| 武豐縣 | 地望不詳 | 桂林郡(274-280) | 蓋孫皓時置縣。 | ||
| 粟平縣 | 地望不詳 | 桂林郡(274-280) | 蓋孫皓時置縣。 | ||
| 軍騰縣 | 地望不詳 | 桂林郡(274-280) | 蓋孫皓時置縣。 | ||
| 高涼郡 (3) | 安寧縣 | 安寧縣 | 今廣東省陽江市西 | 高涼郡(220-280) | 建安二十五(220年)年左右分高涼縣置。[參 131] |
| 思平縣 | 今廣東省恩平市北 | 高涼郡(220-280) | 東漢末置縣。 | ||
| 高涼縣 | 今廣東省陽江市北 | 高涼郡(220-280) | |||
| 高興郡 (5) | 廣化縣 | 廣化縣 | 今廣東省陽江市西 | 高興郡(264?-280) | 吳時分高涼縣置。[參 132] |
| 海寧縣 | 今廣東省台山市西南 | 高興郡(264?-280) | 吳時置縣。[參 133] | ||
| 莫陽縣 | 今廣東省陽春市西 | 高興郡(264?-280) | 吳時置縣。 | ||
| 西平縣 | 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北 | 高興郡(264?-280) | 吳時置縣。 | ||
| 化平縣 | 今廣東省化州市 | 高興郡(264?-280) | 吳時置縣。 | ||
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永安七年(264年)以後縮小至僅今廣東雷州半島、廣西南部的防城港、欽州、北海及越南北部。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吳以步騭為交州刺史,孫吳的勢力範圍首度進入交州。士燮為了表示臣伏於吳,以兒子至吳作為人質,並每年貢獻當地寶物以維持其政權。延康元年(220年),呂岱代步騭為交州刺史。黃武二年(223年)劉備死後,士燮誘導益州豪姓雍闓反叛歸附東吳。諸葛亮平叛繼而佔領南中之後派李恢領交州刺史,企圖染指交州。
黃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逝世。為分割、削弱士氏家族勢力,孫權以士燮之子士徽為九真太守,以校尉陳時為交趾太守;又採納交州刺史呂岱的建議,分交州之南海、蒼梧、鬱林、高涼、合浦5郡立廣州,治番禺,以呂岱為刺史;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3郡,治龍編,以戴良為刺史。士徽不服不肯受命,自署為交趾太守,舉兵阻拒戴良等人入境。呂岱乃興兵征討,士徽兄弟6人見呂岱已至,大為震恐,不知所措,在兄長士祗的勸說下開城投降。呂岱命令將士氏一族盡誅之,之後繼續肅清士徽殘部。士氏勢力已除,於是罷廣州,重新併入交州。[參 134]
赤烏十一年(248年),攻陷交趾、九真2郡夷人舉兵數城,攻打城邑,交州大亂。孫吳以陸胤安南校尉、交州刺史。陸胤到後,以恩德信義作號召,招納投降士民,高涼渠帥黃吳等率支黨三千餘家出降。後又率軍南行,繼續勸降,又留下錢財招降,最終令到餘下的叛軍都誠心歸降,交州再次安定下來。陸胤因功加安南將軍。及後陸胤又擊破蒼梧郡建陵縣叛民,前後收集了八千多人充實軍隊。[參 135]
永安六年(263年),蜀漢滅亡之際,由於交趾太守孫諝的貪暴,引起當地民眾不滿。郡吏呂興等殺孫諝,並派人前往北方的曹魏朝廷,試圖得到曹魏的支持。交州境內的九真、日南二郡亦響應附和。當時適值魏滅蜀漢,就乘機奪取三郡,派官員及軍隊南下交州。不久,泰始元年(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交趾等三郡成為晉朝轄地。[參 136]孫晧銳意收復失地,乃於寶鼎三年(268年)派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進軍交趾。西晉通過益州、南中派楊稷等領兵到交州,大敗吳軍,劉俊等戰死。[參 137]建衡元年(269年),孫皓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討賊」(自我推薦參加戰事),孫皓便派虞汜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陶璜為蒼梧太守,經合浦再次出擊交趾。[參 138]建衡三年(271年)陶璜與薛珝擊敗西晉軍,克服交趾,擒獲西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三郡亦降吳,孫吳重新掌握交州。孫皓以陶璜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陶璜為了加強交州的統治,開置武平、新昌、九德三郡,並增置30餘縣。[參 139]
天紀四年(280年),西晉南下攻吳,孫皓歸降,吳至此滅亡。陶璜仍保有交州,陶璜在孫皓親自寫信勸說下,才派員到西晉朝首都洛陽表示投降。
交州初治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參 140]永安七年(264年)以交州地域太遠,於是分置廣州,治番禺,交州徙治龍編(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河內市)。[參 141]
東漢建安末年,孫權據有交州,時計有交趾、日南、九真、合浦、蒼梧、鬱林、高涼、南海、寧浦9郡。黃武五年(226年)分6郡置廣州,旋而廢除。赤烏五年(242年)置珠崖郡。赤烏十一年(248年)置日南屬國,永安三年(260年)置合浦北部都尉。永安六年(263年),交趾呂興起兵,交趾三郡一度入魏。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置廣州。建衡三年(271年),吳將陶璜打敗西晉,攻克交趾三郡,平定交州。新立新昌、武平2郡及九真屬國,天紀二年(278年)時九真屬國改名九德郡。廢寧浦郡(不詳何時)及日南郡(278年廢)。計吳末領有7郡、1都尉、1屬國。
| 交州(州治:龍編縣) | |||||
| 說明:本表為吳國天紀四年(280年)交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因種種原因而不存在的縣份 | |||||
| 郡名 (縣數) | 郡治 | 縣名 |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 隸屬郡國 | 備注 |
|---|---|---|---|---|---|
| 合浦郡 (6) | 合浦縣 | 合浦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北 | 合浦郡(220-280,珠官郡228-252?) | |
| 朱盧縣 | 地望不詳 | 合浦郡(220-280,珠官郡228-252?) | 東漢為朱崖縣,吳時改名。[參 152] | ||
| 南平縣 | 地望不詳 | 合浦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毒質縣 | 地望不詳 | 合浦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合浦北部都尉 (平山縣) | 平山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北 | 寧浦郡(220-?)→合浦郡(?-280) | ||
| 昌平縣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南 | 寧浦郡(220-?)→合浦郡(?-280) | 東漢末年時已置縣。[參 154] | ||
| 興道縣[註 44] |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東南 | 寧浦郡(220-?)→合浦郡(?-?) | 永安三年(260年)左右置縣。吳末時已廢縣。[註 45] | ||
| 珠崖郡 (2) | 徐聞縣 | 徐聞縣 | 今廣東省徐聞縣南 | 合浦郡(220-228)→珠官郡(228-242)→珠崖郡(242-280) | |
| 珠官縣 | 今廣東省徐聞縣南 | 珠崖郡(242-280) | 赤烏五年(242年)析徐聞縣置。[參 155] | ||
| 交趾郡 (14) | 龍編縣 | 龍編縣 | 今越南河內市東天德江北岸 | 交趾郡(220-280) | 為士燮侯國。 |
| 定安縣 | 今越南河南省 | 交趾郡(220-280) | |||
| 嬴婁縣 | 今越南北寧省順成縣隴溪社 | 交趾郡(220-280) | |||
| 苟漏縣 | 今越南河内市石室縣 | 交趾郡(220-280) | |||
| 望海縣 | 今越南北江省北江市西南梂江北岸 | 交趾郡(220-280) | |||
| 西於縣 | 今越南河內市北東英縣古螺社 | 交趾郡(220-280) | |||
| 朱鳶縣 | 今越南河內市東南紅河西岸 | 交趾郡(220-280) | |||
| 曲陽縣 | 今越南海陽省海陽市附近 | 交趾郡(220-280) | |||
| 北帶縣 | 今越南興安省文林縣附近 | 交趾郡(220-280) | |||
| 稽徐縣 | 今越南海陽省海陽市西計瑟一帶 | 交趾郡(220-280) | |||
| 交興縣[註 46] | 地望不詳 | 交趾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56] | ||
| 武安縣 | 今越南南定省東南 | 交趾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57] | ||
| 武寧縣[註 47] | 今越南北寧省北寧市 | 交趾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58] | ||
| 軍平縣 | 今越南廣寧省先安縣 | 交趾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59] | ||
| 新昌郡 (4) | 麊泠縣 | 麊泠縣 | 今越南富壽省北 | 交趾郡(220-271)→新昌郡(271-280) | |
| 嘉寧縣 | 今越南河內市西巴位縣 | 新昌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分麊泠縣置縣。[參 153][參 160] | ||
| 吳定縣 | 今越南宣光省 | 新昌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1] | ||
| 封山縣 | 地望不詳 | 新昌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武平郡 (7) | 封溪縣 | 封溪縣 | 今越南永福省安樂縣東 | 交趾郡(220-271)→武平郡(271-280) | |
| 平道縣 | 今越南永福省安樂縣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2] | ||
| 武興縣 | 地望不詳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進山縣 | 地望不詳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根寧縣 | 地望不詳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安武縣 | 地望不詳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扶安縣 | 今越南太原省南普安縣 | 武平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九真郡 (7) | 胥浦縣 | 胥浦縣 |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 | 九真郡(220-280) | |
| 移風縣 |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北馬江南岸 | 九真郡(220-280) | 東漢名居風縣,吳時改名。[參 163] | ||
| 都龐縣 |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北 | 九真郡(220-280) | |||
| 常樂縣 |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東 | 九真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分移風縣置。[參 153][參 164] | ||
| 建初縣 |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東 | 九真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5] | ||
| 扶樂縣 | 地望不詳 | 九真郡(271-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無編縣 | 今越南清化省宜山市社西龍施 | 九真郡(220-280) | |||
| 無功縣 | 今越南寧平省寧平市附近 | 九真郡(220-?) | 吳初廢縣。 | ||
| 九德郡 (11) | 咸驩縣 | 咸驩縣 | 今越南乂安省演州縣西 | 九真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 |
| 九德縣 | 今越南乂安省榮市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6] | ||
| 陽成縣 | 今越南乂安省榮市東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6] | ||
| 越裳縣 | 今越南河靜省河靜市西北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參 166] | ||
| 都洨縣 | 今越南乂安省榮市西北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扶芩縣 | 地望不詳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曲胥縣 | 地望不詳 | 九真郡(271-278)→九德郡(278-280) | 建衡三年(271年)左右陶璜所開置。[參 153] | ||
| 朱吾縣 | 今越南廣平省洞海市南麗水縣 |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 |||
| 西卷縣 | 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甘露河合流處 |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 |||
| 比景縣 | 今越南廣平省南部,日麗江流域地區 |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 |||
| 日南屬國 (盧容縣) | 盧容縣 | 今越南承天順化省順化市北 | 日南郡(220-278)→九德郡(278-280) | ||